〈廢人隨談劇集 #? 舞伎家的料理人〉
。前言
這篇文章是針對Netflix上改編自漫畫的日劇《舞伎家的料理人》而寫就。
當初看到改編消息時的期待能夠如此完美地兌現似乎是一件不可思議又理所當然的事情——原作本身立基於現實與日常的節奏本身就很適合改編,更不用說這次是「不殺的」是枝裕和擔任導演,最後呈現出一個近乎完美的作品。
當然,必須先提醒一句,這樣慢節奏的日常並不見得適合所有人,傳統劇集要求的戲劇張力在這部作品被沖得很淡很淡,但這樣的餘韻卻適合回味再三。
這篇文章應該無雷,也想先寫一下我認為適合的客群:
- 喜歡京都的人不用猶豫,這部很京。
- 喜歡慢節奏日常生活的人大推薦。
- 喜歡輕鬆吃吃配飯劇。
- 先不要去想藝伎產業的黑暗面。
百合的部分見仁見智,這雖然不是原作也不是導演想要強調的部分,但一窩少女們的互動本就會很自然地散發出百合香氣,但這畢竟不是重點。
。漫畫版與戲劇版差異
漫畫版的呈現方式通常是一回一道料理,劇情推進的速度較為緩慢,看兩位女主角之間的心靈感應很有趣——心靈感應的部分在戲劇版稍微減弱一點,而料理則是自然融入一集之中;兩者都是單元劇,但漫畫版料理部分比較多一些,許多適合訴諸於文字的描繪也比較多。
舉個調性同樣有點類似的作品,我想吉永史的《昨日的晚餐》有些類似。
但相比《昨日的晚餐》戲劇版單集獨立的狀態,《舞伎家的料理人》則是經過精細的揉合,抽取了明確的主線,再把鏡頭交給每個角色去推進這條主線,會更加具有統一性。
所以具體來說差別在哪,大概就是把每位人物更加立體化尖銳化,這樣故事會比較好表述。
不過這些要素我認為只是差異,而不是哪個版本比較好;漫畫版很多時候也是寥寥幾筆就能讓人想哭,而戲劇版則是更完整的一段故事還有更加煙火氣的日常,兩者都很棒,看完一個再看另一種載體的呈現也很有趣。
。不讓人胃痛的是枝裕和
這段相當一己之見。
我一直覺得,就跟別人評價乙一這個作家有分黑白兩種乙一一樣,是枝裕和導演的作品雖然並不是那麼嚴重的傾斜,但作品卻也是呈現了類似的調性——這和他的每部戲都是新一次的社會觀察有關。
這點和村上龍有些類似。
而也就是因為聚焦於社會,當拿掉濾鏡之後殘酷性幾乎是必然的。
在這樣的前提之下,我認為每次看他的電影多少都要有點心理準備,不知道這次的家庭會以怎樣的方式家破人亡妻離子散,很難抱著想要放鬆的心情點開來看;或者即使是調性比較恬淡的,背後現實的重量卻會在看完之後默默壓了上來,那很難扛。
可是《舞伎家的料理人》完全沒有這種風險。
這是一部相當青春期的作品,無論是鏡頭的色調或是劇情本身都相當明亮,雖然終究還是藏了些舞伎藝妓一行的殘酷,雖然還是有幾條比較家庭的支線,但是枝裕和在這部的處理都相當收斂,無論是呈現的方式或是處理劇情的方式都很溫和。
簡單來說,就是從頭到尾都很放鬆。
在如此放鬆的狀態下每一禎畫面卻都有如桌布一樣,這種觀影體驗非常獨特。
。京都的小海女
這段也純粹是個人發散的思維,順便推坑宮藤官九郎編劇的晨間劇《小海女》。
《小海女》若要以最簡單的方式來介紹的話,就是兩位女高中生成為海女成為偶像的故事,而當初的主角之一正是《舞伎家的料理人》中堇的姐姐,橋本愛飾演的百子。
東京少女到岩手成為海女成為偶像。
青森少女到京都成為舞伎。
北三陸的方言,和京都的方言。
一個進京,一個下鄉。
再加上諸如在《小海女》中也有不少戲份的松崗茉優再次登場,那種神秘的既視感真的是讓人覺得很有趣;當年大家聚在小酒吧聚在海女小屋閒聊,而現在則是在京都的屋形中看著季代煮菜。
這種巧合就只是很單純的巧合,甚至連彩蛋都稱不上,兩部作品明顯是各自獨立的;但也剛好就是這樣的巧合才會讓人又感嘆一部描寫青春期少女和地方特色的好劇再次橫空出世吧。
。後話
如果對這部戲呈現的京都風貌感興趣的話可以先延伸閱讀一下這篇文章,明明一開始是想蹭熱度結果超晚才寫出來:
當然,這是一部京都文化宣傳片。
無論是原作還是其他改編其實都沒有過度涉及藝伎產業的黑暗面(但我覺得如果是單純丟給是枝裕和拍藝伎這個題材應該就會不客氣呈現了),那種歲月靜好雖然不能說是完全虛假的,不過產業本身——或者說日本對於傳統文化的保留方式就是這樣。
日本是一個一座山就能阻隔一個世界的國家,這點請大家千萬不要看習慣東京背景就忽視。
如果有看過我的幾篇
眼中日本和
昔年京都應該就會知道,確實有很多地方不如外人所想的光鮮亮麗——但同時也有個但書:一部作品是不是真的需要呈現所有的客觀現實呢?
只能說和陽光對視的時候,也請不要忘記身後的陰影。
本片純屬虛構,但鏡頭裡呈現的美也是真實的京都宣傳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