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觀點】手機不能是攝影器材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現代社會的攝影技術已經逐漸步入平民化時代,只要有興趣皆人手一台相機作為攝影媒介,只不過在這手機當道的時代,手機能夠有更多的功能,通訊、社交、遊戲……等,手機的攝影畫質與技術也隨著時間逐漸的大耀進,甚至超越同價位的數位相機。

既然如此,為什麼我們不用手機來作為攝影器材呢?

  我想藉由這篇文章,試著用我的角度去說服你。如果你是一位拿著數位相機作為日常生活紀錄的拍攝者,我想邀請你跟我一起想想這個問題。思考完,或許就可以釋懷的放下相機,也放下頸椎發炎的風險,甚至可以省下不少的金錢,投向手機攝影的懷抱。


先討論硬體上最顯著的差異,我認為有三個部分:



一、焦段(focal length)

  手機以iPhone 14 pro為例,共有三個焦段超廣角13mm、主鏡頭24mm以及長焦77mm。至於其他的焦段,是使用數位變焦(Digital Zoom),得來的是一張被裁切過後,畫質失真的影像。

  而數位相機通常是以光學變焦(Optical Zoom)來捕捉畫面,因此不管任何焦段,只要是相對應的鏡頭,都可以得到完整畫質的影像。這也是市售還是存有一吋感光元件的卡片相機存在的理由之一吧。

  不過許多手機廠牌開始使用混合變焦(Hybrid Zoom)的技術;iPhone 14 pro以主鏡頭24mm與長焦77mm,使用數位變焦為基礎,在兩顆鏡頭之間的差距,透過裁切及 AI 運算,製作出48mm焦段的影像。雖然在這技術上,目前為止還無法在其他焦段上切換自如,但科技日積月累的進步,我相信不久後,現在的手機都非常的專注於研發手機攝影的技術,很快速的就能夠使用各焦段拍攝了。

主打光學變焦的手機Samsung Galaxy K Zoom。(影像來源:Engadget)

主打光學變焦的手機Samsung Galaxy K Zoom。(影像來源:Engadget)


二、操作方式

  市售的手機,大多能夠手動調整光圈大小、快門速度、與感光度(ISO),甚至能夠調整EV值、對焦點、風格檔!如果像是iPhone一樣內建軟體沒辦法調整這些參數,也可以透過相關App的支援這些功能。

  唯一與相機最大的差異在於,實體按鍵與旋鈕的加持,能夠更快速的調整參數。甚至越好的相機,擁有按鈕就越多,客製化夠多的功能快速鍵,可以幫助我們更快速的拍攝到想要的影像。

  但作為日常使用,也不需要用到如此多的快捷鍵,用手指觸碰滑動也算是輕鬆好調整。甚至有些人拿了相機卻還是使用全自動檔來拍攝影像,在手機上也完全能夠使用自動檔來拍攝,甚至手機的軟體換算,有時比相機還出色。

Sony Xperia 5 III 相機操作介面。即使是手機,都能夠調整各種拍攝參數。(影像來源:Sony官方網站)

Sony Xperia 5 III 相機操作介面。即使是手機,都能夠調整各種拍攝參數。(影像來源:Sony官方網站)


三、感光元件(Camera Sensor)

  目前市售的手機,感光元件近乎都是將近一吋的大小,像是iPhone 14 pro主鏡頭為1/1.3吋,其中Sony Xperia PRO-I,應該是主流市售手機中,擁有突破性的一吋(12.8X9.6mm)感光元件。

最左側為Sony Xperia PRO-I,右側為Sony各系列數位相機。(影像來源:Sony官方網站)

最左側為Sony Xperia PRO-I,右側為Sony各系列數位相機。(影像來源:Sony官方網站)

  但是在手機爭鋒相對,在比較誰的感光元件比較大時,相機市場以主流的全片幅(Full-frame),還是擁有36X24mm的規格。

  攝影圈有流傳一句話,「底大一級壓死人」(註1),雖然畫面成像不只是感光元件的影響,但也佔了很大比例的問題。最為明顯的是夜間拍攝,畢竟感光元件越小,進光量越少,當然畫質、畫面精細度、顆粒感都會有影響。

  只不過手機廠商也試著用軟體的技術去補足感光元件大小的劣勢,像是iPhone 的夜間十秒拍攝,甚至我相信在幾年後手機的算圖的成像會與專業相機的差異逐漸變小,也可能超越相機的成像。

  在科技進步迅速的現今,手機的鏡頭以及成像技術,也逐漸靠攏專業型的相機,甚至網路上也曾經有YouTuber測試過。專業相機與手機攝影成像的比較,在日間拍攝下,也看不出什麼差異。畫質上,我們也並不是專業的婚禮攝影師、棚拍攝影師需要大圖輸出,應該不見得需要用到相機的高畫素。

  大平台有許多解析技術層面的文章,後面有附上相關的延伸閱讀,有興趣可以翻閱。

感光元件(Camera Sensor)大小之間的差異。(影像來源:@Capturetheatlas)

感光元件(Camera Sensor)大小之間的差異。(影像來源:@Capturetheatlas)

註1:底一大級壓死人。「底」指的是「底片」,也是數位相機裡的感光元件,意思是是感光元件大一級會變成碾壓。如果感光元件的尺寸面積越大,在同樣的光照進來時,能接收到的光就越多。同樣畫素,越大,單個畫素的面積也就越大,能夠接收的光線也就越多。

切入正題。如果我們只是要紀錄生活,為什麼我們不用手機來作為攝影器材呢?



隨手可得的攝影器材

  每一次出遊都要背著一台超級重的相機,只為了拍幾張美照做為紀念,既然如此,你帶相機出門的理由是什麼?如果認真的想要拍攝一張具有美感的照片,用手機也能夠拍出,尤其還有手機軟體的算圖加持;iPhone的人像模式,還能後製再調整光圈的散景多寡;比起相機太真實的影像呈現,手機更是擁有博取眼球的色彩原始參數;還能使用全自動模式的拍攝模式,省去調整曝光參數的時間。

  再者,手機反而是更方便取得的攝影器材,無需再另外購買任何設備,又或許能夠買市售的手機鏡頭轉接環、濾鏡……來增加可玩性,也不算是一筆太大的花費。反而使用相機作為拍攝器材,更需要投資相當多的錢去購買設備,從機身、鏡頭、記憶卡、背帶或是備用電池……,是一個難以想像的坑。

  最後,如果認真的學會如何使用手機拍攝,或許有一天走在路上,遇到一組路人請你幫他用手機拍照,這時你就派上用場了。況且用到手機拍攝的可能性,應該會比相機高。甚至使用手機就能拍出美照,不也讓那些拿相機還拍不出半張美照的人瞠目結舌嗎?



易讀存取的特性

  如果以相機作為拍攝器材,每一次拍完照片都必須使用平板或電腦設備過檔,還要花非常多的時間與心力去篩選照片,甚至有些照片在按快門時,按得很起勁,因此選照片時還需要從幾乎差距不大的照片中挑出一張連續照片裡最好看的,想了想都讓選擇困難的我開始感到焦慮了。手機反而不需要花時間過檔、歸檔分類,拍完直接就能夠在相簿中看見照片了,甚至現在的手機軟體智慧技術,還能夠讓這些照片會依著時間、地點、甚至使用某些關鍵字直接的協助分類,讓我們在未來需要的時候,比起相機的歸檔,可以快速的透過手機相簿的大數據,找到我們想要的照片。

  檔案太大也是一個重要的問題。相機所拍攝出來的圖檔太大,非常的佔用儲存空間。學數位攝影的人,甚至需要額外買數顆隨身硬碟來存取這些影像。反觀手機,圖檔大小也不太佔空間,也不需要拍到太大型的檔案,因為有時候的我們也只是印出4X5左右的相片或是發Instagram的文章照片而已,一般手機的小型檔案都非常夠用了。

需要從相機上插拔記憶卡,才能方便的儲存照片。(影像來源:Lexar官方網站)

需要從相機上插拔記憶卡,才能方便的儲存照片。(影像來源:Lexar官方網站)



重要的影像

  這可能是最重要的部分,也是攝影技術所出現的初衷。

「還記得你上一次,拍下一個重要的東西嗎?」

  或許是某間店家的菜單,也可能是某堂上課的筆記內容。在這些場景下,你用什麼器材拍攝下來的?

  應該不會有笨笨,會想到要拿重得要命的相機,來翻拍一張菜單吧。如果你要傳給別人,甚至還需要插拔相機記憶卡,用其他機器過檔才能傳出去,如果不是特殊需求,好像有一點多此一舉。

「還記得你的社群軟體頭貼或是最重要的一張人像照片,是用什麼設備拍的?」

  我家客廳,有一面充斥我成長回憶的照片牆,有大半部分的照片,是我不了解相機攝影的媽媽,自從我出生開始,使用手機作為拍攝媒介來記錄我的成長。

  在我房間的牆上有一張照片,是我與好朋友的合影,這是一張我用二手價900NTD ,買回來的HOLGA120玩具底片相機拍攝出來的照片。甚至這張照片還有因為相機的塑膠製鏡頭,而產生出象徵廉價的暗角,但這張照片對我來說意義非常重大,因此我願意把他洗出來,貼在房間的牆上。

  雖然說說漂亮的構圖與景深效果,確實能夠博取我們的眼球,但在充斥這些糖水美照的社群軟體上,要我回憶某張風景照或是漂亮模特兒的人像照,好像很難去進行回想。滑完一遍手機,我可能更能夠回想到的,反而是某位朋友出去玩的照片以及他的心得貼文吧。

攝影不僅是一種藝術,也是一種歷史的記錄方式,它可以讓我們看到曾經的人和事,以及歷史背後的故事。──羅蘭 · 巴特(Roland Barthes)《明室》(La Chambre Claire, 1980)

  對你來說重要的一張影像,應該不是在於他有非常好看的景深效果,也不是在於他有超級高的解析度,而是他的故事性、資訊量以及重要程度,隨手可得的攝影器材,都有機會製造出對你而言重要的影像吧!尤其我們身邊就有一台不需要刻意帶出門的攝影器材──「手機」

  關於影像的重要性,之後會再寫一篇文章從攝影史的角度至今作為出發點,也推薦一本老掉牙的經典隨筆,羅蘭 · 巴特(Roland Barthes)《明室》(La Chambre Claire, 1980),使讀者去思考到攝影的本質。

在租屋處牆上貼著與朋友的合影,因為對我而言意義重大,因此將它貼至牆上。(影像來源:@Ruiyu0712)

在租屋處牆上貼著與朋友的合影,因為對我而言意義重大,因此將它貼至牆上。(影像來源:@Ruiyu0712)


結語

  這篇文章的用意,除了是想揪讀者們一同討論,為什麼要用相機攝影以外。最重要的也是讓自己,從沒有站在手機攝影的立場想過這些問題。因為我或許打從心裡就認定,我寧願拿起相機作為紀錄工具,也不願承認手機是一個很好的攝影器材。

  而幾天前在工作坊,老師在帶頭討論,我們在攝影時,關注的是對象還是形式。在我焦頭爛耳的煩惱自己的答案時,有一個人的回答讓我覺得有些認同。

  他說:「我覺得拿手機攝影是關注對象;拿相機攝影是關注形式。」

  確實這件事沒有一個絕對值,這也是我原本猶豫不抉的原因。也讓我更清晰的認同,攝影器材也不是絕對值,時常使用相機拍攝的人,也絕非不能拿手機紀錄。

  期望這篇文章能夠喚起大家對於工具使用上的思考,下一篇文章我想從相機不可取代手機攝影的理由切入。



【📰延伸閱讀】

CAMERA SENSOR SIZE IN PHOTOGRAPHY – DOES IT REALLY MATTER?

感光元件大小比像素更重要!鏡頭像素就算高過108MP也沒什麼了不起!

CAMERA ZOOM EXPLAINED: HOW OPTICAL, DIGITAL, AND HYBRID ZOOM WORK

什麼是光學變焦?數位變焦?混合變焦?


【📖書籍參考】

羅蘭 · 巴特(Roland Barthes)《明室》(La Chambre Claire, 1980)

汪正翔《旁觀的方式:從班雅明、桑塔格到自拍、手機攝影與IG,一個台灣斜槓攝影師的影像絮語》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蔡逼八
7會員
7內容數
蔡逼八的其他內容
2024/12/15
當我無意走入蕭宇捷的個展《傾身觀看》時,心中懷抱的是對平面作品習以為常的預設:展場裡滿是白紙與黑墨,無繪畫痕跡,似乎又是些「了無新意的平面繪畫作品」。懷著這份心情,已默默做好「逛完一圈便離開」的心理準備。然而,在展場的一處,遇見了那些允許觸碰的範例作品,讓我重新燃起了好奇心。
Thumbnail
2024/12/15
當我無意走入蕭宇捷的個展《傾身觀看》時,心中懷抱的是對平面作品習以為常的預設:展場裡滿是白紙與黑墨,無繪畫痕跡,似乎又是些「了無新意的平面繪畫作品」。懷著這份心情,已默默做好「逛完一圈便離開」的心理準備。然而,在展場的一處,遇見了那些允許觸碰的範例作品,讓我重新燃起了好奇心。
Thumbnail
2024/08/24
2019年,巴黎聖母院(Notre-Dame de Paris)因一場大火讓這座象徵著數百年文化和歷史的建築瞬間化為殘骸。在這場災難後,雖然收拾這場殘局是艱鉅的工程,但最讓人困擾的反而是這座古蹟的還原重建過程。一樣技術成為古蹟的救贖,甚至以藝術的姿態被許多藝術家使用。
Thumbnail
2024/08/24
2019年,巴黎聖母院(Notre-Dame de Paris)因一場大火讓這座象徵著數百年文化和歷史的建築瞬間化為殘骸。在這場災難後,雖然收拾這場殘局是艱鉅的工程,但最讓人困擾的反而是這座古蹟的還原重建過程。一樣技術成為古蹟的救贖,甚至以藝術的姿態被許多藝術家使用。
Thumbnail
2023/06/25
《感覺重混Sensation(Remix)》現於羅東文化工場展演,同為此展場於2012開館以來,由李佳霖策展,首次展演新媒體類型之當代藝術創作。邀請六組新興藝術家(團隊)參展,展出十件藝術作品,以新媒體創作媒材呈現日常感受所凝聚的啟發。
Thumbnail
2023/06/25
《感覺重混Sensation(Remix)》現於羅東文化工場展演,同為此展場於2012開館以來,由李佳霖策展,首次展演新媒體類型之當代藝術創作。邀請六組新興藝術家(團隊)參展,展出十件藝術作品,以新媒體創作媒材呈現日常感受所凝聚的啟發。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有一段時間沒拿SONY的最新旗艦機,主要是因為平常就在用SONY的A7M4 ,加上自選的大三元鏡頭(12-24mmF2.8GM、35mmF1.4GM、70-200mmF2.8GM)在拍照,手機的相機很難超越,所以手機可以上上網、打打電話、看看網頁就OK。 直到Xperia PRO-1 頭一回在手機
Thumbnail
有一段時間沒拿SONY的最新旗艦機,主要是因為平常就在用SONY的A7M4 ,加上自選的大三元鏡頭(12-24mmF2.8GM、35mmF1.4GM、70-200mmF2.8GM)在拍照,手機的相機很難超越,所以手機可以上上網、打打電話、看看網頁就OK。 直到Xperia PRO-1 頭一回在手機
Thumbnail
2009-2011年智慧型手機還不普遍的時候,我當時在澳洲,每天扛著我的單眼到處拍照。 2011年回到台灣,當時的台灣智慧型手機開始普遍,有了手機之後單眼就漸漸被我遺忘,變成了古董裝飾品,拍照也成為我們的日常。 人都是貪心的🤣,我常常覺得手機方便似乎有些拍照功能也受限,例如:我先生是足球教練,
Thumbnail
2009-2011年智慧型手機還不普遍的時候,我當時在澳洲,每天扛著我的單眼到處拍照。 2011年回到台灣,當時的台灣智慧型手機開始普遍,有了手機之後單眼就漸漸被我遺忘,變成了古董裝飾品,拍照也成為我們的日常。 人都是貪心的🤣,我常常覺得手機方便似乎有些拍照功能也受限,例如:我先生是足球教練,
Thumbnail
若對攝影同好們做個問卷調查,近幾年用哪台機子拍的照片、影片最多?我想很多人會跟我一樣,答案並不是一台相機,而是手機。確實,就方便性來說,出門什麼東西都可能忘了帶,手機一定會帶;什麼設備都有可能忘了充電,手機只會讓人電量焦慮,隨時充得滿滿的…
Thumbnail
若對攝影同好們做個問卷調查,近幾年用哪台機子拍的照片、影片最多?我想很多人會跟我一樣,答案並不是一台相機,而是手機。確實,就方便性來說,出門什麼東西都可能忘了帶,手機一定會帶;什麼設備都有可能忘了充電,手機只會讓人電量焦慮,隨時充得滿滿的…
Thumbnail
在這人手一支智慧手機,隨手就能將眼前畫面所記錄下來的時代,只能純粹用來"拍照"的相機,是否已經追不上時代的潮流了? .你有曾經用過,或者擁有過相機嗎? 在文章開始之前,請容我分享之前在mobile01所寫的SONY A7IV的開箱及使用心得:SONY A7IV 開箱與心得 (文多圖多) 那麼回到標
Thumbnail
在這人手一支智慧手機,隨手就能將眼前畫面所記錄下來的時代,只能純粹用來"拍照"的相機,是否已經追不上時代的潮流了? .你有曾經用過,或者擁有過相機嗎? 在文章開始之前,請容我分享之前在mobile01所寫的SONY A7IV的開箱及使用心得:SONY A7IV 開箱與心得 (文多圖多) 那麼回到標
Thumbnail
使用相機作為日常紀錄的你,有想過為什麼不使用較為輕便的手機,作為拍攝器材嗎?思考完,或許就可以釋懷的放下相機,也放下頸椎發炎的風險,甚至可以省下不少的金錢,投向手機攝影的懷抱。
Thumbnail
使用相機作為日常紀錄的你,有想過為什麼不使用較為輕便的手機,作為拍攝器材嗎?思考完,或許就可以釋懷的放下相機,也放下頸椎發炎的風險,甚至可以省下不少的金錢,投向手機攝影的懷抱。
Thumbnail
想踏入攝影的新手們,擁有一台相機好像是個學習的新境界,但,你真的需要一台相機嗎?你適合用哪樣的設備呢?這篇文章將與你分享攝影是個無止境的「坑」,做任何決定務必三思而後行,以及彙整我在選購相機時閱讀的文章與YT影片,期待你看完文章後有新的想法。
Thumbnail
想踏入攝影的新手們,擁有一台相機好像是個學習的新境界,但,你真的需要一台相機嗎?你適合用哪樣的設備呢?這篇文章將與你分享攝影是個無止境的「坑」,做任何決定務必三思而後行,以及彙整我在選購相機時閱讀的文章與YT影片,期待你看完文章後有新的想法。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