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觀點】《感覺重混𝗦𝗲𝗻𝘀𝗮𝘁𝗶𝗼𝗻(𝗥𝗲𝗺𝗶𝘅) 》 ── 《未來緩慢取消》的另一種答案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感覺重混Sensation(Remix)》現於羅東文化工場展演,同為此展場於2012開館以來,由李佳霖策展,首次展演新媒體類型之當代藝術創作。邀請六組新興藝術家(團隊)參展,展出十件藝術作品,以新媒體創作媒材呈現日常感受所凝聚的啟發。

raw-image
「當時新媒體創作的似乎不斷地引用過去的媒介內容、藝術風格與形式,相較於『更多對於現實的記錄,如今的文化忙於再製、再造與分析已經累積起來的媒介素材。』在這樣的狀況下,藝術創作有可能不斷自我更新嗎?答案必然是肯定的,甚至相較於再現,這也許是更貼近當代生活,且更能有效傳遞內容的路徑。」── 列夫.曼諾維(Lev Manovich)《新媒體的語言》

策展人李佳霖引用新媒體藝術研究者 ── 列夫.曼諾維(Lev Manovich)於2001年出版的《新媒體的語言》(The Language of New Media)提出的分析作為展覽論述的起頭。這讓我想到不久前C-LAB的年度論壇《未來緩慢取消》,也同樣類似的討論著文化再製是否有機會跳脫於再現舊有文化,從而不斷地創新。其中延續於C-LAB年度論壇的年度大展《崩塌記憶之宮》,將曾經的歷史「紀念碑」繼承的文化,經過再製、改編與致敬,創造出的藝術作品,當中有些藝術家重新整理曾經所發生的歷史事件,像是廖烜榛X黃奕捷的《民主聖殿》回應著太陽花學運、dj sniff的《顛倒聆聽:敵機爆音集》回應著1940年代的日本,展內的所有作品皆是引領觀者從作品中回看歷史。而《感覺重混Sensation(Remix)》卻提出完全相反的答案(這裡指的是,廣泛的討論「文化再製」,其中也包括創作媒材)。延續著列夫.曼諾維(Lev Manovich)所分析的「創作是能夠找尋完全新的路徑不斷創新」。

raw-image

引用草東沒有派對《爛泥》裡的一段歌詞:「我想要說的前人們都說過了,我想要做的有錢人都做過了。」我認為草東沒有派對點出了,我們在思考列夫.曼諾維(Lev Manovich)的這段分析時,早已落入的思考圈套了。就因為我們已經確實感受到想做的都被前人做過,才會去思考其中的答案是否已經無法創新,即便此題的答案為肯定能夠創新,但還是免不了想使用的媒材被使用過、想創作的內容與某位已在市場上的藝術家極度相像的問題。如此當代的藝術家是否能夠完全的發自內心創作,並且不需要關心到可能有「前人做過」衍伸出的抄襲或與某人創作相似的問題呢?

raw-image

「日常」生活】

從胡鈞荃的《回流》敘述童年生長於新北市緬甸華人聚所 ── 華新街又名緬甸街,拿起日常隨手可得的手機拍攝建模運用異境與異時中的影像編制結合而成,所揭露出不同於真實的樣貌,展開完全不同時空下所形成的記憶;而林哲宇的《⽇常時光》更是貼近每一個人的日常,運用一件三組影像裝置,使用日常所見得燈光開關,探索數位與真實的邊界。其中一組裝置運用連動投影畫面中的虛擬開關與燈光,當觀眾拉動現場的吊燈開關,畫面中大樓的燈也會隨之開關。

raw-image

【「日常」場景】

也能夠看見展中的作品,有些是取材於藝術家們的日常生活場景,以藝術的形式再現。陳姿尹的《如何使⽤AI提升照片品質|Noise Reduction、Super Resolution教學》以及陳姿尹與莊向峰合作的《Inter net II》,同樣討論著現今網路科技世代,所發生的日常,尤其是展場中的現場擺設,更是再現日常的場景,電視、喇叭、電視櫃、落地檯燈以及沙發,像極了客廳;又或是《Inter net II》運用單人沙發、檯燈、報章雜誌架,重現一個人的休息區,製造出既私密又存於公開展場的場景;胡鈞荃的《喚》轉化了樹的枝幹過長,導致時常因風的吹拂,而使樹枝在窗戶旁敲打的場景。

raw-image

【歷史文化也是曾經「日常」的集結】

作為回應,每一段歷史文化,不也等同於過去所發生的日常。太陽花學運也曾是當時那群年輕人進行抗爭的日常,1940年代的日本也同樣。《感覺重混Sensation(Remix)》裡頭的作品所引用的文本內容,於今日他還是屬於藝術家們生活中的日常,但在未來的時間線上,也將會成為一篇篇的文本存在著。或許有一天胡鈞荃兒時記憶的緬甸街會消失,也或許林哲的未來已無實體的電燈開關,轉而使用聲音控制。這些對於日常生活的引用,終將在未來的藝術家面前成為歷史紀念碑式的文本。而在未來緩慢取消之中,不也是日常逐漸的成為歷史,而新文化緩慢的持續再造,又從而轉成為歷史。

【新媒體的媒材創作】

回到媒材本身,《感覺重混Sensation(Remix)》大多使用新媒體類型創作,同為現今當代藝術新興的發展趨勢,謝佑承的《白露》運用露水的像是放大鏡的特性,使我們看見被放大的螢幕中RGB的組成;蘇粲淵的《單層透天》運用單向鏡與鏡子疊合,使四面的螢幕倒影,製作出無限延伸而看不見屋頂的公寓大樓;同為蘇粲淵的《⾏星印象》試圖透過拆解、改造液晶螢幕,將發光的零件拆除,取而代之的是一盞於作品中央似恆星般緩慢原地自轉的投射燈,被其照亮的液晶螢幕,裡頭顯影的是藝術家住家空間建模的圖像,有趣的是蘇粲淵使用的媒材與被重組的方式。

raw-image

新媒體藝術創作,相較於傳統所延續的繪畫、水墨、版畫,等創作媒介,更多是以科技世代的產物作為主要媒材。回到策展論述開頭所引用列夫.曼諾維(Lev Manovich)的分析,如果只完全建立於媒材之上討論,答案必然是肯定的,畢竟十年前也無這些新科技,又或是尚未普及,成為很好的創作材料,以至於能夠創作出媒材創新且不同藝術作品。不久前看見 Apple推出的 Vision Pro,也很能夠想像,未來科技發展下,MR的運用也會造就更新的科技,也會有更多各式各樣的新興媒材脫穎而出,成為藝術家的創作選擇。

raw-image

【結語】

我認為《感覺重混Sensation(Remix)》運用「感覺」以及借用音樂創作使用的「重混」(remix)一詞,我認為與論述開頭提及的列夫.曼諾維(Lev Manovich)之分析,有些失焦與出入,雖然能夠感受到展覽當中的作品回應著此分析,但卻在命題上,與列夫.曼諾維(Lev Manovich)畫不上等號,甚至也無擦邊球。但我認為在目前的藝術趨勢之下,C-LAB的年度論壇《未來緩慢取消》後討論類似議題,甚至與展覽《崩塌記憶之宮》延續討論相同的問題,卻是不同面向以及觀點,是一件有趣的延伸討論。再者,身為羅東人的我,有幸能在羅東文化工場看見當代藝術與新媒體的展演類型,也是讓我的眼睛為之一亮。




【📰延伸閱讀】

《感覺重混𝗦𝗲𝗻𝘀𝗮𝘁𝗶𝗼𝗻(𝗥𝗲𝗺𝗶𝘅) 》展覽官方網站

【📖參考資料】

C-LAB 年度論壇《未來緩慢取消》

C-LAB 2023年度大展《崩塌記憶之宮》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蔡逼八
7會員
7內容數
蔡逼八的其他內容
2024/12/15
當我無意走入蕭宇捷的個展《傾身觀看》時,心中懷抱的是對平面作品習以為常的預設:展場裡滿是白紙與黑墨,無繪畫痕跡,似乎又是些「了無新意的平面繪畫作品」。懷著這份心情,已默默做好「逛完一圈便離開」的心理準備。然而,在展場的一處,遇見了那些允許觸碰的範例作品,讓我重新燃起了好奇心。
Thumbnail
2024/12/15
當我無意走入蕭宇捷的個展《傾身觀看》時,心中懷抱的是對平面作品習以為常的預設:展場裡滿是白紙與黑墨,無繪畫痕跡,似乎又是些「了無新意的平面繪畫作品」。懷著這份心情,已默默做好「逛完一圈便離開」的心理準備。然而,在展場的一處,遇見了那些允許觸碰的範例作品,讓我重新燃起了好奇心。
Thumbnail
2024/08/24
2019年,巴黎聖母院(Notre-Dame de Paris)因一場大火讓這座象徵著數百年文化和歷史的建築瞬間化為殘骸。在這場災難後,雖然收拾這場殘局是艱鉅的工程,但最讓人困擾的反而是這座古蹟的還原重建過程。一樣技術成為古蹟的救贖,甚至以藝術的姿態被許多藝術家使用。
Thumbnail
2024/08/24
2019年,巴黎聖母院(Notre-Dame de Paris)因一場大火讓這座象徵著數百年文化和歷史的建築瞬間化為殘骸。在這場災難後,雖然收拾這場殘局是艱鉅的工程,但最讓人困擾的反而是這座古蹟的還原重建過程。一樣技術成為古蹟的救贖,甚至以藝術的姿態被許多藝術家使用。
Thumbnail
2023/05/14
王煜松在北美館的個展《花園》,就形式上來說較於其他展覽低調,卻不失強度,也良好的表現出小說中的詩意狀態。
Thumbnail
2023/05/14
王煜松在北美館的個展《花園》,就形式上來說較於其他展覽低調,卻不失強度,也良好的表現出小說中的詩意狀態。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感覺重混Sensation(Remix)》現於羅東文化工場展演,同為此展場於2012開館以來,由李佳霖策展,首次展演新媒體類型之當代藝術創作。邀請六組新興藝術家(團隊)參展,展出十件藝術作品,以新媒體創作媒材呈現日常感受所凝聚的啟發。
Thumbnail
《感覺重混Sensation(Remix)》現於羅東文化工場展演,同為此展場於2012開館以來,由李佳霖策展,首次展演新媒體類型之當代藝術創作。邀請六組新興藝術家(團隊)參展,展出十件藝術作品,以新媒體創作媒材呈現日常感受所凝聚的啟發。
Thumbnail
「生活決定意識」不只是一檔羅列高重黎過往創作的回顧展,而是意欲拓出一條他不斷拆解由西方歷史巨齒與文化脈輪齧合傳動、引光投像的器械發明,並透過形式各異的裝配重組,於毀壞「發明」之際重新「編做/作」──或者說,在歐洲視覺發展史與本地影像接收史的夾縫間重思、協商──所謂「影像史」的動態路徑。
Thumbnail
「生活決定意識」不只是一檔羅列高重黎過往創作的回顧展,而是意欲拓出一條他不斷拆解由西方歷史巨齒與文化脈輪齧合傳動、引光投像的器械發明,並透過形式各異的裝配重組,於毀壞「發明」之際重新「編做/作」──或者說,在歐洲視覺發展史與本地影像接收史的夾縫間重思、協商──所謂「影像史」的動態路徑。
Thumbnail
台北市立美術館的文藝交談會,來自比利時 大衛.克拉耶伯-創作者、臺灣 高重黎-藝術家以同台交流表達出環節感知,更藉由「歷史機器&停頓影像」的主題做為交流素材,現場中、英翻譯員。
Thumbnail
台北市立美術館的文藝交談會,來自比利時 大衛.克拉耶伯-創作者、臺灣 高重黎-藝術家以同台交流表達出環節感知,更藉由「歷史機器&停頓影像」的主題做為交流素材,現場中、英翻譯員。
Thumbnail
展期|2021.11.20–2022.5.29 地點|永添藝術 ‧ 金馬賓館當代美術館ALIEN Art Centre 101-103展覽室 官網|https://www.alien.com.tw/u/zh-tw/pages/Rehearsing_the_Future
Thumbnail
展期|2021.11.20–2022.5.29 地點|永添藝術 ‧ 金馬賓館當代美術館ALIEN Art Centre 101-103展覽室 官網|https://www.alien.com.tw/u/zh-tw/pages/Rehearsing_the_Future
Thumbnail
複調神話,這是一個無法定調的展覽。 定名為複調神話的大台北當代藝術雙年展。策展的藝術形式多元。攝影、繪畫、雕塑、裝置。展品傳達的議題多元分散。 展品存在的空間如星塵發散性的遍佈。 花了三次筆者慢慢將展品看完,節錄部分有興趣的與你分享。 ​
Thumbnail
複調神話,這是一個無法定調的展覽。 定名為複調神話的大台北當代藝術雙年展。策展的藝術形式多元。攝影、繪畫、雕塑、裝置。展品傳達的議題多元分散。 展品存在的空間如星塵發散性的遍佈。 花了三次筆者慢慢將展品看完,節錄部分有興趣的與你分享。 ​
Thumbnail
這邊我想更進一步用「毀滅/重生」來討論他們在此次展覽中的作品。在聖誕節前後書寫關於毀滅與重生真的是再適合不過,因為西方基督宗教信仰基本就是建構在此之上,從諾亞方舟、巴比倫之囚、耶穌復生等等眾多聖經故事,都是闡述著毀滅的力量,然後透過神蹟的方式重生。
Thumbnail
這邊我想更進一步用「毀滅/重生」來討論他們在此次展覽中的作品。在聖誕節前後書寫關於毀滅與重生真的是再適合不過,因為西方基督宗教信仰基本就是建構在此之上,從諾亞方舟、巴比倫之囚、耶穌復生等等眾多聖經故事,都是闡述著毀滅的力量,然後透過神蹟的方式重生。
Thumbnail
在今年的競賽中產量較高的劇情短片,卻難以找尋到一部令眾人都拍案叫絕的作品,儘管創作者們的不同嘗試值得肯定,但仍然都不夠完整。反而在實驗、紀錄、動畫的類別上,明顯看到台灣電影創作者試圖打破影像框架,也將自身經歷化作敘事枝枒,通過影像的延展,鏡射當代社會的真實現狀。
Thumbnail
在今年的競賽中產量較高的劇情短片,卻難以找尋到一部令眾人都拍案叫絕的作品,儘管創作者們的不同嘗試值得肯定,但仍然都不夠完整。反而在實驗、紀錄、動畫的類別上,明顯看到台灣電影創作者試圖打破影像框架,也將自身經歷化作敘事枝枒,通過影像的延展,鏡射當代社會的真實現狀。
Thumbnail
2018年由黃香凝所策劃的《影像的謀反》於臺北當代藝術館展出,挑選許多具有後設電影手法以及多線式敘述的錄像作品,討論影像的力量如何介入政治,反抗既有的權力架構,並重新想像過去與創造未來。本文試圖由思考錄像藝術的敘事結構以及展覽的呈現方式,是如何創造一種「另類的歷史方法論」
Thumbnail
2018年由黃香凝所策劃的《影像的謀反》於臺北當代藝術館展出,挑選許多具有後設電影手法以及多線式敘述的錄像作品,討論影像的力量如何介入政治,反抗既有的權力架構,並重新想像過去與創造未來。本文試圖由思考錄像藝術的敘事結構以及展覽的呈現方式,是如何創造一種「另類的歷史方法論」
Thumbnail
以《超機體》為主題探討科技與人工智慧和未來藝術與人類互動的第十三屆臺北數位藝術節,邀請韓國白南準藝術中心館長徐真錫(Jinsuk Suh)以《後數位時代,當代藝術的趨勢與可能性》為題,與在場的二十多位來賓深度探討當今處於後網路時代的新生代數位原住民其創作、散佈與欣賞藝術的方式,與類比世代有何不同。
Thumbnail
以《超機體》為主題探討科技與人工智慧和未來藝術與人類互動的第十三屆臺北數位藝術節,邀請韓國白南準藝術中心館長徐真錫(Jinsuk Suh)以《後數位時代,當代藝術的趨勢與可能性》為題,與在場的二十多位來賓深度探討當今處於後網路時代的新生代數位原住民其創作、散佈與欣賞藝術的方式,與類比世代有何不同。
Thumbnail
第十三屆臺北數位藝術節「超機體」11月22日即將開跑!內容探討在不遠的未來,人類將如何與機器人等人工智慧共存、共斥。開展前夕,臺北數位藝術節也於11月18日晚間,特地邀請數位藝術節的6位國內邀展藝術家,親至現場與國際藝評人分享作品的創作理念。
Thumbnail
第十三屆臺北數位藝術節「超機體」11月22日即將開跑!內容探討在不遠的未來,人類將如何與機器人等人工智慧共存、共斥。開展前夕,臺北數位藝術節也於11月18日晚間,特地邀請數位藝術節的6位國內邀展藝術家,親至現場與國際藝評人分享作品的創作理念。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