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觀點】《傾身觀看》蕭宇捷個展 ── 視覺之外:傾身於記憶與感官的空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前言】


當我無意走入蕭宇捷的個展《傾身觀看》時,心中懷抱的是對平面作品習以為常的預設:展場裡滿是白紙與黑墨,無繪畫痕跡,似乎又是些「了無新意的平面繪畫作品」。懷著這份心情,已默默做好「逛完一圈便離開」的心理準備。然而,在展場的一處,遇見了那些允許觸碰的範例作品,讓我重新燃起了好奇心。這促使我放慢腳步,重新細細端詳展場內的每一件作品,最終甚至起了動筆書寫這篇文章。




觸感記憶:傾身觀看】


這一切讓我的記憶停留在觸碰範例作品時的感受。即使到了如今,書寫這篇文字時,那些觸感與接觸時發出的聲音仍然鮮明地回蕩在腦海中。掛在牆上的可觸摸作品共有三幅對應三種創作手法,而我試圖透過描述藝術家可能的製作方式,讓讀者能夠想像觸摸時的感受。


第一種手法似乎是將撕碎的宣紙平貼在透明壓克力板上,輕輕滑動觸摸時,手感稍顯粗糙,指尖還能感受到極細微的紙張纖維散落,如同微不可察的毛球脫落般自然。而展場中使用此做法的作品,也並非如此簡單,能夠看見在那些看似宣紙的白之中,藏有許多不同細微的色彩,微妙地將觸感與視覺聯繫在一起。


第一種手法的其他作品,能看見兩幅之間有一些色彩差異|影像來源:筆者提供

第一種手法的其他作品,能看見兩幅之間有一些色彩差異|影像來源:筆者提供


第一種手法的作品細節以及其影子|影像來源:筆者提供

第一種手法的作品細節以及其影子|影像來源:筆者提供


第二種手法的宣紙經過墨染,形成深淺不一的色塊,並在被擰皺後貼於木板之上。視覺上,它的形態宛如燃燒過後的灰燼,給人一種脆弱易碎的錯覺。但當手指輕觸作品時,宣紙貼覆於木板的紮實感卻與這種視覺印象形成了強烈的反差,彷彿戳破了對其脆弱性的幻想。同時,這種觸感與視覺之間的落差,拓展了作品在感知層面的空間,超越了平面的物理結構,仿若在身體與記憶之間建立起無形的迴盪。


觸摸第二種手法|影像來源:筆者提供

觸摸第二種手法|影像來源:筆者提供


第三種手法同樣運用了墨染技法,但其結構更為繁複,似乎刻意將紙張平貼於表面,卻又不規則地產生縱向摺痕。在展燈的照射下,皺褶內的影子顯得深邃,彷彿一片布滿裂縫的地景。觸覺的粗糙質地與聽覺的聲音回饋也介於前兩幅之間,既有第一幅的輕柔與細膩,又帶有第二幅的觸感紮實之感。


從側面觀看第三種手法的作品|影像來源:筆者提供

從側面觀看第三種手法的作品|影像來源:筆者提供



「觸感」的回憶與觸碰所引發的「聽覺」反饋,悄然滲透進當下的觀賞過程,強化了作品與身體感知之間的聯繫,形成在記憶與感知之間不斷迴盪的深刻體驗。這樣的經歷,比起單純開放觸摸每一件作品,更展現了「記憶」所喚起的微妙感受。正如《身體部署》一書中所指出的,空間的擴延與感知之間密不可分,使得觀看的體驗不僅來自外部的物理場域,更深刻地根植於身體內部的記憶迴聲。這種來自身體經驗的記憶,將觀看轉化為一種更加內在的「傾身」狀態——將身體曾經的觸摸記憶與當下的觀看體驗緊密交織。


回到展覽標題《傾身觀看》所暗示的:這是一種無意識中將身體記憶「傾」入當前觀看與視覺經驗的方式,使身體與作品之間的感知相互交織、回應,從而深化對作品的理解與體會。



透視背後:傾身觀看】


在展場的浮空展台上,小幅樣本與書本一同展示。這一系列作品運用了宣紙,將其折成細緻的紙扇後逐層貼覆在透明壓克力板上。燈光映射下,每一道縱向摺痕投射出深色的陰影,形成條理分明的視覺效果。觸摸時,指尖滑過層疊的摺痕,彷彿踏上一座階梯,不斷向下延伸,伴隨著富有節奏感的「噠噠」聲音。有趣的是,在這些宣紙背後,藏有鮮艷的染色顏料。透過透明壓克力板,底部的色彩被隱約顯現出來,進一步豐富了作品的視覺層次。




此外,展場內許多作品的擺放形式並非直接服貼於牆面,而是將牆上鑽孔的螺絲作為支點,斜靠在螺絲上並與牆保持一定距離,上方則輕倚牆壁。這種展示方式使得觀者從正面觀看時,能透過每條規律的皺摺隱約看到底部的顏色,還能注意到背面螢光色彩因光線折射而渲染至白牆上的效果,比起作品的正面還來得更鮮豔。這宛如一面霧化的鏡子,間接揭示了作品背面的柔和形態。


在影子中,卻能看見映在牆上的明顯的橘色|影像來源:筆者提供

在影子中,卻能看見映在牆上的明顯的橘色|影像來源:筆者提供


另一幅作品的黃色影子|影像來源:筆者提供

另一幅作品的黃色影子|影像來源:筆者提供


能注意到,展場內的每一位觀者幾乎都會不自覺地傾下身子,試圖從不同角度窺探白牆上的色彩來源,追尋作品背面顏色的真相。這一觀看動作,無意間再次以不同方式回應了展覽標題《傾身觀看》。觀者的身體參與加深了與作品之間的互動,也使觀看過程本身成為展覽體驗的重要一環,再次體現出身體感知的另一個層面。



【結語


我感受到藝術家刻意將觀看的方式與身體的感知融為一體,並以極為細膩的手法,在相同的材料上進行了各種有趣的創作嘗試。每一件作品都在引導觀者以「傾身」的姿態參與創作的體驗之中。無論是觸覺、聽覺還是視覺,這些感官經驗通過記憶與空間的聯繫,被重新啟動並交織出新的感知層次。


在展覽之中,我感受到最強烈的驅動是「記憶」。它在展覽的開頭,通過觸覺與聽覺的經驗悄然植入我的潛意識,並在之後觀看每一件作品時,以視覺為主的欣賞過程中默默地浮現。這些記憶中的其他感官經驗,穿插於當下的觀看之間,使得作品的感受層次不斷豐富,展現了藝術家如何用細膩的創作手法,喚醒觀者潛藏的身體感知與記憶聯繫。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蔡逼八
7會員
7內容數
蔡逼八的其他內容
2024/08/24
2019年,巴黎聖母院(Notre-Dame de Paris)因一場大火讓這座象徵著數百年文化和歷史的建築瞬間化為殘骸。在這場災難後,雖然收拾這場殘局是艱鉅的工程,但最讓人困擾的反而是這座古蹟的還原重建過程。一樣技術成為古蹟的救贖,甚至以藝術的姿態被許多藝術家使用。
Thumbnail
2024/08/24
2019年,巴黎聖母院(Notre-Dame de Paris)因一場大火讓這座象徵著數百年文化和歷史的建築瞬間化為殘骸。在這場災難後,雖然收拾這場殘局是艱鉅的工程,但最讓人困擾的反而是這座古蹟的還原重建過程。一樣技術成為古蹟的救贖,甚至以藝術的姿態被許多藝術家使用。
Thumbnail
2023/06/25
《感覺重混Sensation(Remix)》現於羅東文化工場展演,同為此展場於2012開館以來,由李佳霖策展,首次展演新媒體類型之當代藝術創作。邀請六組新興藝術家(團隊)參展,展出十件藝術作品,以新媒體創作媒材呈現日常感受所凝聚的啟發。
Thumbnail
2023/06/25
《感覺重混Sensation(Remix)》現於羅東文化工場展演,同為此展場於2012開館以來,由李佳霖策展,首次展演新媒體類型之當代藝術創作。邀請六組新興藝術家(團隊)參展,展出十件藝術作品,以新媒體創作媒材呈現日常感受所凝聚的啟發。
Thumbnail
2023/05/14
王煜松在北美館的個展《花園》,就形式上來說較於其他展覽低調,卻不失強度,也良好的表現出小說中的詩意狀態。
Thumbnail
2023/05/14
王煜松在北美館的個展《花園》,就形式上來說較於其他展覽低調,卻不失強度,也良好的表現出小說中的詩意狀態。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在挑高的空間看畫,是敞徉式的自在好像在偌大的鳥籠裡飛翔。55件20世紀的佳作,資訊量爆炸多,感覺也流竄說它今天很自大🫠
Thumbnail
在挑高的空間看畫,是敞徉式的自在好像在偌大的鳥籠裡飛翔。55件20世紀的佳作,資訊量爆炸多,感覺也流竄說它今天很自大🫠
Thumbnail
中午吃完午餐後,經過池上穀倉藝術館,裡頭剛好有場展覽,趁著午休去瞧瞧。沒想到竟然遇見音樂人王榆鈞所策的展覽「如果你_先我一步_聽見」。對我而言,此展覽是地方聲音與展品的相互交錯作品,也是「看得見」與「看不見」聲音的相互對話。
Thumbnail
中午吃完午餐後,經過池上穀倉藝術館,裡頭剛好有場展覽,趁著午休去瞧瞧。沒想到竟然遇見音樂人王榆鈞所策的展覽「如果你_先我一步_聽見」。對我而言,此展覽是地方聲音與展品的相互交錯作品,也是「看得見」與「看不見」聲音的相互對話。
Thumbnail
作品融合了當代藝術和電影語彙,發掘圖像創作過程背後的複雜生產機制。參與過亞太、愛知三年展與各大國際雙年展;也曾在森美術館、尊彩藝術中心、北師美術館、鳳甲美術館等舉行個展。身兼策展人的展覽包括亞洲藝術雙年展(2019)、台灣國際錄像藝術展(2018)等。
Thumbnail
作品融合了當代藝術和電影語彙,發掘圖像創作過程背後的複雜生產機制。參與過亞太、愛知三年展與各大國際雙年展;也曾在森美術館、尊彩藝術中心、北師美術館、鳳甲美術館等舉行個展。身兼策展人的展覽包括亞洲藝術雙年展(2019)、台灣國際錄像藝術展(2018)等。
Thumbnail
大膽探索臺北的藝廊,感受藝術家張曜昌不同展覽中的獨特創作。動物擬態的陶片作品讓人為其色彩、觸感,及聲響驚艷不已。
Thumbnail
大膽探索臺北的藝廊,感受藝術家張曜昌不同展覽中的獨特創作。動物擬態的陶片作品讓人為其色彩、觸感,及聲響驚艷不已。
Thumbnail
我雖然不會作畫,但很喜歡看畫展。以色彩顔料等媒材,形象性地表達個人創意 ,一向非常之仰慕。〔國立中興大學藝術中心〕自2023年12月18日至2024年1月7日展出的〔行藝半世紀—楊嚴囊繪畫創作展〕,當然不能錯過。我是展出裁止前兩天(元月5日)才去參觀,承蒙中心主任林仁昱教授親自導覽非常感謝。
Thumbnail
我雖然不會作畫,但很喜歡看畫展。以色彩顔料等媒材,形象性地表達個人創意 ,一向非常之仰慕。〔國立中興大學藝術中心〕自2023年12月18日至2024年1月7日展出的〔行藝半世紀—楊嚴囊繪畫創作展〕,當然不能錯過。我是展出裁止前兩天(元月5日)才去參觀,承蒙中心主任林仁昱教授親自導覽非常感謝。
Thumbnail
觀看和邊界這兩個主題,是可以統合起來做結的:藝術家展現自己在展覽中的權力。觀眾和藝術家何嘗不是《打獵》中競逐的兩者?觀眾的眼睛恣意地搜尋自己想看見的,藝術家拚命敘述自己想呈現的,當這兩者產生交集時,這個展覽便在觀眾心底印下一個赭紅的印記。
Thumbnail
觀看和邊界這兩個主題,是可以統合起來做結的:藝術家展現自己在展覽中的權力。觀眾和藝術家何嘗不是《打獵》中競逐的兩者?觀眾的眼睛恣意地搜尋自己想看見的,藝術家拚命敘述自己想呈現的,當這兩者產生交集時,這個展覽便在觀眾心底印下一個赭紅的印記。
Thumbnail
藝術家將文明社會中的「準則」消解了 — — 僅管眼前全都是影像,觀看卻變成最無關緊要的事,傳遞出的資訊僅是極少量,符號都似曾相識,每個線條都能代表任何一個事物,卻也什麼都不是。在這曖昧的現實中,藝術家在商業大樓林立的土地中抽離了社會,砌出一座反除魅的碉堡。
Thumbnail
藝術家將文明社會中的「準則」消解了 — — 僅管眼前全都是影像,觀看卻變成最無關緊要的事,傳遞出的資訊僅是極少量,符號都似曾相識,每個線條都能代表任何一個事物,卻也什麼都不是。在這曖昧的現實中,藝術家在商業大樓林立的土地中抽離了社會,砌出一座反除魅的碉堡。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