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尤溪在屏東縣霧台鄉,因其溪谷岩壁多彩瑰麗,景觀特殊,成為熱門的觀光景點,2020年更被劃設為自然人文生態景觀區。近年霧台鄉公所將觀光活動嚴密規範管理,並組織當地魯凱族眾多人力營運,在每年一至四月枯水期,開放遊客溯溪活動,每天只有400個名額。
三月中旬,我與親友參加旅遊團,不辭道遠去一探這個久仰大名的勝地。我們在前一晚先住進大武部落的民宿,大家寫上基本資料,並簽名切結,供民宿業者向鄉公所申報。翌日早晨做好準備,穿上短褲以及稍早新買的止滑鞋,背包裝著飲水和餅乾,帶上充飽電的手機。民宿主人把大家編隊,每7人一組搭一部接駁車。
接近9點,來了幾部車子,都是高底盤七人座的得利卡,我這組的駕駛是魯凱青年[柯]先生。車子開動,下到旁邊的北隘寮溪河床,穿過古仁人吊橋下方,循著便道往上游奔去。河床上布滿大小不一的石頭,體積有的堪比一輛小汽車,也有像大西瓜、籃球的,而像鴨蛋鵝卵一般的則「非是算數之所能知」。(如果有神仙將這些小石頭變成可吃的真蛋,那農委會主委的煩惱就完全解決了--想太多!)儘管走的是經過整治的便道,車速在20公里以下,仍然顛簸異常,脊椎不好的人恐難禁受這一趟四五十分鐘的車程,難怪[柯]先生說他們每十天就要檢驗車輛。
圖3.北隘寮溪由石塊與沙礫堆積的河床 (陳傳義 拍攝)
我在車內偶然瞥見後面一條長長的得利卡車龍,循著我們的軌跡,浩浩蕩蕩緊隨前進。由此見識到這裡對觀光客的強大吸引力。溪谷兩側的山體,目測估計相距百餘公尺。[柯]先生說,此地原是V型谷,在他小時候,底部河寬僅30公尺,可以自此岸丟石頭到彼岸。後因88風災,上游沖刷下大量土石,使河床堆積上升15公尺,從而兩岸變寬。目前枯水期,水道狹窄,在撒滿礫石的溪床上彎曲流淌,清澈溪水被石頭激濺水花,宛似一條鑲嵌著珠玉的緞帶。水道淺淺的,通常不超過輪胎直徑,所以車輛不時直接涉過溪水,輪子推起波浪。
行駛半程有餘,來到哈尤溪匯入北隘寮溪處,右轉走哈尤溪谷。感覺溪谷變得稍窄,而散落的岩石普遍更巨大,在北隘寮溪上常見的黑色頁岩碎片較少了,也開始陸續出現不同顏色紋路的兩側岩壁。不久,抵達車載終點,再上去已不能行車,便讓遊客靠雙腳走一公里前往。[柯]先生發給每人一頂安全帽戴上,以防落石。
有一位負責的人把所有遊客集合,依車輛編號分組,宣布一些注意事項和要求:途中不可取下安全帽,因為地震、風雨,甚至山上的動物活動,都可能導致落石;不要邊走路邊拍照,以免跌倒;他並建議不要穿短褲,萬一跌倒,長褲可較好地保護皮膚,免遭石稜割傷。之後,他將若干組集為一群劃分成幾群,各有一名專人帶隊,向上游進發。一路上坡,但斜度不大,毋須爬得費力,卻經常要涉水。我原先只想到短褲不容易沾濕,但聽到剛剛的建議,心裡開始忐忑起來,遂更小心步伐。腳在水中移動時,可感受到阻力,如果走得太急,恐易重心不穩,所以須先立定一腳,再緩緩踏出另一腳為宜。
水深多介於腳踝到小腿肚,但也有深及膝蓋的,再深的話,管理單位則架設浮橋,以策安全。溪水很清澈,可見到腳下的卵石。途中有幾處特別的景點,有專人駐點解說,也有專責安全警戒的人員。遊客們紛紛抓著手機到處拍,估計每個角落都被取景入鏡了。約步行一小時抵達終點--看似一大團火焰的七彩岩壁。駐點人員幫每個人拍照,之後便催促折返,不要久留,因為上游山頭已烏雲掩至。
走回下車點,找到原車,同組人到齊後,[柯]先生載我們到下游不遠處的溫泉池,發給每人一個內容簡約的「獵人便當」,據說是原住民攜帶去打獵的伙食。大家於是圍坐池邊,一面泡腳一面吃午餐,假使便當不夠滿足,就再消化一些隨身的餅乾。休停約半小時,填飽肚子之後,搭原車循原路返回民宿。半路上,天空下起短暫的小雨,車窗沾滿米粒般的水珠。抵達後,聽民宿業者說,下午進去的梯隊,因為下雨,未到目的地,便在中途被撤回。唉呀,我們很幸運。
我觀察哈尤溪一帶,山壁岩石容易碎裂崩落,表土、小礫石不堪雨水沖蝕,山上的樹木無法長得粗壯高大,實屬脆弱的地質。這樣的環境給予當地人艱困的生存壓力。但由於岩石的化學成分、板塊擠壓、地熱溫泉滲流,以及風雨日曬等等大自然條件,造就如同被仙子點染塗畫過的奇異風貌,卻為當地居民帶來工作機會與收益,誠為蒼天的眷顧。然而在地震頻繁、多洪水颱風又日照熾烈的臺灣南部,地貌恐將變動無常,難保永久。能夠親臨一睹,頗感相當欣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