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筆記:必讀經典克里斯汀生【創新的兩難The Innovator's Dilemma】,努力的經理人敗給了努力這件事

2023/04/09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推薦閱讀:想了解如何在現有公司創新突破,並把握時代可能變遷趨勢的人。
前言:第一次接觸克里斯汀生主要是在讀各種商學文章時,偶爾都會帶到他所提出的『破壞式創新』理論,而後因為工作緣故也讀了他的【如何衡量你的人生】-這本書也很棒,用商學的角度分析人生該如何選擇重要的事物。
而『破壞式創新』的經典理論來源便是他在1997年出版的【創新的兩難】一書(書裡也有翻譯為『突破性創新』,下述以『突破性創新』稱),雖然距今將近25年前的書,但讀起來還是讓人學到許多,最近ChatGPT的發展也可以將這本書的概念拿來驗證(延伸閱讀:每月網路文章速摘112年2-3月),因此做一篇書摘。

書裡主要分為兩個架構進行論述:
一、為何表現優秀的企業,明明掌握各項資源,但在面臨時代關鍵變遷的技術出現時,反而沒有投入而被時代拋下
其實光是列舉就可以想到很多類似的企業(如Nokia、百視達等),書裡的案例為當時變遷快速的硬碟產業,主要是產業的科技發展速度快,且產品生命週期短,這邊書裡提到很重要的兩個概念為:『延續性創新』和『突破性創新』
『延續性創新』可以把他想像為將原本的產品從1.0做到1.1甚至1.2版,也就是在既有框架下,改善產品的品質或讓成本降低,這是許多既有大企業擅長的事,『延續性創新』的目標在於『持續貼近客戶的需求』。
『突破性創新』比較像是跳脫原本框架,將產品從1.0直接跳到2.0,造成技術革命,注意這個時候客群和產品定位可能都不是太清楚,但如果成功甚至可能會反噬原本1.0的市場客群,這往往是新創公司往往後來挑戰大企業的部分。
另外,『突破性創新』的特點:
1. 初期利潤較低 2. 必要元件可以更簡單方式組成,因而性能弱 3. 和現有客戶不同的價值網絡,現有客戶不一定理解(表示客群可能在其他還沒發現的地方)
關於客群,書裡提到一個概念,就是市場需求『突破性創新』剛出現時不一定會很明確,但當市場需求和『突破性創新』交集後即能攻佔新客群,並可能進一步攻佔原本沒有需求的既有客群。

由於既有的企業成長壓力來自於客戶和股東,為了滿足這些人的需求以及獲利的壓力,比較有能力及意願發展『延續性創新』,而這些也都是比較能估出市場規模的項目,克里斯汀生在書中稱其為面對時代變遷時的『失敗架構』,
也就是過於依賴現有客群需求,過於在意可估算的成本效益,造成『過於理性的失敗』;
『突破性創新』則不同,他們沒有上述既有公司的包袱,所以更能針對某個客群項目進行發展,但這其實也是新創的本質,就尚未發展的客群和領域進行風險投資,如果順利發展即能佔有市場一席之地。
那麼,難不成既有企業只能眼睜睜的看著自己走向沒落之路?接下來就是書裡下半部的架構。
二、既有企業如何管理並發展『突破性創新』
在進入這個主題前,首先書裡先提到企業組織能否順利完成任務的三大重點:資源、流程、價值觀。其中『突破性創新』最關鍵的重點在於價值觀,價值觀指的是『任務和資源上的排序』,面對客群和獲益不明確的『突破性創新』,組織可能意識到這個必須要關注,但價值觀的影響往往又會驅使他們回頭去進行『延續性創新』的發展。
這部分克里斯汀生提出一個想法,也就是必須要有能夠對於『突破性創新』容許其並非能馬上導致獲利的思維,『突破性創新』的發展重點在於學習與發現,而非確實帶來企業獲利,同時也必須要能夠和既有客群有不同的『價值網絡』(簡單來說是既有客群可能在意產品品質,但『突破性創新』的客群在意的可能是便宜價格,兩者發展產品的價值觀不同);而針對這樣的思維,現有企業要能成功發展『突破性創新』兩個比較可行且成功率比較高的做法:1. 併購新公司2. 成立專責單位,最好是子公司。
1. 併購新公司
這部分其實也是現行許多科技大廠常做的事,看到新創有了新的技術和發展便把它買下來,但書裡提到重點是:必須要回顧當初買下的原因為何,如果是在意新公司的組織運作模式,就千萬不要和既有公司進行整合,因為整合會失去原有新創公司相較既有公司的優勢。
2. 成立專責單位,最好是子公司。
書裡提到相較前一點這點成功率會較低,如果要提高成功率,那新公司的資源分配、流程和應對客戶的價值網絡都要和既有公司的思維完全不一樣,同時也必須要能夠充分授權,但這難度就又更高。
但不管是哪種方法,感覺耗用的層級和資源都是相當高的,是否只有以上兩種方法才能做到?書裡其實還有更細緻的分析,也能透過內部成立單位來處理『突破性創新』,而克里斯汀生也以電動車市場為例(很驚人,在那個年代特斯拉甚至還沒創立),並舉例如果他是傳統車廠的主管會怎麼做,但大致方向和上述差不多,感興趣的讀者很推薦可以拿來讀。

結論和反思

其實看完這本書還蠻有趣的,其中關於『過於理性的失敗』概念,豈不是一巴掌打臉很多認真努力的經理人,但我認為書裡的點並不在於批判這些經理人,而是認為既有企業的經理人,不能僅存有既有市場的價值觀和思維。
就我認為這『延續性創新』和『突破性創新』兩種思維都必須要在企業裡並存,並且還要能夠交互思考和驗證,同時也要能夠理解彼此的目標,主要是因為客群和價值網絡不同,就可能會造成組織間的誤解和衝突(但這樣感覺總經理就很重要,能有同時具備兩種不同思維的總經理是很難的,除非是不同子公司)。
再來,書裡提到比較多還是產品生命週期短的科技產業,但如果從另一個角度看,借鏡巴菲特的價值投資理念,企業獲利根本在於打造對手無法模仿的核心護城河,感覺是不同的思考出發點,或者是說核心護城河會將這樣市場的創新理念列入考量?是再來會想進一步延伸閱讀的地方;同時之前讀的柯林斯【從A到A+】談的是優秀企業如何變得卓越,但這本書談的是優秀企業如何失敗,剛好可以互補,後續會再讀柯林斯【為什麼A+巨人也會倒下】,剛好跟這本書對照。

最後想補上最近豐田反對all in電動車的財訊文章,剛好可以跟這篇對照,以下是我的臉書評論,也給大家參考:
剛好最近讀完克里斯汀生的《創新的兩難》,慎思熟慮的經理人在面臨市場的可能變革時,不一定會做出太大的動作,原因是在資源和價值衡量上,會以既有市場、產品和客戶的需求進行考量,「混動車」思維看起來就是一個放不開既有燃油車市場的最好例子;更何況2027年才開始生產,突破性創新能成功往往需要早期進入市場,當既有電動車廠已經具一定規模,2027年回頭吞噬既有燃油車市場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蠻有趣的,可以後續觀察,如同豐田自己所說,時間會證明誰是對的。
Wilson Su 威爾生疏
Wilson Su 威爾生疏
大學和研究所念社會科學,現職金融業小書僮。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