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因為樂天職棒來了韓國外籍啦啦隊(李多慧),行銷策略成功到讓一日球迷們開始懷疑台灣職棒,重心到底在球員還是啦啦隊?
球員的養成非常不容易,棒球是少數需要一團(至少15人)共同成長的運動,在小學階段每個週末要至少抽出一個上午或下午,大家聚集在一起練球,正式比賽都要一起參加,但表現不好的可能三個小時都沒有上場打擊機會,棒球場很多在郊區,沒有開車是到不了的,球具和各種裝備的運送管理,如果有十五位球員就有十五位家長要把自己半天週末奉獻在這件事情。概念有點像美國的soccer mom。
我拍攝了一段一分半自家小孩站上壘包打擊的影片,其中大概就有十句隊友家長啦啦隊的鼓勵:
“高的低的不要打喔!”
“OO打得到喔!”
“OO,Nice選喔!”
“Hito!轟吧!安打、全壘打林OO!”。
這還不包括我們球隊都有現場音響播放,每位打擊小朋友專屬的應援曲。只要有把球打出去,不管有沒有被接殺,凱旋回隊都還有家長隔網鼓勵“OO打得好喔!”
我們也許一開始是爸爸們少年被埋沒的棒球魂,想藉由兒子(或女兒,少棒可以男女生混打)來實踐完成,但是孩子一到小六,馬上面臨國中的選擇,要走升學路線的孩子,多半會退出棒球隊,因為這項運動沒有羽球桌球籃球的便利,又靠少少人就可以完成,排除萬難國中繼續要打的小選手,會想擠進能被選入中職最多的前五名高中,或前身的國中,然後發現好像很多是流氓學校,血氣方剛的學校球隊各類不妙的傳說也很多。
大部分人會打退堂鼓,但是也有人應該會踩一隻腳在球團裡,家長還是會緊盯小球員不要放棄課業,因為即便進不了中職一軍,棒球這個產業在台灣僅次於做吃的,靠本地人口就有市場了。如果英文好可以當國際記者球評,攝影好可以當運動攝影,進醫學院可以當心理師、防護員或隨團醫師,甚至向悍創這樣的公司都因為經典賽聲名大噪,君不見最近學測休閒運動管理系所大增,選填志願時大家開始把這樣一個系慎重納入考量。
其實我可以遇見不管大家國中後還有沒有緣分,光是去年好幾個家庭一起到台中打〈MLB全國盃社區少棒〉,和〈嘉義諸羅山盃〉,大家就結成共同成長的家庭,連問ChatGPT說〈XX少棒隊〉,它都會答是同時注重球員身心健康、品學兼優,和精進球技、團隊合作的少棒隊。(看到都會起雞皮疙瘩~)
中職的焦點當然是大家看不見的這些18歲到45歲的一軍球員背後從小學開始他們的家庭陪他們一路走來的點點滴滴,釀成了現在的他們。怎麼會是啦啦隊呢?
當然有美麗活潑的啦啦隊也很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