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仿犯》(2023) - 鮮紅色的潘朵拉魔盒

2023/04/20閱讀時間約 13 分鐘
《模仿犯》海報
1997年的台灣,正逢解嚴後民風漸開,電視第四台興起、資訊爆炸的時代,此時發生一起連續殺人案,作案手法極度凶殘,受害者皆為女性。剛正不阿的檢察官郭曉其負責偵辦這起駭人聽聞的案件,但他亟欲隱藏的陰暗過去,是否會反遭凶手利用、成為辦案的阻礙…
連續殺人案的主嫌「Noh」
《模仿犯》改編自日本作家宮部美幸的同名暢銷小說,日本先前曾兩度翻拍成影視,只是皆因篇幅受限,評價不盡理想。因此,台版能否呈現這本經典小說的精隨,便格外令人關注。
筆者尚未看過原著及先前的影視改編,不過台版給我的印象頗佳,即使並非毫無缺點,但絕對是近期水準上乘的台劇。因此這次就以台版的改編,做個整體的心得分享。
(內文有嚴重劇透,在意被暴雷的朋友,也歡迎先儲存文章,追劇後再閱讀喔!)
《模仿犯》男主角吳慷仁

【眾星雲集】

《模仿犯》吸睛的焦點之一,莫過於星光熠熠的主演群,值得花些篇幅大書特書。若金鐘獎有「最佳群體演出」的獎項,《模仿犯》絕對有資格入圍,每位演員戲份或多或少,皆有稱職表現。
庹宗華飾演資深刑警「林尚勇」
范少勳不羈外表下的脆弱偏執,夏騰宏的靦腆溫和,侯彥西的忠厚熱血,黃河陰冷中暗藏著一絲良知…後半段戲份關鍵的姚淳耀則成功演出病態扭曲、令人不寒而慄的斯文敗類。另外引起許多好評的資深演員陳博正、庹宗華、游安順,不用誇大情感渲染,自然深刻的演技,也能令無數觀眾動容。看來今年男配角的獎項,金鐘評審有得討論了!
吳慷仁飾演主角「郭曉其」檢察官
其中最亮眼的,還是主演吳慷仁。慷仁哥是現階段台灣公認的實力派演員,不過長期關注他的觀眾應該都有體會到,「用力」一直是他演技的短版,去年《媽,別鬧了!》、《她和她的她》的表現,也讓我擔憂慷仁哥的演技會不會開始走向油膩。幸好《模仿犯》徹底推翻我的疑慮,慷仁哥演戲開始放鬆了,比以往自然許多,不用特意擠眉弄眼,內斂深沉的眼神,加上細微的表情變化,一樣能讓角色充滿故事。
柯佳嬿飾演心理師「胡允慧」
林心如飾演TNB新聞台當家主播「姚雅慈」
女演員相較之下,表現就偏弱了些。柯佳嬿雖然掛名女主角,戲份其實不多,發揮空間不大,不過依然是溫柔和煦的稱職陪襯。林心如要歸功於角色塑造完整(她的角色是主要女角中最立體的),並沒有外界評論的那樣糟,儘管造型的確神似隔壁棚《華燈初上》的蘿絲媽媽,容易讓人出戲(事實上角色是致敬資深主播張雅琴,造型也有參考),但還算可圈可點。
江宜蓉飾演初出茅廬的記者「路妍真」,綽號「小路」
至於被許多觀眾狠批的江宜蓉,筆者承認對她有濾鏡,不會討厭她的演出(她是台灣目前有一定資歷、但依舊保有純真感的演員,《童話·世界》選她當女主角也是同理),可惜口條確實有待加強。此外,私以為「小路」此角戲份雖多,塑造卻不盡理想,應該也是慘遭負評的另一主因(後續會談到)。

【值得稱道的技術面】

劇中美術場景的呈現,皆是水準之上
劇情也許有漏洞,可《模仿犯》技術面的優秀絕對有目共睹。瀚草影視出品的影劇,技術層面基本上是品質保證。屍體及傷口的呈現血淋淋且逼真(雅慈姐慘死時,被煙灰缸敲擊的頭骨真的做出了凹陷感),心臟不夠大顆的朋友需要有心理準備!配樂運用恰到好處,成功達到渲染氣氛的效果,攝影及美術場景設計也頗為迷人。《模仿犯》優異精緻的技術面,除了增強戲劇的吸引力,更讓人看見台劇近年來大躍進的成果。
本劇對「年代感」的呈現十分用心(圖為黃河飾演的「田村義」)
不得不提的,是本劇的「年代還原」。台版遵循原著,將時空背景設定在1990年代。同時,當代科技沒有現今發達,檢警辦案模式有限,不僅增加調查的難度,也能讓凶手更無所遁形,強化劇情的張力。
既然設定在90年代,那麼做出「時空還原」就非常重要,必須足夠逼真才能讓觀眾代入。縱然不是沒有Bug,可從道具、場景、造型等等,看得出劇組下足了功夫。演員們的妝髮、服裝盡可能還原當代流行,老舊的租屋處、超大螢幕的電視及電腦、電視播報的低像素畫面、Nokia古董手機、錄影帶出租店、錄音帶…劇組的用心,讓新生代的觀眾重回距離現今不會太遠、熟悉卻又陌生的年代。

【老梗但有用的類型公式】

范少勳與夏騰宏,劇中飾演對彼此義氣相挺的好友
由於人物關係錯綜複雜,以及為了鋪陳時代背景,前兩集節奏稍慢,等故事有了大致的輪廓後,步調逐漸趨向緊湊。縱使劇情模式不算新穎,根據線索不難猜出後續發展,甚至編劇沒有企圖讓觀眾猜謎,前幾集便不斷「明示」(對,是明示不是暗示)凶手的身分。所幸懸疑氛圍營造頗佳,就算故事發展再好猜,還是擁有讓人持續看下一集的魔力。況且到了中間集數突然拋出震撼彈,推翻先前的設定,雙重反轉帶來的驚喜,讓劇情不至於走向疲乏,依然保有一定程度的新鮮感。
男主角因摯愛驟逝、瀕臨崩潰的場景,令人想起《火線追緝令》
本劇也有相當的驚悚度,嫌犯無差別殺人的模式、滲人的行凶手法,令觀眾的心情忍不住七上八下,擔憂接下來會是哪個角色受害?而意外被囚禁的女子能否設法脫離嫌犯魔爪?劇情也致敬不少同類型作品,例如主嫌「Noh」透過媒體向男主角正式宣戰,宣稱要向他的親友報復,接著便讓男主角(觀眾)陷入「多選一」的殘酷抉擇,只要其中一方解除危機,就是另一方即將遭殃,奉俊昊的《殺人回憶》同樣出現類似橋段;「Noh」藉由殺害男主角摯愛,企圖逼出其心中隱藏的「惡」,亦令人想起《火線追緝令》(Seven)。
《模仿犯》雖不離犯罪驚悚類型公式,然而老梗歸老梗,只要運用妥當,老套公式仍然可以編排成精采絕倫的故事,讓觀眾買單。

【社會批判才是重心】

庹宗華與侯彥西,在劇中分別飾演資深及菜鳥刑警
《模仿犯》原著本就非強調推理的「本格派」,而是著重探討社會寫實面的「社會派」。台版改編承襲原著風格,推理方面可能不夠燒腦,犯案模式或許不夠新奇,不過真正的重頭戲,是透過劇情發展,描述90年代光怪陸離的社會面向。
「對社會大眾而言,這個案子已經水落石出。對受害者家屬而言,他們要的就是一個結論。」
「但結論必須基於犯罪事實,而不是隨著媒體報導的臆測與想像起舞。」
既有揭露公職人員缺失引發的種種弊端,官商勾結是家常便飯,執法者的散漫延誤破案進度,警界高層迫於壓力只想草草結案;同時也描繪原生家庭的缺陷導致的無數悲劇,沈嘉文的暴虐起源於童年遭受的家庭暴力,郭曉其深陷多年前目睹家人慘死的心理陰影,甚至那些有著不同姓名及樣貌的「失蹤女子」,背後可能都隱藏著一段與原生家庭之間不愉快的過往。
劇中花了相當多篇幅描述媒體生態
其中又以批判「媒體亂象」為核心,90年代正值電視第四台興起,各家媒體不顧新聞倫理,為了追求收視率及報紙銷售量無所不用其極,不斷推出各式腥羶色的聳動內容以吸引更多觀眾,本應追求真相的新聞最終成了煽動人心的工具。如同劇中陳和平所言,新聞成了販賣娛樂的大型真人秀,毫無「真實」可言。
姚淳耀飾演表面和善、實則野心勃勃的節目主持人「陳和平」
「新聞,曾經代表真相的力量,但現在,它只是一場又一場的真人秀。在索多瑪,我確認了,其實每個舞台,都是由觀眾的慾望創造出來的,唯有觀眾沉迷的目光,表演者才有存在的價值,否則,你什麼也不是。」
「客觀地陳述事實,不過就是毫無創意地完成,而操控過的真相,才是最有渲染力的殺人按鈕。」
劇情將時間線設定在1997年,既有90年代解嚴後躁動不安的社會氛圍,同時更面臨世紀末網路興起的隱憂。媒體是豢養、散播罪惡的溫床,「Noh」則是人性潛藏之惡的化身。主謀「Noh」與其說是自戀型人格障礙的「極惡」,不如說他正象徵媒體/網絡世代的道德淪喪,人人都想擁有更多流量及崇拜的目光,在自我過度被放大的情況下,人心的「惡」便容易竄出。對比的是郭曉其、馬義男等人堅守的「善」,這些人性格並非沒有灰色地帶,但是他們選擇努力秉持原則,不被負面情緒打敗。

【血紅色殘酷下的溫情】

宮廟主委「馬義男」與孫女之間的親情,感動許多人
台版《模仿犯》的改編亮點,並非驚悚刺激的緝兇過程,而是細膩到位的情感渲染,讓本應充斥著血腥暴力的犯罪主題,多了些許溫度。
例如馬主委見到孫女悽慘的死狀,心心念念孫女安危的他,沒有哭天搶地的哀號,只是隱忍哀傷,堅毅地面對殘酷的事實,內斂深刻的演出博得許多觀眾好評。還有允慧在殞命前,與郭曉其互表心意的溫情時光;為救愛女、心急如焚的林尚勇,抱著犧牲自我的決心,在進行私刑報復前交代後事的壯烈段落,這些雖是常見的公式化煽情手法,可確實用得精準且恰到好處。
男女主角最後的相處時刻,內斂卻細膩動人
角色情感描寫相當細緻,允慧與郭曉其的戀情,僅用不時交疊的雙手、細心打理的外表、深情對望的眼神,就能傳達在平靜表面下、無聲卻澎湃的情感湧動;郭曉其與舅舅的互動,即是典型華人式含蓄的親情交流。工作之餘幫舅舅擦拭養家的計程車,或是擔心姪子安危、特地「溫馨接送情」的突兀行為,身為台灣人一定對這樣隱晦卻深刻的親情模式頗有共鳴。
TNB主播「姚雅慈」時常身穿的紅色套裝,象徵著媒體人的嗜血本性
劇中還有一些不錯的象徵手法,像是色彩美學的運用(電視台的紅色主視覺,象徵媒體嗜血的本性);郭曉其不斷服用的頭痛藥,體現他疲於破案、焦躁高壓的狀態;在TNB電視台,主管的辦公室位於上層樓,位階較低的員工只能「仰望」主管的位置,很具象地表現了電視台的位階關係。
宮廟主委「馬義男」一角,即是改編在地化的佳例
劇本更試圖將原著框架融入台灣血液,許多在地化改編頗具巧思。尤其又以「馬義男」此角的改編為佳例,將原著的豆腐店老闆更動為宮廟主委,既展現台灣特有的文化印記,也讓這樣睿智堅韌的老者形象,給予台灣觀眾更多親切感及共鳴。

【淺談劇中不理想之處】

本劇的警察,辦案總是慢一拍…
《模仿犯》在諸多方面是台劇的大突破,只可惜缺陷同樣明顯,因此網路評價也呈現兩極化(有對到頻率的就能忽視缺點)。以下是筆者認為本劇的一些不盡理想之處。
首先是劇情有諸多不合邏輯的地方,例如明明警方已認定沈嘉文、陳和平涉嫌重大,卻沒有加派警力監視他們的行動(是想表達警方辦案態度散漫嗎?);陳和平究竟是如何進入胡允慧家中將她殺害,明明允慧已知曉陳和平的危險性,照理來說不可能輕易引狼入室…這些交代不清的情節,對於講求細節及邏輯性的刑偵劇,是很大的缺失。
「沈嘉文」飽受性別認同所苦的掙扎,應該可以多加著墨
接著是語言問題,本劇承襲台劇的通病,有許多很不口語的對白,雖沒有到文藝腔的矯情,只是還是不太生活化。再來,劇中幾乎完全消失的方言,也讓我困惑不已,就算「松延市」是架空城市,地點仍在台灣,不可能完全沒有使用方言的人口。
談到劇情,後半段明顯遜於前半段。儘管劇情張力仍足夠,可是自從揭開主謀的身分後,故事主旨逐漸失焦,前半段一些可以發揮的元素慘遭摒棄。明明有性別歧視、外貌偏見、家庭暴力、司法制度不公等議題可以深談,最後只聚焦在人性的善惡爭辯,以及新聞倫理的主題被保留下來,不免可惜。
菜鳥記者「小路」應可以有更多心路歷程,作為媒體人自省的探討
人物部分,看得出編劇盡力將原著眾多角色刪減,去蕪存菁,只是受限於篇幅,除了主角「郭曉其」性格較有成長,大部分角色僅淪為功能化的作用。人物扁平的情況下,更讓「人人皆能成為殺人凶手/共犯」的主旨被狠狠削弱。其中最可惜的就是記者「小路」,背景設定可以有很大發揮(為了替好友/受害女子發聲而進入媒體界),最後仍是一貫的純粹善良,沒有任何層次及模糊空間,白白浪費這麼多戲份。私以為讓原本行事正義的小路,過程中也有因追求流量而迷失自我的時刻,不但能讓人物塑造更立體,還能表現媒體從業人員的自省,呼應「新聞倫理」的重要性。

【潘朵拉的盒子】

「郭曉其」對於主嫌「Noh」的挑釁絲毫不畏懼
無論是劇中呈現的成果,或是創下輝煌紀錄的收看時數(是目前首部闖進Netflix全球非英語影集排行榜前10名的台劇),《模仿犯》帶我們看見台劇更多可能性。縱使仍有不少進步空間,然而傲人的成績,對台灣影視產業無疑是劑強心針。
《模仿犯》全劇宛如血紅色的潘朵拉魔盒,具有鮮艷奪目的外觀,無論內容物究竟為何、是否為無價之寶(這點因人而異),它就是有股魔力,使人忍不住一探究竟;本劇主旨也如同潘朵拉的盒子,鮮明的紅代表著「血腥、罪惡、慾望」,打開盒子將釋放世間所有邪惡、揭發人性的醜陋面,所幸盒內尚存有一絲希望。儘管劇中呈現眾多社會黑暗面,但那些在善惡之間掙扎、受盡磨難與挫折的角色們,最終皆選擇走出傷痛、繼續向前邁進。
「只是有的時候看著鏡頭,我會擔心世界不一樣了。網路發達,讓誰都能躲在暗處,變成另外一個人,好像陳和平變得無所不在。但我會努力,讓新聞不再淪為戳人傷口、餵養別人的一場秀。」
「我們永遠有機會做出高尚的選擇,不必像野獸一樣屈服於本能,被恐懼或憤怒所左右。世界也許變得不同,但我現在明白了,無論是我還是這個世界,黑暗都不會消失,我們所能做的,是用更多的溫暖和光去平衡。」
世間即使再黑暗也無妨,只要我們努力用光與溫暖去平衡,便是《模仿犯》想要傳遞給觀眾的精神。
※文中使用的劇照取自《模仿犯》FB粉絲專頁
喜歡影劇、文學的文藝女子。愛我所愛,寫我所感。努力分享自己熱愛的事物。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