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日本動畫導演神山健治執導,改編自托爾金(J. R. R. Tolkien)經典奇幻小說《魔戒》(The Lord of the Rings)的動畫《魔戒:洛汗人之戰》(The Lord of the Rings: The War of the Rohirrim),美國與日本團隊共同製作,日系畫風搭配歐美經典IP[1],呈現東西交融的特別風貌。
(以下將片名簡稱為《洛汗人之戰》)
《洛汗人之戰》自從2024年末上映後,評價呈現兩極化。許多負評認為《洛汗人之戰》只是模仿《魔戒》二部曲《雙城奇謀》(The Two Towers)的炒冷飯之作,並塞入一些《魔戒》的彩蛋販賣情懷,戰爭場面亦不及彼得.傑克森(Peter Jackson)執導的電影版[2]壯闊。
筆者認同部分評論提出的缺點,《洛汗人之戰》整體劇情確實挺公式化,也與《雙城奇謀》的設定十分雷同。同時因為時長限制,人物塑造、故事編排無法如《魔戒》本傳那樣深入細膩,刻劃多半流於表面。
儘管如此,《洛汗人之戰》依舊打動了筆者,認為絕非諸多負評所形容那樣一無是處。不能說作畫毫無缺失,但日系的手繪風格相當吸睛,主要角色特色及美型兼具,讓人大飽眼福,盛大的動作場面也可圈可點,筆者認為非常值得大銀幕觀賞。
《洛汗人之戰》共有日配和英配兩種選擇,由於時間因素,筆者選擇的是英文配音,坦白說觀影過程還是感到稍稍違和。不過英配的優點,在於找來於《魔戒》三部曲飾演伊歐玟(Éowyn)的米蘭達.奧圖(Miranda Otto)擔綱旁白,更用過往錄音重現巫師薩魯曼(Saruman)— 克里斯多福.李(Christopher Lee)的聲音,《魔戒》的皮聘(Pippin)和梅里(Merry)— 比利.包依德(Billy Boyd)、多米尼克.莫納漢(Dominic Monaghan)特別為兩個半獸人(Orcs)配角獻聲,可以說是滿滿的粉絲福利。另外,替聖盔配音的布萊恩.考克斯(Brian Cox)亦是功底深厚的莎劇演員,替洛汗王聖盔•錘手(Helm Hammerhand)聖盔一角,賦予了絕佳的王者氣概。
關於劇情,時空背景是《魔戒》系列百年前,算是與本傳故事無太多關聯的前傳,即便是不熟悉《魔戒》的朋友,直接觀影依然不會產生障礙。當然,若本身是《魔戒》的粉絲,相信看到片中的種種彩蛋會更感親切。
接下來,筆者要分享喜愛這部動畫的主要理由,只因它是筆者等待已久的中土世界(Middle-earth)女性史詩。
筆者明瞭,有些人讀到這邊會抗議,《魔戒》不是有美麗堅毅的伊歐玟嗎?也有強大的精靈女王凱蘭崔爾(Galadriel)。然而,或許你我都會同意,《魔戒》裡的女性角色寥寥無幾,女性觀點也非《魔戒》的故事重心。因此,筆者認為《洛汗人之戰》藉由與《雙城奇謀》類似的架構,以女性視角重塑浩瀚的奇幻史詩。在磅礡的戰役下,在不見血的政治鬥爭下,仍有女性柔韌的力量無形牽引著,只是這些女子向來在史書中被抹去,雖一度存在於世間,卻在歷史記載中被刻意隱形。
《洛汗人之戰》劇情的原始文本,出自《魔戒》小說短短篇幅的附錄,女主角赫拉(Héra)在原作沒有姓名,重點在她的父親 —「聖盔谷」(Helm's Deep)之名由來的洛汗王聖盔•錘手。《洛汗人之戰》特別藉由百年後的洛汗(Rohan)王女伊歐玟之口,訴說女性先祖的事蹟,歸還女性應有的聲音,即便無法記載於史書,依舊會透過另種形式流傳。歷史(history)多由男子書寫及定義,而《洛汗人之戰》則要強調,這是屬於女性版本的《魔戒》歷史(herstory)。由男性書寫的史書/正史,對應女子口耳相傳的民間傳說,讓《魔戒》本傳與《洛汗人之戰》成了相得益彰的對照。
赫拉如同許多奇幻小說的女主角,英勇剽悍且富有主見,比起待在宮廷,更熱愛在野外冒險。不過,不用擔心赫拉有YA小說[3]女主角常見的弊病,她的野性難馴並非任性妄為、魯莽行事,而是不願墨守成規、被框架定義。私以為,赫拉是多數觀眾都會愛上的剛柔並濟女角,既有高強的戰鬥力,亦有在困頓時局扛下職責的勇氣及韌性,在智鬥猛獁(Mûmakil)[4]及多場戰役中也能展現她的智慧。面對仇敵及兒時玩伴沃夫(Wulf),赫拉仍抱著一定的憐憫,而非被仇恨蒙蔽心智,這也是她與沃夫最大的不同之處。
最令筆者振奮的,莫過於末段的決鬥,赫拉披上被詛咒的飄逸婚紗,與死敵沃夫背水一戰。儘管技術上而言,身著婚紗不好戰鬥,但婚紗的象徵意涵不明而喻。不願被「新娘」身分束縛的女子,帶著詛咒向威脅者奮力反擊,這是屬於他倆的血色婚禮,締結彼此的是死亡。
結局也還予赫拉應有的自由,讓她維持初衷,走出屬於自己的路。古時女子僅能透過生育,用血緣延續自身價值,縱使在史書中失去蹤跡,或許如風般的飄泊人生,才是最適合赫拉的歸宿吧!
再來要談談赫拉的侍女歐玟(Olwyn),私以為歐玟是本片非常重要的關鍵,因為她代表《魔戒》本傳缺乏的元素 — 女性情誼與陰性力量的傳承。如同前述,由於《魔戒》的女性角色不多,自然無法有太多女性情誼的描繪。而《洛汗人之戰》與赫拉亦師亦友、似長輩又似知己的歐玟,便是補足《魔戒》文本的缺憾。
赫拉的親生母親因分娩而逝,身邊陪伴她最久的便是侍女歐玟。歐玟是曾代替洛汗男子保衛家園的盾女戰隊一員,亦是僅存的倖存者。戰爭結束後,許多逝去的盾女姓名沒有流傳,但盾女的精神透過倖存的歐玟,傳遞給了赫拉。可以說,歐玟不僅是赫拉精神上的母親,亦是彰顯了陰性力量的傳承。
歐玟對戰的盾牌,在赫拉與沃夫的死戰中亦派上用場。筆者認為「盾牌」不僅象徵兩代女子的傳承,同是陰性力量的最佳展現。盾牌不似刀劍那樣鋒利,卻是穩固的防禦,女子的力量也是如此,雖不那麼鋒芒畢露,必要時卻能堅固如磐石。
結局更讓歐玟跟隨赫拉浪跡天涯,再次突顯了女性情誼的連結,甚至有一絲酷兒(Queer)的可能性。這邊並不是指歐玟與赫拉有著同性情愫,而是酷兒的定義很廣泛,泛性戀(Pansexuality)、無性戀(Asexuality)都屬於酷兒的範疇,當然也包括在異性戀本位之外的獨身主義者。赫拉視自由如生命,不願與其他男子締結婚姻,選擇與另一名女性相伴。仔細想想,這樣的安排確實很酷兒。
有關本片反派及男主角沃夫,雖說沃夫的人設頗有成為反英雄(antihero)的潛力,對於赫拉由愛生恨、既自卑又戀慕的複雜情愫,相愛相殺的設定是筆者的心頭好。可惜由於劇情描寫的缺失,讓沃夫的性格深度不足,無法展現他的領袖魅力及謀略,讓他更像是一意孤行、剛愎自用的樣板化反派。他是有狼性,卻沒有足夠的能力對應其野心。
至於沃夫真心愛赫拉嗎?筆者認為是的,只不過這份愛摻雜對權力的渴望、對自身血統的輕賤。沃夫對赫拉的戀慕,更多是嚮往赫拉所代表的洛汗王國,而非對伊人的強烈佔有欲,只要奪得赫拉,就能徹底拋去登蘭德人(Dunlendings)的身分。沃夫的孤傲與盲目,促成了戀情的無疾而終,倘若性格塑造更立體,相信這段扭曲的悲戀會更震懾人心。
曾看過其他《魔戒》的愛好者分享,《魔戒》的精神很古典,但這樣的「古典」並不是陳舊保守,而是很傳統、但歷久彌新的恆久價值 — 愛、忠誠、榮譽、利他主義。因此,橫跨超越半世紀的歲月,《魔戒》仍舊感動無數讀者。
但是,關於「改編」的定義,筆者又有不同想法。許多人認為好的改編,應是要原汁原味還原著作,筆者則認為沒有一部改編是「忠實」的,無論是媒介的轉換或是語言的變動,過程一定會產生變異,僅能盡量再現原作精神。每一部改編,皆是有著獨立生命的個體。所以針對許多負評抨擊的「政治正確」觀點,筆者感到些許無奈。試問,哪部作品不是當下時空的「政治正確」呢?
《洛汗人之戰》便是如此,觀眾依然可以在劇情中,看到《魔戒》那些令人感動的元素,像是赫拉表兄 — 佛瑞拉夫(Fréaláf)的忠誠守候、兄長哈瑪(Hama)的溫柔體貼,更不用說赫拉與聖盔的對手戲,讓聖盔從霸氣專橫的君主/父親,到中間一度如幽魂悲愴的喪志,最後將職責交予女兒作為肯定與認同,角色曲線及父女親情都令筆者動容。
不過,《洛汗人之戰》選擇另闢蹊徑,不去著重聖盔的英勇事蹟,而是用原作影薄的公主視角重塑傳奇,不僅很「女力」還很「酷兒」,為古典的《魔戒》披上更新穎的色彩。也許《洛汗人之戰》並非傑出的作品,有著不少瑕疵之處,然而我們不能否認這部衍生作,仍是具有不同於《魔戒》的獨立觀點及生命。
[1] 即Intellectual property的縮寫,意即智慧財產權,包含專利、商標、著作權等等,本文的IP專指著作權(文學及藝術創作)。
[2] 指2001年的《魔戒首部曲:魔戒現身》(The Fellowship of the Ring)、2002年的《魔戒二部曲:雙城奇謀》(The Two Towers)、2003年的《魔戒三部曲:王者再臨》(The Return of the King)。
[3] Young adult literature的縮寫,意即青少年文學,目標讀者多為青少年的文學類型,故事主角也以青少年為主。通常認為YA小說讀者群主要為12〜18歲的青少年,不過也有統計表示,40歲以下的青壯年族群同是YA小說客群。
[4]《魔戒》系列的中土世界裡,一種形似大象的生物。
☆ 註記:內文劇照取自IMD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