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股族的綜合所得稅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 文內如有投資理財相關經驗、知識、資訊等內容,皆為創作者個人分享行為。
  • 有價證券、指數與衍生性商品之數據資料,僅供輔助說明之用,不代表創作者投資決策之推介及建議。
  • 閱讀同時,請審慎思考自身條件及自我決策,並應有為決策負責之事前認知。
  • 方格子希望您能從這些分享內容汲取投資養份,養成獨立思考的能力、判斷、行動,成就最適合您的投資理財模式。
「級距」是決定所得稅的重要關鍵,我們要先算出「綜合所得淨額」,再套用「稅率的級距」,才會真正算出實際的納稅金。
所得總額扣除基本免稅額、標準/列舉扣除額及特別扣除額後,即為所得淨額。
特別扣除額條列如下:
  • 薪資特別扣除額
  • 身心障礙特別扣除額
  • 幼兒學前特別扣除額
  • 教育學費特別扣除額
  • 儲蓄投資特別扣除額
  • 長期照顧特別扣除額

課稅級距

2023年課稅級距
我們這裡為了說明小資族存股後要繳(退)多少稅。先假設以下三種情況:
  1. 單身,全年薪資80萬,無存股。
  2. 單身,全年薪資80萬,存股300萬。
  3. 單身,全年薪資80萬,存股600萬。
存股的股利皆訂為5%殖利率

情況1,單身,全年薪資80萬,無存股。

單身,全年薪資80萬,無存股。

情況2,單身,全年薪資80萬,存股300萬。

單身,全年薪資80萬,存股300萬。

情況3,單身,全年薪資80萬,存股600萬。

單身,全年薪資80萬,存股600萬。
以上兩個例子是所得淨額落入5%內及一個例子是落入12%的稅額計算方式,超過5%的部分是採用累進差額去運算。
以下為各級距之累進差額:
2023年綜所稅累進差額
若所得淨額是677,000 的話,其中560,000 收 5%,另外117,000 收 12%,所以總預計要繳稅等於 (56萬5%) + (11萬7千12%)= 28,000 + 14,040= 42,040元;或是用累計差額的算法= (67萬7千*12%)-累進差額 39,200= 81,240-39,200= 42,040元

累進差額是什麼?

以剛剛綜合所得淨額67萬7千的例子來說,並不是超過 5% 的級距 1 元,全部的收入都要用 12% 去計算。全部乘以12%,12%重複計算的部分,要扣掉前面5%的部份,而經過移項,就能算出各級的累進差額。
假設所得淨額70萬:
(56萬5%) + (14萬12%)= 28,000 + 16,800= 44,800元;或是用累計差額的算法= (70萬*12%)-累進差額 39,200= 84,000-37,800= 44,800元。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合作建金庫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之前威哥整天都在想怎樣的人叫做小資族。所以這篇主要是整理小資族的定義,各位有興趣可以一起討論看看。
在買進一檔股票前,我們可以建立自己的分析方式及策略。以下利用合庫作一範例,來記錄自己的分析方式。
每年九月初,財政部就會公布各大官股需要上繳多少股息至財政部的預算書。 我們可以利用這個預算書去推估官股的合理股價會落在哪個區間。
許多文獻及研究指出,在經過歷史回測後,單筆投入(Lump Sum)的報酬期望值會勝過定期定額(Dollar Cost Averaging)。 但在實際單筆投入時,投資人往往會害怕投入後市況不好的情況,那麼有什麼方法可以降低這種害怕的心態呢?
之前威哥整天都在想怎樣的人叫做小資族。所以這篇主要是整理小資族的定義,各位有興趣可以一起討論看看。
在買進一檔股票前,我們可以建立自己的分析方式及策略。以下利用合庫作一範例,來記錄自己的分析方式。
每年九月初,財政部就會公布各大官股需要上繳多少股息至財政部的預算書。 我們可以利用這個預算書去推估官股的合理股價會落在哪個區間。
許多文獻及研究指出,在經過歷史回測後,單筆投入(Lump Sum)的報酬期望值會勝過定期定額(Dollar Cost Averaging)。 但在實際單筆投入時,投資人往往會害怕投入後市況不好的情況,那麼有什麼方法可以降低這種害怕的心態呢?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最近報稅期間,有很多朋友開始計算距離所得級距上限有多少金額,還可以規劃多少54C股利所得,這次來討論看看怎麼計算?當然每個人家庭狀況不同,所得稅都有各種試算結果,這邊僅以範例來討論。   如果不會算的朋友,剛好這次可以一起討論看看,當然
Thumbnail
在上篇【股息會不會領太多?又要報稅所得級距上限怎麼計算?以00878舉例,有哪些增加54C股利所得額度的方式?】這次複習一下有哪些增加股利所得額度的方法。 老集數有討論過。 2023年5月30日 圖1 大綱: 1.       前言 2.  
Thumbnail
股利所得是許多存股族的重要收入來源,但如何節省股利所得稅也是一門重要的課題。2018 年台灣實施了股利所得課稅新制,對存股族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本文將介紹股利所得課稅新制的相關內容,以及存股族如何節稅的建議。 大綱: 1.       股利所得課稅制度 2.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自提6%退休金對於節稅的效果以及適用的人群,並提到了如何查詢自提退休金的相關資訊。文章中包括了薪資所得以及綜合所得稅的相關資訊,並提供了詳細節稅計算的示例。這是一篇對於節稅有興趣的人相當有幫助的文章。
Thumbnail
最近是報稅的季節,當然若要繳稅的人,沒有人喜歡報稅季。這是一個需要現金的時候,這也是為什麼台股大部分的除權息都是從六月開始 (該不會是需要現金吧)。而每年到了報稅的時候呢,就都會是開始掙扎投資高股息的正確性。賺取的現金,很大一部分都在明年的這個時候,要繳回去給政府。今天來看看所謂的繳稅投資學。
Thumbnail
5月1號開始,又到了報所得稅的日子 這幾年才發現收入內的所得類別代號51K,必要費用及成本預設是0。 年初的時候都會收到證券商寄的出借有價證券所得之手續費扣費證明單,請記得留著,怕不見得建議可以先用手機拍起來。 報所得稅時,再把51K的必要費用及成本改成你所得稅實際扣繳的手續費金額
Thumbnail
2023年的臺灣所得稅申報時間即將到來。本文探討了股利所得的變化情況,以及收入、扣抵稅額和應繳稅款之間的關係,並提供了個人稅務處理的案例分析。同時指出了稅務制度對於低收入高支出、負債狀態的個人所帶來的壓力和挑戰。歡迎訂閱會員觀看更多內容。
Thumbnail
  終於來到最後一哩路了,今天,我們來說一下稅後淨利率。基本上跟稅前的差別就是要加上賦稅的項用。   稅後淨利率=(營業收入-營業成本-營業費用+業外損益-稅)/營業收入X100%   就是你付出的稅,也會讓你的利益減少   為了讓版面比較乾淨,容易閱讀,我們假設例子跟之前的稅前利益率
Thumbnail
今天一早就收到這個新聞通知:   疑?有三率耶,那另一個是什麼率,是的淨利率,而淨利率有分稅前跟稅後的,我們先講簡單一點的,稅前淨利率。 那稅前淨利率跟營業利益率有什麼差別呢?稅前淨利率就是把所有跟損益有關的就計算進來了,那還有什麼是沒有算進來的呢?那就是業外損益。所以是稅前淨利率就是如下
Thumbnail
【2024年所得級距5%】補充一下領股息要繳稅的議題,所以很多人常常認為要繳股利所得稅,好像理所當然,其實這並不奇怪,因為每個人的認知跟環境不同而已,以為每個人跟自己一樣高所得,卻忘了看不見的大多數人的情況,可能只有5%所得級距。 ➤若缺乏同理心,人只看得見鏡中的自己,以自己為基準,在別人眼中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最近報稅期間,有很多朋友開始計算距離所得級距上限有多少金額,還可以規劃多少54C股利所得,這次來討論看看怎麼計算?當然每個人家庭狀況不同,所得稅都有各種試算結果,這邊僅以範例來討論。   如果不會算的朋友,剛好這次可以一起討論看看,當然
Thumbnail
在上篇【股息會不會領太多?又要報稅所得級距上限怎麼計算?以00878舉例,有哪些增加54C股利所得額度的方式?】這次複習一下有哪些增加股利所得額度的方法。 老集數有討論過。 2023年5月30日 圖1 大綱: 1.       前言 2.  
Thumbnail
股利所得是許多存股族的重要收入來源,但如何節省股利所得稅也是一門重要的課題。2018 年台灣實施了股利所得課稅新制,對存股族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本文將介紹股利所得課稅新制的相關內容,以及存股族如何節稅的建議。 大綱: 1.       股利所得課稅制度 2.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自提6%退休金對於節稅的效果以及適用的人群,並提到了如何查詢自提退休金的相關資訊。文章中包括了薪資所得以及綜合所得稅的相關資訊,並提供了詳細節稅計算的示例。這是一篇對於節稅有興趣的人相當有幫助的文章。
Thumbnail
最近是報稅的季節,當然若要繳稅的人,沒有人喜歡報稅季。這是一個需要現金的時候,這也是為什麼台股大部分的除權息都是從六月開始 (該不會是需要現金吧)。而每年到了報稅的時候呢,就都會是開始掙扎投資高股息的正確性。賺取的現金,很大一部分都在明年的這個時候,要繳回去給政府。今天來看看所謂的繳稅投資學。
Thumbnail
5月1號開始,又到了報所得稅的日子 這幾年才發現收入內的所得類別代號51K,必要費用及成本預設是0。 年初的時候都會收到證券商寄的出借有價證券所得之手續費扣費證明單,請記得留著,怕不見得建議可以先用手機拍起來。 報所得稅時,再把51K的必要費用及成本改成你所得稅實際扣繳的手續費金額
Thumbnail
2023年的臺灣所得稅申報時間即將到來。本文探討了股利所得的變化情況,以及收入、扣抵稅額和應繳稅款之間的關係,並提供了個人稅務處理的案例分析。同時指出了稅務制度對於低收入高支出、負債狀態的個人所帶來的壓力和挑戰。歡迎訂閱會員觀看更多內容。
Thumbnail
  終於來到最後一哩路了,今天,我們來說一下稅後淨利率。基本上跟稅前的差別就是要加上賦稅的項用。   稅後淨利率=(營業收入-營業成本-營業費用+業外損益-稅)/營業收入X100%   就是你付出的稅,也會讓你的利益減少   為了讓版面比較乾淨,容易閱讀,我們假設例子跟之前的稅前利益率
Thumbnail
今天一早就收到這個新聞通知:   疑?有三率耶,那另一個是什麼率,是的淨利率,而淨利率有分稅前跟稅後的,我們先講簡單一點的,稅前淨利率。 那稅前淨利率跟營業利益率有什麼差別呢?稅前淨利率就是把所有跟損益有關的就計算進來了,那還有什麼是沒有算進來的呢?那就是業外損益。所以是稅前淨利率就是如下
Thumbnail
【2024年所得級距5%】補充一下領股息要繳稅的議題,所以很多人常常認為要繳股利所得稅,好像理所當然,其實這並不奇怪,因為每個人的認知跟環境不同而已,以為每個人跟自己一樣高所得,卻忘了看不見的大多數人的情況,可能只有5%所得級距。 ➤若缺乏同理心,人只看得見鏡中的自己,以自己為基準,在別人眼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