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伊合作論的落幕
元月25日奈伊(Joseph Nye)投書《紐約時報》發表〈不要圍堵中國,要和它合作〉(Work With China, Don’t Contain It),28日即被《國際前鋒論壇報》轉載。
奈伊是發明「軟實力」及「巧實力」的美國民主黨戰略學者。不像布里辛斯基[1] 專注地緣,奈伊的戰略較注重如經濟、氣候、文化與聯盟等社會因素。奈伊在美國政權轉換一週內適時投書,可能意圖影響政策,或在政策轉向之前進行輿論鋪陳。
奈伊對中戰略的基礎是「美中不同於美蘇」──美蘇之間無經濟關連,故可圍堵;而美中有巨大經貿交流,削弱中國也可能削弱自己並危及世界。基於這一事實,奈伊推論:美國不應圍堵中國,反應與中國合作共榮。但1994年奈伊謹慎設計「兩邊下注」的機制預留政策迴旋餘地。無奈一個巴掌拍不響,奈伊合作論的成敗依賴「他國的主觀」──北京必須認定自己未被圍堵而願意合作。
遺憾的是,2013年奈伊震驚地「發現很多中國官員都認為,這樣的(圍堵)政策已經確立,並且已經成為奧巴馬政府“轉向”亞洲政策的核心目標。」[2] 縱然奈伊的合作論無法也無須處理北京頑固的心理圖像,美國確因合作而淪於被動。大小事由中國人說了算,揭露了奈伊合作論──屬因應性而非開創性的根本弱點。
無獨有偶,《紐約時報》17日曾以一篇〈迥異的歷史觀〉報導前美國副助理國務卿福特(Christopher Ford)去年11月參加解放軍主辦第四屆「香山論壇」[3] 時親身體會中國人特殊的思考模式:戰略規劃者無視事實,對澄清事實也沒興趣(如北京認為自己被美日的島鏈圍堵,卻不承認自己也已珍珠鏈圍堵印度),直接將「主張」視為「歷史事實」,並堅持外界與中國交往前應先承認「中國人心中的歷史圖像」。
北京基於前述心理圖像,已構築一套「道德戰略」──我因曾受侵略,故獨佔「道德的聖殿」。無論外界如何百般妥協,中國人仍認定錯的永遠是外界,其民族永遠毫無瑕疵。
這樣深陷於革命情結的中國願意與世界合作嗎?
仔細研讀奈伊與福特的原文,驚覺兩位作者皆已無奈地體會中國以迥異的歷史觀孤立自己,而與國際社會崇尚理性與事實的模式漸行漸遠。無怪乎奈伊會在文章最後感嘆:「只有中國才能圍堵中國」(only China can contain China)。
【姊妹文章】
當中國以迥異的歷史觀孤立自己
【相關閱讀】
不要圍堵中國,要和它合作◎紐約時報(2013.01.25)
[1] Zbigniew K. Brzezinski
[2] I was struck by how many Chinese officials believe such a policy is already in place and is the central purpose of President Obama’s “pivot” toward Asia.
[3] Sinocentrism for the Information Age: Comments on the 4th Xiangshan Forum http://www.newparadigmsforum.com/NPFtestsite/?p=1498 accessed on 2013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