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程說明:
中國經濟崛起之後,資本輸出、尋求市場、確保資源以及擴大影響,已經是不可否認的事實。非洲、拉丁美洲與大洋洲都是新的戰場與西方強國(不是台灣)的戰場。
這篇訪問,給我們基本的認識。我較有興趣的是:「中國的發展援助是無條件的,而歐洲則以良政和改善人權為前提條件。」以及「我們不能因上面提到的多邊局面,放棄我們在民主和人權方面的要求,或是對該批評的事情緘口不語」。(請見Darfur 及 the World had failed the people of Darfur...)
中國與歐洲文明的發展程度顯然不一樣。
但對象領情?不領情?這是理想與現實永遠的掙扎!
隨著中國經濟的崛起,中國對能源的需求猛增,大批中國商品需要海外的銷售市場。在這一背景下,中國重新發現了非洲,並逐漸與非洲昔日的宗主國歐洲主要國家產生競爭。更令歐洲擔心的是,越來越多的非洲國家對所謂的「中國模式」大感興趣,同時在發展援助方面也更願意與中國合作。某種意義上說,中國與歐洲在非洲大陸上能否實現競爭中的合作,已成為中歐戰略夥伴關係是否擁有實質性內容的試金石。德國之聲記者張丹紅就此話題採訪了萊比錫大學非洲研究所的赫爾穆特-阿舍教授。
德國之聲:12月初的里斯本歐非峰會某種程度上是在中國的壓力之下召開的。在與中國的競爭當中,歐洲如果不想在非洲大陸完全喪失影響力,就必須採取行動。歐非峰會是否找到了應對中國挑戰的答案呢?
赫爾穆特-阿舍:坦白地說,最多只是部分找到了答案。歐盟決定與非洲國家一起制定合作的戰略,這是一個正確的開端。這比中國所做的要多。但在峰會上很有爭議的經濟夥伴協定卻徹底地失敗了。因此我說峰會只是部分找到了應對來自中國的挑戰,還是一種非常積極的說法。
德國之聲:您為什麼說歐洲比中國所做的要多呢?中國在非洲不是非常活躍嗎?
赫爾穆特-阿舍:中國人確實非常活躍。中國的活動範圍也很廣,從貿易、投資、發展援助到移民,沒有一個歐洲國家能與中國相比。但中國在非洲的活動不是基於一項共同戰略。中國沒有與非洲國家共同考慮,什麼對非洲人民、對非洲貧窮的階層是最好的。
德國之聲:從非洲地緣戰略的角度,歐洲與中國是對手嗎?
赫爾穆特-阿舍:當然了,而且不是一般級別的。我們目前在非洲看到的是地緣政治層面上一種新式的多極秩序。整個格局在發生變化。西方或是歐洲不能再指望回到過去的歐洲與非洲的兩極世界。中國及其他新興工業國家已是非洲大陸完全獨立的夥伴。而且坦白地說,我們的非洲夥伴非常享受這種夥伴多元化的局面。
德國之聲:中國和歐洲爭奪非洲的能源和市場,還在社會發展模式和發展援助模式方面彼此構成競爭。中國的發展援助是無條件的,而歐洲則以良政和改善人權為前提條件。從長遠來說,哪一種發展援助模式更具優勢呢?
赫爾穆特-阿舍:不用從長遠來說,就是從短期來說,西方的發展援助模式也是更好的。我們不能因上面提到的多邊局面,放棄我們在民主和人權方面的要求,或是對該批評的事情緘口不語。因此,默克爾總理在里斯本峰會上批評辛巴威的做法是完全正確的。西方模式值得批評的地方是附加太多的經濟條件,特別是與中國相比。在這一點上,歐洲的做法是非常不策略的。
德國之聲:您指的是歐盟要求非洲國家實現更大程度的自由化和更多地開放市場嗎?
赫爾穆特-阿舍:正是這樣。歐盟委員會和其他西方夥伴國家以經濟夥伴協定的方式要求非洲不惜一切代價開放市場的做法是非常短視的。而中國則在這一點上表現得非常靈活,對非洲來說是很容易相處的夥伴。這是歐盟的失策。
德國之聲:非洲政治精英和普通百姓對中國在非洲的活動有著完全不同的看法嗎?具體來說就是政治精英歡迎中國,因為中國使他們不再依賴西方,而普通百姓卻越來越感受到中國投資的負面影響嗎?
赫爾穆特-阿舍:就我們的分析,對中國活躍於非洲的矛盾感受貫穿非洲各階層。這對於西方來說是個很重要的因素。在非洲,只有極少數的利益代表和政治家對中國的非洲攻勢表示毫無保留的歡迎,認為有了中國,我們就可以完全拋開西方。幾乎所有的人都意識到,中國在非洲的活動無論從經濟、生態還是政治層面上,都有其消極的一面。如果西方對此做出聰明的反應,那麼它會重新贏得非洲的信任。
德國之聲:在2006年的中歐峰會上,非洲就已經是一個話題。您認為有可能實現中、歐、非的三方合作嗎?
赫爾穆特-阿舍:在項目層面和一些具體的問題上,我認為是完全有可能的。歐盟及德國聯邦政府都應當繼續走這條道路。比如前不久德國環境部和中國相關夥伴達成協議,共同關心非洲林業的環境問題。中國方面也表現出越來越多的靈活性。我們只是不能指望將中國納入西方的發展援助體系,中國也不可能這樣做。
德國之聲:如果中歐在非洲問題上能夠實行合作,那麼會產生哪些協同效應?
赫爾穆特-阿舍:我認為,三方都會受益匪淺。我們歐洲人可以學習中國的靈活性,而中國則可以在尊重人權方面採取更為堅定的立場,在蘇丹和辛巴威問題上,中國已取得明顯的進步。中國人在非洲的活動越深入,地位越鞏固,他們就越會清楚地發現,非洲的哪些夥伴是值得信賴、可以與之打交道的,哪些是根本不可能的。
德國之聲:如果說中歐在非洲問題上已經有合作的端倪,那麼此間媒體的報導不是遠遠落後于現實嗎?翻開德國的報紙,讀相關的評論,你會有這樣的印象:一邊是無情剝削非洲的中國新殖民者,一方面是真正關心非洲的歐洲好人,而非洲人卻不領情。
赫爾穆特-阿舍:您說得完全正確。德國有關中國的報導,包括德國某些部長在中國問題上的表態是完全片面的。中國在能源保障方面是後來者,他們沒有別的選擇。在某種程度上,中國仍然是世界工廠,這間接也給我們帶來了好處。因此,不能指責中國人在尋找能源時不擇手段。一味地攻擊中國是非常愚蠢的,因為它可能會阻塞合作的道路,而用更為理性的方式則可能推動合作。這是我們應當考慮的。
德國之聲:非洲如何從夥伴多樣化的局面中獲益呢?
赫爾穆特-阿舍:非洲目前的經濟狀況是60年代以來最好的。非洲大陸正在經歷獨立以來最長的經濟連續增長期。從非洲總算傳來了好消息。衝突的數量也得到了控制。中國對此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不過,中國在非洲的活躍也有其消極面,其廉價產品就已使非洲失去了一些工作崗位。非洲人必須自己在經濟政策上做出回應。從總體上來說,如果目前的發展趨勢得到穩固,非洲可以得到豐厚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