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身心健康,從北歐的開放與中國的封城,看疫情的影響與如何促進疫苗施打率?

2022/05/18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The mental health during post Covid-19 pandemic and how to improve the vaccine rate of elder.
上海的外灘幾乎是全年無休,很難想像看到新聞上空無一人的景象
上海的實習生活
2019年的時候曾經到上海實習,那時候從台北過去的我,才知道原來還有一個地方可以比台北還要擁擠,上海擁有2500萬人口,也就是將全台灣的人都放在上海,日常路上的擁擠之外,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地鐵的人潮,我們都習慣搭乘捷運要先下後上,不過那邊並沒有這個乘車習慣,通常就只會冒出一句:「讓一下」就大力將你推向一旁。上海對我來說是一天24小時都不會休息的,像是最著名的景點外灘,雖然大多數人是為了看夜景,不過白天依然是充滿在街上漫步的觀光客。
因此在新聞中看到上海面臨爆發的疫情需要封城時,看到空無一人的外灘、陸家嘴等地方還是覺得不可置信。疫情對我們的影響已經過了兩年多,各國都已經朝向與病毒共存,與開放回歸正常的方向,到底為何上海在這時候依然選擇如此強硬的手段,從身心理健康與加強疫苗的施打率來和大家分享近期的觀察。
上海疫情現況
上海從今年3月28日開始封城,至今也已經過去了一個半月,因應突如其來的封城,與不知道何時才能解封的上海,許多企業也面臨停工,政府說會由中央統一發放物資,但經由還在那邊的朋友口中得知發放的食物根本不夠,在缺少食物以及工作被受嚴重影響之下,還在社群上看到很令人不捨的一幕,有人選擇結束了性命,就連中央的防疫人員有出現面臨過大的壓力自殺的消息。
台灣在去年疫情嚴重之下,也有許多聲音在討論是否要進行普篩,當時因為要花費很高的成本,而且可能會出現不少的偽陽性而對於疫情的政策增加干擾因素,所以並沒有執行。但這在今年上海疫情爆發的時候就發生了,每天都要進行篩檢,若驗出陽性那個小區的居民就無法外出,而如果都驗出陰性,則可以獲得獎勵式的放風時間,這也就代表每天都要進行兩千多萬的篩檢量,對於民眾與大白(當地對於防疫人員的稱呼)都是非常大的負擔。
快篩成為上海日常/圖片取自Unsplash by Mufid Majnun
國外疫情現況
防疫韌性(The Covid Resilience Ranking)根據疫苗施打率、開放程度、飛機運量以及施打疫苗後的旅遊開放度來排名,排名前面的大多都是歐洲國家,截至4/27的數據,挪威已經蟬聯第二個月都是排名第一,亞洲排名最前面的是新加坡(第9名)、台灣第32名,中國第51名。
韓國在四月底已經解除在戶外戴口罩的禁令,外國人入境若完整接種疫苗也可以不用隔離,韓國政府也說到五月底預計不會再強制確診民眾需要隔離七天。
新加坡「醫療分級方案1–2–3」方案1:若是身體出現症狀、檢測結果也為陽性,患者必須依照醫生指出,在家中進行隔離休養,或是住進專責機構或醫院。
方案2:若是檢測結果為陽性,但是身體未出現任何不適,只要在確診後72小時內(3天)居家隔離,接著快篩結果為陰性後,即可安心出門。但若是快篩結果仍為陽性,已完整接種疫苗者只要等到第7天就可解除隔離,但未施打疫苗者,就必須隔離至少14天。
方案3:適用於密切接觸者,只要快篩陰性就能正常外出,若第5天快篩結果依舊是陰性,則無需再繼續進行檢測。
挪威已解除所有的新冠限制,「無須戴口罩、不用檢測、也不用保持社交距離,盡情享受挪威的自然風光!」如果有新冠症狀,官方建議自我隔離4天。
防疫韌性排名/圖片取自彭博
疫情記者會
隨著指揮中心每日提供疫情相關的圖卡,就可以看到疫情也產生了相當大的變化,從過去都會特別關注每天的確診數,到現在每天都在破萬的數量,這些確診的個案對我們來說已經是多數,實際數量是多少並沒有太大的意義,然而我們對於疫情緊張的心態,會將注意力放在中重症以及死亡的案例,我認為媒體可以再更減少報導相關的資訊,因為中重症對我們來說是個案,在我們心中會出現一個都不能有的現象。像是有一款新藥開發,若將藥效放在能救活多少人與可能會產生的副作用會讓多少人死亡,選擇要不要吃這款要將會得到完全不同的答案,有提到副作用可能致死的風險,幾乎是連一個案例都不能出現,我們才會認為是安全的。
現在確診數雖絕大多數都是輕症與無症狀/圖片取自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
如何讓家中長輩施打疫苗
最近也開始施打6–11歲兒童的疫苗,不過相關年齡層的臨床研究還是非常少,而且孩童的細胞多還出於生長分裂的階段,德國醫療相關單位也不建議這個年齡層的孩童打疫苗。因此,比起要孩童打疫苗,對於容易中重症或是死亡的長者,如果身體狀況許可更是該施打疫苗的一群。現在也看到各地開始出現獎勵長者來施打疫苗,送禮券、現金或是生活用品等,不過,我認為從說服或是改變動機的角度來看應該有更好的措施。獎勵的方法屬於外在動機(extrinsic motivation),像是如果小孩考試考好送禮物,下次他會因為這個禮物而想獲得好成績,但或許內心根本就不喜歡唸書。從內在動機(intrinsic motivation)的角度來看,台灣人有個很大的特徵是比起保護自己,似乎更害怕會麻煩別人。能打疫苗的長輩應該一開始也都去打了,現在還適合打的長者,可以透過每天與自己每天都會見面的朋友,因為疫情不能出門,或是生病造成嚴重的後果,想到保護他人或許更能促成疫苗施打的動機。
減少曝光在疫情相關的消息之下
指揮中心可以減少開記者會的次數,或是也不用報每天的確診數等,另外新聞媒體中也可以減少播報相關個案的新聞,每天打開新聞報導彷彿都會被疫情的消息給淹沒了。因為長時間多次的曝光,我們更會覺得疫情很嚴重,讓自己的生心理都處在比較高壓的緊繃狀態。打疫苗可以當作保護民眾的措施,但不應該形成一種限制。期待能早日回到那天能自由翱翔的時光。
https://www.gvm.com.tw/article/89229
https://www.bloomberg.com/graphics/covid-resilience-ranking/
https://www.ettoday.net/news/20220429/2240694.htm
https://www.visitnorway.com/plan-your-trip/coronavirus-and-travelling-to-norway/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35會員
90內容數
我們相信,心理健康的力量能夠支撐起全世界!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