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歌|拍攝筆記(2)

2023/05/09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來講講每一幕吧!(有點流水帳,慎入)
———2015年,民歌過了第四十個年頭,有人離去,也有人繼續。那一年的熱血誓言,當然,實現了。
|第一幕是我在房間看《民歌四十》那本書,時間軸為2015,意思就是,這部影片其實視角是拍攝某個人的回憶,當然,要理解成時空旅人我也同意,因為我也有這樣的想法。
———1976年12月3日,那一夜發生的事並沒有隨晚風離去,而是寫下了新的一頁。
「為什麼不唱自己的歌?」
|下一幕轉場接到了教室的場景,時間是1976年。1976年是臺灣音樂史上很重要的一年,那一年有個青年拿著可樂瓶和吉他,在台上唱了台語民謠,隨後熱血的喊了句「我們要唱自己的歌!」那個青年叫做李雙澤,他讓人們知道,原來我們也能有自己的歌。畫面重點聚焦在黑板上的淡江週刊,以及放在教室角落的吉他(好啦其實是貝斯)。
前兩幕的背景樂為李雙澤翻唱的〈Blowing in the wind〉。原本想選用李雙澤的〈美麗島〉或〈老鼓手〉,但總覺得和畫面搭不起來,還是決定選擇〈Blowing in the wind〉。這首除了是當年李雙澤在台上演唱的歌曲外,也想用這首歌傳達一個「這齣“鬧劇”並沒有隨風而逝」的意象。
———於是,大家拿起吉他,生澀唱著,自己的歌。
|這一幕在房間。聽了熱血喊話的年輕人總也想自己上前試試,所以拿起吉他哼哼唱唱。這是我想像很多次的畫面,那一年一定有很多人做這樣的事:窩在房間裡,不太熟練的壓著和弦,反覆塗改眼前的草稿紙。
這一幕背景樂是木吉他的〈散場電影〉,沒有任何猶豫就定了,我承認,這有私心。不過還是聽我解釋一下。1977年,校園歌唱比賽「金韻獎」讓那些有才華的年輕學子被看見,而木吉他合唱團就是之一(例如後來的李宗盛和陳秀男都是樂壇重要的幕後推手)。1980年,木吉他在〈金韻獎紀念專輯〉中發表的單曲〈散場電影〉廣受好評,一直到後來還是被許多人傳唱,而他們也成了校園民歌的代表之一。
這裡有個小彩蛋(吧)彈吉他的畫面那邊,牆上貼著的是披頭四和巴布狄倫的海報。在那個時候,到處都播著外國歌曲,聽洋歌才叫酷。
———1977年9月10日,青年溺於深藍,留下豐收的大合唱。
|青年是李雙澤。1977年,李雙澤在淡水的海邊為了救溺水的遊客而身亡,那一年他二十八歲。寫劇情的時候有點猶豫要不要留這段,感覺多了,但刪掉又覺得不對,最後還是留下,當作一種懷念亦或是致敬(最終成果證明留下是對的)。常常想,要是哪天真的有時光機了,我會回去和他說「李雙澤啊,我們還是會喝可口可樂,但我們都在唱自己的歌了。」
這一幕背景樂是蔡琴的〈恰似你的溫柔〉。其實會選這首歌還有其他含義,歌詞裡的「但願那海風再起,只為那浪花的手」寫的是海,而李雙澤是溺於那片深藍,另一層含義就是想要懷念這首歌的創作者梁弘志,他也是一位早逝的才子。
———1982年,民歌風潮尚未褪去,一聲尖銳的電吉他,讓清新染上憂鬱,那股黑色旋風竄進耳朵裡。
|1982年,羅大佑發行他的第一張專輯〈之乎者也〉,專輯封面的他戴著墨鏡,擺著一副生人勿近的臉,透露著幾絲憂鬱和叛逆,那是一股強勁的黑色旋風。說到八零年代,那就不能不提羅大佑了。場景設定在唱片行,而且是八零年代的唱片行,牆上貼著好幾張海報,周華健、陳昇、蘇芮、陳淑樺、羅大佑、張雨生、林強,隨便說一個都能勾起回憶。拿起那張印有紅色字樣的卡帶,可能撿到寶了吧,藏在抽屜裡,下課時戴上耳機,接受新時代的噪音。
這一幕背景樂是專輯同名曲〈之乎者也〉。原本選的是〈鹿港小鎮〉可是和畫面節奏對不上,改成一樣經典的〈之乎者也〉。
覺得這段拍得不好,拉得太長了,要長的話,情緒多一點似乎更好。(奈何本人演技太差。)
———1997年,搖滾少年去了月球,我們,天天想你。
|那一年有一個不一樣的聲音出現了。那男孩長得文文靜靜,卻組了個樂團叫Metal kids,玩著搖滾樂,他的嗓音高亢,透著足以令世界安心的力量,他出生的那幾天一直下雨,於是取名雨生,姓張,叫張雨生。張雨生這個人,應該可以說是老中青三代都認識且喜愛的,那一首〈天天想你〉又是多少人的青春。用〈天天想你〉來想念你,我覺得這也是作為一個歌迷的浪漫吧。
這一幕背景樂一點都不用遲疑的就是〈天天想你〉。
選修課播到這段的時候聽到有人跟著唱,水,我就是要這個效果!
然後我很喜歡這一段。
———2000年,他說「樂團的時代來臨了!」躁動的節奏成了嚮往。
|九零年末,樂團潮興起,那些名為青春的音符迅速流傳,有人在野台唱著〈我愛夏天〉和〈志明與春嬌〉,有人在地下社會唱著〈起來〉和〈方向感〉,少男少女瘋狂的高歌。2000年,那一年的金曲獎上有這樣中二又令人振奮的一句話「樂團的時代來臨了!」,拿著獎杯的亂彈主唱阿翔這樣說,這是音樂史上的大事件。這一幕改了好幾遍,每個版本看起來合理,卻根本沒辦法執行,最後用空氣吉他表現少年們的青春氣息與熱血叛逆。
這一幕背景樂是〈終結孤單〉。這段的歌也糾結了好久,當時是〈我愛夏天〉〈終結孤單〉〈起來〉〈巴黎草莓〉〈瘋狂世界〉〈撒野俱樂部〉這六首歌在選,後來為了和畫面搭上選了〈終結孤單〉,應該有熱血吧。
———有人說「攢著是因為想寫成歌」,有人說「耳朵借我」,島嶼的聲音是這樣被留下的。
|2013年,李宗盛發行單曲〈山丘〉,大哥一出手,所有人又無法自拔了。馬世芳的那本書〈耳朵借我〉,帶著樂迷回望流行音樂的燦爛,同時也是我的啟蒙。把這兩項放在一起,完全可以明白那些美好。這一幕已經到了2000年後,那時流行的載體是MP3和CD,網路串流還不太發達,按下播放鍵的那一刻也像是在PLAY一個新時代。
這一幕背景樂是〈山丘〉,好吧,依然有私心,我就喜歡李宗盛啊,他的歌永遠這麼動人。不過也不全是私心,李宗盛曾經說過「我有話想要跟大家說的時候才會寫歌。」這樣的話,選這首歌挺合理的對吧,畢竟我是「有故事想跟大家分享的時候才會拍片。」(當然其中也包含學分危機啦。)
越過山丘來到一個新時代,而所有人都還在喋喋不休啊!
續,會把〈耳朵借我〉那本書也寫進劇本是因為那真的對我有很大的影響,如果沒有這本書,我可能到現在都不知道李宗盛是誰。(也不會有現在這部影片。)
———後來,打開了一個塵封的箱子,裡面放滿大人口中的青春回憶,長方形的樣子,那大概就是時光機吧。
|時間軸回到了現代,這一幕其實是在拍我自己。那天我真的打開了一個箱子,裡面放著大小相同的長方形,佈滿了灰塵,當我把它放進機器裡,發出的底噪聲讓我這個2006才出生的小屁孩穿越回了40年前。
這一幕前段沒有背景樂,一直到最後按播放鍵那刻音樂才響起。這一幕是我最早寫完定下來的,歌曲〈光陰的故事〉也是,沒有任何猶豫就選了。
同時這是我最最最滿意的一段。
———按下播放鍵,那是不合時宜的美好。
|不合時宜,指的是不適合時代形勢的需要。你說卡帶這個東西,放在2023年到底還有什麼用,串流這麼方便,網路這麼快捷,聽個歌如果還得放到機器裡,而且還要花上比串流貴好幾倍的價格買一張小小的專輯,實在有夠麻煩。
不過正是這種麻煩才令人著迷啊。
播放鍵和底噪聲貫穿了大人口中的青春,而我們聽著不屬於這時代的旋律,試著感受當時的美好。
最後還是要謝謝我的兩位朋友,謝謝他們拍片過程沒有打槍我的爛提議,還陪著我一起把唱片佈景搬上搬下,好瘋狂。總而言之,這是好玩的事。
影片連結:https://youtu.be/J3RB21N7sy0
嗨,這裡是島嶼電台,一個沒什麼理想但是喜歡泡在音樂裡的人類,請多指教。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