嘗試用保健食品控糖,血糖卻更不穩定! 飲食、用藥、運動三管齊下才能有效控糖
55歲的王先生確診糖尿病已有8年,剛確診時糖化血色素HbA1c檢測值為9.9%。中國附醫臺北分院鄧昭琪衛教師分享,王先生因害怕藥物會傷腎、傷肝,3年前開始服用宣稱可以調節血糖的保健食品,結果反而導致血糖更不穩定。經過詳細說明,讓糖友了解血糖藥物並不會傷腎、傷肝,也養成規律用藥的好習慣,目前糖化血色素能控制在6.8%。
「新手糖友面對控糖鐵三角(飲食、運動、用藥)時,最容易有疑慮的就是用藥方面。」鄧昭琪衛教師說,「大多糖友都誤以為只要吃的健康、多運動,糖尿病就能改善。談到用藥常會擔心藥物會傷腎、傷肝。建議糖友當有疑慮時,應主動提出問題,醫師與衛教師都能解決疑惑,提供控糖正確觀念。」
另外,使用保健食品治療糖尿病並不是正確的觀念,鄧昭琪衛教師說,保健食品不得宣稱療效,無法替代藥物治療。為了避免與藥物有交互作用,建議糖友在服用前向醫師諮詢,專業糖尿病團隊會根據每位糖友情況給予合適的治療,切勿迷信保健食品而耽誤治療時機。
糖友們也可以使用糖尿病學會推出的「
糖尿病智慧好幫手」Line衛教機器人,鄧昭琪衛教師說,除了提供淺顯易懂的資訊,也可即時回答病友疑慮。糖友還可以參與病友團體,透過控糖經驗交流,給予彼此支持與協助。
談到吃藥,很多糖友都有迷思認為「吃藥會傷肝或傷腎」,而擅自停藥,或使用草藥、偏方。新北市立聯合醫院新陳代謝科林桓生醫師說,其實現在糖尿病的藥物持續在進步,而且都已經通過大規模臨床試驗的檢驗,安全性及療效比較有保障。
另一個常見的迷思是「血糖藥效果比較強,可能造成低血糖」,林桓生醫師說,這個部分就和衛教有關,因為糖尿病患調節血糖的能力較差,若進食時間不規則、只喝酒不進食或空腹運動,便可能出現低血糖的狀況,所以醫師都會告訴糖友該注意哪些狀況,該如何預防。
然而,並非所有的血糖藥都會造成低血糖,若使用刺激胰島素分泌的藥物,較有機會出現低血糖。目前已有多種藥物,如DPP-4抑制劑、排糖藥、腸泌素等,可運用不同的機轉來調控血糖,也不太會發生低血糖的狀況,安全性更高,而且對於肝腎功能不佳的糖友,也有對應藥物可以使用。
調整進食順序也對控糖有幫助
想要把糖尿病控制好,沒辦法只靠藥物,必須從衛教著手,讓糖友了解,必須做好「控糖鐵三角」,飲食控制、規律運動、按時用藥。林桓生醫師說,在飲食方面,要減少碳水化合物的攝取量,例如米飯、麵條、麵包、地瓜、芋頭、綠豆等,並非吃起來有甜味才算含糖食物。
在運動方面,會鼓勵糖友一週至少要有中等強度以上的有氧運動,累計超過150分鐘,還要有2到3次的阻力運動。有氧運動包括慢跑、快走、游泳、騎腳踏車等。
在藥物方面,要遵從醫師的指示,按時吃藥。林桓生醫師說,飲食控制、規律運動、按時用藥,這三項是缺一不可。
由於血糖與碳水化合物有關,部分糖友會試圖採取較極端的作法,完全不吃碳水化合物。林桓生醫師提醒,完全不吃碳水化合物其實對身體不好,反而增加心臟負擔,飲食控制的目的在於減少碳水化合物攝取量,而非完全不吃。一餐飯可以只吃半碗飯,不要完全不吃。
吃東西的順序很重要,盡量先吃菜,然後再吃肉,最後才吃飯,意即把澱粉擺在最後。林桓生醫師說,先攝取食物纖維有助於阻止多餘糖跟油的吸收,血糖會比較平穩。
同時,也可以讓食物看起來比較容易有飽足感,例如較蓬鬆的生菜沙拉,或斜切蘿蔔使表面積看起來比較大,都能讓人感覺份量較多,增加飽足感的印象。
台灣的水果相當多,糖友一天可以吃兩個當量的水果,一個當量約一顆柳丁的大小。林桓生醫師說,糖友都可以吃,但是要適量,例如西瓜、鳳梨,可吃兩個小碗的量,像葡萄可吃手抓兩把的量。水果含有維他命C、礦物質、纖維素,也是重要的營養素。
常有病人會去試苦瓜胜肽、生菜、或健康食品,林桓生醫師說,這些做法對糖尿病沒有穩定療效,對心臟、腎臟也沒有保護效果。糖友應該好好使用藥物,並定期檢查眼睛、腎臟、神經,才能提早發現及預防糖尿病的併發症。
此外,只透過飲食控制、規律運動,頂多降低糖化血色素HbA1c約1.5至2%,所以需要搭配藥物,才有辦法達標,減少併發症。
居家血糖監測,幫助減少併發症
控糖過程中,居家血糖監測很重要。林桓生醫師說,我們知道血糖過高會對器官造成傷害,不過血糖波動幅度較大,其實也會傷害血管內壁細胞,破壞心臟、腎臟。
經常監測血糖,糖友能更加清楚哪些種類的飲食容易造成血糖波動,有助於飲食控制的執行,醫師也較能評估、調整血糖藥的種類與劑量。林桓生醫師說,讓血糖波動幅度維持在60mg/dL以內,能減少血管破壞及全身發炎反應,也能避免胰臟衰敗。
根據研究,糖化血色素HbA1c如果超過7%,大血管、小血管病變的風險就會上升,包括中風、冠狀動脈心臟病、周邊血管疾病及腎臟病等。林桓生醫師說,現在的糖尿病藥物能夠幫助糖化血色素降到7%以下,也能讓血糖的波動程度下降,對糖友相當有幫助。請糖友務必與醫療團隊合作,一起控糖達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