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薩芒薩這個區域位於今塞內加爾南部,與西非葡語國家幾內亞比索 (Guiné-Bissau) 相鄰。這個區域自從1974~1975年間一系列葡萄牙海外殖民地獨立起,一直有追求獨立的呼聲,今天就來看看這裡的歷史演變與地理情勢吧!
在大航海時代一開始的十五世紀上半,葡萄牙航海家狄尼斯‧狄亞士 (Diniz Dias。他兒子就是第一位到達好望角的巴托羅梅烏‧狄亞士) 率先到達此區。在「航海家」恩里克王子 (infante D. Henrique) 的指揮下,狄亞士和其他航海家一起探索此區的河口海岸地帶。「卡薩芒薩」在當地語言的意思是「卡薩河之王」(「芒薩」的意思是「國王」)。
Geba 河流域圖。主要涵蓋今幾內亞比索。畫面左上角即卡薩芒薩地區
葡萄牙人在卡薩芒薩的發展,是從在「濟金紹爾」(Zinguinchor) 建立貿易站開始 (此地今日是個擁有十五萬人口的地區首府)。當初發展的目的是打造成和內陸 Gabu 帝國發展奴隸貿易的據點。Gabu 帝國當時的統治範圍除了卡薩芒薩之外,還包含今日的幾內亞比索 (Guiné-Bissau) 及甘比亞 (Gâmbia)。
受到奴隸貿易的龐大利益吸引,法國人很早也到達此區發展。到了十八世紀,葡、法兩國開始在這裡激烈競爭。十九世紀末列強瓜分非洲 (Partilha da África) 時,曾在1884~1885年舉行「柏林會議」。英國人、法國人、德國人、比利時人和葡萄牙人共同在談判桌上畫分在非洲的勢力範圍與邊界。
不過要一直到1908年,葡萄牙才正式把卡薩芒薩讓給法國。法國在獲得卡薩芒薩後,並未將之併入塞內加爾殖民地。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馬利聯邦」(Federação do Mali) 建立,才把塞內加爾和卡薩芒薩併在一起。該聯邦於1958年宣布獨立,包含今天的馬利及塞內加爾(及卡薩芒薩地區)。但短短兩年後就宣告解體。
此後在塞內加爾開國總統 Léopold Sédar Senghor 的帶領下,卡薩芒薩繼續和塞內加爾維持了二十年的統一狀態。1980年 Léopold Sédar Senghor 結束五任總統任期下台,由時任總理 Abdou Diouf 當選新總統。此時塞內加爾經過二十年的發展,已經慢慢建立穩定的多黨制及民主選舉制度。
在位二十年的塞內加爾開國總統 Léopold Sédar Senghor
雖說如此,卡薩芒薩地區的主體居民屬於迪歐拉族 (Diola),宗教信仰是泛靈論,當地氣候多雨,主要作物及主食是稻米,擁有獨特的稻米文化。以上都和構成塞內加爾主體的烏洛夫族(Uolofe。伊斯蘭教、氣候乾燥、花生文化)格格不入。再加上數百年來的殖民母國文化差異(葡VS法)。於是自1982年起,卡薩芒薩地區創立「卡薩芒薩民主力量運動」(Movimento das Forças Democráticas de Casamansa, MFDC),追求自塞內加爾統治下獨立。
此後,MFDC的反政府武裝行動和塞內加爾政府軍的鎮壓行動輪番在此地區上演,導致許多居民家園毀於戰火,不得不流離失所,前往南邊語言文化相通的幾內亞比索。這也加劇了本已貧困落後的幾內亞比索的社會壓力。
在卡薩芒薩區域約350萬人口當中,只有一成識字,極少數菁英成員使用法語。大部分人說的是 Jola 語和葡萄牙語結合的克里奧爾語,叫作「卡薩芒薩克里奧爾語」(crioulo de Casamansa),被視為「幾內亞比索克里奧爾語」(crioulo da Guiné-Bissau) 的分支語言,除了卡薩芒薩地區,還有在甘比亞 (Gâmbia) 也通行。這裡和葡語圈的連結仍然很強,畢竟葡萄牙曾統治了超過450年,比起法國不足百年的統治。
有鑑於此,達卡當局 (塞內加爾首都) 數十年來一直努力切斷葡語文化,並大力推動法語普及。在這裡不存在葡語報紙或電台,只有在首都印行的法語報紙可以進入。
目前卡薩芒薩和南方接壤的幾內亞比索依然往來密切,在家庭、社群、宗教與種族上都還有強烈連結,「卡薩芒薩克里奧爾語」仍受到「幾內亞比索克里奧爾語」的影響。
葡語小字典 Pequeno dicionário português
宣稱 reivindicar 讓出 cedir
經過 percorrer 貿易站 feitoria
種族 etnia 被吸引 atraído
屬於 pertencer 退出 retirar-se
下台 saída do poder 遺產 herança
奴隸貿易 comércio de escravos
柏林會議 Conferência de Berlim
參考資料:
臺北市:大是文化,2010.05 《世界,為什麼是現在這樣子?》第150 - 15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