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語音能加速有聲書製作,但AI語音TTS仍無法取代有聲書

AI語音能加速有聲書製作,但AI語音TTS仍無法取代有聲書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本文寫於2023年4月23日,回覆董福興的臉書動態

我完全支持「要是哪一天AI語音真的能和真人一樣,你是不是應該導入來取代真人,而可以更快、更便宜地生產有聲書呢?」這個論點。

現在的有聲書製程,簡直堪比徒手抄書,技術基本上跟三十年前一樣,只差在電腦的容量與記憶體有所提升,但本質上並沒有什麼變化,遲遲無法進入有聲書的活字印刷術時代。我自己是非常期待含有AI成份的TTS技術輔助有聲書的製作。

然而,TTS功能與有聲書還是有著本質上的差異。以華語與華文的對應來說,口語體與書寫體的差距就是那麼大。文字上的編排並不總是有辦法直接TTS就讓人聽懂。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光是同音字「他她」就足以困擾一堆人了,更不要講相同文字搭配不同標點符號所造成的文意差距。這還只是冰山一隅。

TTS就只是把文字讀出聲音的輔具,並不代表TTS後的聲音就直接形成一個新產品。有聲書還是需要經過編輯,才能成為適合閱聽的產品,而含有AI成份的TTS技術會是節省有聲書產製工作量的一個絕佳幫手。

以中國百度執行長李彥宏的《智能交通》為例(他今年跌出政協委員名單了,幫QQ),這種講述趨勢、科技類的文字書,用AI技術轉為有聲書,在內容上已經堪可閱聽。

但這代表《智能交通》有聲書是一部聽者友善的作品嗎?我認為完全不是。書中句間、段間的間隔時長時短,使我的注意力時常跟丟;每一節前後的無謂工商時間,使我聽下來心浮氣躁;專有名詞未有適當註釋,使我只能根據前後文去猜測原始文字,再去蒐尋意思;有些段落的技術細節過多,其實應該刪節,根本不該讀成聲音。這些都是「編輯上」沒有做好的細節。

含有AI成份的TTS會是製作有聲書的好幫手;但有聲書的編輯工作,才是有聲書無法被電子書TTS取代的根本要素。電子書TTS帶給閱聽者的體驗,就只是TTS,就不是有聲書。

avatar-img
余孟珂的沙龍
3會員
13內容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余孟珂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考慮到本片的敘事脈絡,我們可以合理推論這每一種唸法都帶有各自的政治立場與社會關係。這是「口語」做得到,而「文字」做不到的事。在電影字幕上,我們一律只看得到「文清」二字。
一般而言,在影視作品當中使用《安魂曲》,目的就是在暗示死亡的悲悽、陰沉與恐怖。但《黑暗榮耀》製作團隊選用了佛瑞的《安魂曲》,反而營造出一種終將獲得救贖的氛圍,可謂別出心裁。
對於拼音文字來說「我說即我寫」,但華「文」的方塊字卻不是如此,不僅同音字過多以致難以辨別(最簡單的例子是「他她牠它」),複雜歷史因素之下遺留在現代華「文」當中的文言文法(我寫非我說)也會造成聽覺理解障礙,種種因素都讓華文Text To華語Speech在短中期之內不可能完全取代華語有聲書。
我聽了這段demo,簡直聲歷其境,嚇死!😱 想說美國是這麼恐怖的地方嗎???(是。其實臺灣也是。)接著又看到Audible的介紹頁面,引用了聽者回饋,說這部有聲書"dramatically raises the bar on audiobooks",看來所言不假。於是就決定下單了。
我雖然不是天才少年,但要說我完全不能體會天才少年的心境,卻倒也並不精確。我小學唸了五年的智優資源班(大概唸到五年級就撐不太下去了,是硬撐唸完的),國中三年讀得稍微比較接地氣一點(雖然也還是當地的升學名校),高中則是進了一所法西斯主義氣息濃厚的第二志願。
作為產品觀察,這次聽的是Audible的Plus裡面的一門課程《The Art of Storytelling: From Parents to Professionals》。
考慮到本片的敘事脈絡,我們可以合理推論這每一種唸法都帶有各自的政治立場與社會關係。這是「口語」做得到,而「文字」做不到的事。在電影字幕上,我們一律只看得到「文清」二字。
一般而言,在影視作品當中使用《安魂曲》,目的就是在暗示死亡的悲悽、陰沉與恐怖。但《黑暗榮耀》製作團隊選用了佛瑞的《安魂曲》,反而營造出一種終將獲得救贖的氛圍,可謂別出心裁。
對於拼音文字來說「我說即我寫」,但華「文」的方塊字卻不是如此,不僅同音字過多以致難以辨別(最簡單的例子是「他她牠它」),複雜歷史因素之下遺留在現代華「文」當中的文言文法(我寫非我說)也會造成聽覺理解障礙,種種因素都讓華文Text To華語Speech在短中期之內不可能完全取代華語有聲書。
我聽了這段demo,簡直聲歷其境,嚇死!😱 想說美國是這麼恐怖的地方嗎???(是。其實臺灣也是。)接著又看到Audible的介紹頁面,引用了聽者回饋,說這部有聲書"dramatically raises the bar on audiobooks",看來所言不假。於是就決定下單了。
我雖然不是天才少年,但要說我完全不能體會天才少年的心境,卻倒也並不精確。我小學唸了五年的智優資源班(大概唸到五年級就撐不太下去了,是硬撐唸完的),國中三年讀得稍微比較接地氣一點(雖然也還是當地的升學名校),高中則是進了一所法西斯主義氣息濃厚的第二志願。
作為產品觀察,這次聽的是Audible的Plus裡面的一門課程《The Art of Storytelling: From Parents to Professiona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