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經濟新藍海:從「海洋英國」看台灣的下一步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從內需和資源有限性來看,海洋國家往往需要更多的向外擴張與侵略,才有可能維持其內部經濟的茂盛與繁榮,但來到了現在二十一世紀,我們面對的充滿機會的海洋不再是真實的海洋,而是指金融科技及其所導引的數位經濟。
在數位經濟的藍海中,需要專業、技術與策略才能擴張與侵略,特別是台灣,這樣的一個地理上的海洋國家,又具備了金融、科技與網路等優勢,我們確實有條件成為的新時代的海洋台灣,但我們要如何準備才能遨遊與駕馭這金融科技數位藍海?
或許是因為台灣在2008金融海嘯並没有受傷慘重,也或許對大部份台灣民眾而言,2008金融海嘯是華爾街的事,只有那十多萬當年有買到相關連動債的台灣受災戶,在銀行進行的保本投資一夕蒸發(總額約台幣800億元)而懊悔不已。雖然雷曼連動債事後有賠付約三成,但是這場金融風暴造成了900萬人(佔當時總工作人口的6%)失去工作,以及股房市的大跌,對於美國及歐洲經濟有著重大且關鍵性的影響。英國及美國兩個國家也都因此重大事件而政治翻轉,政黨輪替,甚至產生金融相關制度的重大改變。

在人民的壓力下,從專制特許走向民主化

美國與英國都因為這場海嘯,付出很高的代價,而隨著網路資訊的開放,使得檢討造成金融海嘯原因以及金融制度的資訊與聲量逐漸擴張開來,最後逼得政府進行改變。
以往的銀行與金融機構通常是政府發展經濟時最容易用的策略工具,所以大部份國家多採以特許經營金融機構,而人民幾乎不敢懷疑或挑戰這個制度。但是這場海嘯,卻使得美、歐人民、學者甚至失業的金融從業人員開始檢討銀行與金融機構制度面本身對人民造成權利的不公平,最大的抗議活動就是聯合82個國家、921個城市的「佔領華爾街運動」。抗議點主要集中如下:
  • 商業銀行、保險公司經營模式是拿人民的存款或保險金當本錢賺錢,卻没讓人民理解存錢其實是借錢給銀行。
  • 放款時信用定價不透明,大公司貸款利率極低,好信用的人民卻没有獲得公平對待。
  • 銀行保險等機構賺了錢放自己口袋,但胡亂投資或放款後,發生信用危機時又成了大到不能倒,虧了要人民承擔的機構。
  • 貨幣制度中的法定貨幣(Fiat Currency)以及商業銀行造成的信用擴張及貸幣成數效應,更是被英美兩國國會議員屢屢質詢及民間社會運動者踏伐的關鍵問題。
這場金融海嘯也使2010年後英美的金融監理及法令大幅改變,其中最著名的例子就是英國。英國海嘯後受到人民大肆譴責,特別是原有的金管會(FSA),被認為過度保護金融機構,而未站在保護人民權益的立場,最後在2012年被英王女皇下令罷黜。
最後金融相關部份的管理,分裂為二:一為既續司銀行、保險等金融機構的監理,但單位層級限縮至央行下的審慎監管局(PRA, Prudential Regulation Authority);另一則成立金融行為授權局(FCA, Financial Conduct Authority),專司非金融機構的金融服務管理與授權,使得英國金融科技產業得到扶持和發展,宗旨在於促進金融競爭與創造消費者價值,為獨立組織並向財政部及英國國會報告,同時發展新的金融模式以取代傳統金融,自此英國金融正式進入多元創新與民主化。
如果再花時間去看2008年後每一年IMF國際貨幣基金的主要論壇重點,可以看見國際不斷地在金融海嘯後尋求更多可能替代原有傳統金融的新制度,同時更在意的是消費者受益,並朝向「人民的金融」(Financial Inclusion,中國譯為普惠金融)方向前進。
隨著金融法規與制度的開放,運用科技的新業者開始投入金融服務,彰顯了金融服務由過往參與者為特許的專制時代,走向具參與公平與參與正義的金融民主時代。同時,開放金融科技產業的發展,為了彰顯和傳統金融的不同,多數金融科技業者是更是定位在更多的消費者利多或優惠,除了強調更便利,更低成本,高利潤,多以公平、透明為主要訴求,讓原來在金融服務没有選擇權的人民,有了選擇權,強化了金融多元與消費者價值。
下面來提提英國與新加坡兩個海洋國家面對金融科技的態度與作為。

海洋英國

坦白說,英國在金融海嘯後確實慘淡了好一陣子,內憂外患,對內經濟因為原本領導世界的傳統金融信用緊縮而無以為繼,還造成金融從業人員大量失業流竄;對外,不僅接著2010年發生歐債問題,更擔心被這些債務波及。但這樣的海島國家,在資源有限的情形下,面對金融民主化,科技網路化下,依然決心思變。
於此同時,遠在北美洲同樣受到金融海嘯影響的美國,因為擁有強而有力的內需,逐步站穏經濟。而原本就得天獨厚的矽谷,自然繼續孕釀著下一個新興產業與改變,金融科技隨著金融民主思潮自然成長。2010上任的英國卡麥隆總理,明白英國是無法如美國這樣的大陸國家可以靠內需產業自然調整與轉換,他了解英國能否從谷底爬起,自己的資源是不夠的,要能向全球借經驗、錢與及人。
2011 年卡麥隆在自己的官邸宴請了一些從英國到美國發展成功的創業人士,期望了解如何能在英國發展金融科技創新產業,以及如何解決金融科技新創產業可能遇到的困難,當晚的建言,最後化成了英國重要的金融科技發展政策。大致分為以下幾個部份:
(一)新創資金引流:投資早期新創減稅專案(SEIS Seed Enterprise Investment Scheme)&新創企業減稅專案(EIS the Enterprise Investment Scheme),讓外國及本國資金在減稅條例下願意投入在新創企業的資金挹注上,詳細做法可參考附註連接,不僅讓這些資金有明顯的誘因投入英國金融科技新創市場上,更以政府的力量協助新創企業集資。
(二)新創人才的鼓勵與吸引:創業移民簽證與新創家終身減稅專案(Entrepreneur Relief),不僅期望吸引本國優秀人才轉而出來創業或參與創業,更以創業移民為號召,向全球人才招手。
(三)大幅進行金融組織改革與法令政策上開放:如前所述,卡麥隆政府下的財政部長奧斯本於2010年即暢議整頓改革金融管理組織,分離金融科技發展與傳統金融監理,2012年將原有的金管會(Financial Service Authority)罷黜,於2013年成立金融行為授權局(Financial Conduct Authority)和審慎監管局(Prudential Regulation Authority),分開了鼓勵金融競爭及金融科技發展單位和傳統金融監理單位,使得原本在法令保守嚴謹的英國,能在發展金融科技的同時,能兼顧創新所需要的空間與轉變。
(四)間接扶持金融法令鬆綁與新創業者加速培育:Innovate Finance 是由英國卡麥隆政府下的財政部長奧斯本所贊同扶植成立的,其創使之初,就是要進行推動金融科技所可能需要的法規鬆綁與修正。另外還由倫敦市出資下成立了Level 39, 金融科技加速器,協助所有金融科技新創業者能在倫敦用低價進駐並取得立即協助與資源。
有了這樣明確完整的引資募才政策,加上內部的金融組織調整與法令開放,海洋英國成功的將原本的金融紅海轉為金融科技藍海,短短五年,成功的將劣勢轉為優勢,更持續領先中。僅管卡麥隆已下台,但其扭轉英國經濟的金融科技發展政策仍持續,甚至近期化成更為積極的合縱連橫金融科技輸出及侵略政策,如金融科技法令沙盒,除讓英國內部新興金融科技能獲得法令免除或快速立法外,更以外貿政策結合與其簽定沙盒共同協定之國家,使其金融科技能快速進入其他亞洲國家。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揪啾有觀點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今天來分享一些有趣的金融科技業務模型。因為台灣在談金融時多半只會聯想到那是「有錢人」才有資格關心的話題,但事實上,FinTech金融科技是全球由專制特許走向民主化的全球運動。可是在台灣,金融科技談來談去,都還是那幾項如行動支付、第三方支付,或者難懂的Block chain技術等,反而讓人感受不到它的
很多人會以為FinTech是不是就是金融在mobile banking的延伸呢?若是這樣想,那就小看了創造FinTech這個字的意涵,事實上,它是一股思潮,更是一場金融制度的革命。
今天來分享一些有趣的金融科技業務模型。因為台灣在談金融時多半只會聯想到那是「有錢人」才有資格關心的話題,但事實上,FinTech金融科技是全球由專制特許走向民主化的全球運動。可是在台灣,金融科技談來談去,都還是那幾項如行動支付、第三方支付,或者難懂的Block chain技術等,反而讓人感受不到它的
很多人會以為FinTech是不是就是金融在mobile banking的延伸呢?若是這樣想,那就小看了創造FinTech這個字的意涵,事實上,它是一股思潮,更是一場金融制度的革命。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中國經濟一倒,全球必定被拖累? 財信傳媒董事長謝金河表示,不少看壞台灣經濟的專家,皆認兩岸關係不好,台灣經濟一定不會好或只要中國經濟下滑,全球都會被拖累。但事實是,這些年中國市場下調,美國、日本、印度等國經濟卻欣欣向榮,台灣貿易也重新找到出口。 北戴河會議的異常,也預示中國政治經濟可能面臨重大變化。
台股5日下跌逾1800點,今日早盤呈反彈走勢,股市的暴起落會影響房市嗎?住商機構觀察相關資料,自2003年SARS以來歷次股災,其中2008年金融海嘯、2011年美債危機、2015年中國股災及2022年美聯準會(Fed )停止貨幣寬鬆( QE)等,當年度買賣移轉棟數與去年相比出現跌幅,惟2003年S
Thumbnail
上篇整理了台股史上11次熊市期中,特別挑出2008年引發全球的金融風暴,其中台股走跌時間達6個月,並跌掉近一半的跌幅:58%。在這裡來聊聊,到底當時由美國引起的金融風暴,又稱「次貸危機」的來龍去脈。
Thumbnail
2008年的金融海嘯是由低利率、競爭激烈、監管機構鬆散和信用評分機構造假所導致。這篇文章描述了金融海嘯的起因和時間線,未來將繼續說明各方解決方式。
Thumbnail
美中貿易戰升級!美墨聯手斬斷中國鋼鋁製品「洗產地」禁令立即生效! 中國上市銀行「反向討薪」榨取員工近1億元人民幣,金融業呈現慘況! 中國一週內40間小銀行消失,代表金融流動性不足,已出現"系統性危機"! 資金要去救房市,又要去救股市,出現流動性枯竭。對資金流動性重要性的無知,正是走上崩潰路程的助力!
Thumbnail
7月4日,台積電破千見證台灣股市登歷史新高,日本股市也上漲,東證(TOPIX)指數飆上歷史新高,日經指數也創歷史新高,象徵日本經濟命運好轉! 英國大選預計工黨獲勝,將進入政經穩定其,金融分析師預期可吸引更多外資流入英國,有利經濟! 中國經濟則陷入嚴重困境,人民銀行擬借入國債緩解財務,恐引爆金融風暴!
Thumbnail
李強達沃斯論壇致詞時,按中醫理論,不能下猛藥的,應慢慢調理,使其基礎逐步得到恢復。謝田教授表示,李強變相承認中國經濟已病入膏肓,陷於絕望。因對中國經濟前景失去信心,外商台企已陸續紛紛撤出中國! 相對的,黃仁勳旋風強化台灣成為AI核心地位,台灣繁榮與全球科技中心角色才正要開始,千萬要把握住此空前機會!
Thumbnail
香港科技產業目前面臨轉型挑戰,主要的支柱為金融業和貿易。然而,由於中美關係激烈對峙和金融業門檻較高,香港經濟增速逐漸緩慢,使得產業結構單一化。香港政府重點發展金融科技、智慧城市、醫療保健和大數據應用。數碼港以及科學園成為香港重要的科技研發基地。金融業的數位轉型也將成為未來的重點發展領域。
Thumbnail
我們現在所生存的這個世界有很大一部份已經脫離不了全球化商業的供應和需求,全球化和台灣住民的「常態經濟」牢牢結合在一起是進入二十世紀後由十九世紀的帝國主義產業鏈基礎擴張而成,這種經濟現象在一百年前是很難想像的。
Thumbnail
中國經濟一倒,全球必定被拖累? 財信傳媒董事長謝金河表示,不少看壞台灣經濟的專家,皆認兩岸關係不好,台灣經濟一定不會好或只要中國經濟下滑,全球都會被拖累。但事實是,這些年中國市場下調,美國、日本、印度等國經濟卻欣欣向榮,台灣貿易也重新找到出口。 北戴河會議的異常,也預示中國政治經濟可能面臨重大變化。
台股5日下跌逾1800點,今日早盤呈反彈走勢,股市的暴起落會影響房市嗎?住商機構觀察相關資料,自2003年SARS以來歷次股災,其中2008年金融海嘯、2011年美債危機、2015年中國股災及2022年美聯準會(Fed )停止貨幣寬鬆( QE)等,當年度買賣移轉棟數與去年相比出現跌幅,惟2003年S
Thumbnail
上篇整理了台股史上11次熊市期中,特別挑出2008年引發全球的金融風暴,其中台股走跌時間達6個月,並跌掉近一半的跌幅:58%。在這裡來聊聊,到底當時由美國引起的金融風暴,又稱「次貸危機」的來龍去脈。
Thumbnail
2008年的金融海嘯是由低利率、競爭激烈、監管機構鬆散和信用評分機構造假所導致。這篇文章描述了金融海嘯的起因和時間線,未來將繼續說明各方解決方式。
Thumbnail
美中貿易戰升級!美墨聯手斬斷中國鋼鋁製品「洗產地」禁令立即生效! 中國上市銀行「反向討薪」榨取員工近1億元人民幣,金融業呈現慘況! 中國一週內40間小銀行消失,代表金融流動性不足,已出現"系統性危機"! 資金要去救房市,又要去救股市,出現流動性枯竭。對資金流動性重要性的無知,正是走上崩潰路程的助力!
Thumbnail
7月4日,台積電破千見證台灣股市登歷史新高,日本股市也上漲,東證(TOPIX)指數飆上歷史新高,日經指數也創歷史新高,象徵日本經濟命運好轉! 英國大選預計工黨獲勝,將進入政經穩定其,金融分析師預期可吸引更多外資流入英國,有利經濟! 中國經濟則陷入嚴重困境,人民銀行擬借入國債緩解財務,恐引爆金融風暴!
Thumbnail
李強達沃斯論壇致詞時,按中醫理論,不能下猛藥的,應慢慢調理,使其基礎逐步得到恢復。謝田教授表示,李強變相承認中國經濟已病入膏肓,陷於絕望。因對中國經濟前景失去信心,外商台企已陸續紛紛撤出中國! 相對的,黃仁勳旋風強化台灣成為AI核心地位,台灣繁榮與全球科技中心角色才正要開始,千萬要把握住此空前機會!
Thumbnail
香港科技產業目前面臨轉型挑戰,主要的支柱為金融業和貿易。然而,由於中美關係激烈對峙和金融業門檻較高,香港經濟增速逐漸緩慢,使得產業結構單一化。香港政府重點發展金融科技、智慧城市、醫療保健和大數據應用。數碼港以及科學園成為香港重要的科技研發基地。金融業的數位轉型也將成為未來的重點發展領域。
Thumbnail
我們現在所生存的這個世界有很大一部份已經脫離不了全球化商業的供應和需求,全球化和台灣住民的「常態經濟」牢牢結合在一起是進入二十世紀後由十九世紀的帝國主義產業鏈基礎擴張而成,這種經濟現象在一百年前是很難想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