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國家面對數位經濟時代來臨的政策法令準備—數位經濟基本法: 消費者資料權與開放資料法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隨著數位經濟時代的來臨,許多年輕人早已是醒著就掛在網上,食衣住行,都用手機上的APP來解決,而同樣地,全球市值前十大的企業當中6名都已換成了知名的網路業者(FB,Amazon,Google,Apple,阿里巴巴和騰訊),數位經濟的核心正是資料的運用與加值,主流國家也為了因應這個浪潮的來襲,紛紛針對資料的「保護」與「開放」做了大幅的法令與政策改變,以期在有保護下進行快速開放,期望讓自己國家的數位經濟能領先其他國家。
一、資料的保護:
現有的個人資料保護法令,顯然已不合時宜!以往設想的資料流程是消費者把其消費資料留存在所消費的機構/企業系統中,這系統不會再去做其他他項運用; 而資料留在機構/企業系統內,自然而然似乎變成該機構/企業的資產,於是如電信、天然氣,水電,金融等特許機構,便擁有了大量的消費者個人資料,變相的跨售或加值後轉賣資料也變成了因應而生的自然行為。
隨著數位時代的來臨,各項資料運用加值而成的業務模型不斷變化產生,使得消費者資料被濫用,知名的例子包括FB臉書,消費者放在FB臉書資料被劍橋分析拿去運用,搞得臉書執行長被召喚到美國國會公審,於是各國紛紛都在重新修定能因應數位時代下的資料保護法令及原則,最知名的便是歐洲祭出史上最嚴也最高罰款的GDPR一般資料保護法,而澳洲在前年五月底也大張旗鼓的上路了「消費者資料權」(Consumer Data Right)。
重新定義把資料交給運用機構後因你而衍生的資料權仍在你手上
「你消費或金融所留下的資料,到底是屬於你的?還是服務商/銀行的?」這個問題不斷地出現!目前歐盟、英國及澳洲都已明文確定了消費者資料權回歸到人民,不再是留存資料的服務機構/企業所擁有。
英國於前年也推出了英國實踐歐盟GDPR的英國版Data Protection Act 2018 ,而歐盟則在2018年五月上路了一般資料保護法(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altion GDPR),而澳洲則更大動作的於2017年五月底公佈了消費者資料權(Consumer Data Right 2019年7月起實施),核心重點就是明白確認了資料所以權由原來留存其服務或交易的廠商手上回到了消費者手中。
簡單摘要這相關法令的核心精神要點,也就是你的資料不管是誰為了提供服務給您而取得,消費者資料擁有的權利回到了「你」!簡單來說就是:你有權利知道哪些機構(包括政府)擁有你什麼樣的資料,也包含以下權利:
  • —擁有你資料的機構要使用你的資料,必須先告知你(預先通知權)
  • 你有權去看/使用你存在這些機構的資料 (看及使用權)
  • 你有權要求不正確資料被修正 (要求修正權)
  • 你有權要求資料被刪除  (刪除權)
  • 你有權停止或限制這些機構使用或處理你的資料 (停止或限制使用權)
  • 你有權把資料帶走或交給他人(機構)使用 (移動權)
  • 你有權反對你的資料在某些情況下被使用  (拒絕權)
為何要英、歐、澳要強勢推動這些權利與法令呢?正是為了準備即將到來的數位經濟,必須要大量、海量地使用消費者資料,因此一定要先有個基本準備或原則,才不致於到時失序。在發展未來數位經濟之際,讓法律與政令緊跟在後,使得其國內相關產業與經濟的發展,大幅躍進!
簡單規納一下相關法令的核心目的,主要是在「限制個人的資料被使用時的目的」,以及被使用的「公平與透明」。因此企業或機構在未來使用資料時心須:
  • 企業或機構必須公平、合法及透明地使用消費者資料
  • 企業或機構必須明示其使用消費者資料的目的
  • 企業或機構必須是限制在具充份理由並確實有關下使用消費者資料
  • 企業或機構必須在需要下保持消費者資料的正確與更新
  • 企業或機構必須只有在需要下才保存消費者資料
  • 企業或機構必須確保資料妥適的安全
二、資料的開放: 輔助資料的串流運用
確保擁有大眾資料的少數機構開放消費者資料給新業者使用
在新的消費者資料權的重點中有一項重點: 「你有權把資料帶走或交給他人(機構)使用」。因為在數位經濟時代,會不斷產生出具有客戶價值的加值服務新模式,但為了方便,他們需要快速便利的取得你的資料,才能快速提供給你服務,因此政策性的輔助資料串流容易,成為重要的政策!
如同前面所述,部份民生必需產業因為是特許,所以成為擁有大量消費者資的資料怪獸,他們當然不想要把他們拿到的資料和他人分享,以持續坐享這不公平的優勢,以創造競爭者與其差距。
然而在數位經濟時代,新的創新加值服務者提出更新更好的服務,但他們卻苦無消費者資料,過去不合時宜的個資法是不能在消費者要求下強迫拿了消費者資料的機構/企業把存在他們系統的資料拿出來,甚至送給他的競爭對手,於是市場缺乏競爭,既得資料者也没有必要求變求新,反正新興的競爭對手,打不過他們這既有資料的大怪獸。為了避免他們國家,深陷在這種資料無法開放以致於無法推動新興數位經濟產業的發展,他們以立法的方式,強迫資料大怪獸在消費者授權下,必須把資料吐出來給其他機構/企業使用!
這些由其國內市競爭市場局CMA(Competition & Markets Authority )所Initiate的法令,歐洲與英國主要著重在金融產業,而澳洲則是全面分階段推動各產業開放,依序也是金融、能源與電信業。
英國算是最早開始推動並進行並貫徹資料開放的國家,由於是主要金融科技國家,以開放金融資料 (Open Banking Data)為起始,推動其數位經濟,自2014年起即在其財政部報告上宣佈要開放金融資料法,而2015年度國家預算中,則明白承諾銀行會開放金融數據,並且制定消費金融應用開發介面(Application Programing Interface簡稱API)的標準,使得任何機構要去任何銀行拿消費者資料都使用同一套介面,這樣這些創新運用銀行資料的FinTech業者只要配合開發一次這個介面即可。
而到了2016年政府推動組織了OBWG(Open Banking Working Group)發展與提出制定API標準計畫。並由競爭市場局CMA(Competition & Markets Authority )宣佈推行Opening Banking法及計畫,訂定法令推動客戶資料在安全無虞下開放, 建立軟體標準以及業界指南以推動英國零售銀行業的創新與競爭。同時也是英國創新中心Innovation Hub的重要發展政策。
CMA接著還成立了OBIE(The Open Banking Implementation Entity)成為開放銀行政策執行單位,推動英國零售銀行業競爭與創新的軟體標準與行業準則。之後CMA於2017年底發函要求9大銀行於 2018年1月13日起,如果在客戶同意下,其客戶資料將要開放給其他產業或公司運用,其中明列消費者對於個人資訊有絕對的掌控權,所有會被公開的網站或者APP,消費者可以決定發布或者取消。
歐盟自然也不落英國之後, 除了同樣進行開放銀行資料(Open Banking Data)法外,還特別為支付頒佈了新支付服務令 PSD2 (Second Payment Services Directive)。新支付服務令的法案明白的要求任何經消費者授權的FinTech業者,可以向各銀行拿到消費者的轉帳付款歷史資訊,同時,在消費者授權下更可以在這FinTech平台上直接發動其他銀行的轉帳!
換言之,你原來有A銀行和B銀行帳戶,你可以透過C這個金融科技業者同時取得你在A和B的過去付款資料,C可以幫你整合資訊; 同時,你若想要轉錢,你不必再去A或B的網站來交易,你可以直接在C網站上指揮A或B帳戶轉出到他人帳戶。而進入歐盟的開放銀行歐洲的網站上,可以明確的看到這個政策的願景: Building A Digital Erope Together- 一同創造數位歐洲!
澳洲則更大動作的於2018年五月底公佈了消費者資料權(Consumer Data Right 2019年7月起實施),其中列了核心要開放消費者資料的產業排序,優先開放順序產業為: 銀行、能源及電信。 銀行是其第一個優先運用消費者資料權的產業,其政策除了明定消費者權利外,同時在消費者資料權法案中,就是開放銀資料命令(Open Banking Data), 其列出各項消費者銀行資料,同樣訂出API等,以期其金融科技可以大幅領先其他國家,快速取得大量金融資料,但運用後產生加乘的價值,以期領先其他國家的金融機構。
總結
數位經濟時代,你我都難以阻擋這洪流,這些主流國家的想法是與其守在原有的思維,不如主動積極的推動改變; 可以預見的是,隨著這數位經濟的帶動,不僅將重新定義資料權的擁有者,也將挑戰原有佔據大量客戶資料者的市場覇權!隨著國際相關數位經濟法規的推動,數位時代的浪潮正猛烈的衝擊著各個國家,以及其下現有的各市場玩家!期待看到下個十年的新興市場才人的出市!
參考資料:
1.英國的Data Protection Act: https://www.gov.uk/data-protection
2.歐盟成立的資料保護新組織-EDPB及其相關運作含預算: https://edpb.europa.eu/about-edpb/about-edpb_en
3.澳洲消費者資料權: https://treasury.gov.au/consumer-data-right/
4.Fairness, transparency, purpose limitation – principles of the GDPR:
Source from IDC Financial Insight May 2018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揪啾有觀點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隨著金融科技的發展,P2P借貸成為金融科技中的顯學,2014年2月的經濟學人月刋,還曾以 「P2P 借貸-没有銀行的金融」 “P2P Lending –Banking without Banks”為封面標題,暗示其可能成為取代傳統銀行的新金融模式。
Peer to Peer 簡稱為P2P,或是說點對點,應用到金融科技範疇的話,則是透過技術平台將各自兩端的人,分別是投資人、借款人媒合在一起。金融科技應用在P2P借貸領域裡,其實最核心目的還是為了實現「普惠金融」,讓那些銀行不願意服務的對象,可以透過民間企業,運用技術消彌資訊不對稱之問題,協助那些無
與亞洲其他國家比較,台灣是網路使用率最高、網路銀行用戶量及普及率最高的國家,不僅2001年即通過電子簽章法、最早進行做網路分期付款、最早引入網路拍賣,成為網路商務能量最大及家數最多的先行國家,也是最早發展第三方支付的國家,只可惜此時官方對網路行為設立了不少管制規範,導致台灣失去了很重要的發展機會。
金融制度,和你我的生活息息相關,但往往我們都覺得那是政府的事,或者那是有錢人才需要管的事!但你知道嗎?它往往都是歷史上造成巨大改變的主因!
金融海嘯不是突然發生,事實上,它有跡可尋而且在國家政策保護下潛伏在你我身邊,一段時間,就要發作!可是没準備好的人,特別是一般人民,記住了, 倒楣的就是你!(對,躺著也會中槍!)
發展金融科技因應金融民主的風潮更會強化金融民主與正義,也有助於全民團結於民主與正義,而因應的法治作法,也讓台灣能往創新經濟往下發展。新加坡傾國家力量結合了自己的主權基金、全球資本、VC等,並利用加速器協助新創與世界接軌,確實在亞洲產生明確的吸引效益。
隨著金融科技的發展,P2P借貸成為金融科技中的顯學,2014年2月的經濟學人月刋,還曾以 「P2P 借貸-没有銀行的金融」 “P2P Lending –Banking without Banks”為封面標題,暗示其可能成為取代傳統銀行的新金融模式。
Peer to Peer 簡稱為P2P,或是說點對點,應用到金融科技範疇的話,則是透過技術平台將各自兩端的人,分別是投資人、借款人媒合在一起。金融科技應用在P2P借貸領域裡,其實最核心目的還是為了實現「普惠金融」,讓那些銀行不願意服務的對象,可以透過民間企業,運用技術消彌資訊不對稱之問題,協助那些無
與亞洲其他國家比較,台灣是網路使用率最高、網路銀行用戶量及普及率最高的國家,不僅2001年即通過電子簽章法、最早進行做網路分期付款、最早引入網路拍賣,成為網路商務能量最大及家數最多的先行國家,也是最早發展第三方支付的國家,只可惜此時官方對網路行為設立了不少管制規範,導致台灣失去了很重要的發展機會。
金融制度,和你我的生活息息相關,但往往我們都覺得那是政府的事,或者那是有錢人才需要管的事!但你知道嗎?它往往都是歷史上造成巨大改變的主因!
金融海嘯不是突然發生,事實上,它有跡可尋而且在國家政策保護下潛伏在你我身邊,一段時間,就要發作!可是没準備好的人,特別是一般人民,記住了, 倒楣的就是你!(對,躺著也會中槍!)
發展金融科技因應金融民主的風潮更會強化金融民主與正義,也有助於全民團結於民主與正義,而因應的法治作法,也讓台灣能往創新經濟往下發展。新加坡傾國家力量結合了自己的主權基金、全球資本、VC等,並利用加速器協助新創與世界接軌,確實在亞洲產生明確的吸引效益。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引言 在數位化和網絡社會快速發展的今天,科技巨頭如Google、Facebook和Amazon正以不可思議的速度掌控著我們的生活。隨著這些公司的力量與日俱增,數據隱私問題愈發凸顯。這篇文章將探討這一問題對我們日常生活的影響,以及我們應該如何應對。 1. 數據的價值
Thumbnail
在物聯網(IOT)環境下,個人隱私權面臨三大挑戰,包括資料堆疊、隱藏收集和基本權的干擾。隨著資料的持續累積與大數據分析的進步,個人資料的隱私保護挑戰與相關法律風險如何因應?如何設計有效的介面,以增強使用者對IOT資料收集的知識與同意?本文建議政府與業界在隱私保護方面的合作機制,期望隱私與發展平衡。
Thumbnail
在數位時代,隱私問題變得更複雜和重要。本文討論了隱私問題的現狀、保護隱私的建議以及自我定位的考量。以數位足跡管理和隱私設定為重點,提供了技術措施、心理調適和平衡曝光與保護的建議。
在現代商業環境中,競業條款已成為企業保護自身利益的重要工具。這項條款通常在雇傭合同或合約中出現,旨在防止員工或合作夥伴在離職或終止合作後,短期內加入競爭對手公司或創立競爭性企業。這不僅保護了企業的機密信息和核心技術,也減少了人才流失的風險。然而,競業條款的使用也引發了一些法律和道德上的爭議。
Thumbnail
隨著數據資產化進程的加速,數據不僅成為企業的重要資源,也逐漸影響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了解數據資產化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以及我們如何利用這個趨勢進行套利,對每個人來說都是有價值的。
在台灣,知識產權對於企業來說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特別是在商標和專利方面,企業需要了解台灣的知識產權制度,以保護自身的創新和品牌價值。本文將重點介紹商標和專利在台灣的相關知識,讓企業能夠更深入地了解如何在台灣市場保護自己的知識產權。
Thumbnail
經濟學的核心是什麼呢?當然就是交換東西嘛!不過我們要怎麼交換呢? 首先,那樣東西需要是「你的」,你總不能拿阿里山上的空氣跟我交換嘛!   但所謂「你的」或「我的」物品,就牽涉到「私有財產權」。 等等,我們先幫大家經濟學小科普一下~   西方歷史上最早對私有財產權制度的設計與保護,主要體現
Thumbnail
My paper: 負擔「特別義務」電信事業的認定與OTT業務之適用 市場公平競爭是確保消費者權益與促進經濟發展,及鼓勵產業創新的重要機制。
Thumbnail
為避免相關特別法規(包括VASP規範)頒布前存在法規適用的空窗,現階段或中短期較務實的折衷之道,最佳作法是參照本文增訂相關法條,將虛擬資產(電磁紀錄),尤其是虛擬通貨或加密貨幣等資產定性為物之動產,以示明確且為往後特別法規做鋪路及延伸適用,達到法律體系之完整性。
Thumbnail
參考澳洲競爭與消費者委員會(The Australian Competition and Consumer Commission, ACCC)於2021年與Google與Facebook關於Media Bargaining Code之新聞付費爭議與和解實例[1],更證明了競爭主管機關在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引言 在數位化和網絡社會快速發展的今天,科技巨頭如Google、Facebook和Amazon正以不可思議的速度掌控著我們的生活。隨著這些公司的力量與日俱增,數據隱私問題愈發凸顯。這篇文章將探討這一問題對我們日常生活的影響,以及我們應該如何應對。 1. 數據的價值
Thumbnail
在物聯網(IOT)環境下,個人隱私權面臨三大挑戰,包括資料堆疊、隱藏收集和基本權的干擾。隨著資料的持續累積與大數據分析的進步,個人資料的隱私保護挑戰與相關法律風險如何因應?如何設計有效的介面,以增強使用者對IOT資料收集的知識與同意?本文建議政府與業界在隱私保護方面的合作機制,期望隱私與發展平衡。
Thumbnail
在數位時代,隱私問題變得更複雜和重要。本文討論了隱私問題的現狀、保護隱私的建議以及自我定位的考量。以數位足跡管理和隱私設定為重點,提供了技術措施、心理調適和平衡曝光與保護的建議。
在現代商業環境中,競業條款已成為企業保護自身利益的重要工具。這項條款通常在雇傭合同或合約中出現,旨在防止員工或合作夥伴在離職或終止合作後,短期內加入競爭對手公司或創立競爭性企業。這不僅保護了企業的機密信息和核心技術,也減少了人才流失的風險。然而,競業條款的使用也引發了一些法律和道德上的爭議。
Thumbnail
隨著數據資產化進程的加速,數據不僅成為企業的重要資源,也逐漸影響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了解數據資產化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以及我們如何利用這個趨勢進行套利,對每個人來說都是有價值的。
在台灣,知識產權對於企業來說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特別是在商標和專利方面,企業需要了解台灣的知識產權制度,以保護自身的創新和品牌價值。本文將重點介紹商標和專利在台灣的相關知識,讓企業能夠更深入地了解如何在台灣市場保護自己的知識產權。
Thumbnail
經濟學的核心是什麼呢?當然就是交換東西嘛!不過我們要怎麼交換呢? 首先,那樣東西需要是「你的」,你總不能拿阿里山上的空氣跟我交換嘛!   但所謂「你的」或「我的」物品,就牽涉到「私有財產權」。 等等,我們先幫大家經濟學小科普一下~   西方歷史上最早對私有財產權制度的設計與保護,主要體現
Thumbnail
My paper: 負擔「特別義務」電信事業的認定與OTT業務之適用 市場公平競爭是確保消費者權益與促進經濟發展,及鼓勵產業創新的重要機制。
Thumbnail
為避免相關特別法規(包括VASP規範)頒布前存在法規適用的空窗,現階段或中短期較務實的折衷之道,最佳作法是參照本文增訂相關法條,將虛擬資產(電磁紀錄),尤其是虛擬通貨或加密貨幣等資產定性為物之動產,以示明確且為往後特別法規做鋪路及延伸適用,達到法律體系之完整性。
Thumbnail
參考澳洲競爭與消費者委員會(The Australian Competition and Consumer Commission, ACCC)於2021年與Google與Facebook關於Media Bargaining Code之新聞付費爭議與和解實例[1],更證明了競爭主管機關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