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VBS公布了最新的六月民調。
柯文哲33%,較5月份上升10%;賴清德30%,上升3%;侯友宜23%,下降7%
柯文哲取不只超越侯友宜,還超越了賴清德,成為了第一。
雖然在TVBS民調中,賴清德不是首次排第二,不過上一次第一名是侯友宜。這也意味著,才一個月,侯友宜直接從第一名變成墊底。
這份名調甚至比5月底的首份「侯老三」的民調更震撼,因為除了侯友宜是第三名之外,最讓大家意外的就是,柯文哲不但超過30%的門檻,還提升到33%,成為第一名。
針對這份民調,筆者做以下解讀:
1、侯友宜「穩定」墊底。
這大概已經是自從5月底,美麗島電子報的首份出現侯老三的民調後,陸續公開的民調中,已經超過5份,都表示侯友宜穩定老三。
前幾份還能說是網路民調或是偏綠機構,對侯友宜不公平。
但這可是TVBS。藍營名嘴口中的藍營媒體。TVBS也是國民黨內少數會信任的民調機構。
徵召後一個月,非但沒有慶祝行情,不到半個月就淪為老三。而且5月底的幼兒園案還有開始延燒,就已經淪為第三名。當時國民黨不斷消毒說是帶風向。
一直到這份民調,你總不會說TVBS帶風向吧?所以侯老三的地位已經確立。
2、柯文哲第一,且超過30%
柯文哲在深藍民調第一的意義,遠不如超過30%來得大,畢竟賴清德會因為機構效應偏低。因為上次賴清德也是第二,而上次第一的是侯友宜。
但若是傾向國民黨的機構,民調都顯示柯文哲超過30%,達到33%,就表示深藍選民已經「棄保」,自動選邊站。筆者曾提出,柯文哲眼前有兩個案例,高虹安跟黃姍姍模式。
不過這兩個選區有一個共同的問題是:民進黨的候選人都不強。所以民進黨最後只開出基本盤,甚至連基本盤都沒有的選票。最後獲勝的不是民眾黨就是國民黨。
知名度不高的新竹沈慧虹(35.68%),跟仇恨值太高的台北陳時中。顯然賴清德既非沈慧虹,仇恨值也沒有陳時中高。
去年新竹市的林耕仁,剛好拿到18%。這可以說是國民黨的基本盤中的基本盤,意思就是非國民黨不投。也剛好就是侯友宜目前最低的一份民調數字(17.9%)。
要認為賴清德跟陳時中一樣只拿到約32%,恐怕藍白都不信。
雖然離總統大選還有半年,目前的民調只是短期現象,不過這代表一個訊息。藍綠白都不會太低,而即使棄保很難棄乾淨。國民黨若是想著只要侯友宜民調重回第二,就能完全邊緣化柯文哲,只能說天真。
最低的一方也會有10-15%以上的選票,若被邊緣化的是國民黨,也是如此。
3、賴清德未受「#Me Too」影響
「#Me Too」還在延燒,雖然目前主要是燒進媒體圈跟演藝圈(黃子佼),但跟政治有關的性騷舉報一樣還在爆,就連號稱暖男的高雄市長陳其邁都被爆出好幾起「處理性平事件不夠嚴謹」。但是賴清德在深藍民調中,還上升了3%。
雖說有人會看到賴清德只有30%?這顯然跟大多數的民調呈現不同。
這不能說不準,民調是看該機構的長期趨勢。主要是TVBS因為立場親藍,所以通常民進黨選民接到電話說是TVBS都會拒答,因此就會做出民進黨候選人較低的情況。另外問券的內容設計也會捎有偏向性,這就是民調的「機構效應」。從趨勢來看,也就是跟上一次民調相比是「提昇3%」。
3%剛好是誤差範圍,可理解是略微提昇,但最主要還是顯示一件事:賴清德穩住了支持度。
不過,在民進黨6月初一連串的利用幼兒園案猛打侯友宜,就連政府單位的衛福部都刻意只讓新北市的幼兒檢驗。
民調結果卻顯示,侯友宜跌倒,賴清德絕對不是因此吃飽的那一個。
這再次說明,賴清德的敵人只有賴清德自己(更準確的說是民進黨,甚至是新潮流的包袱)。他很難在打擊藍白這兩個人當中,得到任何好處。
唯一的可操作性,就是讓兩人呈現麻花狀,讓選民無法棄保。因為賴清德不是陳時中,只要其中一個拿到如黃姍姍一樣的25%的選票,另一個人最多最多35%,而35%只是賴清德的樓地板。換言之幾乎等於賴清德贏了。這就是民進黨的433算盤。民進黨40%,另外兩黨各30%。
反之,若是發生棄保的轉移投票,即使任一方都不會完全被棄保。但只要結果成了442,勝負就難料了。
因為許多機構都顯示,有5-6成民眾希望政黨輪。意思就是這5-6成的選民是絕不會投給民進黨的。
也就是民進黨最多大概就是拿到35-42%的選票,這就是所謂的天花板。換言之,賴清德希望成為去年台北市的蔣萬安(42.29%)。其實2000年的三角督,陳水扁當時當選也不到40%,只有39%。
自由時報今天難得頭版刊登「柯文哲」,就表示,民進黨未來準備開始打柯文哲了。讓柯文哲跟侯友宜「半斤八兩」,就是對民進黨最好的選戰操作。
4、立委版圖
民進黨這次的立委會過半嗎?
很難,不只一個機構做出調查,5-6成希望政黨輪替,其中討厭民進黨的4-5成。
而立委是單一選區,想穩贏就是要拿到51%的選票,幾乎民進黨很多選區都做不到。
當然缺乏區域立委的民眾黨,跟內部未整合的國民黨,也幾乎很難單獨過半。
所以,這次的國會,大概率會出現三黨不過半的情況。
==================
YouTube:
臉書粉絲團分享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