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何價?

專欄何價?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raw-image


早前《明報》副刊一個談論電影的專欄,突然刊出一篇關於精神病患者的文章,內容偏頗,很不恰當。事後該報總編輯發聲明道歉,披露該專欄是由某電影團體的三名成員共用一個筆名供稿,據這三名人士表示,那篇有問題的文章是由實習生所寫,不是出自他們手筆。那篇文章在報紙的網站已被抽起,相關專欄亦已終止。

此事令我感慨的是共用筆名與找人代筆,曾幾何時,在《明報》擁有一個專欄是很多文學青年夢寐以求的事。想不到時移勢易,現在開一個專欄似乎也找不到合適的作者,已經不是每日見報了,原來也要一分為三。更讓人傷感的是,這幾位作者看來也不太珍惜這個欄目,大概因為稿費不高,純粹為了讓團體霸佔一個陣地,於是勉為其難答應,但推給實習生代筆,出了事之後其實更加難看,既影響他們自己的聲譽,也辜負了讀者的期望。

我是老派的人,對於副刊專欄仍會定時閱讀,目前也有訂閱《明報》。其實當日讀到那篇文章,首先想到的不是作者是誰,而是編者為何沒有把關?

在這個訊息滿天飛,人人都可以隨意張貼的年代,報章的存在價值也許在於明確的編輯制度,如果連這一層基本特色都無法保留,讀者何必要花錢花時間認真看待這些專欄文章!

副刊專欄曾經是香港文學其中一項輝煌的成就,在名家雲集的版面上,各路高人大顯身手,為讀者留下很多美好回憶。看到這次莫名其妙的代筆,雖然只是小事一樁,但也足以讓老讀者搖頭嘆息,傷感了半天。

avatar-img
寂然的沙龍
19會員
118內容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寂然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以前我從未查考兩人拆夥的原因,還猜想兩人是地位過於懸殊而不和,直到現在看了這紀錄片,才明白Andrew Ridgeley 的作用與當時的分工,兩人作出解散的決定其實可以理解成一個手足情深的感人故事。
當這些人記性轉差,因失憶而產生的混亂便會顯得特別嚴重,有時甚至衍生出無聊的恩怨,令人哭笑不得。
昆德拉的高明之處是藉著角色的命運表達出深刻的哲學思辯,他筆下的知識分子也許一直都要面對所謂完美的政治體制對人類追成的困擾,最初是一些有識之士想建立烏托邦社會,但這些前衛的想法往往又令他們及其同胞飽受折磨。
我當然知道在小城生活總有一些情境是需要蹉跎歲月,只希望蹉跎也要有蹉跎得有價值,最好不要為了沒結果的事消磨彼此的人生和意志。
Threads誕生那一天我根本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但出於好奇,當日傍晚就開始使用了,成為全球第26505254名加入的人,幾日之後,已有接近1億名用戶註冊,增長速度的確很驚人。
觀眾關心男主角如何奮勇抗敵之餘,也可設身處地想像一下假如AI產生了惡毒的念頭,或者掌握了這些技術的人某一日的突然瘋了想要大開殺戒,人類究竟可以如何免受災劫?
以前我從未查考兩人拆夥的原因,還猜想兩人是地位過於懸殊而不和,直到現在看了這紀錄片,才明白Andrew Ridgeley 的作用與當時的分工,兩人作出解散的決定其實可以理解成一個手足情深的感人故事。
當這些人記性轉差,因失憶而產生的混亂便會顯得特別嚴重,有時甚至衍生出無聊的恩怨,令人哭笑不得。
昆德拉的高明之處是藉著角色的命運表達出深刻的哲學思辯,他筆下的知識分子也許一直都要面對所謂完美的政治體制對人類追成的困擾,最初是一些有識之士想建立烏托邦社會,但這些前衛的想法往往又令他們及其同胞飽受折磨。
我當然知道在小城生活總有一些情境是需要蹉跎歲月,只希望蹉跎也要有蹉跎得有價值,最好不要為了沒結果的事消磨彼此的人生和意志。
Threads誕生那一天我根本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但出於好奇,當日傍晚就開始使用了,成為全球第26505254名加入的人,幾日之後,已有接近1億名用戶註冊,增長速度的確很驚人。
觀眾關心男主角如何奮勇抗敵之餘,也可設身處地想像一下假如AI產生了惡毒的念頭,或者掌握了這些技術的人某一日的突然瘋了想要大開殺戒,人類究竟可以如何免受災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