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大的夢工場(即電影行業)是好萊塢,她的王者地位無人可以撼動,生產過無數電影。由於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配樂都是純演奏樂,插足於 Instrumental History 無可避免。
Instrumental History 的意思,就是有人聲的流行曲被視為主流音樂,沒有人聲的純演奏樂就淪為非主流,但歷來很多純演奏樂卻赫赫有名,大部份這類純音樂是以管弦樂隊演繹流行曲為主,當時就有全球十大輕音樂團,十大之外還有成百上千,每年都有這類樂曲被視為經典,可以獨立編成歷史進程。被樂迷們公認卻無正式記錄。這些樂曲曾經有過的輝煌便是 Instrumental History 。
之前介紹被遺忘的演奏樂(16)《A Summer Place》Percy Faith,一首被視為擁有靈魂的樂曲,是奧地利音樂家 Max Steiner 所創作,也是同名電影的配樂。Max Steiner 另一首電影主題樂曲亦赫赫有名。就是 1939 年電影《Gone With The Wind》,曲名又名《Tara's theme》,雖然沒有提名奧斯卡獎項,但卻成為 AFI百年電影史電影配樂排名第二。此電影年近百歲,但影片顏色仍然鮮艷奪目。
如果說文藝復興始於但丁神曲時期,終於莎士比亞為例,那麼 Instrumental History 卻剛好可以和電影配樂時期重疊,始於 Max Steiner 的《Gone With The Wind》電影亂世佳人,終於 James Honer 《My Heart Will Go On 》電影鐵達尼號,因為被譽為全球十大輕音樂團最輝煌的日子,就約略從 1940 年至 1997年。
電影配樂提供了歌曲無法表達的境界,筆者會一一娓娓道來。《Gone With The Wind》亦是老一脫的人所熟悉的樂曲。值得留意的,現代無論多有名氣的演藝人,他們只是「演員」,但從前那個世代,這些人卻是「超級明星」,並且當之無愧,那是另一個話題了。
世界三大輕音樂團 Mantovani《Gone With The Wind》
全球十大輕音樂團 Percy Faith《Gone With The Wi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