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音樂X電影的商業模式《Top Gun捍衛戰士》(1986)

2018/09/19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Photo From IMDb
Music Video Style-Cross promotional video
Music Video的出現不僅改變流行文化,這後起之秀更反過頭來影響已發展多年的電影,使80-90年代的電影有非常濃厚的音樂錄影帶風格。Kenny Loggins《Danger Zone》,便是為了宣傳電影《Top Gun》而釋出的其中一支音樂錄影帶,同樣由Tony Scott執導剪輯電影精華與歌手畫面交錯,再透過MTV頻道大力播送,直接向電影與流行音樂的受眾大力行銷。
80年代合成樂器(synthesizers)興起改變好萊塢電影配樂
相較於電影發展初期,30年代以管弦樂運用在電影中,使電影音樂有了不一樣的樣貌。發展至60年代逐漸捨棄大型管弦樂隊配置的模式,開始採用如鄉村、民謠等來源音樂(source music),或像Jerry Goldsmith在古典樂器之外創造新的聲效等。70年代有John Will等讓大家重新認識管弦樂在電影中的魅力。到了70年代末,始採用合成樂,跟隨拍片風格多元需要不同類型的音樂來烘托,也使電影中的音樂有更多可能性。(參考自Score: A Film Music Documentary電影配樂傳奇)
跨界合作
正因為電影配樂創作方式越趨多元,有許多當時在流行音樂線上的樂團、歌手等(如與Tim Burton多次搭檔的Danny Elfman原是樂團Oingo Boingo樂手),也受邀為電影音樂作曲、演唱或演奏主題曲等。
《Top Gun Anthem》由《Top Gun》電影音樂作曲家Faltermeyer與吉他手Steve Steven演奏這首有浪漫英雄情懷的主題旋律。
另外由Giorgio Moroder/Tom Whitlock創作、Berlin樂團演唱的〈Take My Breath Away〉則獲奧斯卡最佳歌曲。《Top Gun》留下多首膾炙人口的傳唱金曲,流行音樂Plus電影,成了行銷電影最有力的公式
電影+電影原聲帶+影像=商機無限 Movie+sound track+video=$$$
電影藉由流行文化的元素更為廣泛流傳,流行音樂也透過影像強化情感渲染,商業模式將流行音樂文化與電影之間完美銜接。黃金製片組合Jerry Bruckheimer與Don Simpson認為戰爭片類型在50年代後已失去吸引力,也因此需要不一樣的元素、故事或畫面語言來創造空戰片的另一種樣貌。
而他們在Flashdance(1983)、Beverly Hills Cop(1984)獲得成功經驗後(Beverly Hills Cop 原聲帶獲葛萊美Best Album of Original Score Written for a Motion Picture or Television Special獎項),也在Top Gun盡可能找來多組流行歌手打造膾炙人口的電影原聲帶。
Harold Faltermeyer生涯代表作《Axel F》是《Beverly Hills Cop比佛利山超級警探》裡非常有記憶點的旋律。
他曾於訪談中提及80年代的電影配樂:
『 The time of soundtracks being great weapons in film business. Being involved in electronic music from the beginning, I realized that synthesizers became more and more common in film scoring.』一語點出80年的電影原聲帶在商業上成功、以及電子音樂的表現如何讓電影音樂有更多元的樣貌。
流行文化X廣告
要賺進大把的鈔票,當然少不了洗腦式的「廣告」,相較於現今影視作品置入式行銷,當時的廣告商則製作與電影類似的場景、類似的角色人物個性的影片,來宣傳產品。
小結:由於電影音樂與影像實在太過出色成功,相較於在噴射機音效設計加入老虎吼聲使噴射機帶有一種兇猛獵殺意味這件事,似乎較沒有討論的熱度。不過我們也稍微見識到在暢銷熱賣背後的商業獲利模式。Top Gun好大一把槍,這把槍真的很厲害!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黃鐘瑩
黃鐘瑩
受古典音樂啟蒙並熱愛聲音藝術(Sound Art),多次參與舞蹈劇場的聲音設計與電影講座分享,喜愛黑白片(Black & White FILM)電影。熱愛拆解國內外電影當中音樂以外的各種聲音、音效。目前經營「電影聲音隨筆Sounding A-Z」網站,歡迎來信邀稿、講座分享。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