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道理|缺乏聆聽的巴別塔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寫在前頭

一個習慣以文字書寫為生活模式的非典型基督徒青年,每到禮拜天下午,內心都會充滿矛盾。總想稍微回顧、回應早上聽到的牧者講道篇,但又已經預見自己會越寫越長、最後整晚都會花費在這篇文章的資料梳理和查找閱讀工作上,而感到厭煩。

但還是會敵不過深處的呼喚,打開方格子,嘗試展開一段不知將航向何處的微旅行。我想這對才剛經歷確診病痛,目前仍在恢復的身心而言,應該是不錯的「復健」。

原題:「巴別塔事件」

牧師今天以創世記十一:1-9為經文範圍,也就是耳熟能詳的「巴別塔」段落,講題簡單明瞭:「巴別塔事件」。

但他卻沒有圍繞在「人類斗膽挑戰上帝權威是無謀」的傳統主題,而將這段經文的應用,放置於教會群體合一與否的討論。最後又提及《聖經.使徒行傳》的五旬節事件,強調初代教會群體的特質應為我們值得學習。

Image from|乃木坂46 『アナスターシャ』MV

Image from|乃木坂46 『アナスターシャ』MV

巴別.變亂:零碎筆記

不過,這篇講道篇的架構以及宣講論點的鋪陳,讓才疏學淺的我摸不太清頭緒。但有一件事,我大概能夠確定:這篇講道的內容是即時回應近日教會內部的紛擾所寫,指向性相當強烈。

關於巴別塔的性質

1.關於巴別塔的段落,我們不得不注意到的是這段經文被放置的位置;舊約專長的牧師當然沒有遺漏掉。巴別塔被夾在「閃的後代」段落中間,也就是被夾在家譜中間。

2.有青少女在禮拜結束後問我:「巴別塔是不是一種寓言?」我沒有當下回應,原因是:雖然自己已經在神研班遇過《創世紀》好幾次,但當我輕易地定論某事物的性質,就會限縮聽者對該書卷的想像和認知。不過,我找到自己很喜歡的 Harvey Cox 是這樣說的:

當宗教學者使用「神話」("myth")這字眼,他們無意指這些東西不是事實("fact"),是不真實的。「神話」是一種敘事(narrative),它縱然不一定事實上準確(factually accurate),但它有著一種更深入和重要的真。神話是在本質上真實(essentially true),因為它是象徵(symbol),而象徵指向超越本身的真理,這真理難以獲根本不可能用一般語言表達。在這意義上來說,神話是敘述出來的象徵(a narrated symbol),就正如儀式(ritual)是表演出來的象徵(an enacted symbol)。

哈維.考克斯(Harvey Cox)著,黃杰輝、阮雅瑜譯,2017,〈蛇、洪水及罪惡的奧秘:創世紀〉(第一章)。收錄於《新世代來了,我們該如何讀聖經》(How to Read the Bible)。香港:基督教文藝,頁 47。

簡而言之,我們必須意識到,巴別塔敘事(及創世記第 1-11 章)雖然引用了相當多古代近東文化的文本,但所探討的重點不在於其史實性(historicity),而在於成書編輯者如何呈現「以色列與世界的關係,以及他們對上帝的信仰」(曾宗盛 2013:6、8)。

3.「巴別塔」的「效應史」相當龐大複雜,它儼然就是一個象徵。聖經公會的《研讀本》系列指出,巴別塔的記事重點不在審判與懲罰,而是要說明洪水之後,為何人類使用不同語言。而以上下文來看,則欲處理「挪亞之約」之後人類罪惡的問題,上帝採取了「預防性的干涉」(台灣聖經公會 2017:102)。另外,巴別塔也奠基於/影響到有關殖民、社會經濟生活模式的延伸議題,但該部分不在本文討論軸線,就先多不談(Brett, 2009/2013: 54-56)。

巴別塔的「語言」問題

4.然而,巴別塔帶來的議題,莫過於「語言」。「巴別」這個地名指的就是「巴比倫」,同時也與希伯來文的「變亂」為諧音梗(台灣聖經公會 2017:104)。台南神學院舊約教授羅光喜牧師就曾撰文詮釋巴別塔的敘事,強調巴別帝國對其他諸國壓迫及統合的結果,就是使其他語言遭到消滅,引申為對於本土語言保護的重要(羅光喜 2004:10)。帝國主義所帶來的壓迫,也就造成語言的一統及消滅。

5.牧師在講道的最後,提到五旬節事件,我原先無法理解這兩件事如何串聯。但我也在查找資料的過程中,意外找到台南神學院前院長王崇堯牧師的文章,解答了我的一些疑惑(也許牧師寫講道篇時也曾參考過這篇文章)。以下摘錄:

感謝上帝,因著語言的打散,我們才能學習聆聽別人講的話、別人的想法及文化並學習對話。上帝變亂口音,我們才會多元,才會對別人寬容,理解我們各人可以用自己的語言來言說是一種恩典,如同使徒行傳記載聖靈臨到門徒身上,他們可以用不同的鄉音來見證合一的信仰,讓被擄的心靈得著釋放。

王崇堯,2017,〈巴別塔再思多元與寬容〉,《台灣教會公報》新聞網。

但我認為,王崇堯牧師的論點恐過於樂觀,變亂口音就能讓我們彼此寬容嗎?我並不這麼認為,身處教會群體的我們,貌似都說同一種信仰語言、稱彼此為兄弟姊妹,但當有一方不願意釋出善意聆聽,沒有意識到鴻溝存在,也就無法進行對話(請注意,對話對話,意即「雙向」才是構成對話的必要前提)。

未解的問題:權力與聆聽

6.巴別塔作為威權及壓迫的象徵,教會不應該成為巴別塔本身,消滅多元的聲音,而應該以包容及聆聽彼此合一,這點我相當贊同。不過,牧師又指出,教會群體要合一,必須服從受選出的「領袖」的權威。我頓時思緒混亂起來,對牧師的論述感到些許違和,或者,更尖銳一點地問,牧師有沒有發現自己前後的敘述有所落差?

7.必須澄清的是,我並非反對教會的體制運作(尤其是長老宗的長老治會傳統,眾所皆知其有菁英主義色彩),亦不認為「順服」是絕對的惡,也不主張科層制與包容聆聽彼此無法相容。而是當我們談論「權力—服從」時,不能只側重「人們是否服從有權者」面向,而必須先從「有權者是否妥善使用其權力」下手,否則傳遞出的訊息就會造成錯誤理解。

當人們彼此都想著只是用「工具性」的言語來影響(甚至贏取或壓倒)對方的時候,其實幾乎不可能真正聆聽的到對方的言說,缺乏聆聽的溝通不算是真正平等的溝通,只是自說自話,最多只是選擇性地聆聽「合我意」的言論。這種聆聽只是從「自我的理性」出發的聆聽,仍然是一種停留在自我世界並以我為主的聆聽,並不可能是真正易地而處,進入他者的陌生世界而具備同理心的聆聽(empathetic listening)。「表達性」的言語卻不同,這種言語是在信任的關係中進行,目的並非要影響別人,更不是要操縱對方,只是真誠和開放地表達自己的心聲

趙崇明,2015,〈抵禦自主理性霸權的和平心智〉(第二章)。收錄於鄧紹光編《和平知識論:從理性的暴力走向對話的可能》。香港:基道,頁 64。

ˍ_,你怎麼沒感覺?!

8.我非常訝異自己在聽道時,所寫下的隨筆,竟跟上方引述的文章,有異曲同工之妙:

你的合一不是我的合一。
尊重是包容的前提;
無聆聽就無順服。
沒有人的權力能夠被無限擴大解釋。

「服從『領袖』(權威)」等於「有次序」,而「聆聽」等於要捨棄「職分」。一個信仰團體要運作得宜,靠的不是上對下指令關係,而是尋求平等、彼此尊重的決策系統。我們慣常將「信仰」一詞掛在嘴邊,實際上卻只是華人文化體系中家父長式的「宗教勒索」;我們在「顧全大局」的旗幟下,往往無法接受任何有「異見」、「討論」甚或「衝突」的空間,這就是巴別塔的圖像。

9.巴別塔的故事,不是對組織裡無聲者說的,也不是說給弱勢者聽的;巴別塔的故事,真真實實地反映著權力巴別塔上方的人們,毫無感覺到自己的「意識形態」,彼此說著:「來!咱著來起城造塔,塔頂迵天,互咱出名,才免咱四散佇全地。」也請記得,巴別塔的終局,是上主擾亂了人們的口音,使他們彼此不能溝通,因而四散。所以,我對於巴別塔竟有了新的理解,這段故事所帶來的警惕是:千萬不要對自己的言行沒有感覺

The Tower of Babel by Pieter Bruegel the Elder, 1563(Image from|Wikimedia Commons)

The Tower of Babel by Pieter Bruegel the Elder, 1563(Image from|Wikimedia Commons)

小結:必須清創

而我最後必須以無比沉痛的心情,以自己於今早所寫下的推特文,來作為本篇「聽道理」的小結。

我今天不知為何,在出門去教會的路途上,就強烈的感覺到:大家都受傷了。然而,傷口必須妥善清創、處理,而不是在還沒清創之前就急忙要蓋紗布、貼 OK 蹦,這樣不過是假裝沒有傷口,但卻爛在裡面,並且化膿、感染、惡化。

twitter @ lim_suhong 2023.07.23 09:49



 Su-Hong
 於台灣.高雄.灣仔內
 2023.07.23 23:34 初版
 2023.07.24 10:13 修訂


參考資料.延伸閱讀

  • 台灣聖經公會,2017,《研讀本(新標點和合本)系列(神版):創世記》。台北市:台灣聖經公會。
  • 哈維.考克斯(Harvey Cox)著,黃杰輝、阮雅瑜譯,2017,〈蛇、洪水及罪惡的奧秘:創世紀〉(第一章)。收錄於《新世代來了,我們該如何讀聖經》(How to Read the Bible)。香港:基督教文藝,頁 39-66。
  • 趙崇明,2015,〈抵禦自主理性霸權的和平心智〉(第二章)。收錄於鄧紹光編《和平知識論:從理性的暴力走向對話的可能》。香港:基道,頁 46-93。
  • 馬克.布雷特(Mark G. Brett)著,王東譯,2009/2013,〈異化的土地和帝國的咒詛〉,收錄於《去殖民化的上帝:帝國主義浪潮中的聖經》(Decolonizing God: The Bible in the Tides of Empire)。新北市:台灣基督教文藝,頁 43-58。
  • 羅光喜,2004,〈信仰與語言〉,《新使者》(84): 8-12。
  • 曾宗盛,2013,〈簡介創世紀的內容主題與神學特色〉,《新使者》(139): 4-11。
  • 王崇堯,2017,〈巴別塔再思多元與寬容〉,《台灣教會公報》新聞網。


  • 華爾頓(John H. Walton)、麥修斯(Victor H. Matthews)、夏瓦拉斯(Mark W. Chavalas)合著;李永明、徐成德、黃楓皓合譯,2006,《舊約聖經背景註釋》(The IVP Bible background commentary: Old Testment)。台北縣新北市:校園書房。
  • 曾慶豹,2003,〈解構巴別塔:空間、權力與上帝〉,《中外文學》32(5): 125-149。
  • 吳明漢,2021,〈基督教家庭裡的民主就是一起吃飯〉,《新使者》(178): 8-11。
  • 林書弘,2021,〈吹響吧!教會民主:一位 PCT 青年的田野筆記〉,《新使者》(178): 12-15。
avatar-img
47會員
82內容數
自我書寫的練習未曾斷過。微研究。御宅談。摘書摘。聞聖樂。論島嶼。還有,寫日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讀冊弘,寫日常 的其他內容
今天,我迷失在電腦硬碟裡,找尋著兩位傳道的身影,最後在檔案海當中選了這張照片。
(這篇文涉及生命議題,若好友們有所顧忌,煩請自行暫時離開本頁面) 這個禮拜,每天想的、做的、說的、聽的,全部都是我的外公。這大概是人生從未有過,也不會再經歷的日子。
就是這種「信仰正確」的論述,讓人誤以為生命就是簡單的一直線,所有困難總是會有個解方或好結果,這時,耶穌變成廉價的工具人...
我只是個路人,隨手寫了這篇作紀錄,請別太在意。
今早,我找到一本八年前年少無知時參加「天國文化特會」贈送的書籍,隨意翻了翻,決定節錄幾段文字跟大家分享,畢竟這是影響我中學時代甚鉅的信仰價值呢!(以下文長)
這張照片是我在跟外嬤解釋聖像畫裡的涵義時,這位擁有松年大學博士學位的批西踢資深信徒手抱胸前認真端倪的樣子,畫面超有趣。
今天,我迷失在電腦硬碟裡,找尋著兩位傳道的身影,最後在檔案海當中選了這張照片。
(這篇文涉及生命議題,若好友們有所顧忌,煩請自行暫時離開本頁面) 這個禮拜,每天想的、做的、說的、聽的,全部都是我的外公。這大概是人生從未有過,也不會再經歷的日子。
就是這種「信仰正確」的論述,讓人誤以為生命就是簡單的一直線,所有困難總是會有個解方或好結果,這時,耶穌變成廉價的工具人...
我只是個路人,隨手寫了這篇作紀錄,請別太在意。
今早,我找到一本八年前年少無知時參加「天國文化特會」贈送的書籍,隨意翻了翻,決定節錄幾段文字跟大家分享,畢竟這是影響我中學時代甚鉅的信仰價值呢!(以下文長)
這張照片是我在跟外嬤解釋聖像畫裡的涵義時,這位擁有松年大學博士學位的批西踢資深信徒手抱胸前認真端倪的樣子,畫面超有趣。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語言作為通往天界的鑰匙,其力量無庸置疑。 傳說在古巴比倫城直立著一座高塔,直插雲霄,高到可能把它視為人類第一座摩天大樓。《聖經》文獻指出世界上眾多語言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這座特定的塔樓——巴比倫塔,又稱通天塔。人們當時建造它以「通向天界」。當上帝降臨並看到人類正在試圖登天時,上帝為了阻止人類抵達天堂
Thumbnail
巴別塔 巴別塔的故事來自聖經,記載於創世紀11章。在這個故事中,人類共同使用一種語言,決定建造一座通天的高塔,以達到神的境界。然而,上帝見狀,打亂了他們的語言,使他們無法溝通,並將他們分散到世界各地。 不周山 不周山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一座山,也被稱為人間的天柱。根據文獻記載的書籍包括《
Thumbnail
阿成急忙插嘴道,「N國,那是佛教國家,那我們要找的是貝葉經囉!」 龍哥點點頭,「貝葉經起源於古印度, 約西元前一世紀末,因為錫蘭僧團中的長老鑑於國內曾發生戰亂,擔心早期流傳下來的教典散失。便由以坤德帝沙長老為首的大寺派,其中五百名阿羅漢長老,於斯里蘭卡中部馬特列地區的阿盧迦寺舉行上座部佛教歷史
Thumbnail
他們是「世界不配有」的人!(希伯來書 11:38) 亞伯拉罕帶著所有家當過了大河,遷移到了迦南,到了「示劍地方、摩利橡樹那裏」,「耶和華向亞伯蘭顯現,說,我要把這地賜給你的後裔。」(創 12:7) 這次真的是答對了,一百分,鼓勵鼓勵,再度以異象確認呼召,堅定盟約。不同於第一次顯現是為呼召,這
Thumbnail
保羅跟巴拿巴的分開,就常識觀點來看是力量的分散,然而神的本意却是使巴拿巴在居比路、 保羅在叙利亞和基利家建立教會,反而是屬神國度的擴張。其後保羅也仍然重用馬可,馬可更是脫胎換骨,成為神使用的重要器皿。可見,在人看起來不好的事情, 在神的角度可能不是這樣。
Thumbnail
「神看見此景時,祂並沒有允許他們,而是使他們瞎眼,混亂他們的語言,並將他們變成他們所見。」 這是在大學一堂小說課上的期中作業,課題是要求我們運用某首歌去詮釋一段過往。 它也是我為我自己青春的告解,謹以此獻給那些徬徨在人際間疏離感的人們。
Thumbnail
荷西(Jose Luis Navajo):「上帝不會呼召已經裝備好的人,而是祂會裝備那些受祂呼召的人。」(《月光下的十字架》,荷西.路易斯.那瓦荷,p48)
想起巴別塔的故事,上帝為了不讓人們蓋成可以通天的塔,就讓人們說不同的語言並打散到不同的地方去,如果當初語言分歧的起源真是這樣,上帝還真是成功地達成了祂的目的。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語言作為通往天界的鑰匙,其力量無庸置疑。 傳說在古巴比倫城直立著一座高塔,直插雲霄,高到可能把它視為人類第一座摩天大樓。《聖經》文獻指出世界上眾多語言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這座特定的塔樓——巴比倫塔,又稱通天塔。人們當時建造它以「通向天界」。當上帝降臨並看到人類正在試圖登天時,上帝為了阻止人類抵達天堂
Thumbnail
巴別塔 巴別塔的故事來自聖經,記載於創世紀11章。在這個故事中,人類共同使用一種語言,決定建造一座通天的高塔,以達到神的境界。然而,上帝見狀,打亂了他們的語言,使他們無法溝通,並將他們分散到世界各地。 不周山 不周山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一座山,也被稱為人間的天柱。根據文獻記載的書籍包括《
Thumbnail
阿成急忙插嘴道,「N國,那是佛教國家,那我們要找的是貝葉經囉!」 龍哥點點頭,「貝葉經起源於古印度, 約西元前一世紀末,因為錫蘭僧團中的長老鑑於國內曾發生戰亂,擔心早期流傳下來的教典散失。便由以坤德帝沙長老為首的大寺派,其中五百名阿羅漢長老,於斯里蘭卡中部馬特列地區的阿盧迦寺舉行上座部佛教歷史
Thumbnail
他們是「世界不配有」的人!(希伯來書 11:38) 亞伯拉罕帶著所有家當過了大河,遷移到了迦南,到了「示劍地方、摩利橡樹那裏」,「耶和華向亞伯蘭顯現,說,我要把這地賜給你的後裔。」(創 12:7) 這次真的是答對了,一百分,鼓勵鼓勵,再度以異象確認呼召,堅定盟約。不同於第一次顯現是為呼召,這
Thumbnail
保羅跟巴拿巴的分開,就常識觀點來看是力量的分散,然而神的本意却是使巴拿巴在居比路、 保羅在叙利亞和基利家建立教會,反而是屬神國度的擴張。其後保羅也仍然重用馬可,馬可更是脫胎換骨,成為神使用的重要器皿。可見,在人看起來不好的事情, 在神的角度可能不是這樣。
Thumbnail
「神看見此景時,祂並沒有允許他們,而是使他們瞎眼,混亂他們的語言,並將他們變成他們所見。」 這是在大學一堂小說課上的期中作業,課題是要求我們運用某首歌去詮釋一段過往。 它也是我為我自己青春的告解,謹以此獻給那些徬徨在人際間疏離感的人們。
Thumbnail
荷西(Jose Luis Navajo):「上帝不會呼召已經裝備好的人,而是祂會裝備那些受祂呼召的人。」(《月光下的十字架》,荷西.路易斯.那瓦荷,p48)
想起巴別塔的故事,上帝為了不讓人們蓋成可以通天的塔,就讓人們說不同的語言並打散到不同的地方去,如果當初語言分歧的起源真是這樣,上帝還真是成功地達成了祂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