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的「邊界」思考— 2020台北雙年展觀展雜感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raw-image

2020台北雙年展: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

每個人的「所有」都不一樣,每個人的「沒有」也不一樣。 — 丹尼爾・史波利 (Daniel Spoerri)

此次台北雙年展所探討的議題,從政治的、科學的、視覺的和觀念上出發,藉由不同學科的視角,思考關於大家對同一個空間的所有的「共識」。

「我跟你看世界的方式不一樣。」無論在正式或非正式的政治辯論場合,這種措辭都很常見。但今天,不僅大家對同一個空間有不同的「看法」或「願景」(visions),連世界本身的「物質特性」(the material nature)都成了問題。早些時候,地緣政治意味著利害各異的不同人爭奪領土,但這些領土仍屬於同一個自然(nature);如今,爭議的焦點卻是這個自然的組成方式。
— 布魯諾.拉圖(Bruno Latour)、馬汀.圭納(Martin Guinard),策展人

許多作品由環境議題出發,很像ESG報告,其由科學儀器所拍攝的照片,呈現在大螢幕上,其本身精細複雜的特性,讓人感受到其本身具有的特殊美感,但對於非科學背景的觀者來說,除了感受到視覺的新奇,及其敘述主題傳達,感覺較難以進入。當代藝術與其科學越趨模糊的界線,讓人不禁思考藝術家在當代的身份。

此次展覽較印象較深刻有兩件作品,一件是賴志盛的《接近》,一件是June Balthazard與Pierre Pauze的《Mass(質量/彌撒)》。

接近

raw-image

賴志盛的作品在北美館三樓,這件作品並沒有一個特定的「展覽品」,而是
沿著本來的展覽空間,搭建出平台與階梯,改變原有空間的向度與視角。觀眾可以從這個這個搭建出來的平台,從更高的視角俯瞰展館一樓大廳,從而將原本去美術館「看展品」的行為,轉化為「觀察看展的人」

灰色的平台是由木板搭建而成的,其質感模仿展廳未加塗裝的清水混泥土模板與柱子,使其像原有建築的空間。而踩下去空心木作與突出原建築結構的設計,讓人在平台上時同時有不穩定的懼高感,與上帝視角的尊崇孤高感受。

raw-image
我很喜歡這件作品提出了一個新穎的觀點,讓觀者重新去意識到「作品」與「展覽空間」,「觀者」與「作品的關係」。

另外或許有一件事或許是藝術家當初未設想到的:週末的北美館非常多人,而美術館沒有什麼休憩的位置,因此在走道上的平台上,三三兩兩地群坐著青少年男女,聊著一些平常的、關於化妝、衣著等等的生活話題,模糊了觀眾本身與作品的界線。

藝評家翁子健也寫了一篇文章,很有趣可以看看。

Mass(質量/彌撒)

raw-image

June Balthazard與Pierre Pauze的《Mass(質量/彌撒)》是影像與裝置的作品。這件作品因為其物理知識較難以理解,虛構與紀實交錯,影片中一名研究員回憶她發現「上帝粒子」希格斯玻粒子的時刻,很多研究員因為這個發現陷入深深的憂鬱。在回憶中,她敘說當她正經歷嚴重產後憂鬱的時後,她像進入一個隧道般,進到一個研究領域,而出來時她感到非常難受,所幸了音樂才得以安慰。

有一些物理學家遁入山中,並生活在洞穴中,這位科學家就是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Michel Mayor,兩位科學家在洞穴中討論關於虛無的話題, Michel Mayor從另一個方向上想,這對於物理學家是好事,因為世界上來有很多他們不瞭解的事情。

raw-image
這些裝置雕塑本身就是很美的異材質結合的抽象雕塑,影片虛實交錯與敘事方式也很詩意,很實際又抽象的從物理學上理解我們形成與所處的世界。

以藝評家翁子健的一段話做為結尾,『「沒有」,確是二十世紀藝術的顯要主題。它是一場還原論的思辨的結果,其最終目的在於試圖觸及藝術(及萬事萬物)的本質,其風險是將一切價值都扯入虛無之中。

在科學中,真空指的是沒有物質的空間狀態,那是一個甚具建設性的課題。藝術中的「沒有」不是科學的真空。藝術語境中被探求的「沒有」,不一定指把所有物質排除掉的狀態(雖然有「去物化」一說);真正被力求消除的,是藝術中任何不是藝術的東西。… …藝術的「沒有」只是一種參照物,或者一個反射面,藝術家最終還是希望在「沒有」中找到一點什麼,而這一點什麼極因人而異。』

謝謝你看到這裡,歡迎分享!

raw-image
Hello,我是Vera,總是在思考優化工作流程方法的Designer,喜歡設計、藝術和文學。
如果有任何建議或合作提案可以透過以下這些方式聯繫。
BehanceDribbbleWebsit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Vera Chang的沙龍
29會員
10內容數
Visualizing, Hearing & Seeing. Design vitamin for creative mind. 這本設計線上誌希望提供更多元的創作靈感,包含視覺設計、品牌與文字閱讀的綜合設計維他命。
Vera Chang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01/24
臺北雙年展的「小世界」是一場讓人深思的藝術之旅,除了聚焦於不同世界文化的差異,還描繪了一種類似「小確幸」的感覺,藝術家運用了「微觀」和「封閉生態圈的創造邏輯」兩大手法,展覽中的作品令人感觸良多。
Thumbnail
2024/01/24
臺北雙年展的「小世界」是一場讓人深思的藝術之旅,除了聚焦於不同世界文化的差異,還描繪了一種類似「小確幸」的感覺,藝術家運用了「微觀」和「封閉生態圈的創造邏輯」兩大手法,展覽中的作品令人感觸良多。
Thumbnail
2023/07/27
Midjourney生成式AI利用強大技術,讓設計師輕鬆創造多樣風格的Line貼圖,充滿獨特魅力。不僅提高設計效率,也激發無限創意,帶來全新創作體驗,革新平面設計。這篇文章詳解Midjourney設計步驟與生成設計成果!
Thumbnail
2023/07/27
Midjourney生成式AI利用強大技術,讓設計師輕鬆創造多樣風格的Line貼圖,充滿獨特魅力。不僅提高設計效率,也激發無限創意,帶來全新創作體驗,革新平面設計。這篇文章詳解Midjourney設計步驟與生成設計成果!
Thumbnail
2021/08/07
除了好的設計,品牌成功最重要的秘訣:完整的顧客歷程與經驗感受。 何謂品牌力?好的品牌設計對公司內部員工與外部顧客分別有什麼重要意義?
Thumbnail
2021/08/07
除了好的設計,品牌成功最重要的秘訣:完整的顧客歷程與經驗感受。 何謂品牌力?好的品牌設計對公司內部員工與外部顧客分別有什麼重要意義?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宇宙多重〉和〈過站不停〉如何運用「想像和實踐」讓藝術品和主題連結在一起,成功傳遞作品的意義;在藝術、影像、觀看之間,在這個想像與實踐的過程當中,觀眾如何詮釋、如何解構又重組的結果,所獲得的,都是屬於自己的珍寶。
Thumbnail
〈宇宙多重〉和〈過站不停〉如何運用「想像和實踐」讓藝術品和主題連結在一起,成功傳遞作品的意義;在藝術、影像、觀看之間,在這個想像與實踐的過程當中,觀眾如何詮釋、如何解構又重組的結果,所獲得的,都是屬於自己的珍寶。
Thumbnail
複調神話,這是一個無法定調的展覽。 定名為複調神話的大台北當代藝術雙年展。策展的藝術形式多元。攝影、繪畫、雕塑、裝置。展品傳達的議題多元分散。 展品存在的空間如星塵發散性的遍佈。 花了三次筆者慢慢將展品看完,節錄部分有興趣的與你分享。 ​
Thumbnail
複調神話,這是一個無法定調的展覽。 定名為複調神話的大台北當代藝術雙年展。策展的藝術形式多元。攝影、繪畫、雕塑、裝置。展品傳達的議題多元分散。 展品存在的空間如星塵發散性的遍佈。 花了三次筆者慢慢將展品看完,節錄部分有興趣的與你分享。 ​
Thumbnail
到美術館看展,你的預期會是什麼?是古典的油畫、東洋的膠彩、還是龐大的雕塑作品? 近期將結束的的 國美館 《所在—境與物的前衛藝術1980-2021》則是突破對於傳統繪畫藝術的概念。來美術館給腦袋一個新的體驗!
Thumbnail
到美術館看展,你的預期會是什麼?是古典的油畫、東洋的膠彩、還是龐大的雕塑作品? 近期將結束的的 國美館 《所在—境與物的前衛藝術1980-2021》則是突破對於傳統繪畫藝術的概念。來美術館給腦袋一個新的體驗!
Thumbnail
「你想住在哪一個星球?」第12屆台北雙年展,以「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為主題,將臺北市立美術館打造成星象廳,這場館長口中的「Mega(巨大)秀」,集結27國的藝術團隊,以78組繪畫、影像、編織、裝置藝術,展現各方面對氣候變遷議題的分歧觀點。開展2個月來,參觀人數已超過7萬人。
Thumbnail
「你想住在哪一個星球?」第12屆台北雙年展,以「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為主題,將臺北市立美術館打造成星象廳,這場館長口中的「Mega(巨大)秀」,集結27國的藝術團隊,以78組繪畫、影像、編織、裝置藝術,展現各方面對氣候變遷議題的分歧觀點。開展2個月來,參觀人數已超過7萬人。
Thumbnail
每個人的「所有」都不一樣,每個人的「沒有」也不一樣。 — 丹尼爾・史波利 (Daniel Spoerri) 此次台北雙年展所探討的議題,從政治的、科學的、視覺的和觀念上出發,藉由不同學科的視角,思考關於大家對同一個空間的所有的「共識」。
Thumbnail
每個人的「所有」都不一樣,每個人的「沒有」也不一樣。 — 丹尼爾・史波利 (Daniel Spoerri) 此次台北雙年展所探討的議題,從政治的、科學的、視覺的和觀念上出發,藉由不同學科的視角,思考關於大家對同一個空間的所有的「共識」。
Thumbnail
​ 二年一次的台北市立美術館。這屆以「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為展覽主題,由法國學者布魯諾.拉圖與馬汀.圭納共同策展,並由林怡華擔任公眾計畫策展人。邀請來自二十七 國家或是地區共五十七位或是組別創作者與團隊參加展覽。展覽作品橫跨政治學、社會學、地理學、海洋科學、相關人文歷史研究的學者與校系,共同為本屆
Thumbnail
​ 二年一次的台北市立美術館。這屆以「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為展覽主題,由法國學者布魯諾.拉圖與馬汀.圭納共同策展,並由林怡華擔任公眾計畫策展人。邀請來自二十七 國家或是地區共五十七位或是組別創作者與團隊參加展覽。展覽作品橫跨政治學、社會學、地理學、海洋科學、相關人文歷史研究的學者與校系,共同為本屆
Thumbnail
每到藝博又是我攀親引戚的時節,2020台中藝術博覽會是疫病爆發後,台灣第一場大型藝術博覽會,是否能帶給我們滿滿的感動呢?以觀賞者的角度選出藝博中4件我覺得有趣的作品,雖然還是口袋淺淺,掏不出任何一毛錢,沒有要幫誰廣告,因此文章等藝博結束後發(燦笑)。
Thumbnail
每到藝博又是我攀親引戚的時節,2020台中藝術博覽會是疫病爆發後,台灣第一場大型藝術博覽會,是否能帶給我們滿滿的感動呢?以觀賞者的角度選出藝博中4件我覺得有趣的作品,雖然還是口袋淺淺,掏不出任何一毛錢,沒有要幫誰廣告,因此文章等藝博結束後發(燦笑)。
Thumbnail
北美館的池田亮司個展,從九月開展就看到不少文字和影片介紹,這周終於去現場觀看作品,實際感受卻和藝術家的自述、策展人的介紹有些差距和斷裂。  這次的展覽作品涵蓋聲音雕塑、視聽裝置、燈箱、平面作品、數學運算手稿,其中最讓人驚豔是三件影音裝置:
Thumbnail
北美館的池田亮司個展,從九月開展就看到不少文字和影片介紹,這周終於去現場觀看作品,實際感受卻和藝術家的自述、策展人的介紹有些差距和斷裂。  這次的展覽作品涵蓋聲音雕塑、視聽裝置、燈箱、平面作品、數學運算手稿,其中最讓人驚豔是三件影音裝置:
Thumbnail
這週第一次去在世貿的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非常喜歡。會場很大,以藝廊為單位展出,作品五花八門,各種媒介和風格並陳,多樣性很高,許多作品都讓人像在逛美術館一樣願意駐足仔細欣賞,也許是鮮明的特色、有意思的概念、或者就是美。也有好幾個大型作品特別吸睛:
Thumbnail
這週第一次去在世貿的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非常喜歡。會場很大,以藝廊為單位展出,作品五花八門,各種媒介和風格並陳,多樣性很高,許多作品都讓人像在逛美術館一樣願意駐足仔細欣賞,也許是鮮明的特色、有意思的概念、或者就是美。也有好幾個大型作品特別吸睛:
Thumbnail
『藝術是世界的共同語言,讓世界變得美麗與和平』 夢遊-遊展覽-
Thumbnail
『藝術是世界的共同語言,讓世界變得美麗與和平』 夢遊-遊展覽-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