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經見光明>-2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上篇提到了「禮讚」一詞,表讚嘆觀世音菩薩於此收圓末法時期的慈悲。也提到了「序讚」講出觀世音菩薩承擔此轉輪大任時,慈悲憐憫眾生不捨眾生還在輪迴受苦與期待有情眾生帶來的改變。今日則從「序讚」的經文來與大家分享…

翻開「讚」,應入眼簾的,是『天地災劫 萬靈塗炭』這八個字。

raw-image

假設我們是觀世音菩薩,必定從眼中看見世間上天到下地都有很多的災禍與劫難,無論有形與無形的眾萬靈遭受到這樣極端的痛苦,痛不欲生。這時的觀世音菩薩,心裡會想著什麼呢?

緊接著,『眾生沈迷三惡道』則是觀世音菩薩看到有情眾生還在「三惡道」(畜生道、餓鬼道以及地獄道)中輪迴,卻沒有機會聽聞佛法,所以沒辦法有跳脫輪迴解脫的智慧,實在是讓人心疼不已!再看看人間,僅管人身難得,此生不在三惡道受苦,但卻深陷「貪、嗔、痴」的循環當中,猶如被困在輪迴當中,無法脫身,也是讓人搖頭呀!


raw-image

悲心起,望救贖』前面的畫面太讓人震驚,觀世音菩薩看到這裡,不禁悲從中來,一方面想要有情眾生有佛法智慧能跳脫三惡道的輪迴,也想要身為人的你們,能夠遠離「貪、嗔、痴」,這樣眾生就能離苦得樂,獲得解脫(救贖),也是觀世音菩薩深切期盼的。

不過,這畢竟是理想,『奈何群魔遍世道』則敲了一記醒鐘。因為太多的魔充斥在有形、無形的世界當中,企圖想要讓各路的有情眾生、修行人著魔,讓魔道成為主宰世間的道。那麼,是間到底有哪些「魔」呢?常見有很多種分法,「華嚴經」中,大致將「魔」分為十種(當然,不止於此十種魔)。

 世間最常見的就是

  1. 「五蘊」魔-「色、受、想、行、識」讓我們身心裡產生修行阻礙的魔。
  2. 「死」魔-取人性命,以終止修行的魔。
  3. 「煩惱」魔- 「貪、嗔、痴、慢、疑、惡見」六種根本煩惱,人一有煩惱,就無法修行。
  4. 「天」魔-欲界的第六天(他化自在天)上的魔天,裡面的魔王與旗下的魔想盡辦法阻饒人來修行。

另外六種魔則有 

  1. 「業」魔- 讓我們今生造業的各種魔,業力也會阻礙我們修行
  2. 「心」魔- 傲慢之心 (可參閱花蓮行提過的悟達國師的故事),人一但傲慢,自然就會忘記要修行。
  3. 「善根」(失善根)魔- 過度執著且誇大於自己的修行的成果 (例如: 唸經、祈禱、誦誥,都很有功德,但如果覺得自己很了不起,就是出現了善根魔),這樣就容易失去了修行的根本。
  4. 「三昧」魔- 幾單來說,就是修行追求的「定」的境界,是需要無窮無盡的努力的,如果因為貪圖安逸,不願意再精進,就是陷入了此魔。
  5. 「善知識」魔- 世間很多所謂「正法」,有時候是「魔」來傳授的,考驗我們是否能明辨。另外,若我們知道「正法」,卻沒有去弘揚或讓人知道,其實也是落入了此魔的考驗。
  6. 菩提心(菩提法智)魔- 簡單來說就是修行路上,人人都想追求菩提心(可稱為最佳的結果),但可能要很辛苦的付出。如果有「更簡單」的方式也能達到「所謂」的菩提心,而我們也選擇了這種方式,就是落入此魔。

簡單來說,「魔」,其實也就是「磨」,畢竟修行路上有著「天考」、「道考」、「魔考」…各種考試都是磨練我們的心智,讓我們在這條路上能夠更為精進….. 畢竟「正道」難尋,「天道」難得…我們更需要好好珍惜…

raw-image


我們下集待續…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你我都想迎來光明,不是嗎?的沙龍
1會員
7內容數
六祖惠能心法為「明心見性」,但知道其箇中之道者少。「光明心道」提供了一個尋找「光明」的捷徑,透過對「光明心法」的體會,必能更接近「明心見性」的境界。
2023/09/08
經文裡提到的「亂象」,想必從媒體上呈現的各種天災、戰爭畫面,每個人感受一定非常深。不過所謂「亂象」也包含原本應該要「正常」運行、有規律運行的各種事物(例如天體),開始變的不正常。不知道大家是否有感受到呢?
Thumbnail
2023/09/08
經文裡提到的「亂象」,想必從媒體上呈現的各種天災、戰爭畫面,每個人感受一定非常深。不過所謂「亂象」也包含原本應該要「正常」運行、有規律運行的各種事物(例如天體),開始變的不正常。不知道大家是否有感受到呢?
Thumbnail
2023/08/01
今日繼續分享「觀世音菩薩收圓禮讚」序讚的經文。 『蓮花朵朵,污泥不染,心隨念轉,隨遇而安,菩提昇華,心誠則靈。』 觀世音菩薩指引了「蓮花聖境」的畫面給眾生。看哪!那出淤泥不染的蓮花,一朵一朵的綻放著,是不是很莊嚴、美麗呢? 蓮花沒有選擇生長的土壤(可能是乾淨的、可能是充滿惡臭的),就好像人
Thumbnail
2023/08/01
今日繼續分享「觀世音菩薩收圓禮讚」序讚的經文。 『蓮花朵朵,污泥不染,心隨念轉,隨遇而安,菩提昇華,心誠則靈。』 觀世音菩薩指引了「蓮花聖境」的畫面給眾生。看哪!那出淤泥不染的蓮花,一朵一朵的綻放著,是不是很莊嚴、美麗呢? 蓮花沒有選擇生長的土壤(可能是乾淨的、可能是充滿惡臭的),就好像人
Thumbnail
2023/08/01
今日繼續分享「觀世音菩薩收圓禮讚」序讚的經文。 『法緣眾生,平等無二,何以自恃,駕馭萬物,戒慎恐懼,心誠為之。』
Thumbnail
2023/08/01
今日繼續分享「觀世音菩薩收圓禮讚」序讚的經文。 『法緣眾生,平等無二,何以自恃,駕馭萬物,戒慎恐懼,心誠為之。』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蓮池大師-念佛與魔事(象山慶’23.9.25) 之前於【〈念佛著魔辯〉今詮】[1]引述了蓮池大師(1535—1615)關於「念佛人不遭魔事」之文,以對應省菴法師(1686—1734)<念佛著魔辯>的論述,但二人之論或有異同,今故另闢專文以述之。  (一)     蓮池師念佛之主要著作如《阿彌陀
Thumbnail
蓮池大師-念佛與魔事(象山慶’23.9.25) 之前於【〈念佛著魔辯〉今詮】[1]引述了蓮池大師(1535—1615)關於「念佛人不遭魔事」之文,以對應省菴法師(1686—1734)<念佛著魔辯>的論述,但二人之論或有異同,今故另闢專文以述之。  (一)     蓮池師念佛之主要著作如《阿彌陀
Thumbnail
学生问:老师,最近遇到了不同的说法,想请教您一个问题。佛家讲究斩断六根,魔就是修行的障碍。佛魔是不是一个事情的AB面,是对立的吗?那不断六根,走有情的修行路数,尽管渡人,也是魔道呢? 之前简单回覆过那个同学,现在趁着有时间,尽量详细地回答她这个问题。补上一些內容。 首先,要想把这个问题给解释清楚
Thumbnail
学生问:老师,最近遇到了不同的说法,想请教您一个问题。佛家讲究斩断六根,魔就是修行的障碍。佛魔是不是一个事情的AB面,是对立的吗?那不断六根,走有情的修行路数,尽管渡人,也是魔道呢? 之前简单回覆过那个同学,现在趁着有时间,尽量详细地回答她这个问题。补上一些內容。 首先,要想把这个问题给解释清楚
Thumbnail
經文裡提到的「亂象」,想必從媒體上呈現的各種天災、戰爭畫面,每個人感受一定非常深。不過所謂「亂象」也包含原本應該要「正常」運行、有規律運行的各種事物(例如天體),開始變的不正常。不知道大家是否有感受到呢?
Thumbnail
經文裡提到的「亂象」,想必從媒體上呈現的各種天災、戰爭畫面,每個人感受一定非常深。不過所謂「亂象」也包含原本應該要「正常」運行、有規律運行的各種事物(例如天體),開始變的不正常。不知道大家是否有感受到呢?
Thumbnail
今日繼續分享「觀世音菩薩收圓禮讚」的經文。
Thumbnail
今日繼續分享「觀世音菩薩收圓禮讚」的經文。
Thumbnail
上篇提到了「禮讚」一詞,表讚嘆觀世音菩薩於此收圓末法時期的慈悲。也提到了「序讚」講出觀世音菩薩承擔此轉輪大任時,慈悲憐憫眾生不捨眾生還在輪迴受苦與期待有情眾生帶來的改變。今日則從「序讚」的經文來與大家分享…
Thumbnail
上篇提到了「禮讚」一詞,表讚嘆觀世音菩薩於此收圓末法時期的慈悲。也提到了「序讚」講出觀世音菩薩承擔此轉輪大任時,慈悲憐憫眾生不捨眾生還在輪迴受苦與期待有情眾生帶來的改變。今日則從「序讚」的經文來與大家分享…
Thumbnail
……佛陀師父在《學佛》一書裡,在法音當中,講了很多關於護法的問題,……」我的成長與過去曾是灰暗且迷惘,直至遇到正法才逐漸有了方向。未學佛前對生活的諸多怨念與徬徨,學佛後慢慢轉變,這一路來只有感恩,感恩過去經歷的一切好與壞,因這些經歷促使我對學佛的心更加堅定。感恩 諸佛菩薩的指引,感恩師父的教導,……
Thumbnail
……佛陀師父在《學佛》一書裡,在法音當中,講了很多關於護法的問題,……」我的成長與過去曾是灰暗且迷惘,直至遇到正法才逐漸有了方向。未學佛前對生活的諸多怨念與徬徨,學佛後慢慢轉變,這一路來只有感恩,感恩過去經歷的一切好與壞,因這些經歷促使我對學佛的心更加堅定。感恩 諸佛菩薩的指引,感恩師父的教導,……
Thumbnail
「過去諸佛,持是念阿彌陀佛三昧,四事助歡喜,皆得成佛。現在十方諸佛,亦持是念佛三昧,四事助歡喜,皆得作佛。未來諸佛,亦持是念佛三昧,四事助歡喜,皆得作佛。」 — 佛言 觀念法門 善導大師 集記 結勸修行分
Thumbnail
「過去諸佛,持是念阿彌陀佛三昧,四事助歡喜,皆得成佛。現在十方諸佛,亦持是念佛三昧,四事助歡喜,皆得作佛。未來諸佛,亦持是念佛三昧,四事助歡喜,皆得作佛。」 — 佛言 觀念法門 善導大師 集記 結勸修行分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