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羊與蛾【日本-長崎】尋找站在火葬場旁的男孩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今天是8/9,長崎原爆的日子。」剛看完《奧本海默》的白羊說,「大家總記得廣島的原爆圓頂館的鮮明印象,但對於長崎,好像沒有特別象徵性的畫面流傳下來。」

『畢竟,相對於當時比較現代化,有著鋼筋混凝土建築的廣島。長崎幾乎都是木造建築,難以承受原爆的威力。』蛾說,『更悲傷的是,原本的投彈目標是150公里外的小倉,但因為8/9當天早上小倉上空雲層太厚,轟炸機隊才倉促地轉往長崎投下第二顆原子彈。』

「本不該是長崎的。」

『但,有一張長崎原爆後的照片,卻永恆地流傳了下來。』

《站在火葬場旁的男孩》

《站在火葬場旁的男孩》

『這是一位美軍攝影師Joe O'Donnell在長崎原爆不久後拍的照片,他隨著美軍來到九州,拍攝了一系列日本投降後的現況。包含這張被稱為《站在火葬場旁的男孩》的經典照片。』蛾說。『攝影師沒有留下任何日期、實際拍攝地點等資訊,只在後來回憶時留下這段話:』

我看到一個十歲左右的男孩走過來,背上背著一個嬰兒。當年在日本,我們經常看到孩子們背著弟弟妹妹玩耍。但這個男孩顯然不同,我看得出來,他來到這個地方是有嚴肅的目的的。他沒穿鞋,臉色很僵。背著的嬰兒腦袋向後仰著,就像正在熟睡一樣。男孩在那兒站了五到十分鐘。
戴著白色面罩的男子走到他身邊,悄悄地解開綁著嬰兒的繩子。就在那時,我發現嬰兒原來已經死了。男人們抓住屍體的手腳,把他放在火堆上。男孩筆直地站在那裡,一動也不動地看著火焰。他用力咬住下唇,咬得泛了血光。燃燒的火焰就像太陽落山一樣。然後男孩轉身,默默地走了。

『前幾年,NHK拍了一部紀錄片,詳細記錄了追查了這張照片背後故事的過程,他們試圖確認照片的拍攝時間、地點,甚至想找出照片中的男孩是誰。』蛾打開紀錄片的網頁。

「不可能的任務吧,連攝影師本人都沒有記下何時何地了。」羊說,「而且這張照片,除了人,其他什麼線索都沒有呀。」

經過數位上色處理後

經過數位上色處理後

『說沒有線索也對,但每個細節都是線索。』蛾說,『調查小組仔細查看照片,先是發現當時習慣在左胸的上衣口袋,在照片裡卻在右邊,進而判斷這張照片經過水平左右翻轉過。經過左右翻轉處理,照片角落的石柱,雖然解析度很模糊,但經過比對還是可以辨識出是「縣」的楷體漢字。』

「噢,他們還跟政府機關確認,當時確實在政府機構或建築物附近,常常可以看到這種石柱。」邊看著紀錄片的羊說。

石柱「縣」漢字樣

石柱「縣」漢字樣

『接著,他們透過數位上色技術,讓黑白照片呈現原本的顏色。發現男孩鼻孔有凝血血塊、眼白也有內出血。』蛾說,『調查團隊徵詢了血液科醫師對於這種臨床現象的看法。醫師說,流鼻血是因為骨髓被高強度的原爆輻射破壞,血小板的凝血功能已經受損導致。而從眼白的內出血程度,醫師判斷男孩受到的輻射汙染大致超過1 gray,換算距離的話,大約是在距離原爆中心1.5公里處所承受到的強度。』

鼻血凝血以及眼白內出血

鼻血凝血以及眼白內出血

長崎原爆點1.5公里範圍

長崎原爆點1.5公里範圍

「這調查切入角度很聰明啊,」羊嘖嘖稱奇,「生理現象居然是可以量化成地理資訊的。」

『不只空間,還能推理時間。他們再從輻射汙染流鼻血停止的現象,判斷這個生理特徵應該是在原爆後2個月左右發生,這正符合O'Donnell攝影師在1945年9月到1946年2月在九州值勤拍攝的事實。』蛾說,『而明確以8月原爆後推2個月的10月,加上他們又觀察到照片中的地面並沒有明顯陰影,比對歷史氣象資料,長崎在1945年10月陰天的日子,只有3天,最有可能就是10月15、17、22日的其中一天。』

歷史氣象資訊陰天日期

歷史氣象資訊陰天日期

『接著,他們又憑著男孩可能的身高、攝影師的角度、距離男孩大約1.8公尺,用3D建模建構照片視角的相對距離以及背景山形。連後面的山坡樹木相對高度是19公尺左右,都計算出來了。』蛾比劃著。

白羊震懾到說不出話。

3D建模

3D建模

現場地形3D建置

現場地形3D建置

『最後是一條相對關鍵的線索:他們注意男孩腳下有好幾條雙絞線,請教過專家後,絞線應該是當時鐵道用的信號線。而前面提到有漢字的小石柱,確實也經常在鐵道沿線邊看到。』蛾說,『綜合前面的推導,離原爆點1.5公里左右、又有鐵道經過的地方,最有可能的位置是長崎本線的道ノ尾駅、長与駅、大草駅一帶。最後,他們用前面的3D建模,實地比對當地地勢、距離,以及山形後,推論出最有可能的位置。』

鐵道信號絞線

鐵道信號絞線

綜合距離以及鐵道路線可能範圍

綜合距離以及鐵道路線可能範圍

『而調查團隊在當地的考據,證實以前那邊真的有一個火葬場。有相關的當地人士表示,戰後有許多孤兒,就在火葬場附近,依靠向火車站出入的人們乞討而生。』

「這真的太令人歎為觀止了。」羊說,「黑壓壓的照片,卻可以追溯出這些細節。雖然還是無法得知照片中的人是誰,但這些探究過程,好像讓人重新又回到那個年代那個現場走了一遭。」

現地找尋最有可能的確切位置

現地找尋最有可能的確切位置

『當然,對或錯,真實的地點、確切的日期究竟是如何,沒有人能證實,已經過世的攝影師不能、不知下落的男孩也不能。』蛾說,『或許很多人覺得這有什麼重要呢?不就是已經過去的歷史、已經逝去的人們嗎?』

『但,歷史不就是那樣嗎,你在追究的過程中,其實發現的不只是事實的斷面,那背後所埋藏的,才能讓人一步步看清所謂的真相。』蛾說。


NHK《尋找長崎站著的男孩》Searching for the Standing Boy of Nagasaki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陳賽門的沙龍
22會員
50內容數
白羊:是山羊,不是綿羊。 蛾:是有翅膀的蛾,不是蜜蜂,也不是林鄭月娥。
陳賽門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3/07/20
『而且,法國人規劃賽道時真的是帶著滿滿的惡趣味。皇后站最後安排了一段28公里長的HC級超陡坡,平均坡度6%,接近坡頂時的陡度甚至來到24%,才能登上整屆環法最高的海拔2304公尺高。』蛾接著說,『然後一段6公里的下坡,準備下滑到終點——Courchevel機場。』 「機場?他們把機場拿來騎腳踏車?」
Thumbnail
2023/07/20
『而且,法國人規劃賽道時真的是帶著滿滿的惡趣味。皇后站最後安排了一段28公里長的HC級超陡坡,平均坡度6%,接近坡頂時的陡度甚至來到24%,才能登上整屆環法最高的海拔2304公尺高。』蛾接著說,『然後一段6公里的下坡,準備下滑到終點——Courchevel機場。』 「機場?他們把機場拿來騎腳踏車?」
Thumbnail
2023/07/07
『與那國繞一圈環島就25公里,租腳踏車就夠了吧。』 「這麼小?我腦中浮現的是沖繩或濟州島自駕遊那種畫面耶。」 『與那國島面積28平方公里,只有蘭嶼的2/3,大概就跟三重蘆洲島差不多。』蛾比喻,『沖繩繞一圈110公里,跟大台北北海岸繞一圈差不多,開車蠻合理。』『但你應該不會特別想要開汽車玩三蘆吧。』
Thumbnail
2023/07/07
『與那國繞一圈環島就25公里,租腳踏車就夠了吧。』 「這麼小?我腦中浮現的是沖繩或濟州島自駕遊那種畫面耶。」 『與那國島面積28平方公里,只有蘭嶼的2/3,大概就跟三重蘆洲島差不多。』蛾比喻,『沖繩繞一圈110公里,跟大台北北海岸繞一圈差不多,開車蠻合理。』『但你應該不會特別想要開汽車玩三蘆吧。』
Thumbnail
2021/08/30
『而當時誰也不知道,10年後,這個美國送給法國的紀念品,居然成為了英國王妃遇難的紀念地。』開在隧道裡的蛾把視野移到左前方,『從對面入口進來的第13根柱子,24年前的今天凌晨12點多,黛安娜王妃的座車撞上那根柱子,彈到旁邊的牆上,黛妃在兩小時後急救無效身亡。』
Thumbnail
2021/08/30
『而當時誰也不知道,10年後,這個美國送給法國的紀念品,居然成為了英國王妃遇難的紀念地。』開在隧道裡的蛾把視野移到左前方,『從對面入口進來的第13根柱子,24年前的今天凌晨12點多,黛安娜王妃的座車撞上那根柱子,彈到旁邊的牆上,黛妃在兩小時後急救無效身亡。』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這是去年就打的觀後心得,由自己的社群媒體轉載過來。 戰爭 就第一次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短短只有20年的間隔來看,人類的確擅長遺忘,但至今已過了七十年卻並未發生第三次世界大戰,聽起來雖然諷刺,但結束二戰的原子彈,似乎確實嚇阻了下一場大規模戰爭,那從天而降的死神,帶著不公平的審判與毀滅之光,不僅給予日
Thumbnail
這是去年就打的觀後心得,由自己的社群媒體轉載過來。 戰爭 就第一次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短短只有20年的間隔來看,人類的確擅長遺忘,但至今已過了七十年卻並未發生第三次世界大戰,聽起來雖然諷刺,但結束二戰的原子彈,似乎確實嚇阻了下一場大規模戰爭,那從天而降的死神,帶著不公平的審判與毀滅之光,不僅給予日
Thumbnail
曼哈頓計畫的成果,就是人類歷史上破天荒地使用新型態的戰略武器—原子彈,分別投擲於廣島與長崎,造成包含平民在內的二十餘萬人因此喪命,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劃下休止符。本書架構在發掘兩「具」遺骸的詭譎之處,帶領讀者一窺當時戰爭結束才是苦痛的開始,飢寒交迫、流離失所的倖存遺孤,如何面對殘酷的世界,憎恨的對象是?
Thumbnail
曼哈頓計畫的成果,就是人類歷史上破天荒地使用新型態的戰略武器—原子彈,分別投擲於廣島與長崎,造成包含平民在內的二十餘萬人因此喪命,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劃下休止符。本書架構在發掘兩「具」遺骸的詭譎之處,帶領讀者一窺當時戰爭結束才是苦痛的開始,飢寒交迫、流離失所的倖存遺孤,如何面對殘酷的世界,憎恨的對象是?
Thumbnail
電影一開始就呈現一具一具屍體,他們的軍服以及配件,被摘了下來;一綑一綑在雨水中浸滿血漬的衣服,被運回基地的工廠; 洗呀刷呀擰呀;工廠的女人們,用縫紉機悉心將戰破的袖口,噠噠噠的縫補起來。又是一件全新的軍服,即將被套在殷殷切切追尋前線光芒的年輕靈魂上,而等待他們的會是你所能想像最不堪的人間煉獄。
Thumbnail
電影一開始就呈現一具一具屍體,他們的軍服以及配件,被摘了下來;一綑一綑在雨水中浸滿血漬的衣服,被運回基地的工廠; 洗呀刷呀擰呀;工廠的女人們,用縫紉機悉心將戰破的袖口,噠噠噠的縫補起來。又是一件全新的軍服,即將被套在殷殷切切追尋前線光芒的年輕靈魂上,而等待他們的會是你所能想像最不堪的人間煉獄。
Thumbnail
有一張長崎原爆後的照片,卻永恆地流傳了下來。這是一位美軍攝影師Joe O'Donnell在長崎原爆不久後拍的照片,包含這張被稱為《站在火葬場旁的男孩》的經典照片。前幾年,NHK拍了一部紀錄片,詳細記錄了追查了這張照片背後故事的過程,他們試圖確認照片的拍攝時間、地點,甚至想找出照片中的男孩是誰。
Thumbnail
有一張長崎原爆後的照片,卻永恆地流傳了下來。這是一位美軍攝影師Joe O'Donnell在長崎原爆不久後拍的照片,包含這張被稱為《站在火葬場旁的男孩》的經典照片。前幾年,NHK拍了一部紀錄片,詳細記錄了追查了這張照片背後故事的過程,他們試圖確認照片的拍攝時間、地點,甚至想找出照片中的男孩是誰。
Thumbnail
我們刊登自己喜歡的東西,而不在意取悅了誰。—《紐約客》總編輯威廉.蕭恩(William Shawn) 《無聲的閃光》是一篇寫給媒體從業者的歷史故事。 1945年8月,美軍在日本廣島與長崎分別投下「小男孩」與「胖子」兩枚原子彈,兩枚可怕的毀滅性武器使日本兩座城市瞬間化為瘡痍,官方保守預估至少十萬人死於
Thumbnail
我們刊登自己喜歡的東西,而不在意取悅了誰。—《紐約客》總編輯威廉.蕭恩(William Shawn) 《無聲的閃光》是一篇寫給媒體從業者的歷史故事。 1945年8月,美軍在日本廣島與長崎分別投下「小男孩」與「胖子」兩枚原子彈,兩枚可怕的毀滅性武器使日本兩座城市瞬間化為瘡痍,官方保守預估至少十萬人死於
Thumbnail
 人類總是怕自己做太多壞事會死後下地獄,何必怕?人類自己就能創造地獄,而且還自以為是神所做的善舉。或者,能像神一樣,隻手遮天。    
Thumbnail
 人類總是怕自己做太多壞事會死後下地獄,何必怕?人類自己就能創造地獄,而且還自以為是神所做的善舉。或者,能像神一樣,隻手遮天。    
Thumbnail
被噤聲的廣島原爆真相── 「核災吹哨者」轟動全球的秘密調查, 首位揭露美國政府欲掩蓋的原爆餘波的記者。
Thumbnail
被噤聲的廣島原爆真相── 「核災吹哨者」轟動全球的秘密調查, 首位揭露美國政府欲掩蓋的原爆餘波的記者。
Thumbnail
從1942年回溯,會場展出每年的代表性得獎作品。明明該是道時光迴廊,我看見更多的卻是跨時代的普同,人們眼裡的情緒,鏡頭下的事件,近百年竟如一日。
Thumbnail
從1942年回溯,會場展出每年的代表性得獎作品。明明該是道時光迴廊,我看見更多的卻是跨時代的普同,人們眼裡的情緒,鏡頭下的事件,近百年竟如一日。
Thumbnail
今天焦點─殘酷的戰爭  1973年 美國普立茲新聞獎(Pulitzer Prize)將年度新聞照片獎,頒給美聯社戰地記者黃功吾(Nick Ut,1951~)拍攝的震撼人心照片「火從天降」。這張越戰新聞照片,是一張照片結束一場戰爭的經典代表作,不僅間接改變歷史,更有著感人的故事。 黃功吾於1972年6
Thumbnail
今天焦點─殘酷的戰爭  1973年 美國普立茲新聞獎(Pulitzer Prize)將年度新聞照片獎,頒給美聯社戰地記者黃功吾(Nick Ut,1951~)拍攝的震撼人心照片「火從天降」。這張越戰新聞照片,是一張照片結束一場戰爭的經典代表作,不僅間接改變歷史,更有著感人的故事。 黃功吾於1972年6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