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主角第一次與外星人的接觸場景,別出心裁和下列科學家所預言、小說所寫、電影所拍的完全不一樣: 英國著名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曾預言,外星生命幾乎確定存在,不過他警告人類不要主動接觸,否則可能會帶來一場災難。就像哥倫布首次登陸美洲,對當地印第安人來說就是一場浩劫;劉慈欣所著的「三體」小說中,外星人派出能幻化的殺手「智子」,不費吹灰之力,瞬間就能讓脆弱的人類橫屍各大洲;有關外星人入侵的電影,更不勝數了,明日之戰、世界大戰、ID4星際終結者……等,每部都是外星人憑藉著高度文明和優勢的科技能力,對地球燒殺擄掠,烽火連天。 葛雷斯與外星夥伴洛基(Rocky)的初相見,充滿好奇、興奮、害怕與期待。洛基的體積比人小,大約和拉不拉多犬一樣大,有類似烏龜殼般堅硬的五邊形身體,有五肢,稱為腳或手都可以吧,每隻手有3個指頭,能像蜘蛛一樣快速移動,看不到臉和嘴巴也沒有眼睛,背上倒有幾個通氣孔。 他不像人類,有嘴巴與肛門,食物與排泄物一進一出,而是只有單口進出;呼吸的氣體主要為氨氣;身體極度耐熱,血液溫度高達三百度C,他們消滅入侵體內的細菌、病毒即用高溫局部隔離的方式,和人類使用的免疫系統迥然不同。他沒有雙眼,外型堅硬卻以音樂般的聲音進行溝通,像蝙蝠一樣以聲波辨識物體;他們的平均壽命將近700歲,洛基接近300歲。他們使用六進位系統,有5隻手,擅長多工製備各項器物,具有絕佳的工匠精神,使用特有的氙化合物晶體,沒有做不出來的物品,包括太空船、機器人。記憶力極佳,推理能力卻一般般。人類使用十進位系統,記憶力不佳,但是資訊能力很強,電腦科技的發展遠優於他們。 兩種不同語言、文化背景、生活習性的星際生命, 如何透過肢體語言,一步一步建立溝通方式,最後變成互補的合作夥伴,共同找出殲滅噬日菌的方法,正是這部小說最精彩、好看的段落之一。
原來洛基是來自「波江座40」(40 Eridani),距離天倉五星系4光年,距離地球16光年,他們遭受和地球一樣的命運,他們的太陽也逐漸暗淡,同樣是來尋求消滅噬日菌的解方。他們的太空船更大,組員更多,所攜帶的燃料遠遠超過來回旅程所需。很不幸的,到達目的地時,他們近30位組員因為抵擋不了外太空輻射的傷害,只剩他一人存活。 波江座40的大氣層主要以氨氣為主,視野渾濁不清,不似地球般通透。星球的地心引力大約是地球的9倍,如果從高處掉下來的石頭,將會跑得更快、撞擊的力道更重。試想人類如果在這種環境下是無法生存,不但跳不高、跑不遠,膝蓋很快就會受損。眼袋、臉頰、胸部都會快速下垂,無怪乎地球人,向上長,波江座人往橫向發展。他們的盔甲厚實堅固,耐撞不易受傷,即使有眼睛,在混沌不清的環境裡也毫無用處,可見作者對於洛基的外型設計,是有堅實、嚴謹的理論依據。 透過他們兩人的合作,終於在天倉五星系捕獲一種會獵食噬日菌的微生物。將它保存在各類不同的材質製作的小盒子中,準備帶回各自的星系,拯救芸芸蒼生。此時洛基才了解男主角打從一開始,就知道自己無法返回地球。對這種無私的奉獻,產生無比的景仰,只差沒有眼睛可以痛哭流淚。後來洛基仔細盤點他太空船的燃料(噬日菌),尚足以提供數百萬噸給男主角返回地球。透過五手神匠,妙手天工所製作的傳輸系統,順利的把燃料裝填到聖母號上,男主角何止喜極而泣,簡直欣喜若狂,心存感激。 兩人依依不捨,千言萬語終須一別,往相反的方向飛回各自的母星,又要重新經歷一段漫漫的旅程。在途中聖母號的警報系統發出訊息,在某個裝有噬日菌剋星的氙化合物盒子上,有少量微生物溢出,且大量繁殖,男主角趕緊將其撲滅,仔細研究以後,發現部分微生物在進化的過程中,已經進階到可以穿透氙化合物,但是無法穿透鋁製合金或塑膠聚合物的容器。此微生物以獵食噬日菌為生,想到洛基的太空船以氙化合物為原料,燃料庫中有滿滿的噬日菌,男主角不經憂心忡忡,獵食噬日菌的微生物一定將油庫中的所有燃料消耗殆盡,此刻洛基的太空船一定擱淺在宇宙的某個角落。當下男主角二話不說,發射了4枚小型自動導航太空船,將他所見、所聞、所獲的一切,攜回地球。然後,迅速掉頭往反方向前進,光速尋找這位落難的外星朋友。正焦頭爛額、萬般無奈、幾乎已陷入絕望的洛基,看到男主角來救他,以高8度的音樂聲,驚呼著「哇!你來救我!你來救我了!」,這種星際之愛,不只是手舞足蹈,可是五足同跳,如果他有眼睛,一定也是熱淚縱橫,心存感激! 兩人再度合作,將太空船徹底消毒滅菌,再將聖母號船的燃料,重新裝填回洛基的太空船,剩餘的燃料已經不夠聖母號再返回地球,因此兩者共同到達洛基的故鄉,拯救異星人的家園,至於後續的故事會如何發展?就請大家去翻閱小說吧!
看完安迪威爾的小說,內心流動著一股暖流,充滿安心的感覺,視野也從立足的跟前,望向浩瀚的穹蒼,頓時開闊起來。當這世界還在彈丸之地,你死我活的爭吵論戰,誰的宗教信仰最棒、那個種族最優、何種政治體制最佳,作者一下子就把我們帶往宇宙級的視角和格局。當我們還在蝸牛角上爭小利小益時,兩個不同的星際物種,已經透過彼此合作,以截長補短的方式,尋找共同遭遇問題的解方,拯救兩個星系瀕臨滅絕的芸芸眾生。其間跨越星際的物種,所展現利他、無私的情誼,讓人欣羨、佩服不已。另外,作者對於解決各類危機的科學知識和方法,均能深入淺出的讓讀者一目了然。閱讀他的致謝詞,才知道他擁有各個科學領域的優秀團隊,支援他解決相關的科學問題,難怪如此令人驚艷! 據聞小說已拍成了電影,真有迫不及待想看的衝動,究竟在實際電影中,到底要如何呈現整個故事的來龍去脈?作者前一部小說轉拍的電影是「絕地救援」,沒錯,就是麥特戴蒙在火星上種馬鈴薯的one-man show,好看的不得了。這部小說除了男主角,又多了一位外星人,相信不會讓大家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