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退:現生或往生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不退轉:現生或往生(象山慶’23.8.14)

    眾所皆知,念佛是為了「往生極樂」,這件事是阿彌陀佛的「本願」承諾,也是釋尊與諸佛所開示、證實的,「稱名必生」就如世間的因果定律,又有出世的真實利益,單純直接,「念」就是了,何須多談 !

           然而,「事」簡易而「心」複雜,念佛成了一種「法門」,乃致立了「宗派」,就須施設種種專業的理論,以安撫「信眾」的信仰,並回應「外界」的質疑,尤其某些不同於流俗又不共於他宗的「判教」特點,如「平生業成,現生不退」二語,是「本願」念佛「他力」往生之關要,是真實或方便?易於接受或難於取信?

    「必生、不退」的業報,是平生(現生)或命終(往生)才成就?經論中有許多段落常被引用,而各家論師的理解有不同,如:

   1.往生不退:

    《無量壽經》「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若人但聞彼國土清淨安樂,剋念願生,亦得往生,即入正定聚。」「他方佛土,諸菩薩眾,來生我國,究竟必至,一生補處。」《阿彌陀經》「極樂國土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如來會》「彼國眾生,若當生者,皆悉究竟無上菩提。」    《往生論註》「但以信佛因緣願生淨土,乘佛願力,便得往生彼清淨土。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之聚,正定即是阿毗跋致。」「緣佛願力故,十念念佛,便得往生。得往生故,即免三界輪轉之事。」「緣佛願力故,住正定聚;住正定聚故,必至滅度。」《觀經疏》「一心信樂,求願往生,上盡一形,下收十念,乘佛願力,莫不皆往。」《法事讚》「人天善惡,皆得往生;到彼無殊,齊同不退。」

2.現生不退:

《無量壽經》「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聞我名字,不得菩薩無生法忍、諸深總持者,不取正覺。」「若有眾生,聞此經者,於無上道,終不退轉。」《觀無量壽經》「若念佛者,當知此人,則是人中芬陀利華;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為其勝友。當坐道場,生諸佛家。」《阿彌陀經》「若有人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欲生阿彌陀佛國者,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彼國土,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經受持者,及聞諸佛名者,是諸善男子、善女人,皆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皆得不退轉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易行品》「阿彌陀佛本願如是:若人念我,稱名自歸,即入必定。」《觀經疏》「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捨者,是名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彌陀要解》「只今信願持名,蓮萼光榮,金台影現,便非娑婆界內人矣!」《印光大師文鈔》「則雖未出娑婆,已非娑婆之久客;未生極樂,即是極樂之嘉賓。」

3.身不退:

《易行品》「若菩薩欲於此身,得至阿惟越致地,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應當念是,十方諸佛,稱其名號。」

4.心不退:

《往生禮讚》「真形光明遍法界,蒙光觸者心不退。」

    從文字表面分四類,看似有異;就法義內涵之融通,其實一貫;因此可說,從「但稱佛名,至心迴向」那一刻,還活在人間的殘軀,就有了往生報土的身份,且「從今身至佛身,盡未來際,於其中間」,永不退墮!這是「因中說果」「以果說因」。因為下輩子必生極樂,豈不等同於現生不退。也就是說,於此土已植不退之因(業),生彼即證不退之果(報)。故「彼土」不退,乃以「此土」正定(聚)為前提。如龍樹菩薩《易行品》:「若人念我,稱名自歸,即入必定。……人能念是佛,無量力功德,即時入必定」,乃此土、凡夫、因位之不退;曇鸞大師《往生論註》:「有凡夫人煩惱成就,亦得生彼淨土,三界繫業,畢竟不牽,則是不斷煩惱得涅槃分,焉可思議。」為彼土、聖者、證果之不退;因必致果,果必由因,二者不違。又可說以「平生業成」為因,「現生不退」為果,信受稱名之當下,由「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故,往生之業即已成就而不壞,念念相續,聲聲決定,《往生論》:「觀佛本願力,遇無空過者,能令速滿足,功德大寶海。」

 更深入的說,念佛往生之業,若是由我輩凡夫於今生的自覺而發起、而修行,那就不可能於此世「業成、不退」,乃至永無離娑婆、生淨土之期。然而,《無量壽經》為我們證明,十方眾生「往生成佛」之因果,阿彌陀佛在十劫之前,就超前布署、一體成就於其「功德具足、光明遍照」的名號之中;多劫以來,我們雖於此不知亦不求,但阿彌陀佛大悲本願所流出的種種方便,任運自然的薰習我們的心識,調熟我們的根機,終於來到今生,順水乘舟的成就了「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的因緣往生極樂之事,平生就已決定;內心於此,不疑不慮,對於「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的接引,也淡然處之了。明.妙葉(13?-14?)寶王三昧念佛直指》:「譬如壯士,屈伸臂頃,即得往生,何待色身報滿,然後得生」?清.《徹悟禪師(1741~1810)遺集卷上

 今以此念,念於西方阿彌陀佛,求生極樂淨土。正當念時,西方依正,在 我心中;而我此心,已在西方依正之內;如兩鏡交光,相含互照,此橫遍十方之相也。若約豎窮三際,則念佛時,即見佛時,亦即成佛時;求生時,即往生時,亦即度生時,三際同時,更無前後。

信、願、稱名」都是阿彌陀佛「他力」所成就,是故,往生業成、得不退轉,也是阿彌陀佛「他力」之加持,於活著念佛的平時/現生就注定了。命終而生彼,只是換一種形式兌現而已,因果的內容與實質,始終一味。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象山慶(淨慶,張火慶: 博士/教授) 的沙龍
12會員
319內容數
21世紀的淨土宗--回歸"善導"系
2025/04/24
弘願稱名-頓教菩薩藏(象山慶25.4.18)     善導師《般舟讚》: 聖道權實頓漸之法,通為漸教;淨土弘願稱名一行,別為頓教。 釋迦如來真報土,清淨莊嚴無勝是,為度娑婆分化入,八相成佛度眾生。或說人天二乘法,或說菩薩涅槃因;或漸或頓明空有,人法二障遣雙除;根性利者皆蒙益,鈍根無智難開悟;瓔
2025/04/24
弘願稱名-頓教菩薩藏(象山慶25.4.18)     善導師《般舟讚》: 聖道權實頓漸之法,通為漸教;淨土弘願稱名一行,別為頓教。 釋迦如來真報土,清淨莊嚴無勝是,為度娑婆分化入,八相成佛度眾生。或說人天二乘法,或說菩薩涅槃因;或漸或頓明空有,人法二障遣雙除;根性利者皆蒙益,鈍根無智難開悟;瓔
2025/04/20
平日發願,臨終如意(象山慶25.4.12)  《往生禮讚》於「禮懺已,歸敬三寶」之後,說「日沒無常偈」[1]已,心口發願云: 願弟子等,臨命終時:心不顛倒,心不錯亂,心不失念;身心無諸苦痛,身心快樂,如入禪定;聖眾現前,乘佛本願,上品往生阿彌陀佛國。到彼國已,得六神通,入十方界,救攝苦眾生。虛空
2025/04/20
平日發願,臨終如意(象山慶25.4.12)  《往生禮讚》於「禮懺已,歸敬三寶」之後,說「日沒無常偈」[1]已,心口發願云: 願弟子等,臨命終時:心不顛倒,心不錯亂,心不失念;身心無諸苦痛,身心快樂,如入禪定;聖眾現前,乘佛本願,上品往生阿彌陀佛國。到彼國已,得六神通,入十方界,救攝苦眾生。虛空
2025/04/14
念佛乃是菩薩行(象山慶25.4.12)         有人說,「菩薩」的含義是傾其心智、意志於「追求」覺悟的修行者。其核心在「發心」、「立志」,是「求覺」的動態歷程,而非「已證」的靜態結果(覺悟的眾生)。bodhi-sattva 與bodhi-citta(菩提心)本質上一脈相承,指向大乘佛教的根
2025/04/14
念佛乃是菩薩行(象山慶25.4.12)         有人說,「菩薩」的含義是傾其心智、意志於「追求」覺悟的修行者。其核心在「發心」、「立志」,是「求覺」的動態歷程,而非「已證」的靜態結果(覺悟的眾生)。bodhi-sattva 與bodhi-citta(菩提心)本質上一脈相承,指向大乘佛教的根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法師開示】今生今世能帶領我們解脫的法門 文/慧淨法師 🍀🍀🍀 各種法門當中,都是教理深奧難懂,實行艱苦難修,只有淨土法門是講阿彌陀佛的救度。 我們要以自己的力量解脫這個苦,必須斷除貪瞋癡的煩惱,這是我們所做不到的,那做不到的話,豈不是下輩子要繼續無窮盡輪迴之苦嗎?所以必須找出一個今
Thumbnail
【法師開示】今生今世能帶領我們解脫的法門 文/慧淨法師 🍀🍀🍀 各種法門當中,都是教理深奧難懂,實行艱苦難修,只有淨土法門是講阿彌陀佛的救度。 我們要以自己的力量解脫這個苦,必須斷除貪瞋癡的煩惱,這是我們所做不到的,那做不到的話,豈不是下輩子要繼續無窮盡輪迴之苦嗎?所以必須找出一個今
Thumbnail
不退轉:現生或往生(象山慶’23.8.14)     眾所皆知,念佛是為了「往生極樂」,這件事是阿彌陀佛的「本願」承諾,也是釋尊與諸佛所開示、證實的,「稱名必生」就如世間的因果定律,又有出世的真實利益,單純直接,「念」就是了,何須多談 !            然而,「事」簡易而「心」複雜,念佛
Thumbnail
不退轉:現生或往生(象山慶’23.8.14)     眾所皆知,念佛是為了「往生極樂」,這件事是阿彌陀佛的「本願」承諾,也是釋尊與諸佛所開示、證實的,「稱名必生」就如世間的因果定律,又有出世的真實利益,單純直接,「念」就是了,何須多談 !            然而,「事」簡易而「心」複雜,念佛
Thumbnail
善導大師<歸去來.讚>今詮(節本) 此讚出於善導大師(613-618)《觀經四帖疏》第二(水)觀[1]之間,前 二讚描述「極樂之莊嚴與殊勝」之後,發起願生心,而接入第三讚: 歸去來,魔鄉不可停!曠劫來流轉,六道盡皆經;到處無餘樂,唯聞愁歎聲。畢此生平後,入彼涅槃城。 此讚雖精簡,含意頗深廣,
Thumbnail
善導大師<歸去來.讚>今詮(節本) 此讚出於善導大師(613-618)《觀經四帖疏》第二(水)觀[1]之間,前 二讚描述「極樂之莊嚴與殊勝」之後,發起願生心,而接入第三讚: 歸去來,魔鄉不可停!曠劫來流轉,六道盡皆經;到處無餘樂,唯聞愁歎聲。畢此生平後,入彼涅槃城。 此讚雖精簡,含意頗深廣,
Thumbnail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義『有禪無淨土。十人九蹉路。陰境忽現前。瞥爾隨他去。』四料簡云。由是立大誓願。願求生彼國土。發菩提心。執持名號。正修淨業。兼修諸度。以萬善莊嚴淨土。是為多善根多福德。如是念佛。則一一聲中。悉具多善根福德。無上大因緣也。即散心稱名。福善亦不可量。何況一心不亂。其福善。豈可得而思議哉。
Thumbnail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義『有禪無淨土。十人九蹉路。陰境忽現前。瞥爾隨他去。』四料簡云。由是立大誓願。願求生彼國土。發菩提心。執持名號。正修淨業。兼修諸度。以萬善莊嚴淨土。是為多善根多福德。如是念佛。則一一聲中。悉具多善根福德。無上大因緣也。即散心稱名。福善亦不可量。何況一心不亂。其福善。豈可得而思議哉。
Thumbnail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義 正宗分: (2) 特勸眾生應求往生以發願 ~ 蕅益大師要解 ‧ 圓瑛法師講義 「若使信願能得堅固。雖臨命終時。只十念或一念。亦決定得生淨土。何以故。因彼念力堅固。一心不雜不亂。加信願二堅固力。會三力於一時。收成功於片刻。」
Thumbnail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義 正宗分: (2) 特勸眾生應求往生以發願 ~ 蕅益大師要解 ‧ 圓瑛法師講義 「若使信願能得堅固。雖臨命終時。只十念或一念。亦決定得生淨土。何以故。因彼念力堅固。一心不雜不亂。加信願二堅固力。會三力於一時。收成功於片刻。」
Thumbnail
「故念佛眾生。一念心與佛號相應。則一念佛。念念相應。則念念佛。是則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也。」此約今成。當成。今成者。即現今念念成就。當成者。即當來亦如是成就。今成當成。皆依已成之彼土。依正妙果為本質境。作增上緣。能令我等。信願持名之眾生。信。亦念念如是信。願。亦念念加是願。持。亦念念如是持。
Thumbnail
「故念佛眾生。一念心與佛號相應。則一念佛。念念相應。則念念佛。是則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也。」此約今成。當成。今成者。即現今念念成就。當成者。即當來亦如是成就。今成當成。皆依已成之彼土。依正妙果為本質境。作增上緣。能令我等。信願持名之眾生。信。亦念念如是信。願。亦念念加是願。持。亦念念如是持。
Thumbnail
【願此十念(以此念佛因緣[1]),得入如來,大誓海中。承佛慈力,眾罪消滅,善根增長。】 承佛慈力,眾罪消滅,善根[3]增長。
Thumbnail
【願此十念(以此念佛因緣[1]),得入如來,大誓海中。承佛慈力,眾罪消滅,善根增長。】 承佛慈力,眾罪消滅,善根[3]增長。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