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導大師<歸去來.讚>今詮(節本)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3 分鐘

善導大師<歸去來.讚>今詮(節本)

此讚出於善導大師(613-618)《觀經四帖疏》第二(水)觀[1]之間,前

二讚描述「極樂之莊嚴與殊勝」之後,發起願生心,而接入第三讚:

歸去來,魔鄉不可停!曠劫來流轉,六道盡皆經;到處無餘樂,唯聞愁歎聲。畢此生平後,入彼涅槃城。

此讚雖精簡,含意頗深廣,「歸去來」點出主旨,從此界與彼土的比較觀察、深入體會之後,發起了身口意的決定與動作;「魔鄉不可停」對無始劫來顛倒夢想、生死輪迴的惑業苦,做一個總結與捨離,「曠劫來流轉,……唯聞愁歎聲」說明了過去世無窮盡輪迴受苦的實況,這部分是具體可訴的感觸,所以用了四句;「畢此生平後,入彼涅槃城」,既然如此,此生應是最後一期的三界業報,今生的壽算結束之後,就要往生極樂國,永受涅槃樂。

 

1.歸去來

從語法分析「去來」一詞,或乃「去」實「來」虛--「來」是表述「第一人稱」的主觀意願;或以「來」邀請,將對方納入我的意向,而成了「咱們」。情態(modality)上,「來」所述乃未發生的 (irrealis)情況,是說話者提出了一個構想、建議,可能被實踐,也可能沒成眞[2]。因此,「歸去來」就是「歸去」,且是「咱們一起歸去」。

也有人說,「歸去來」是一種套語,以「歌唱」宏法[3];是佛教常用的語彙,「歸」字是梵文「南無」的譯語,在佛法上乃「歸命,歸依」之義;「去來」,與「如來如去」「不來不去」同義,可等於「空」、「佛」。

在上述的解說之上,還可開展並深入其義,分幾層詳說:

1-1.歸鄉:主觀上以極樂淨土(無為涅槃界)為眾生本居(佛性如來藏)的故鄉,我們因無明而多造善惡業,遍於「六道」流浪,受報無量劫,久迷而忘失本來面目(本地風光);今日有幸聞信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的呼喚之聲,即時相應而知返,一心稱名,乘佛願力,厭捨娑婆身而欣歸極樂鄉[5]。彌陀淨土是最終極、最親切的常然歸宿[6]。所謂「人生忽如寄,樂邦歸去來;從本不曾離,權說來與去。」

1-2.歸結:多劫以來,或曾修學各種宗教,乃至佛教各宗的法門,卻沒什麼成就,故至今不能出三界,也未得不退轉;此生既聞此「勝異方便,速疾解脫」之彌陀淨土教,乃知其為萬法之歸宗,從此一門專修,不再多歧雜行。

1-3.歸命:就是「南無阿彌陀佛」,一心歸命無量光/壽如來;如善導大師《觀經疏》:「言“南無”者,即是歸命,亦是發願回向之義;言“阿彌陀佛”者,即是其行。」淨土宗釋云:歸順(釋迦、彌陀)二佛之敕命,如二河白道之喻:就是順應阿彌陀佛「呼喚我們回極樂」的命令。將我們無常、污穢的生命,歸入阿彌陀佛的永恆、清淨,而與佛同體光明。所謂「家親眷屬永團聚,光壽如同大願王。」這「二尊、二邊、二信」,因「歸命」而總結為「一佛一法一淨土」[8]。

綜合以上論述,以三個表說明「歸去來」的多層內涵:

以極樂世界為座標,眾生是(聞彼敕命)往生歸去,彌陀是(在此呼喚)接引歸來。眾生是信機而厭穢,信法而欣淨;彌陀乃應機而施教,說法而勸請,各有去來,終歸於淨土團聚。

              /眾生—歸去:機、厭穢—離娑婆 

1-4.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

              \彌陀—歸來:法、欣淨—生淨土

眾生雖發願往生,也須知阿彌陀佛的因地願行及極樂淨土的由來,也就是因行果報的內容,於「如來如去,不來不去」之中,成就報身與淨土的莊嚴,為眾生指方立相,光號攝取;所謂的如來,「如」是實相、第一義,「來」是示現於娑婆(或極樂);乘真如之道,從因來果,而成正覺,是「真身」;由果垂化,廣度眾生,是「應身」。又名「如去」,過去諸佛,超三界,了生死,乘真如之道而去涅槃,成佛果。「如去」是上成佛果(自利),「如來」是下化眾生(他利),諸佛不離亦不住於涅槃,從如而來,又歸於如[10]。

                 /如去←往相:因地而修成正覺,乘如而去

1-5.阿彌陀佛:來無所來,去無所去;酬願度生,現在西方

            \如來→還相:成佛而悲願垂化,乘如而來

有了法藏比丘發願修行而成就「阿彌陀佛」,並建立「極樂淨土」,以「光明/名號」之無量功德而攝受眾生;以此之故,乃有凡夫的往生成佛及還來度眾,一往一還、一去一來,皆須仰憑阿彌陀佛的大悲弘誓之力。

      ←凡夫歸去(往相):生彼淨土(誓到彌陀安養界/到彼自然成正覺)

1-6.皆緣阿彌陀如來本願力(凝聚一切功德於六字名號,迴施眾生)

      →聖眾還來(還相):所起諸行(還來穢國度人天/還來苦海作津梁)

對五濁末法的娑婆眾生而言,其歸去來而得救的因緣,全在於「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的前提,極樂世界在西方,阿彌陀佛今說法,這對於「住心取境,著相求佛」的眾生,其方位與時態是極其具體、明確而可欣向、可感應的,也就是以「事」挾「理」[11]而順眾生之性,令其身心有所依憑而落實於「信、願、稱名」,平生業成而安心,命終佛迎而往生。

以上之「西方」與「現在」,是依阿彌陀佛「成佛以來,於今十劫」而說的,由於時空較接近,有親切感,易令眾生「成立信心」;而究其實,所謂「無量壽」,或不從法藏比丘的因行果覺為始,而有「久遠實成」之說[12],可圓滿顯示阿彌陀佛報身與淨土的勝妙[13]。

 

2.魔鄉不可停

娑婆,被魔王控制,是魔的家鄉;是共業眾生的償業受報之土,苦多(三苦八苦無量苦)而樂少(苦中作樂或以苦為樂);又因環境(五欲六塵)的汙濁,易令人染著而造業墮落。因此,各大宗教都勸人捨此穢土另尋樂地(或另謀出路)。就佛教,唯證涅槃,或生淨土,乃得出離三界(六道)之輪迴。所謂魔鄉,有內外四魔:五陰魔--煩惱魔--老病死魔--天魔[14];此四魔能令人起惑、造業、受苦,壞人慧命、斷人善根,乃至淪為邪魔外道、謗法闡提,長劫淪墮於三惡道,不聞「三寶」,不修「善法」;就淨土宗,更嚴重的魔中之魔是:對彌陀救度的「疑」

五陰(蘊):色(四大-內/外)(領納-境界/情感)(想像-認知/取相)(造作-三業)(了別-前六)—

煩惱(欲):根本(貪.瞋.慢.癡.疑.不正見);隨(忿.恨.惱.覆.誑.諂.憍.害.嫉.慳.無慚.無愧.不信.懈怠.放逸.惛沈.掉舉.失念.不正知.散亂)[15]

(苦):無常之極(三隨/重.習.念),四大分散,夭喪殞沒(臨終-正死-中有-投胎) ;命終三愛(執著):第六識(明了/善惡無記心) ,境界愛;第七識(有覆無記心),自體愛。第八識(不明了/異熟無記心),當生愛[16]。

天:欲界第六天[17](他化自在/波旬),無須自找樂子,常下世間遊戲,以他人之樂事而自在。為了讓世人沉溺於欲樂,心生「退轉」,而變現各種畏怖之異形,或上妙之五欲,令人恐懼、貪著;或侵辱、打罵、遭厄,令人起瞋、生憂。天魔以其雜福德業之因緣,有大勢力;並以邪見,奪人慧命,破壞佛教。

魔就是欺騙、魅惑,控制、主宰,害人性命、障人修道、妨人行善;《法華經·譬喻品》:「我墮疑網故,謂是魔所為。」讓人迷執於世間、疑惑於正法。故悉達多太子八相示現,於「出家、降魔[18]」之後成道,也就是降伏內魔、外魔[19]的過程。四魔或與五濁[20]配對,《觀經疏》云:劫濁「劫減時,諸惡加增」,是末法之世的總稱,餘四濁如下:

五陰魔—眾生濁(十惡彌盛)

煩惱魔—煩惱濁(隨對六根,貪瞋競起)

死魔—命濁(由前二濁,多行殺害)

天魔—見濁(己惡變善,他善成非)

今生既已得人身、遇佛法,則應及時修行,超越三途惡報及人天善果,速求佛菩提而不退轉,不可於娑婆幻境有任何的迷惑、妄執、流連;以涅槃淨土為嚮往而「歸去來」,載欣載奔而「不可停」。相對而言,阿彌陀佛比我們深知娑婆(魔鄉)之苦惡,且急於救拔我們出此業牢,《觀經疏》:「立撮即行,不及端坐以赴機也。」

 

3.曠劫來流轉,六道盡皆經

每個人從無始劫來,直到今世,上天堂、下地獄,來去不知多少次,(潛意識中六道種子,有時顯現於定中、夢中)[21]曾出家為僧,也曾平凡百姓、五逆謗法,天堂去過,地獄墮過,苦不堪言--每個人第八識中潛藏了80人類的種性,乃至卵胎濕化一切眾生的業力。故菩薩祖師多發願:(自他)心中無邊眾生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眾生則隨業輪迴,雖偶有感觸云:「未生之前誰是我?出生之後我是誰?」然而,凡夫覆於無明而只能胡思亂想,永不得其解答。

眾生之所以長劫流轉(常沒)於三途六道,簡而言之,就因「無明.煩惱」而貪求「五欲」,被「業愛」之繩所縛而相續造(十)惡,溺沒[22]於無邊生死海中,而不得(求)出離;縱然於夜半、獨處、病苦之際,偶發一念自覺向上之心[23],隨即又被五欲所淹沒了。

 

4.到處無餘樂,唯聞愁歎聲

六道中一切處都沒有真實的快樂(多是苦中作樂或以苦為樂),只聽到憂愁哀嘆的聲音。為什麼 ? 若仔細的觀察、體會,就能親自證實《佛說八大人覺經》所云:

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陰無我,生滅變異,虛偽無主,心是惡源,形為罪藪。……生死熾然,苦惱無量。

這是娑婆(世間)之為「魔鄉」的直接說明;一般而言,三界、六道、世間、娑婆、火宅、苦海,就是業報凡夫的常駐、輪迴之所,其性質是虛假(偽).汙染.顛倒.破壞.輪(流)轉.無窮(際).黑暗.有漏.無常.危脆.生滅.……這麼多的形容詞,各別映現了眾生之環境(器界/依報)與生活(根身/正報) 的現實;然而,眾生困於(無始)無明而難以自覺此「五濁」之無量濁、「堪忍」之不可忍,學人在此,須用心尋覓、依止於真善知識,依其教示,乃能如實認知六道魔鄉的虛妄、迷倒,及因而造業、受苦的真相,速球出哩,不再自欺並互騙。

依佛教說,娑婆多苦、唯苦;但世人執迷,每以苦為樂,或苦中作樂,雖苦多樂少,而似可忍受(堪忍);或雖知五欲之患而生厭離[25],卻不知何去何從? 依四聖諦,「苦」有三苦、八苦、無量苦,整理如下:

苦苦:生--老.病.死(依色身之存在而有之老、病、死,眾緣生之諸境的逼迫)

壞苦: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可愛順意之人事,若變壞、遭謗而起憂惱);

行苦:五陰熾盛(身心變化,無常不住,為了存活而不停的動作、勞累;乃至往來六道中,輪迴無休止);「生老病死」是肉身業報的過程,只能順養而難以控制;「五陰熾盛」乃總括前七事的微細變化,雖有活動(行)而難以察知。從心理上,最讓人在意而難過的是「壞」苦三項,而「愛、憎」又因「求」而患得患失,是相對相纏的執取之苦。

愛別而怨會,乃世間的常態,是宿業的恩怨,也是人心的無常,但由於求(分別.執著.渴欲)而愛而求長聚,憎而求遠離,內心焦慮而不安,又涉及他人(事物),非我能獨斷,故苦上加苦。

 

5.畢此生平後,入彼涅槃城

如前所說,若深知「娑婆不可居、魔鄉不可停」,則應發起「厭苦欣樂」之心,而有「畢此,入彼」的決定與行為。四魔之對治,略如下:

陰:見苦—如幻不實

欲:知集—空無自性

死:向滅—不生不滅

天:修道—去憍除慢

這其中,又須內自力與外佛力相配合,乃得成就,眾生如來藏雖具足「無漏功德」的內熏之力,能生「厭苦求樂」之心;但也因「無始無明」的熏習,而有妄念,取著於種種妄境界,多造生死業,廣受輪迴苦。長劫以來,無明惑的影響,遠大於清淨心,只憑自力本覺的修行,難以抉擇正法並堅持正行,且易被外緣的干擾而退轉;因此,更須依靠善知識 (佛菩薩)之智慧與功德的加持、攝受,才能於長遠的成佛之道上直進不退。可以說,自力發心只是個微弱的起點,後續的聞思修證之內容與過程,幾乎全憑(善知識)他力的四攝法,前導後推無間斷的陪伴、提攜[27],乃能保其有始有終的成就。淨土門以阿彌陀佛之「本願」功德力為的「強緣」,而一心稱名,生前就能「不斷煩惱,得涅槃分」,命終又蒙佛接引,往生極樂,於彼「無為涅槃界」的外緣而熏發「本來性清淨」的內因,而有不可思議之利益與成就。

然而,娑婆眾生雖聞此淨土往生門,其反應可有兩極,前者念佛往生,應無疑難。後者表面上於佛所說法不信受(疑)、不奉行(謗),實乃長劫以來無明所覆,貪愛所縛,而墮於魔網,自障其覺性與道心;此正是諸佛菩薩所悲憫而拔濟者,尤其阿彌陀佛的弘誓大願,特為了普救逆惡、謗法之下品人,接往淨土,受樂成佛。阿彌陀佛既有如是的悲願大行,娑婆眾生豈可再三的擦身錯過[30]? 或許該重新觀察、審細思考「娑婆與淨土」、「輪迴與涅槃」、「永苦與常樂」的兩極,然後,為己為人而明智的抉擇、痛快的取捨,回轉其業習與性向,直奔西方極樂。趁今生既知娑婆穢濁之苦,應求出離;又得聞淨土清淨之樂,切願往生;捨此取彼、轉凡成聖,既不辜負己靈,也是隨順佛願,何況,三界六道是業報流轉的客旅,西方安樂才是本覺常住的故鄉;我輩凡夫,雖曠劫以來,迷失其本地風光,淪落於他鄉,如失憶的流浪漢,幸而彌陀慈父不捨,引頸呼喚;釋尊本師大悲,苦口宣說,又得十方諸佛護念,出舌勸導;縱是鐵石心腸、冥頑心性,也應聞而感動,化柔、生信,而浪子回頭,起程歸鄉!如善導師《全集》中常見的唱讚:「願往生 無量樂!難思議 往生樂!」

此消(厭穢)彼長(欣淨):人生忽如寄,樂邦歸去來

此滅(娑婆)彼生(極樂):娑婆假名我,淨土法性身

涅槃城就是安樂國:涅槃是人生真實、永恆、安樂的歸宿,是我們的本來面目。稱念彌陀佛名,願生彌陀淨土,就能回歸涅槃故鄉;與阿彌陀佛及諸上善人,聚會一處,供佛聞法,永不退轉,畢竟成佛[32]

      畢此生平後:畢業—平生業成,業報流轉的終結

厭穢欣淨--捨此取彼

      入彼涅槃城:入學—一生補處,成佛度眾的起點

 

引證加註完整版】,請看這裡https://blog.udn.com/6ccc7d15/178852373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象山慶(淨慶,張火慶: 博士/教授) 的沙龍
12會員
328內容數
21世紀的淨土宗--回歸"善導"系
2023/08/26
〈念佛著魔辯〉今詮-1(節本)     彌陀淨土的「念佛」法門,其特色是行持簡易而功德殊勝,全仗阿彌陀佛的本願力攝受往生,且隨時隨處有諸佛菩薩護念,彌陀住頂放光,諸天神將,晝夜冥加;可說念佛之處,唯有光明顯耀、清淨莊嚴,諸佛歡喜、行者安詳,似不應有「著魔」之事;而淨土宗祖師《省菴法師(1686—1
Thumbnail
2023/08/26
〈念佛著魔辯〉今詮-1(節本)     彌陀淨土的「念佛」法門,其特色是行持簡易而功德殊勝,全仗阿彌陀佛的本願力攝受往生,且隨時隨處有諸佛菩薩護念,彌陀住頂放光,諸天神將,晝夜冥加;可說念佛之處,唯有光明顯耀、清淨莊嚴,諸佛歡喜、行者安詳,似不應有「著魔」之事;而淨土宗祖師《省菴法師(1686—1
Thumbnail
2023/08/12
中元普渡,專稱佛名  (節本)   這是又一個印度佛教與中國(儒)道教在文化及信仰上融合的節日。既有佛教的度亡,又有道教的赦罪,又有儒家的孝親,整個農曆七月,都在三教法會的氣氛下,印度的佛歡喜日、眾生報恩月,在中國又稱為孝親月。 印順法師〈地藏菩薩之聖德及其法門〉云,農曆七月,中國佛教界的超度法
Thumbnail
2023/08/12
中元普渡,專稱佛名  (節本)   這是又一個印度佛教與中國(儒)道教在文化及信仰上融合的節日。既有佛教的度亡,又有道教的赦罪,又有儒家的孝親,整個農曆七月,都在三教法會的氣氛下,印度的佛歡喜日、眾生報恩月,在中國又稱為孝親月。 印順法師〈地藏菩薩之聖德及其法門〉云,農曆七月,中國佛教界的超度法
Thumbnail
2023/08/02
「取意文」的慧解與變通 (節本)  一、何謂「取意文」?     淨土小常識<取意文>云: 所謂「取意文」,就是祖師在引用經文的時候,不一定是每字每句、不增不減地轉引用,而往往是簡潔扼要、深入淺出地把經文解釋出來。……這樣,即使經典看不見、看不懂,甚至不存在了,可是真正的法還是留存著。 善導
Thumbnail
2023/08/02
「取意文」的慧解與變通 (節本)  一、何謂「取意文」?     淨土小常識<取意文>云: 所謂「取意文」,就是祖師在引用經文的時候,不一定是每字每句、不增不減地轉引用,而往往是簡潔扼要、深入淺出地把經文解釋出來。……這樣,即使經典看不見、看不懂,甚至不存在了,可是真正的法還是留存著。 善導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不退轉:現生或往生(象山慶’23.8.14)     眾所皆知,念佛是為了「往生極樂」,這件事是阿彌陀佛的「本願」承諾,也是釋尊與諸佛所開示、證實的,「稱名必生」就如世間的因果定律,又有出世的真實利益,單純直接,「念」就是了,何須多談 !            然而,「事」簡易而「心」複雜,念佛
Thumbnail
不退轉:現生或往生(象山慶’23.8.14)     眾所皆知,念佛是為了「往生極樂」,這件事是阿彌陀佛的「本願」承諾,也是釋尊與諸佛所開示、證實的,「稱名必生」就如世間的因果定律,又有出世的真實利益,單純直接,「念」就是了,何須多談 !            然而,「事」簡易而「心」複雜,念佛
Thumbnail
善導大師<歸去來.讚>今詮(節本) 此讚出於善導大師(613-618)《觀經四帖疏》第二(水)觀[1]之間,前 二讚描述「極樂之莊嚴與殊勝」之後,發起願生心,而接入第三讚: 歸去來,魔鄉不可停!曠劫來流轉,六道盡皆經;到處無餘樂,唯聞愁歎聲。畢此生平後,入彼涅槃城。 此讚雖精簡,含意頗深廣,
Thumbnail
善導大師<歸去來.讚>今詮(節本) 此讚出於善導大師(613-618)《觀經四帖疏》第二(水)觀[1]之間,前 二讚描述「極樂之莊嚴與殊勝」之後,發起願生心,而接入第三讚: 歸去來,魔鄉不可停!曠劫來流轉,六道盡皆經;到處無餘樂,唯聞愁歎聲。畢此生平後,入彼涅槃城。 此讚雖精簡,含意頗深廣,
Thumbnail
「故念佛眾生。一念心與佛號相應。則一念佛。念念相應。則念念佛。是則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也。」此約今成。當成。今成者。即現今念念成就。當成者。即當來亦如是成就。今成當成。皆依已成之彼土。依正妙果為本質境。作增上緣。能令我等。信願持名之眾生。信。亦念念如是信。願。亦念念加是願。持。亦念念如是持。
Thumbnail
「故念佛眾生。一念心與佛號相應。則一念佛。念念相應。則念念佛。是則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也。」此約今成。當成。今成者。即現今念念成就。當成者。即當來亦如是成就。今成當成。皆依已成之彼土。依正妙果為本質境。作增上緣。能令我等。信願持名之眾生。信。亦念念如是信。願。亦念念加是願。持。亦念念如是持。
Thumbnail
善導大師<歸去來.讚>今詮(象山慶’23.4.8) 此讚[1]出於善導大師(613-618)《觀經四帖疏》第二(水)觀[1]之間,一讚云: 地下莊嚴七寶幢,無量無邊無數億,八方八面百寶成,見彼無生自然悟,無生寶國永為常,一一寶流無數光,行者傾心常對目,騰神踊躍入西方。 又讚云 西方寂靜無為樂,畢竟逍
Thumbnail
善導大師<歸去來.讚>今詮(象山慶’23.4.8) 此讚[1]出於善導大師(613-618)《觀經四帖疏》第二(水)觀[1]之間,一讚云: 地下莊嚴七寶幢,無量無邊無數億,八方八面百寶成,見彼無生自然悟,無生寶國永為常,一一寶流無數光,行者傾心常對目,騰神踊躍入西方。 又讚云 西方寂靜無為樂,畢竟逍
Thumbnail
凡夫生死,不可貪而不厭;彌陀淨土,不可輕而不欣。— 善導大師 《依觀經等明般舟三昧行道往生贊》善導大師 集記 後序 白諸行者:凡夫生死,不可貪而不厭;彌陀淨土,不可輕而不欣。厭則娑婆永隔,欣則淨土常居。隔則六道因亡,輪迴之果自滅;因果既亡,則形名頓絕也。
Thumbnail
凡夫生死,不可貪而不厭;彌陀淨土,不可輕而不欣。— 善導大師 《依觀經等明般舟三昧行道往生贊》善導大師 集記 後序 白諸行者:凡夫生死,不可貪而不厭;彌陀淨土,不可輕而不欣。厭則娑婆永隔,欣則淨土常居。隔則六道因亡,輪迴之果自滅;因果既亡,則形名頓絕也。
Thumbnail
《依觀經等明般舟三昧行道往生贊》一卷,為淨土宗二祖, 唐朝高僧善導大師集記, 簡稱《般舟贊》。內容分為前序、正讚、後序。善導大師 (613–681) 為淨土法門的集大成者,世稱「彌陀化身」。正讚 1. 總讚緣起 2. 讚正宗分 3. 讚得益分 4. 讚流通分
Thumbnail
《依觀經等明般舟三昧行道往生贊》一卷,為淨土宗二祖, 唐朝高僧善導大師集記, 簡稱《般舟贊》。內容分為前序、正讚、後序。善導大師 (613–681) 為淨土法門的集大成者,世稱「彌陀化身」。正讚 1. 總讚緣起 2. 讚正宗分 3. 讚得益分 4. 讚流通分
Thumbnail
「若稱佛往生者,常為六方恆河沙等諸佛之所護念。」— 佛說 結歸本願念佛 — 善導大師 集記 《往生禮贊》一卷, 為淨土宗二祖, 唐朝高僧善導大師集記, 亦稱《六時禮贊》。內容分為前序、正讚、後序。善導大師 (613–681) 為淨土法門的集大成者,世稱「彌陀化身」。
Thumbnail
「若稱佛往生者,常為六方恆河沙等諸佛之所護念。」— 佛說 結歸本願念佛 — 善導大師 集記 《往生禮贊》一卷, 為淨土宗二祖, 唐朝高僧善導大師集記, 亦稱《六時禮贊》。內容分為前序、正讚、後序。善導大師 (613–681) 為淨土法門的集大成者,世稱「彌陀化身」。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