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彌陀經要解講義 (六) 正釋經解 ‧ 正宗分 (3) 立行

更新於 2023/11/10閱讀時間約 40 分鐘

正宗分: (3) 正示行者執持名號以立行
~ 蕅益大師要解 ‧ 圓瑛法師講義

『有禪無淨土。十人九蹉路。
陰境忽現前。瞥爾隨他去。』
— 四料簡云
專心持念「阿彌陀佛」萬德洪名,期生淨土。(釈迦如来説法図)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義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明西有沙門蕅益智旭解
上海圓明講堂沙門韜光圓瑛講
弟子芬陀利子明暘日新錄
今講此解。略分為六 :
一,二種題目。二,譯經法師。三,解經大師。四,著解序文。五,解經玄義。六,正釋經解
***
( 續上一頁 : 正宗分 (2) 發願 )

六,正釋經解

甲二正宗分三 乙初廣陳彼土依正妙果以啟信 二特勸眾生應求往生以發願 三正示行者執持名號以立行

乙三正示行者執持名號以立行

乙三正示行者執持名號以立行分二 丙初正示無上因緣 二重勸 今初
《經》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
《解》菩提正道。名善根。即親因。種種助道。施戒禪等。名福德。即助緣。聲聞(獨)〔緣〕覺。菩提善根少。人天有漏福業。福德少。皆不可生淨土。(唯)〔唯〕以信願執持名號。則一一聲。悉具多善根福德。散心稱名。福善亦不可量。況一心不亂哉。
】此文初正釋善根福德。聲聞下別明得生不得生。菩提正道名善根者。菩提二字。通因徹果。因中發菩提心。而修持名念佛之正行。為菩提正道。名善根。即親因。因者種義。為成菩提果之種子。種種助道。乃助成正道之法。如布施。持戒。禪定等諸度。名福德。即助緣。助成種子。生根發苗。開花結果。
聲聞緣覺。菩提善根少者。因但求己利。得少為足。不發菩提心。故善根少。人天有漏福業。福德少者。因修諸度。但求人天福樂。未了無為。未得無漏。故福德少。皆不得生淨土。故曰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唯以下明得生所以。欲生彼國。須具信願行。三種資糧。信願執持名號。即是三資糧。信吾人心性不可思議。西方依正。種種莊嚴。不出吾人心外。由是立大誓願。願求生彼國土。發菩提心。執持名號。正修淨業。兼修諸度。以萬善莊嚴淨土。是為多善根多福德。如是念佛。則一一聲中。悉具多善根福德。無上大因緣也。即散心稱名。福善亦不可量。何況一心不亂。其福善。豈可得而思議哉。
持名念佛。為善中善。故多善根。福中福。故多福德。此理人多不信。當為證釋。
何為善中善。以發菩提心念佛。具足智度論五菩提心故。
  • 一發心菩提。謂於無量生死中。發大菩提心也。而持名。正於凡夫生死心中發菩提心。求出生死。求生彼國。自度度人故。
  • 二伏心菩提。謂斷諸煩惱。降伏其心也。而持名。則正念纔彰。煩惱自滅故。
  • 三明心菩提。謂明了諸法。不外一心也。而持名。則了知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故。
  • 四出到菩提。謂得無生忍。出離三界。到薩婆若也。而持名。即得一二三忍。捷超生死。趨一切智故。
  • 五無上菩提。謂坐大道場。成最正覺也。而持名。則圓證三不退。直至成佛故。是謂善中之善。為多善也。
何謂福中福。以彌陀名號。具足萬德。而持名念佛。如蓮池大師所云。舉其名兮。兼眾德以俱備。專乎持也。統百行以無遺。則一心念佛。百行齊修。是謂福中之福。為多福也。
: 持名念佛。即為多善根多福德。有何聖教為證。
: 大悲經云。一稱佛名。以是善根。入涅槃界。不可窮盡。稱揚諸佛功德經云。若有得聞無量壽佛名者。一心持諷誦念。此人當得無量之福。永離三途。命終之後。往生彼國。此二經即多善多福之明證也。
《解》故使感應道交。文成印壞。彌陀聖眾。不來而來。親垂接引。行人心識。不往而往。託質寶蓮也。
】承上多善多福之故。而使因果相契。感應道交者。以三資之因為能感。以九品之果為能應。文成印壞者。出涅槃經。譬如蠟印印泥。印與泥合。印滅文成。此以銅鑄像。像文成。則蠟模印壞。以喻念佛行人。臨終往生。則淨土文成。娑婆印壞。在於一念。
彌陀眾聖。不來而來。親垂接引者。佛聖。乃眾生心內之佛聖。故不來。此約真如門。而來親垂接引。此約生滅門。真如隨緣顯現。行人心識。不往而往。託質寶蓮者。行人心識之體。本來周遍法界。故不往。循不思議業。現不思議事。故而往。託質寶蓮也。古德往生偈云。『身在華中佛現前。佛光來照紫金蓮。心隨我佛往生去。無去無來事宛然。』以上總釋無上因果。
《解》善男女者。不論出家在家。貴賤老少。六趣四生。但聞佛名。即多劫善根成熟。五逆十惡。皆名善也。阿彌陀佛。是萬德洪名。以名召德。罄無不盡。故即以執持名號為正行。不必更涉觀想參究等行。至簡易。至直捷也。
】此別明能持所持。善男女為能持人。不論出家在家。貴賤老少。乃至六趣。四生。但得聞佛名。即多劫善根。方能得聞。若無善根。佛名永不得聞。聞佛名。即使五逆十惡。皆名善也。
阿彌陀佛。為所持佛名。此名具足萬德。故曰是萬德洪名。以名呼召佛德。罄無不盡。蓮池大師云。舉其名兮兼眾德而俱備。何止光壽無量也。故即以執持彌陀名號。以為修行之正行。不必更涉及觀想參究等行。但持一句洪名。至簡至易。一教便會。一心受持。便得往生。至極直捷也。
《解》聞而信。信而願。乃肯執持。不信不願。與不聞等。雖為遠因。不名聞慧。
】此別明聞慧。聞而信願。乃肯立行。具足三資。方名聞慧。若不信不願。正行無由而立。與不聞無異。雖佛號一歷耳根。堪為道種。但成遠因。不得名為聞慧也。
《解》執持。則念念憶佛名號。故是思慧。然有事持理持。
】此別明思慧。執持。則念念思憶佛之名號。淨念相繼。無有間斷。故是思慧。然執持有事持理持。淺深不等。旁注可訂久偽者。訂為訂正。久偽。指有人解釋執持名號。一心不亂等。不按教觀。故為偽。今大師為之訂正。
《解》事持者。信有西方阿彌陀佛。而未達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但以決志願求生故。如子憶母。無時暫忘。
】此釋事持。深信西方。實有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現在說法。未達心佛不二之理。是心作佛者。是事造之佛。是心是佛者。是理具之佛。理具事造。皆不出吾人一念不可思議心性之外。未明斯理。不達他佛全是自心。自心全是他佛。彌陀即我心。我心即彌陀。但以信佛之故。決志願求。生彼國土。執持名號。執受在懷。持守不失。念茲在茲。無有間斷。喻如兒子憶念慈母。無時暫忘。此即思慧。但是事持。
《解》理持者。信西方阿彌陀佛。是我心具。是我心造。即以自心所具所造洪名。為繫心之境。令不暫忘也。
】此釋理持。理不離事。即由事持。而能達理。便是理持。了達所信西方阿彌陀佛。即是我心理具。即是我心事造。即以自心理具事造萬德洪名。以為繫心之境。以心緣境。以境繫心。心境不相捨離。令不暫時或忘。悟明全境是心。全心即境。心境一如。能所不二。此亦思慧。即是理持。
《解》一日至七日者。剋期辦事也。利根一日即不亂。鈍根七日方不亂。中根二三四五六日不定。〔又利根能七日不亂。鈍根僅一日不亂。中根六五四三二日不定。〕
】此別明修慧。先明七日剋期。
  • 一日至七日者。乃剋定期限。以辦生死大事也。念佛三昧得成。即生死大事所作已辦。何以故。一心不亂。即念佛三昧功成。不亂即正定也。七之為數。世間所重。故齋戒則定七日。持咒則定七遍。薦親則定七七。今念佛亦定七日。以驗根機之利鈍。而分三昧之淺深。
  • 利根一日即不亂者。根機靈利。天性敏捷。於剋期取證中。纔經一日念佛之功。即得一心不亂。非謂受持念佛法門第一日。乃謂平時或散或定。不得一心。於剋期取證中。勇猛精進。一日念佛。三昧功成也。
  • 鈍根要經七日精進。方得不亂。中根或二日三日四五六日不定。此亦大略分之。
  • 又利根者。志性堅固。平日工夫純熟。於剋期辦事中。萬緣放下。一念精專。能經七日。皆得一心不亂。安住三昧之中。
  • 鈍根者。於剋期七日。僅得一日不亂。中根或能經六日五日四三二日。而能一心不亂。亦不一概。
以上乃據本經而言。其他諸部。剋期念佛。長短不定。大本則定十日。文云。齋戒清淨。一心常念。十晝夜不絕者。命終必生我剎。此文似指在家之眾。若於剋期之中。齋戒清淨。一心常念。十日。亦得往生。
. 又鼓音王經。亦定十日。文云。若受持彼佛名號。堅固其心。憶念不忘。十日十夜。除捨散亂。必得見彼阿彌陀佛。
. 大集經。定四十九日。文云。若人專念一方佛。或行或坐至七七日。現身即得往生。
. 又般舟三昧經。定九十日。文云。若人自誓九十日中。常行常立。一心繫念。於三昧中。得見阿彌陀佛。
. 又文殊般若經。亦定九旬。文云。九十日端坐西向。專念於佛。即成三昧。此與般舟。剋期雖同。行法全異。彼則半行半立。此則全坐也。
如上所引。皆以念佛功深。淨業成就。然彌陀悲願難量。即一日。或十念稱名者。亦皆願垂接引也。大本法藏願云。一心繫念於我。雖止一晝夜不斷。必生我剎。若世俗之人。俗務不能擺脫。未得處於空閒。專念彼佛。但每日早晚。端身西向。念十口氣者。臨終亦得往生。總而言之。念佛之法。但能一心。不論時之久暫。皆得往生。惟品位高下之分矣。
《解》一心亦二種。不論事持理持。持至伏除煩惱。乃至見思先盡。皆事一心。不論事持理持。持至心開。見本性佛。皆理一心。事一心不為見思所亂。理一心不為二邊所亂。即修慧也。
】此別明修慧。念佛以一心不亂。方為極則。方是真修。一心不亂者。即純一其心。專念彌陀。三昧現前。而不動亂。不起妄念。不落知解。然有事一心。理一心之別。故曰一心亦二種。
不論事持理持者。
  • 事持。如聞說念佛法門。可以橫超三界。帶業往生。深信不疑。一心繫念。句句分明。念念相續。行住坐臥。唯此一念。更無二念。即以一念。而除眾念。由未達理。故曰事持。
  • 理持。如聞說念佛法門。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深信不疑。一心持念。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念極而空。了知能念心外。無有佛為我所念。所念佛外。無有心能念於佛。能所雙忘。心佛一體。念而無念。無念而念。由達理故。是曰理持。
持至伏除煩惱。乃至見思先盡。皆事一心者。念佛是圓頓修法。下事理二持。皆約圓教判。持名至圓五品位。伏見惑煩惱。至圓初信。除見惑煩惱。乃至二信至七信。思惑亦斷。為見思先盡。此皆事一心也。
持至心開見本性佛。皆理一心者。由事持。持至圓初住位。破一品無明。藏心開顯。藏心。乃法身。般若。解脫。三德祕藏之心。此心向為無明所覆。不得顯現。今念佛功深。能破一品無明。藏心開顯。即證一分三德。可以親見本性法身佛。名理一心也。
事一心我執亡。不為見思所亂者。如念到事一心。則我執已亡。見思惑盡。故不為見思所亂。理一心法執盡。不為二邊所亂者。若念到理一心。則法執已盡。無明亦破。雙捨空有二邊。全歸中道。故不為二邊所亂。此一心不亂。乃為修慧。
此中一心不亂。該括觀經三種心。
  • 一至誠心。無偽無妄故。此一心不亂。惟精惟一。更無偽妄。即至誠心也。
  • 二深心。具足善法故。此一心不亂。諸妄不起。萬善同歸。即深心也。
  • 三回向發願心。回向有三。
    . 一回向真如。此一心不亂。念念旋元自歸真如實際。即回向真如。
    . 二回向佛道。此一心不亂。念念相應。念念佛。即回向佛道。
    . 三回向眾生。此一心不亂。自性眾生。悉皆得度。自行化他。即回向眾生。
    合此三者。即回向發願心也。
又即起信論之三心。
  • 一直心。正念真如故。此一心不亂。不落有念。不落無念。有無不著。全歸中道。即直心正念真如也。
  • 二深心。樂集諸善法故。此一心不亂。六度齊修。萬行具足。即深心也。
  • 三大悲心。廣度諸眾生故。此一心不亂。三昧成就。教化眾生。即大悲心也。
    以上持名妙行。具足信願行三資糧。聞思修三妙慧。是淨土真因。下段臨終見佛。接引往生。是念佛勝果。
《經》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解》不為見思亂。故感變化身佛。及諸聖眾現前。心不復起。娑婆界中。三有顛倒。往生同居方便。二種極樂世界。
】其人。即事理二持。一心不亂之人。臨當壽命欲終之時。能感佛聖現前者。此乃以自力為能感之因。他力為能應之緣。因緣具足。感應道交也
楞嚴經。大勢至圓通章云。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此自力也。大本法藏願云。我作佛時。十方無央數世界。諸天人民。有發菩提。修諸功德。願生我剎。臨壽終時。我與大眾。現其人前。此他力也。接引往生有二相。上文聞思修三慧。為無上因。此臨終佛現。往生四土。為無上果。不為見思所亂。承上生前念佛工夫。若得事一心。則臨命終時。自然不為見思煩惱所亂。正念昭彰。如入禪定。與變化身佛。及諸聖眾。感應道交。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復起娑婆界中。欲有色有無色有。三界內我執顛倒。若但伏我執。蒙佛接引。往生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若我執已斷。蒙佛接引。往生極樂世界方便有餘土。
《解》不為二邊亂。故感受用身佛。及諸聖眾現前。心不復起生死涅槃二見顛倒。往生實報寂光二種極樂世界。
】不為二邊所亂。承上生前念佛工夫。若得理一心。則臨命終時。自然不為二邊所亂。心佛一如。入三摩地。與受用身佛。及諸聖眾。感應道交。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復起生死涅槃二見顛倒。若無明分破。蒙佛接引。往生極樂世界實報莊嚴土。若無明破盡。蒙佛接引。往生極樂世界常寂光淨土。
大凡人到臨終。是為生死關頭。死逆生順。二習相交。一生所作善惡。俱時頓現。作善現善境界。作惡現惡境界。如念佛之人。則現西方勝境。及佛聖接引之境。身無痛苦。先從下身冷起。漸漸冷上。全身都冷。而頂門未冷。此即往生之驗。往生之人。第八識從頂門而出。識離即冷。即得往生。不經中陰。不踰頃刻。一念之間。生極樂國。託質寶蓮。自然化生。不由胞胎。不假乳養。得清虛之身。相好具足。純丈夫相。隨功行之淺深。分品位之高下。故有四土之分。
《解》當知執持名號。既簡易直捷。仍至頓至圓。以念念即佛故。不勞觀想。不必參究。當下圓明。無餘無欠。
】此二段。乃結前正釋。啟後破疑。當知持名一法。但持一句佛號。何等簡單。一教便會。何等容易。一心持去。即得往生。何等直捷。仍至頓至圓者。橫出三界。頓超生死。一生同居。圓證三不退也。何以有此奇勳。以念念即佛故。不勞別作觀想。不必更加參究。一念當下圓明。具足無量法門。即觀想參究。亦不出一句名號中。無有盈餘。亦無欠闕。此一句佛號。即是大總相法門也。
《解》上上根。不能踰其閫。下下根亦(得)〔能〕臻其域。其所感佛。所生土。往往勝進。亦不一概。可謂橫該八教。豎徹五時。所以徹底悲心。無問自說。且〔深〕歎其難信也。
】上上根。如文殊普賢。皆發願求生極樂。二偈見前。不能踰其閫者。謂等覺菩薩。尚不能超越其範圍。下下根。如鸚鵡八哥。學念彌陀。亦得往生。以臻其域。極樂稱為蓮域。
所感佛。所生土。往往勝進。亦不一概者。所感應現之佛。有應化身。受用身之不同。所生土。有同居。方便。實報。寂光之不一。皆由能感三慧之力。有勝有劣故。感應道交。不妨不來而來。各見所見。不往而往。各生所生矣。
往往勝進。亦不一概者。此論蒙佛接引。往往有勝進接。如圓教接別教。別教接通教。不按位接者居多。亦不是一概如是也。
此持名念佛法門。圓滿具足。可謂橫該頓。漸。祕密。不定。藏。通。別。圓。八教。豎而論之。亦可徹於五時。所以如來徹底悲心。不待問而自說。且深歎其難信也。
《解》問 : 觀經專明作觀。何謂不勞觀想。答 : 此義即出觀經。彼經因勝觀非凡夫心力所及。故於第十三。別開劣像之觀。而障重者。猶不能念彼佛。故於第十六。大開稱名之門。今經因末世障重者多。故專主第十六觀。當知人根雖鈍。而丈六八尺之像身。無量壽佛之名字。未嘗不心作心是。故觀劣者。不勞勝觀。而稱名者。並不勞觀想也。
】此下釋疑。因前云。不勞觀想。故假設疑問。而解釋之。
: 觀經專明作觀。此是佛說。今何謂不勞觀想。
: 以此義。即出觀經。彼經因殊勝之觀法。非凡夫心力所能及。勝觀者。即觀彼佛報身之相。在池水上。白毫宛轉五須彌。紺目澄清四大海。此相豈凡夫心力所能觀想耶。
故於第十三。別開劣像之觀。而障重之人。心麤念雜。仍不能觀。故於第十六觀。大開稱名之門。今經因末世人根淺薄。障重者多。故專主第十六觀。執持名號。
觀經下品往生章云。如此愚人。臨命終時。遇善知識。勸令念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命終之後。見金蓮華。猶如日輪。住其人前。於一念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
當知下。稱理之談。末世人根雖鈍。心體本來具足百界千如。而丈六八尺之像身。無量壽佛之名字。未嘗不是唯心。是心作佛像。是心是佛像。是心作名字。是心是名字。經云。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故觀劣者。不勞勝觀。持名者。亦不勞觀想。其義一也。
《解》問 : 天奇毒峰諸祖。皆主參念佛者是誰。何謂不必參究。答 : 此義即出天奇諸祖。前祖因念佛人不契釋迦徹底悲心。故傍不甘。直下詰問。一猛提醒。何止長夜復旦。
】此因前云。不必參究。故假設疑問。而解釋之。
: 天奇毒峰諸祖。皆主參念佛者是誰。何謂不必參究。
: 此義即出諸祖。天奇本瑞禪師。毒峰本善禪師。因念佛人。不契釋迦如來徹底悲心。
何謂徹底悲心。佛以大悲愍念眾生。教人念佛。要人悟明。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之旨。一切眾生。不明斯旨。是為不契佛心。故諸祖在旁不甘心。以佛心如是大悲。念佛者昧而不覺。故天奇示眾云。終日念佛。不知全體是佛。如不知。只看念佛者是誰。直下詰問。一猛提醒。曰念佛是誰。要人於言下。迴光返照。親見自性彌陀。
何止長夜復旦者。眾生自從最初一念無明妄動。即迷卻本性。從迷入迷。在無明長夜中。而不覺悟。今為猛力提醒。豁然迷情頓破。心佛顯現。是謂復旦。眾生由本覺而不覺。今由不覺豁悟本覺。喻如昨日從旦入夜。今早從夜復旦。即性天明朗。佛日現前也。
《解》我(等)〔輩至〕今日。猶不肯死心念佛。苦欲執敲門瓦子。向屋裏打親生爺娘。則於諸祖成惡逆。非善順也。
】釋迦徹底悲心。要我念佛。我等猶不肯死心念佛。求生淨土。苦苦的去看念佛是誰。一句話頭。猶如執敲門瓦子。向屋裏打親生爺娘。爺娘喻自心。能念所念。一一唯心。不了心作心是。反將念佛是誰。一句話頭。苦苦參究。自問自己是誰。何異以敲門瓦子。打親生爺娘也。參究之人。原欲善順諸祖。因不達祖意。反成惡逆。違背祖師一猛提醒之意。非善順也。
《解》進問。此在肯心者則可。未肯者何得相應。曰噫。正(是)〔唯〕未肯。所以要你肯心相應。汝等正信未開。如生牛皮。不可屈折。當知有目者。固無日下(然)〔燃〕燈之理。而無目者。亦何必於日中苦覓燈炬。
】此兼破不肯死心。更進而問曰。前此所說。乃在能肯死心念佛之人則可。如未肯者。何得與釋迦徹底悲心相應。曰噫。謂我所說者。非為肯心者說。正唯對未肯者。要你發起肯心念佛。與釋迦悲心相應也。汝等正信未開者。即唯心之正信尚未開發。我法二執堅固。喻如生牛皮。不柔軟。不可屈折也。當知有目者。喻正信已開之人。深信即佛即心。即心即佛。自肯死心念佛。不必更加參究。故曰固無日下燃燈之理。
而無目者。喻正信未開之人。正好死心念佛。自得心開。何必苦苦參究。於心中更去覓心。故曰亦何必於日中。苦覓燈炬火也。
《解》大勢至法王子云。不假方便。自得心開。此一行三昧中。大火聚語也。敢有觸者。寧不被燒。
】此引證不必參究。楞嚴經。大勢至法王子云。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即此不假方便。自得心開二語。乃一行三昧。中。大火聚語也。誰敢有觸之者。若有觸者。那有不被燒之理。
《解》問 : 臨終佛現。寧保非魔。答 : 修心人不作佛觀。而佛忽現。非本所期。故名魔事。念佛見佛。已是相應。況臨終非致魔時。何須疑慮。
】修心人。指參禪之士。平時不作佛觀。而佛忽現。定屬魔事。如楞嚴所云。『修奢摩他。毘婆舍那。微細魔事。魔境現前。汝不能識。洗心非正。落於邪見。』又永明大師四料簡云。『有禪無淨土。 十人九錯路。陰境忽現前。瞥爾隨他去。』魔之惱亂行人。種種不一。皆投行人之所好。多現佛身。與菩薩身。而為說法。引入魔網。此非本所期望。忽見佛現。故 名魔事。禪宗有防魔語曰。『魔來也斬。佛來也斬。』而念佛見佛。是本所期。是為相應。不為魔事。況臨命終時。此時非致魔時。何須疑慮。
《解》問 : 七日不亂。平時耶。臨終耶。答 : 平時也。問七日不亂之後。復起惑造業。亦得生耶。答。果得一心不亂之人。無更起惑造業之事。
】此料簡七日一心。第一問答可知。第二答中。果得一心不亂者。更無起惑造業之事者。果得事一心不亂。如成具光明定意經云。『空閒寂寞。而一其心。在眾煩惱。而一其心。乃至褒訕利失。善惡等處。而一其心。』不為內惑外境之所雜亂。故曰無更起惑造業之事。
《解》問 : 大本十念。寶王一念。平時耶。臨終耶。答 : 十念通二時。晨朝十念。屬平時。十念得生。與觀經十念稱名同。屬臨終〔時〕。一念。則但約臨終時。
】此料簡十念一念。大本。即大本無量壽經。寶王。即念佛三昧寶王論。晨朝十念。即慈雲懺主。晨朝十念法。每日清晨。以水嗽口。焚香西向。合掌念十口氣。一口氣盡。為一念。此接引事務忙碌。日間無暇念佛之人。能早晚終身十念。亦得往生。十念得生。與觀經十念稱名。俱屬臨終時。看破一切。放下萬緣。以最猛利之心。念佛十口氣。亦得帶業往生。而一念。但約臨終者。生平不信佛。不念佛。至臨欲命終。業報現前。得遇善知識。開導念佛法門。善根發現。信心稱名。雖只一念。當此生死關頭。念力堅固。亦得往生。
《解》問 : 十念一念並得(往)生。何須七日。答 : 若無平時七日工夫。安有臨終十念一念。(從)〔縱〕下下品逆惡之人。並是夙因成熟。故感臨終遇善友。聞便信願。此事萬中無一。豈可僥倖。淨土或問。斥此最詳。今人不可不讀。
】此段文雖明顯。事極切要。每見世人。以為念佛不必早念。且待年老再念。並不思古人云。『莫待老來方學道。孤墳半是少年人。』又聞說臨終念佛。十念一念。並得往生。遂不肯平時念佛。欲待臨終時。再發心念。此是很錯誤的。故蕅公云。若無平時七日工夫。安有臨終十念一念。到臨終時。百苦交煎。就是要十念一念。都不容易。定要平時念佛工夫純熟。臨終方能提起正念。
縱下下品。逆惡之人者。謂五逆十惡之人。臨終而能十念一念者。皆是夙世善根之因成熟。故能感善緣。臨終時遇善友。開示念佛法門。聞便信願。發心持名。雖十念一念。其行不多。而當時心力猛利。惟佛是念。惟佛是求。故得仗佛願力。慈力。接引往生。此事一萬人中。難逢一人。豈可待臨終方念。而存僥倖之心哉。淨土或問一書。訶斥此事最詳。人人不可不讀此書。
《解》問 : 西方去此十萬億土。何得即生。答 : 十萬億土。不出我現前一念心性之外。以心性本無外故。又仗自心之佛力接引。何難即生。
】此疑遙遠即到。
: 西方去此娑婆世界。相隔十萬億佛土。何得即生。
: 以十萬億土。雖隔甚遠。實在不出我現前一念心性之外。以心性豎窮三際。橫遍十方。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太虛尚在心中。況十萬億土乎。故曰。心性本無外故。又仗自心之佛力。接引往生自心之淨土。無邊剎土。自他不隔於毫端。何難即生。
《解》如鏡中照數十層山水樓閣。層數宛然。實無遠近。一照俱了。見無先後。
】此以喻顯法。法中心性包括太虛。此理難知。借喻顯之。以鏡喻心。以數十層山水樓閣喻十萬億土。一照俱了。實無遠近。一見俱周。亦無先後。同在一時。故往生者。如一念頃生極樂國。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來去宛然。來去無性。如鏡中之境。顯現宛然。顯現無性也。
《解》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亦如是。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亦如是。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亦如是。
此以法合喻。西方依報。極樂世界。與彌陀說法。正報之佛生。亦如鏡中山水樓閣。層數宛然。層數無性。一照俱了。見無先後。彌陀聖眾現前。眾生心不顛倒。即得往生。亦如鏡中來去宛然。來去無性。一念俱了。見無先後也。
《解》當知。字字皆海印三昧。大圓鏡智之靈文也。
】此總結唯心。當知二字。要即事以明理。此經字字行行。皆心性之靈文。海印三昧。與大圓鏡智。皆心性之異名。心性具足一切法界。名海印三昧。即萬眾森羅海印含。此理具也。心性圓現一切依正。名大圓鏡智。即圓光普照。無法不現。此事造也。
《解》問 : 持名判行行。則是助行。何名正行。答 : 依一心說信願行。非先後。非定三。蓋無願行。不名真信。無行信。不名真願。無信願。不名真行。今全由信願持名。故信願行三。聲聲圓具。所以名多善根福德因緣。
】此疑二行差別。問持名判行行者。因前文判信願為慧行。持名為行行。
故此問曰 : 持名既判行行。則是助行。何名正行。
: 依一心說信願行者。三資唯是一心也。既是一心。故非有先後。亦非定三也。蓋下明非定三之理。無有願行。不名真信。無有行信。不名真願。無信願。不名真行。今全由信願持名。故信願行三。舉一即三。全三是一。念一聲佛號。圓具信願行。聲聲悉皆圓具。正助皆不出一心。二行亦不出一心。所以名為多善根福德因緣也
《解》觀經稱佛名故。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此之謂也。若福善不多。安能除罪如此之大。
】此引經作證。觀經稱佛名故。於念念中。能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即聲聲圓具信願行。福善既多。所以滅罪亦多。末二句反言者。福善不多。安能滅罪如此之大。
《解》問 : 臨終猛切。能除多罪。平日至心稱名。亦除罪否。答 : 如日出。群(暗)〔闇〕消。稱(佛)〔洪〕名。萬罪滅。
】此疑臨終猛切念佛。能除多罪。平日至心念佛。亦除罪否。答 : 如日出群暗消者。此以喻明。謂眾生將心造罪時。依惑起業。無明惑起。智慧日落。則全明成暗。今覺悟念佛。如日一出。群暗自消。智慧之日既現。愚癡惑業自滅。故曰稱佛名萬罪滅也。
《解》問 : 散心稱名亦除罪否。答 : 名號功德。不可思議。寧不除罪。但不定往生。以悠悠散善。難敵無始積罪故。
】此疑散心稱名。能否除罪。答 : 佛之名號。具足萬德。不可思議。豈有不除罪之理。但不一定往生淨土。下二句明不往生之故。以悠悠散善。散心稱名為悠悠散善。力不充分。所以難敵無始以來。生生世世。所積眾罪也。
《解》當知積罪。假使有體相者。盡虛空界。不能容受。雖百年晝夜。彌陀十萬。一一聲(中)。滅八十億劫生死(之罪)。然所滅罪。如爪上土。未滅罪。如大地土。
】此引證。當知是叮嚀告誡。應當知識。積罪假使是有體相者。則盡虛空界。皆不能容受。雖然於百年中。晝夜稱念彌陀十萬聲。一一聲皆滅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其所已滅罪。不過如爪上土。未滅之罪。如大地之土。其相去幾何。
《解》唯念至一心不亂。則如健人突圍而出。非復三軍能制耳。
】此專重一心不亂。唯有念佛。念到事理二種一心不亂。則有殊勝力用。必得往生。譬如健人。指勇健之將被圍。以有勇健之力。可以突破重圍。挺身而出。非復三軍之力所能制耳。三軍。喻見思塵沙無明三惑也。
《解》然稱名便為成佛種子。如金剛終不可壞。佛世一老人求出家。五百聖眾皆謂無善根。佛言。此人無量劫前為虎偪。失聲稱南無佛。今此善根成熟。值我得道。非二乘(慧)〔道〕眼所知也。由此觀之。法華明過去佛所。散亂稱名(者)。皆已成佛。豈不信(歟)〔哉〕。
】此喻證。念佛便為成佛種子。永劫不壞。如金剛之堅固。終不可壞。引佛世一老人為證。失聲念佛一聲。當為得度之因。況專心念。一心不亂念耶。又引法華經。明過去佛所。散亂稱名。皆已成佛。經云。『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豈有不信哉。
《解》伏願緇素智愚。於此簡易直捷。無上圓頓法門。勿視為難。而輒生退諉。勿視為易。而漫不策勤。勿視為淺。而妄致藐輕。勿視為深。而弗敢承任。
】此誡勸也。伏願緇素智愚者。緇指出家人。著染衣曰緇。素指在家人。看白衣為素。無論上智下愚。於此至簡易。至直捷之無上圓頓法門。勿視為圓頓難修。而輒生退卻推諉。勿視為直捷易行。而漫不策勵精勤。勿視為簡易淺近。而妄致藐視輕慢。勿視為無上高深。而不敢承當擔任。此句明第一義諦。即心即佛。念念相應念念佛之理。
《解》蓋所持之名號。真實不可思議。能持之心性。亦真實不可思議。持一聲。則一聲不可思議。持十百千萬〔無量〕無數聲。聲聲(聲)〔皆〕不可思議也。
】此文明三要。所念之佛。即境要。以一句佛號為繫心之境。不可思議者。以佛即是心故。能念之心。即心要。心為諸法之本也。不可思議者。以心即是佛故。能所不二。心佛一如。即法門要。聲聲皆不可思議。聲聲相續。念念相應。即如優曇缽羅華。時時出現。以喻佛身出現也。此解解此三要。要者。妙也。妙則不可思議。心境法門。三皆不可思議。此解亦不可思議也。初正示無上因緣竟。
丙二重勸
《經》舍利弗。我見是利。故說此言。若有眾生。聞是說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解》我見者。佛眼所見。究盡明了也。是利者。橫出五濁。圓淨四土。直至不退位〔盡〕。是為不可思議功德之利〔也〕。
】此約圓理釋。我乃釋迦自稱。佛證八自在我。故亦稱我。佛具足五眼。此見即佛眼所見。五眼者。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五眼功用頌曰。『天眼通非礙。肉眼礙非通。法眼唯觀俗。慧眼了知空。佛眼如千日。照異體還同。』照差別之異相。一一體同平等相。佛眼所見。全事即理。法法唯心。曰究盡諸法實相。明了不昧也。是利。即念佛可以橫出娑婆五濁。圓淨極樂四土。乃至三種不退位盡。是為不可思議功德之利也。
《解》復次是利。約命終時。心不顛倒而言。蓋穢土自力修行。生死關頭。最難得力。
】此約實事釋。是利。乃約臨命終時。此即一生念佛。修因結果之時。仗自己念力。仗彌陀願力。心不顛倒。此即是大利。由不顛倒。即得往生。離苦得樂。了生脫死。即得。乃不待移時。於彈指頃。橫超三界。神歸安養矣。蓋穢土。依自力。到臨命終時。未捨煖觸。一生善惡。俱時頓現。死逆生順。二習相交。謂之生死關頭。最難作主宗鏡錄。此位名亂心位。第六意識不行。八識中習氣亂發。故最難得力也。
若念佛之人。兼修福慧。及有淨願。臨終自然。心不顛倒。故余歸心淨土。自號三求堂主人。求福。求慧。求生淨土。以上二求。助成淨土之求。高登上品。楞嚴經云。純想即飛。必生天上。若飛心中。兼福兼慧。及與淨願。自然心開。見十方佛。一切淨土。隨願往生。欲度生死難關。但修淨業。自得其利。
《解》無論頑修狂慧。麼羅無功。即悟門深遠。操履潛確之人。儻分毫習氣未除。未免隨強偏墜。
】此為蕅公婆心苦口。聞者當知猛省。頑修者。謂盲修瞎練。但知用功。不諳修法。不明正理之人。狂慧者。謂天資聰敏。雖有狂解。不事進修。而無實行之人。此二種人。到生死關頭。不能得力。全然無用。謂之麼羅無功。此二種人。一則著事不達理。一則執理而廢事。姑置勿論矣。下則進一步而論修禪之士。
即悟門深遠。操履潛確之人者。上句謂非頑修者。乃參禪悟理之人。不獨淺悟。而悟門又復深遠。下句謂非狂慧者。乃解行相應之人。操修履踐。深潛確實。如此二種之人。應當臨終有大把握。可以了脫生死。倘有一分一毫習氣種子未除乾淨。未免還要隨強偏墜。即隨那種力強。而偏招墜落。況頑修狂慧者。此皆但憑自力修行之危險也。
昔日草堂青禪師。有解有行。受曾姓婦人四事供養。心生感激。乃言。老僧與夫人作子。一日。見宰相告老還鄉。非常榮耀。忽起一念羨慕之心。未久示寂。曾姓生子。使人看草堂已坐脫矣。年少聰敏。早登科第。以前世之禪功。換一生之富貴。後入閣為宰相。即曾魯公也。
又。唐朝惠林寺。圓澤和尚與李源交善。源以不仕。常居寺中。一日。與澤相約。同朝峨嵋山。源欲取道荊州。澤欲由斜谷。須過京師。源以久絕人事。不欲入京。澤遂從之。一日。舟行南浦。見一婦人汲水。澤望而泣曰。不欲由此為是耳。源驚問其故。澤曰。婦人孕三年。吾遲為之子。不逢則已。今既見之。無可逃者。三日願公臨。以一笑為信。後十三年。於杭州天竺寺外。當與公相見。源心悲哀。澤具浴。至晚而寂。過三日。源往親之。兒果對源一笑。即以故語其家。葬訖。源還返寺中。後十三年。自洛赴杭。以應其約。於葛洪井畔。聞有牧童扣牛角而歌曰。『三生石上舊精魂。賞月吟風莫要論。慚愧情人遠相訪。此身雖異性常存。』源曰。澤公健否。答曰。李君真信士也。然世緣未盡。且勿相近。唯勤修不惰。乃復相見。又歌曰。『身前身後事茫茫。欲話因緣恐斷腸。吳越江山遊已遍。卻回煙棹上瞿塘。』遂隱不見。源返惠林。
青禪師。宗門巨匠。圓澤具宿命通。尚於生死關打不透。況復其餘。望學道之士。及早持名。求得事理一心不亂。併仗佛力往生。勿徒恃自力而已。
《解》永明祖師。所謂十人九蹉路。陰境(忽)〔若〕現前。瞥爾隨他去。此誠可寒心者也。
永明延壽智覺大師。為淨土宗第六代祖。故稱祖師。四料簡云。『有禪無淨土。十人九蹉路。陰境忽現前。瞥爾隨他去。』蹉路者。錯路也。又失路也。陰境有二釋。一五陰魔境。於禪定時。彼等諸魔。僉來惱亂。若不辨識其為魔。一瞥眼即隨之而去。一為中陰。臨命終時。前陰已盡。中陰現前。自力不勝。又無佛力。難免隨境而去。是為可懼。豈不寒心。
《解》初果昧於出胎。菩薩昏於隔陰。(這)〔者〕裏豈容強作主宰。僥倖顢頇。
】初果。即須陀洹果。此云預流果。已破見惑。初預聖人之流。天上人間。尚須七番受生。昧於出胎者。一出胎。對前生之事。皆迷昧不知也。菩薩亦有隔陰之昏。前陰已滅。經中陰身投胎。後陰出世。對前生事。亦復昏昧。這裏豈容勉強作主宰。而僥倖顢頇也。
世有修行不精進之人。自謂今生修不圓滿。來生再修。總有一生。可以修得圓滿。他不知有隔陰之昏。一轉生。便不記得前生所修未滿。並不思修行。不能繼續。前功盡廢。豈不可惜哉。
《解》唯有信願持名。仗他力故。佛慈悲願。定不唐捐。彌陀聖眾。現前慰導。故得無倒。自在往生。
】修行。唯有念佛。最為穩當。有信願持名。自己淨業之力。更仗他彌陀願力。佛以慈悲願力。接引念佛眾生。往生彼國。故一生所用之功。定不至唐捐。到臨終時。彌陀聖眾現前。安慰引導。故得心無顛倒。自在往生也。
《解》佛見眾生。臨終倒亂之苦。特為保任此事。所以殷勤再勸發願。以願能導行故也。
】此明佛意。我佛見一切眾生。臨終時倒亂之苦。特說此文。保任此事。果能念佛。一心不亂。臨終必感佛現。所以殷勤懇切。再勸發願。求生彼國。以願之為力至大。以能導行故也。
《解》問 : 佛既心作心是。何不竟言自佛。而必以他佛為勝。何也。
】此問答。乃破我法二種執情。問意 : 佛既心作心是。何不言自佛。而必以他佛之力為勝。必仗他力者。何也。
《解》答 : 此之法門。全在了他即自。若諱言他佛。則是他見未忘。若偏重自佛。(則是)〔卻成〕我見顛倒。
】答 : 此念佛是圓頓法門。同華嚴經。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之旨。佛。是眾生心內之佛。眾生。是佛心內眾生。生心佛心。本來一體。修此法門者。貴在悟理。方成理一心不亂。故曰全在了他即自。了知他佛。即是自心之佛。若諱言。諱者忌諱。人子於親終之日。諱不敢言。若忌言他佛。則是他見未忘。未能了他即自故。若必言自佛。乃偏重自佛。則是我見堅固。顛倒莫甚。我見未除。何況法執。若明即佛即心之理。則自他見泯。我法雙忘矣。
《解》又悉檀四益。後三益。事不孤起。儻不從世界深發慶信。則欣厭二益尚不能生。何況悟入理佛。唯即事持達理持。所以彌陀聖眾現前。即是本性明顯。往生彼土。見佛聞法。即是成就慧身。不由他悟。
】悉檀四益者。
. 一世界悉檀。歡喜益。
. 二為人悉檀。生善益。
. 三對治悉檀。破惡益。
. 四第一義悉檀。入理益。後三益。事不孤起。起必有由。
儻不從世界深發慶信者。謂釋迦未說西方依正莊嚴。不能深發慶幸信仰之心。則欣厭二者之願尚不能生。何況悟入理佛耶。慶。即慶聞佛說。慶遇良緣。得歡喜益。欣。即欣慕極樂。欣修淨業。得生善益。厭。即厭離娑婆。厭棄五濁。得破惡益。悟。即悟唯心淨土。悟自性彌陀。得入理益。倘無第一悉檀。二三尚不可得。何況能得第四耶。
唯即事持達理持者。先由事持。以能念心。念所念佛。此屬有念。再由有念。而至無念。了知能念之心。自體本空。所念之佛。了不可得。此屬無念。若住無念。此亦非是。古德云。『有佛處不得住。無佛處急走過。』透過有無兩關。無念而念。念即無念。所謂『恰恰念佛時。恰恰無佛念。無佛恰恰念。常念恰恰無。』此乃即事持而達理持。所以得彌陀聖眾現前。即是本性之佛分明顯現。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往生彼土。見佛聞法。即是成就自性之中本有慧身。不由他悟。此即同圓教初住菩薩。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得清淨妙法身。湛然應一切也。
持名念佛一法。為無上圓頓法門。
故以深妙稱之。
《解》法門深妙。破盡一切戲論。斬盡一切意見。唯馬鳴。龍樹。智者。永明之流。徹底擔荷得去。〔其餘世智辯聰。通儒禪客。盡思度量。愈推愈遠。又不若愚夫婦老實念佛者。為能潛通佛智。暗合道妙也。我見是利。故說此言。分明以佛眼佛音。印定此事。豈敢違抗。不善順入也哉。二正宗分竟。〕
】持名念佛一法。為無上圓頓法門。故以深妙稱之。但持一句佛號。驀直念去。不假分別。不落思量。直心直行。故得破盡一切戲論。斬盡一切意見。而此無上圓頓深妙法門。唯有大根器人。如馬鳴。龍樹。智者。永明之流。方能直下承當。徹底擔荷得去。
馬鳴。東天竺婆羅門。因中五百世為馬王。生時群馬皆鳴。故號馬鳴。為馬說法。馬皆流淚。七日不食。出家後。得法於富那夜奢尊者。傳佛心印為十二祖。造大乘起信論。發起大乘正信。文云。若人專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修善根。回向願求。生彼世界。即得往生。常見佛故。終無有退。若觀彼佛。真如法身。常勤修習。畢竟得生。住正定故。
龍樹。南天竺梵志。因中為樹神。樹中常有五百龍聽法。後遇迦毘摩羅尊者。授以心印。楞伽經云。有大名德比丘。厥號為龍樹。得初歡喜地。往生安樂國。
智者。諱智顗。字德安。俗姓陳氏。潁川人也。母徐氏。夢五彩香煙縈懷。欲拂去之。聞人語曰。宿世因緣。寄託王道。福德自至。既誕。夜現神光。棟宇煥然。兼輝鄰室。眼有重瞳。七歲至伽藍。諸僧口授普門。一遍即得成誦。後誓作沙門。荷負正法為己重任。投湘州果願寺沙門法緒出家。得法於光州大蘇山。慧思禪師。一見謂曰。昔日靈山。同聽法華。宿緣所追。今復來矣。一日。誦法華至藥王菩薩本事品。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身心豁然。得入法華三昧。後住天臺山。判釋東流一代時教。分為五時八教。創立三止三觀。為天台宗。後奉詔入京。行至石城有疾。右脅西向。稱念彌陀觀音而寂。足證大師。亦歸心淨土矣。
永明。名延壽。號沖元。俗姓王。錢文穆王時。為杭州稅司。好放生。用虧庫銀。判處死刑。臨斬面不改色。怡然曰。以吾一命。已救無量生命。死何恨焉。劊子一刀斬下。刀成三段。王頸無傷。監斬官奇之。具奏獲赦。官復原職。王力辭。發心出家。參天台韶國師。發明心要。後聞淨土法門。橫超三界。疾出生死。乃書禪淨二鬮。於佛前懇禱。拈取決定之。連拈三次。皆是淨土。乃決志念佛。以萬善莊嚴淨土。日課一百八事。十萬彌陀。住持杭之西湖淨慈寺。夜間別峰行道念佛。後蒙觀音菩薩。授灌頂水。福慧日增。著宗鏡錄。及闡揚淨土諸書。清雍正帝閱其書。稱揚讚歎。超過歷代諸大善知識之上。年七十二歲。焚香別眾。坐脫西歸。有僧病中入冥。見閻王禮一僧像。問其部屬曰。王禮是誰之像。告曰。永明大師。往生西方上上品。王重其德。故敬禮耳。
三正示行者執名號以立行竟。三分中。第二正宗分竟。
>> 續下一頁 : 流通分

相關:
. 開示彌陀疏鈔 — 黃念祖老居士法音
. 念佛的十種功德利益
avatar-img
13會員
350內容數
釋迦牟尼佛出興於世,就是為了要說阿彌陀佛的本願。真能究竟幫助眾生的,只有淨土念佛法門,是乘佛願力之法。就是這一生能夠了脫生死,能夠出離三界六道輪迴。一心堅信阿彌陀佛,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念念不捨,如此念佛,定能往生至西方極樂世界。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一念相應一念佛 的其他內容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義 正宗分: (2) 特勸眾生應求往生以發願 ~ 蕅益大師要解 ‧ 圓瑛法師講義 「若使信願能得堅固。雖臨命終時。只十念或一念。亦決定得生淨土。何以故。因彼念力堅固。一心不雜不亂。加信願二堅固力。會三力於一時。收成功於片刻。」
「故念佛眾生。一念心與佛號相應。則一念佛。念念相應。則念念佛。是則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也。」此約今成。當成。今成者。即現今念念成就。當成者。即當來亦如是成就。今成當成。皆依已成之彼土。依正妙果為本質境。作增上緣。能令我等。信願持名之眾生。信。亦念念如是信。願。亦念念加是願。持。亦念念如是持。
「心不離佛,佛不離心,心中不雜餘事。」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義 ~ 蕅益大師要解 ‧ 圓瑛法師講義 經中不外信願行三資糧。此先序其由致。前六句即勸信。勸願。勸行之序。依正二俱現在實有。非假設理想。應當深信不疑。世界名極樂。循其名則樂之極。應當切願求生。佛號阿彌陀。光壽無量。聞說應當力行念佛修行。
阿彌陀經要解講義 ~ 蕅益大師要解 ‧ 圓瑛法師講義 「一歸本元,無有二致,惟一清淨本心。」一切諸佛心要。不出我現前念佛之心性。菩薩萬行司南。亦不出我一念心性。萬行雖多。以心為主。如指南鍼。依此而行。故稱司南。皆不出此者。即諸佛菩薩。所修所證。皆不出此經。此經體即法界。法界無盡。故歎述亦莫能盡。
講義序 重校新版阿彌陀經要解講義序 ~ 李炳南謹識 圓瑛法彙序 ~ 閩侯林翔敬撰 彌陀要解講義序 ~ 興慈謹撰 彌陀要解講義序 ~ 靳雲鵬敬序 *** 重校新版 阿彌陀經要解講義 序 (李炳南謹識) 佛法難聞,凡情忽之也;淨宗難信,旨奧罔解也。佛法者何?淨而已矣。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義 正宗分: (2) 特勸眾生應求往生以發願 ~ 蕅益大師要解 ‧ 圓瑛法師講義 「若使信願能得堅固。雖臨命終時。只十念或一念。亦決定得生淨土。何以故。因彼念力堅固。一心不雜不亂。加信願二堅固力。會三力於一時。收成功於片刻。」
「故念佛眾生。一念心與佛號相應。則一念佛。念念相應。則念念佛。是則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也。」此約今成。當成。今成者。即現今念念成就。當成者。即當來亦如是成就。今成當成。皆依已成之彼土。依正妙果為本質境。作增上緣。能令我等。信願持名之眾生。信。亦念念如是信。願。亦念念加是願。持。亦念念如是持。
「心不離佛,佛不離心,心中不雜餘事。」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義 ~ 蕅益大師要解 ‧ 圓瑛法師講義 經中不外信願行三資糧。此先序其由致。前六句即勸信。勸願。勸行之序。依正二俱現在實有。非假設理想。應當深信不疑。世界名極樂。循其名則樂之極。應當切願求生。佛號阿彌陀。光壽無量。聞說應當力行念佛修行。
阿彌陀經要解講義 ~ 蕅益大師要解 ‧ 圓瑛法師講義 「一歸本元,無有二致,惟一清淨本心。」一切諸佛心要。不出我現前念佛之心性。菩薩萬行司南。亦不出我一念心性。萬行雖多。以心為主。如指南鍼。依此而行。故稱司南。皆不出此者。即諸佛菩薩。所修所證。皆不出此經。此經體即法界。法界無盡。故歎述亦莫能盡。
講義序 重校新版阿彌陀經要解講義序 ~ 李炳南謹識 圓瑛法彙序 ~ 閩侯林翔敬撰 彌陀要解講義序 ~ 興慈謹撰 彌陀要解講義序 ~ 靳雲鵬敬序 *** 重校新版 阿彌陀經要解講義 序 (李炳南謹識) 佛法難聞,凡情忽之也;淨宗難信,旨奧罔解也。佛法者何?淨而已矣。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佛說阿彌陀經 姚秦龜茲三藏鳩摩羅什譯 如是我聞:
Thumbnail
龍德上師: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 法藏比丘第四十四願 免費加入觀音山會員 即可聆聽完整長篇開示 更多請見「觀音山 全球資訊網」 https://www.fazang.org/info/events.php
Thumbnail
您是否恭誦過一部《佛說阿彌陀經》?您知道《佛說阿彌陀經》的經文內容與相關介紹嗎? 恭誦《佛說阿彌陀經》有何功效呢?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文章摘要】 《佛說阿彌陀經》簡介 《佛說阿彌陀經》經文 《佛說阿彌陀經》功效 觀音山 第一屆 佛王誓約九日祈願大法會
Thumbnail
西方淨土思想依據佛陀在耆闍崛山所說《無量壽經》、王舍城所說《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祇樹給孤獨園所說《阿彌陀經》等三經而來。《無量壽經優波提舍願生偈》又稱《往生論》,與「淨土三經」、《華嚴經‧普賢行願品》、《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等五部經合稱「淨土五經一論」。欣逢 阿彌陀佛聖誕,觀音山發起助印!
Thumbnail
偉大 阿彌陀佛為光中極尊、佛中之王,圓滿四十八大悲宏誓願,成就莊嚴國土,並廣設善巧方便接引四生六道,為遍虛空法界最殊勝且最易得生之淨土。敬邀您共同助印《淨土三經》,與 阿彌陀佛締結甚深法緣,發願求生西方極樂淨土,解脫輪迴諸苦。
Thumbnail
“阿彌陀堂訊息” 是來自山中小木屋,住著近百歲老婆婆,管理著小小的彌陀堂。牆上掛有許多小木牌,都是逝去的村民。每個月,會有個長著清純,文筆甚美,卻說不出話的小女生幫老婆婆的智慧話語(燈飾生活與生命的體驗)編成小刊物分送村民。 電影講述的是在東京打拚的孝夫和美智子夫婦的故事。孝夫自從得到寫作新人獎後,
Thumbnail
阿彌陀佛,梵語:Amitābha,阿彌陀依據梵文和佛典,有好幾種意義:阿彌陀的梵語amita,有無量的意思。無量是究竟、圓滿,不但佛的光明和壽命無量,佛的智慧、願力等一切也都無量,所以阿彌陀佛代表了無量諸佛。
Thumbnail
愛的供養//歌詞分享: 把你捧在手上 虔誠地焚香 剪下一段燭光 將經論點亮 我用盡一生一世來將你供養 只期盼你停住流轉的目光 請賜與我無限愛與被愛的力量 讓我能安心在菩提下靜靜的觀想 把你放在手上 合起了手掌 默默乞求上蒼 指引我方向 不求地久天長 只求在身旁 我用盡一生一世來將你供養 人
Thumbnail
阿彌陀佛較眾生更加珍惜佛弟子! 《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 “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這句話本意是指在台上表演的時間往往只有短短的一分鐘,但是為了這台上的這一分鐘的表演時間,需要付出十年的艱辛努力。用來形容只有刻苦努力,才能取得成功的人。適用於演藝界真正有造詣的大師級人物。例如京劇大師周信芳,相聲
Thumbnail
阿彌陀佛為何建立淨土(象山慶’23.2.5) 《往生論》:「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曇鸞大師註: 此二句,名「莊嚴性功德成就」。佛本何故起此莊嚴?見有國土,以愛欲故,則有欲界;以攀厭禪定故,則有色、無色界。此三界,皆是有漏邪道所生;長寢大夢,莫知悕出。是故興大悲心:「願我成佛,以無上正見道,起清淨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佛說阿彌陀經 姚秦龜茲三藏鳩摩羅什譯 如是我聞:
Thumbnail
龍德上師: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 法藏比丘第四十四願 免費加入觀音山會員 即可聆聽完整長篇開示 更多請見「觀音山 全球資訊網」 https://www.fazang.org/info/events.php
Thumbnail
您是否恭誦過一部《佛說阿彌陀經》?您知道《佛說阿彌陀經》的經文內容與相關介紹嗎? 恭誦《佛說阿彌陀經》有何功效呢?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文章摘要】 《佛說阿彌陀經》簡介 《佛說阿彌陀經》經文 《佛說阿彌陀經》功效 觀音山 第一屆 佛王誓約九日祈願大法會
Thumbnail
西方淨土思想依據佛陀在耆闍崛山所說《無量壽經》、王舍城所說《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祇樹給孤獨園所說《阿彌陀經》等三經而來。《無量壽經優波提舍願生偈》又稱《往生論》,與「淨土三經」、《華嚴經‧普賢行願品》、《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等五部經合稱「淨土五經一論」。欣逢 阿彌陀佛聖誕,觀音山發起助印!
Thumbnail
偉大 阿彌陀佛為光中極尊、佛中之王,圓滿四十八大悲宏誓願,成就莊嚴國土,並廣設善巧方便接引四生六道,為遍虛空法界最殊勝且最易得生之淨土。敬邀您共同助印《淨土三經》,與 阿彌陀佛締結甚深法緣,發願求生西方極樂淨土,解脫輪迴諸苦。
Thumbnail
“阿彌陀堂訊息” 是來自山中小木屋,住著近百歲老婆婆,管理著小小的彌陀堂。牆上掛有許多小木牌,都是逝去的村民。每個月,會有個長著清純,文筆甚美,卻說不出話的小女生幫老婆婆的智慧話語(燈飾生活與生命的體驗)編成小刊物分送村民。 電影講述的是在東京打拚的孝夫和美智子夫婦的故事。孝夫自從得到寫作新人獎後,
Thumbnail
阿彌陀佛,梵語:Amitābha,阿彌陀依據梵文和佛典,有好幾種意義:阿彌陀的梵語amita,有無量的意思。無量是究竟、圓滿,不但佛的光明和壽命無量,佛的智慧、願力等一切也都無量,所以阿彌陀佛代表了無量諸佛。
Thumbnail
愛的供養//歌詞分享: 把你捧在手上 虔誠地焚香 剪下一段燭光 將經論點亮 我用盡一生一世來將你供養 只期盼你停住流轉的目光 請賜與我無限愛與被愛的力量 讓我能安心在菩提下靜靜的觀想 把你放在手上 合起了手掌 默默乞求上蒼 指引我方向 不求地久天長 只求在身旁 我用盡一生一世來將你供養 人
Thumbnail
阿彌陀佛較眾生更加珍惜佛弟子! 《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 “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這句話本意是指在台上表演的時間往往只有短短的一分鐘,但是為了這台上的這一分鐘的表演時間,需要付出十年的艱辛努力。用來形容只有刻苦努力,才能取得成功的人。適用於演藝界真正有造詣的大師級人物。例如京劇大師周信芳,相聲
Thumbnail
阿彌陀佛為何建立淨土(象山慶’23.2.5) 《往生論》:「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曇鸞大師註: 此二句,名「莊嚴性功德成就」。佛本何故起此莊嚴?見有國土,以愛欲故,則有欲界;以攀厭禪定故,則有色、無色界。此三界,皆是有漏邪道所生;長寢大夢,莫知悕出。是故興大悲心:「願我成佛,以無上正見道,起清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