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雲懺主淨土文-今詮.3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6 分鐘
【願此十念(以此念佛因緣[1]),得入如來,大誓海中。承佛慈力,眾罪消滅,善根增長。】
第十八願的具體行法,簡括為乃至十念,也就是<善導.釋>的稱我名字,下至十聲」;【十要版】此段云「願此十念」,而【流行版】改為「以此念佛因緣,前者緊扣《大經》第十八願、及<善導.釋>本願取意文的特色與深意,也就是以《觀經》下品下生解釋本願文:「具足 乃至十念」,顯示了「上包一形,下包一念」「平生業成」的靈活,及「舉下攝上」「不捨惡機」的悲願。這比泛說「以此念佛因緣」更具體而明確。
十方眾生若能信受第十八願而下至十聲」的稱念佛名,當下回應了阿彌陀佛「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的本誓重願,而必得往生,為什麼?願誓雖是因地的法藏比丘所發,而果地的阿彌陀佛十劫前已成就,「今已成佛,現在西方」「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是故,因地本願,必得實現,「眾生稱念,必得往生」。就佛而言,從因向果,願以成力、不徒然;由眾生言,從果向因,力以就願、不虛設[2];因果相應,念佛必生:「以果地覺,為因地心;因賅果海,果徹因源」,可說是法爾如是、自然所牽不為而成,不求而得,善導大師《往生禮讚》云:「六方如來舒舌證,專稱名號至西方」;慧淨法師<淨土宗帶三法數>云:
眾生以「乃至十念」的念佛之行,就能乘上彌陀願力,必定往生淨土;彌陀則以念佛眾生的必定往生為代價,酬答本願,最終成佛。……第十八願是阿彌陀佛自利、利他的功德力之源。現在阿彌陀佛已經成佛,十方眾生……乘彌陀本願力而自然得生。《無量壽經》說:「其佛本願力,聞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國,自致不退轉。」
因此,若隨順佛願、乘托佛力而專稱佛名,則往生淨土乃是求而無求、自然而然,如懺主所願「得入如來大誓海中」!如是「本願稱名」之義,曇鸞大師《往生論註》:「緣佛願力故,十念念佛,便得往生。」信而行之,即是「信佛因緣」;念佛為因、佛願為緣,因緣和合,五乘齊入報土。阿彌陀佛方便顯現為法藏比丘,而發起不可思議之四十八願,乃為了救度眾生,其果德之廣大深奧,如大海無邊。之後又發三個「誓不成等覺」的重誓願:「必至無上道」「普濟諸貧苦」「名聲超十方」;進一步緩解眾生對「四十八願」不能滿足的疑心,故說此三偈,請天感地動之瑞而證明其金剛之心。前有願、後有誓,佛之悲心與誠意,不僅令天雨(華)地震(動),空中讚言「決定必成無上正覺」,亦令眾生祛疑生信,心內歡喜;這種誓約可喻如《莊子·人間世》云:「子之愛親,命也,不可解於心;臣之事君,義也,無適而非君也;無所逃於天地之間。」眾之歸佛,命也、義也,佛之悲願光明無所不在,眾生心不可能解離於佛的關照;生佛一體,無所逃於機法(實相真如)之間。
承佛慈力,眾罪消滅,善根[3]增長。
念佛有五種增上緣、十種利益[4]慧淨法師歸納「現當二益」十五點:1、彌陀住頂;2、佛光護身;3、諸佛護念;4、菩薩相隨;5、冥眾護持;6、消除罪障;7、增長福慧;8、離諸厄難;9、能得壽康;10、將獲善終;11、入正定聚;12、斷除輪迴;13、往生淨土;14、成就佛果;15、廣度眾生。
懺主先總說「滅罪、增善」的現生之益,這是由於念佛而得佛力護持,而非自力之修觀、懺悔,持戒、作福所能及於萬一。
《觀經》:「至心稱念南無阿彌陀佛,於念念中除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 善導大師《法事讚》云:「以佛願力:五逆十惡,罪滅得生;謗法闡提,回心皆往。」《般舟讚》云:「謗法闡提行十惡,回心念佛罪皆除;利劍即是彌陀號,一聲稱念罪皆除;念念稱名常懺悔,人能念佛佛還憶。」除了諸佛護念、二聖影護之外,佛亦遣二十五位大菩薩擁護,亦得天龍八部的隨護,不受災厄。
其次,阿彌陀佛光明無量,照護一切稱名眾生,令彼現生業障消除、善根增長;何況,「專稱彌陀佛名」就具足了往生成佛的多(大、最勝、無上)善根與福德《念佛鏡》:「唯有念佛一門,是多善根、多福德。」元照大師《阿彌陀經義疏》:稱名是多善根、多福德也。 藕益大師《阿彌陀經要解》: 佛以大願作眾生多善根之因,以大行作眾生多福德之緣。持佛名者,善根福德,同佛無異,則一一聲,悉具多善根福德也。印光大師<臨終三大要>:「凡夫由念佛故,業便消滅……業力既消,所有善根,自然增長殊勝。」這也是仰憑彌陀悲願之所惠賜,由信受、稱名而順其自然的領納。
懺主所云「滅罪、增善」是通於聖道門修行,順應一般(世俗)需求的兩端總說;若專從淨土門念佛的特別心願與利益,則可深入細說;如智隨法師<念佛現當二益.講義>云:
現世利益,無量無邊,既有經論理據,更有現實事證,古今多有論及,今取其要者,大分為六,略加說明:⒈ 彌陀攝受,諸佛護念。⒉消災免難,增福延壽。⒊觸光柔軟,善心生焉。⒋多善多福,妙上好人。⒌平生業成,現生不退。⒍佛聖來迎,正念往生。
其他有關「念佛現益」之文,如《觀經四貼疏》:「專念彌陀名者,即觀音、勢至,常隨影護,亦如親友知識也。」《觀念法門》:「但有專念阿彌陀佛眾生,彼佛心光,常照是人,攝護不捨。」《十往生經》:「若有眾生,念阿彌陀佛,願往生者,彼佛即遣二十五菩薩,擁護行者;若行、若坐、若住、若臥,若晝、若夜,一切時,一切處,不令惡鬼惡神,得其便也。」亦可作證。
【若臨命終,自知時至;身無病苦、心不貪戀、意不顛倒,如入禪定。佛及聖眾,手執金臺,來迎接我;於一念頃,生極樂國。】
前段文提及的「現當二益」,若以凡夫心較量其功德,則「現世」利益只幾十年,有限;而「往生」功德超過數量,無窮。因此,念佛人的重心,多置於往生之後成佛度眾的自他兼利的大功德;至於此生剩餘的日子,但求平順、健康、單純,能安於念佛,平生業成,並隨緣的自信教人信,這樣就可以了。不應於世俗生活太計較,而耽誤了念佛往生的大事,以至於輕重不分、本末顛倒,那就可惜了。印光大師云:「念佛根本道理,是要人生信發願,求生西方,了脫生死。不可只發求世間富樂,不求生西方。能一心念佛,求生西方,世間災難,亦可消滅。」是故念佛之人,當善體彌陀之弘誓大願而一向念佛,歸心極樂,則可攝盡一切世出世間、利己利人的法益功德。智隨法師<念佛現當二益.講義>云:
當來利益,無窮無盡,非言語能盡。……大分八點,略加說明:1.蓮華化生,華開見佛。2.見佛聞法,悟無生忍。3.離苦得樂,身心清淨。4.相好莊嚴,六通具足。5.諸有所求,應念即至。6.上善聚會,願行圓滿。7.必至補處,入佛境界。8.上供諸佛,下化眾生。
這八點涵括了往生之後的各種真實極致的受用與成就,具如淨土三經所應許的「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之一切殊勝內容,才是念佛人終極的理想與實現,是不共於佛教其他宗派(聖道門)的特色,而其超勝成果的獲得,卻是最簡捷、最易行的「本願稱名、凡夫入報」法門。《觀經四帖疏》云:「眾生稱念,即除多劫罪;命欲終時,佛與聖眾,自來迎接;諸邪業繫,無能礙者。」 懺主此段文是從自知命終到佛聖來迎、往生極樂的過程;可分幾個重點:
1.「若臨命終,自知時至」
慧淨法師<往生與預知時至 >云:信佛念佛的人,必生極樂。若能預知就可充分準備。念佛人對預知時至的期盼,甚至超越了五福臨門。「念佛願生必往生,平生業成光攝護;臨命終時佛現前,蓮花接引生淨土。」「預知時至常念佛,心性柔和不計較;靜默無諍不多話,安份守己不多事。」內心寂靜則能感受身體的狀況,自知時候到了,而阿彌陀佛也可能讓我們預知。<無諍念佛,預期坐脫>亦云:能自視為愚夫愚婦,與人無諍、於世無求,「隨作務,隨念佛」,就能預知時至,安然往生。至於不務實修、聰明智辯的人,多半如佛所言:「大命將終,悔懼交至。」有事無事常將這句佛號掛在口中、懸在心上。每一念專注、攝心,雜念漸少,乃至「淨念相繼」,這樣的人或能預知時至。廣欽老和尚云:「念到心中單純一念,無其他雜思想,便能預知時至。」但是,除非為了現身作證「念佛必生」的事理,以啟人信受(此想是否如願,亦不可執著);否則,念佛人不可自期臨終瑞相,往生極樂的正因,在平時的念佛、彌陀的攝取,而不在於命終異相與眾生功德。 只須一向願生而念佛,以「念佛為重」,養成習慣,必定往生於極樂;至於臨終狀況如何,則遇緣有異,而成機類差別,乃至有「臨終三隨」[5],若能隨順本願,信受佛力,彌陀自有最適當的安排;因此,往生之事,不憑眾生之機,唯靠彌陀之救。個人不可多雜用心,乃至以此為徵驗,就徒亂自心且易招魔境。還應從信受、願生,老實念佛下手,只管「平生業成,現生不退」,至於能不能預知命終,自在往生,就聽任阿彌陀佛的本願攝受了。
聖嚴法師<講記>云:
預知未來,有兩種可能:1.是自修神通而得天眼;2.是藉諸佛菩薩的方便,使令得見。……若修淨土念佛法門,即能「獲得諸佛護念,將欲命終,諸佛如來,以異方便,而令淨業行者,預知時至」。
此說亦可參考。重點在「阿彌陀佛本願力」,能觀察因緣,令某些人自知命終(往生)的準確時日,以預備後事並啟人生信,但此事瑞應並不普遍,也未必需要,對臨終者及其家屬,最關切的是任何情況下,都能百分百確定其「往生」極樂。
2.身無病苦、心不貪戀、意不顛倒,如入禪定。
當臨命終時,身體沒有病苦,即是無疾而終。要能少瞋少惱,不造殺業,或以修大功德消除業障,始能得到。
很多人放不下親人愛人、家庭事業,……冤家對頭、名位財產,……理想以及種種人、事、物……自己的身體。
顛倒有四大項目:以苦為樂、不淨為淨、無常為常、非我為我。
好像進入禪定狀態,身心都在寧靜中,不僅沒有妄想顛倒,也沒有淒涼恐怖,而是在禪悅及法喜中離開人間,往生西方淨土。
一般人或認為:平時須多積福德,有一心不亂的工夫,臨命終時「無病、不貪、不倒」……,附加各種條件,才能往生決定。所以現在還不敢、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往生。但淨土弘願門確信「往生之業」於信受稱名的當下已成就!因為,念佛有無量無邊無上之功德,能消除我們的業障、增長我們的福報,讓我們生前凡事順利;命終之際,在彌陀的慈光照攝下,減少身心之苦惱,而安然的往生極樂;縱然有病或昏迷,一時不能念佛,也由於平生業成,往生決定,故於臨終無障礙。慧淨法師云:人有兩種苦惱,「根本」的是生死輪迴,這件後生大事,於「稱名願生」之際已解決;但人仍活著,則依於業報餘習的各種「枝末」苦惱,如家庭、事業、情感、遭遇的不順意,或不可免;然而,生死根本已解決,大事已了,則內心安定,剩餘的人生雖有枝微末節的苦與惱,也就逆來順受,不須計較了。這類似於「有餘涅槃」,阿羅漢、辟支佛,已斷一切之煩惱之(根)因而不受後有(不再受三界生死);但剩餘今生之果報身及其相應之微苦。《成唯識論》卷10:「即真如,出煩惱障,雖有微苦所依未滅,而障永寂」,也就是其煩惱之根,生死之因已盡;但此世的業報身仍活著,有境界相、所依相,就有殘餘的微苦。直到此生報盡,即入無餘涅槃。
若執意於「身無病苦、心不貪戀、意不顛倒,如入禪定」,並以此為往生的證驗,那就落於自力自信而患得患失,於「念佛乘佛力,往生不思議」之外另求保障了。這或許是從《小經》「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而來的理解,將「一心不亂」解為「禪定」,並與「不貪、不倒」互為因果;雖然上文有「承佛慈力」的前提,卻多了些個人的想法與願求,不能全然委身,交給阿彌陀佛攝受安排。<善導.釋>於此有更深入的正解,如慧淨法師<《阿彌陀經》要旨-三段文兩重因果>云:
「執持名號」即是「心信彌陀救度,口稱彌陀名號」;而「一心」即是「不二心」,不二即是「專」;「不亂」即是「不雜亂」,不雜亦是「專」;是故善導和尚解釋「執持名號、一心不亂」謂之「念彌陀專復專」。……多以為命終之時,必須自己保持正念,心不顛倒,方能感得彌陀現前,接引往生。而不知「因佛現前而住正念,非住正念而佛現前」,所謂「慈悲加佑,令心不亂」也。蓋「平生專持佛名故,臨終佛必現前;因佛現前故,自然心住正念而不顛倒。」
3.佛及聖眾,手執金臺,來迎接我;於一念頃,生極樂國。
平生若專持佛名,臨命終時,佛與聖眾,必前來迎接,給往生者安慰與保護,不受冤家債主的障礙,或天魔、煩惱魔的擾亂。而說「臨終來迎」,乃是生前的往生之業已成就。
聖嚴法師<講記>說,據《觀無量壽經》,上品上生者金剛臺來迎,上品中生者紫金臺來迎,上品下生者金蓮花來迎;中品乘蓮花臺及七寶蓮,下品乘寶蓮花及金蓮花。因此,懺主之「金臺」,應是上品上、中生的「金剛臺」與「紫金臺」。淨土五會念佛誦經觀行儀》:「但有傾心能念佛,臨終決定坐金臺」、「千般伎樂遶金臺,百寶蓮花出水開」、「花幢百億遶金臺,光明寶座座如來」、「歸去來,上金臺,勢至觀音來引路」、「課功作意由人進,念佛多者紫金臺」、「何不樂生安樂,永坐金臺佛國遊」、「眾等佛念求三昧,紫金臺上有真名」;經中九品人配以不同的臺座、蓮花,這是平生於娑婆唸佛,預先在極樂七寶池中栽種的個人蓮華;命終之際,彌陀與聖眾即持來迎接,法照大師云:「此界一人念佛名,西方便有一蓮生;但使一生常不退,此華還到此間迎。」
有人說:淨土行者臨終,聖眾持蓮臺來迎至淨土。行者之品位有九等,蓮臺亦有九品。《觀經》有詳述,但缺中品下生之蓮臺,其餘依次為金剛臺、紫金臺、金蓮華、蓮華臺、七寶蓮華、寶蓮華、蓮華、金蓮華。除了上品上生、上品中生是乘「金臺」,其他是乘蓮華。往生者品位既有高下之別,所乘蓮華也有勝劣之殊。良忠《傳通記》云,「品位既殊,所坐亦異,謂上上品坐金剛臺,上中品則坐紫金臺,當知金精名為金剛,豈類紫金,而且准於佛、菩薩身色成為閻浮、紫金,則金剛、紫金勝劣,應知。」隨其品位下降而漸粗劣。下生下品的金蓮華,《群疑論》謂有三義[6]。然而,上列九品蓮臺之粗妙、華開之遲速,是往生化土者所感,若直生報土者則無此品類之差異。慧淨法師<往生極樂的條件(下.問答)>: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中無九品之說,《大經》有「三輩」,《觀經》也有「九品」,約之是三輩,展之是九品,再展是八十一品、無量品。說三輩九品,一是就未生極樂的眾生根機而說輩品。這些輩品,若以其身分(根機)所修而迴向往生,就是胎生。若專一念佛,就無輩品,全是化生。乃因信靠彌陀之力,如曇鸞大師云:「本則三三之品,今無一二之殊。」在娑婆有三輩、九品,到了極樂皆是平等而入法身。又,說九品,就有花開時間的差別,有一宿,有一日夜,有四十九天,有六劫、十二大劫……,是隨眾生的根機而說的,皆為了引導三輩九品、無量眾生歸於專念佛名,到了極樂,都是化生,花開見佛證無生。又,<善導大師-本願稱名 凡夫入報(五)>云:《大經》的上、中、下輩都有念佛,可見《觀經》的上品生、中品生也有念佛之意,故云「念佛之行,廣通九品」。九品搭配,是淺近、皮相的略講;其實,九品互通各具,就有八十一品,細論乃無量品,不可執定;應就行者心之淺深、行之多少、時之長短而論其配當。如實言之,念佛乃彌陀本願所誓之行,善導大師云「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善惡凡夫,依本願之稱名,由彌陀願力之強緣,直入彌陀之報土,此即「凡夫入報」之義。《大經》云「念佛具足大利無上功德」,無有二、三功德可比。《觀經》以「芬陀利華」為喻,念佛之功能,超絕於諸行;且,彌陀光明,唯攝念佛之人。是故,念佛人往生的報土,不是九品所涵蓋。九品互通而無量,乃就自力修行而言;若依靠彌陀的救度,就只一品一機,也就是「罪惡生死、常沒常流轉,無出離之緣」的根機。
] <《觀經》「下品下生」的顯示>云:《觀經》有九品,而「念佛」在下品,為何「念佛往生,直入報土,超越品級」?有幾點解釋:1.「攝機」:《觀經》說九品,是含蓋一切善惡凡夫,上從大乘極善,下到五逆謗法,都能乘佛願力往生;《觀經》九品與《大經》三輩意思相近,開合不同。三輩都說「一向專念」,則念佛總攝萬機、超越品位,三輩九品只是反映眾生本來的機類。2.「顯勝」:《觀經》為什麼只在下品說念佛?因為下品是造惡之機,獲救無門、解脫無望,唯念佛能救他脫離三惡道及生死輪迴。下品下生說念佛,是彰顯念佛的功德殊勝,超越三福九品。3.「抑止」:惡人念佛同樣往生,卻說在下品,就有抑止造惡之意。4.「隨他」:《觀經》是隨順韋提希夫人的請求而說的,釋尊大悲大智,先順夫人之意而講十三定觀,其次自開三福散善,最後在下品下生,一切定散救不了,獨顯念佛的超勝與絕對,引導一切修行歸於念佛。這是隨他意的方便引導。釋尊若隨自意,則直教念佛往生而不說品位。《小經》是佛無問自說,貶定、散一切功德為「少善根福德」,獨以念佛為多、大善根,必定往生;往生也不說三輩九品,都是不退轉、一生補處,同一地位與境界。
如上引述,對於來迎(乘坐)蓮臺的品位之異,是順自力之皮相說,是在娑婆「遇(大、小、惡)緣」之不同,而現於外的輩品之差異,實質上都是常沒常流轉之凡夫,故云「九品皆凡」;根機雖有三九,都須依靠阿彌陀佛、回歸專稱佛名,才能超越三輩九品的拘限。但是,歷史上仍有唸佛人在乎往生品位及蓮臺的高低,如懷玉禪師
日課佛名五萬口,長坐不臥。……見西方聖眾數若恒沙,擎白銀臺,當窗而入,禪師曰:「我之功課得金臺。」便加功念佛,……至臨終時,光色轉盛,乃說偈曰:清淨皎潔無塵垢,蓮華化生為父母,我修行來經十劫,出示閻浮受眾罪,一生苦行超十劫,永離娑婆歸淨土。說偈已,見紫金臺,含笑而終。
以「金臺」為願的志氣,或可激勵眾生勤唸佛,但也可能讓凡夫誤執於數量、苦功、品位、自力,而生競較、得失之心,忘失了「念佛往生乃是依憑阿彌陀佛本願力之攝取」,而徒增個人之矜持與困擾。
對於阿彌陀佛的來迎,懷感禪師《群疑論》云:「法身如來,本無生滅;以佛本願,無限大悲,接引眾生,從真起化,十方世界,如來接引,三輩九品。……《無量壽經》說三輩人皆發無上菩提之心,悉得佛迎。縱令不見,猶當夢見,而得往生也。」阿彌陀佛第十八願的特色是:一切聖凡與善惡,萬品歸一類,萬機歸一法,一因(念佛)、一緣(佛力)、一果(報土)。念佛為因,佛願為緣,因緣和合,致使五乘齊入報土。本願他力之緣是關鍵,含括了因與果,皆是阿彌陀佛無條件的恩賜:眾生念佛往生之事,由阿彌陀佛超前布署,並概括完成,眾生只是過程中被動的執行者及實質的受惠者。此 被動的隨順、任憑,乃阿彌陀佛悲願功德力所觸動、啟發。為何如此?行者不自知,故名不思議,不須行者的操心與奮鬥,就如母腹裡胎兒、懷抱中嬰兒,在個人意識未自覺之前,順從阿彌陀佛的本願救度而成就。
【花開見佛,即聞佛乘,頓開佛慧;廣度眾生,滿菩提願!】
這是承上一段文而說「往生之後」的淨土境界。《觀經》除了上品上生之外,其餘諸品往生之後,上品中生之紫金臺經宿乃開,上品下生之金蓮華經一日一夜乃開,中品上生之蓮華臺到彼即開,中品中生之七寶蓮華七日乃敷,下品上生之寶蓮華七七日乃開,下品中生之蓮華經六劫乃開,下品下生之金蓮華滿十二大劫乃開。就是說,九品蓮花的開啟,有一瞬間,有一日一夜,有七天或四十九天,乃至六劫、十二大劫,時劫長短各不定。然而,如前引述,說「九品」往生及花開遲速,也是「修諸功德」,迴向往生的根機,如第十九(臨終接引)願云:「設我得佛,十方眾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遶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這是上根利智、精進不懈的人,以自力發菩提心、修諸功德,涵蓋了聖道門所有修行的內容,卻與阿彌陀佛及西方淨土沒有直接的關係;但因他發願欲生極樂,阿彌陀佛就於其臨終而來迎,藉此鼓勵他、接引他;因此,第十九願是阿彌陀佛方便施設,令彼聖道門人轉入「機法一體、專稱佛名」的第十八根本願,所謂:往生正因,念佛為本;乘佛願力,為增上緣;非依自力發行之菩提心與諸功德,而是但憑一句彌陀名號,稱念即生。就「攝生三願」而言,所攝的根機,十九願是上輩,二十願是中輩,十八願是下輩;就「往生」的時節,十八、十九都是當生(今世解脫),二十是來生(三生果遂);就「迴向」的性質,十八是直爾,十九是夾善。第十九願是聖道門人深感此土入聖之難,而將所修之萬行諸善,迴向求願,為往生淨土之因;因此,其機不是「一向專稱,彌陀佛名」,其法不是「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第十九願接引的是眾生中少數發菩提心、修諸功德的人,他不瞭解彌陀的悲心,故不能於彌陀起信而專依,若更「疑惑佛智」,則往生後可能落入胎宮。第十九願所開展的是《觀經》「定、散」二善,依<善導.釋>,彌陀此願是為了引導聖道門行者進入弘願門,亦即歸入第十八願,而不是讓十九與十八並存為兩種機/法。
或云,三輩九品人有往生蓮臺及花開時劫的等差;然而,究竟言之,九品歸一品(眾機皆下品)、萬法歸一法(諸行轉念佛),如善導大師《觀念法門》:「佛說一切眾生,根性不同,有上中下;隨其根性,佛皆勸專念無量壽佛名;其人命欲終時,佛與聖眾,自來迎接,盡得往生。」輩品之人若轉歸一向專念,即是第十九願成就。
龍樹菩薩云「若人種善根,疑則花不開;信心清淨者,花開則見佛。」前者是第十九願,雖自發大心、自種善根而迴向願生,但對彌陀本願功德力有疑,故往生之後花不開。後者是第十八願,「信受彌陀救度」而死心無疑的專稱佛名,到了淨土就花開而見佛。極樂世界整個是報土,而說「報」與「化」,是借用聖道門的名相,名似而實異;《無量壽經》所謂「胎宮、邊地」,也在彌陀報土中。依第十八願稱名而往生的是直入報土,當下「花開見佛悟無生」,無等候、無遲速;若依第十九願修諸功德,迴向往生,卻於彌陀「佛智」有疑,而往生「邊地」,在花苞中一段時日(九品各層不同);但任何時刻,只須懺悔其不信佛智之咎,蓮花就開敷見佛,聞法供養。這全是佛力住持的結果,往生淨土者,皆受彌陀之法化而成佛度眾,毫不勉強,毫無例外。
<善導.釋>云「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垢障覆深,漏於聖道之益的我輩,或善或惡,皆以名號之力而往生極樂,花開之時,聞彌陀、觀音說法,悟入聖道之八萬四千法門,證得三輪體空之境,所謂「到彼花開聞妙法,十地願行自然彰」,此乃「唯信名號」,仰靠彌陀功德力之不可思議也。 印光大師云:「自力何可與佛力並論」,再怎麼依自力修戒定慧,斷惑證真,所成就極其有限,且隨時可能退轉;縱然以個人所發大心、所修功德而迴向願生,也因不信「佛智」,而在蓮胎中歷時長久,才能花開見佛。若能捨棄自力而明信佛智,了知淨土門始終是阿彌陀佛的大願、大力、大慈悲、大智慧,含攝在這句名號中,一心稱念,往生當下就花開見佛,聞法悟入佛之知見。第四十六願云:「國中菩薩,隨其志願,所欲聞法,自然得聞。」隨即開發自心的佛性本智。淨土宗的「佛乘」乃究極圓頓的一乘妙法,就是「念佛往生淨土成佛」的弘願大法,就是「本願稱名,凡夫入報,平生業成,現生不退」的特色之法;所謂的諸佛出世說法度眾的本懷,是「五乘齊入」的一佛一法一淨土;此唯一佛乘即是彌陀淨土門,如印光大師云:「淨土一法,乃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上成佛道,下化眾生,成始成終之總持法門」;「暢如來出世之本懷,開眾生歸元之覺路」。往生者於淨土聞此妙法,即時頓悟佛智,永不退轉。「佛慧」乃《大經》所云彌陀五智:「佛智、不思議智、不可稱智、大乘廣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
「攝生三願」中,依何一願、或三願轉入,而往生極樂者,花開之後都如上述的「即聞佛乘,頓開佛慧」,而後依其生前各願,而不動本處,遍至十方,乃至無佛法之處,廣度一切眾生,來生彌陀淨土;此即是淨土門的「滿菩提願」如第22願:「他方佛土,諸菩薩眾,來生我國,究竟必至,一生補處。除其本願,自在所化;為眾生故,被弘誓鎧;積累德本,度脫一切。遊諸佛國,修菩薩行;供養十方,諸佛如來;開化恒沙,無量眾生;使立無上正真之道。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又如《往生論》第五門「園林遊戲地」所說「以大慈悲觀察一切苦惱眾生,示應化身,回入生死園煩惱林中,遊戲神通,至教化地,以本願力回向故。緣佛願力而暫離極樂,顯化在十方,廣度眾生。更以四種功德顯明極樂菩薩行普賢行之相:「此菩薩得報生三昧,……能於無量世界無佛法僧處,種種示現,種種教化,度脫一切眾生,常作佛事。初無往來想、供養想、度脫想。是故此身名為平等法身,此法名為寂滅平等法也。
這在阿彌陀佛是以「四十八願(無量大願),度盡十方眾生」;在淨土菩薩是「彌陀如何為我,我便如何為人」、「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既云「人有善願,天必從之」,以此反推云「佛有本願,人應乘之」。
廣度眾生之「廣」,範圍多大?時節多久?所謂「豎窮三際、橫遍十方」,包含聖凡、善惡、僧俗、智愚、貴賤之一切根機,及六道九法界一切未成佛的眾生;且概括過去、現在、未來之一切未往生者;因為,阿彌陀佛立名之「光、壽」無量,即是窮盡一切空間、一切時間,或如「十二光佛」之無量光(時間性、窮三世)、無邊光(空間性、遍十方);可說是「過於那由他阿僧祇、算數譬喻所不能及」的眾生,無一遺漏;尤其如《悲華經》所云「一千四佛所放捨……諸佛世界所不容受……他方諸佛世界之所擯棄」的煩惱厚重、專行惡業、斷諸善根、離善知識、常懷瞋恚,充滿於娑婆世界的「重業(十惡、五逆、謗法、闡提)」眾生[7];且其救度是主動平等無條件的,光明遍照,慈悲普救,一切眾生「只須念佛,必得往生」。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摩訶般若波羅蜜。】
這三句有說是「禪林」或《金剛經》誦唱之迴向[8]終了所誦,稱為「略三寶」,沿用於各種法事,及唸經、唸佛、持咒之後,通用的「皈敬三寶」結語,表示功德圓滿,盡虛空、遍法界的皈依一切佛法僧,並宣誓:從今身至佛身,永不皈依外道的「天魔、邪說、徒眾」,由此亦有戒的性用。佛教一切法事,皆由三寶加持力而成就,學佛的第一步就是歸(投)依(靠)佛、法、僧。
而淨土的發願文,則皈依本尊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即等於皈依「十方三世一切佛」;而極樂國土諸上善人聚會一處,皆是阿毗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其數甚多,也足以代表「一切菩薩摩訶薩」;極樂無為涅槃界,即是大般若智與無上方便慧,往生極樂就是不生不死的彼岸,因此是「摩訶般若波羅蜜」。淨土門是「念佛往生淨土成佛」一氣呵成,極簡易而殊勝的法門,三根利鈍皆以信願持名、乘佛願力為心與行,因此,以一佛一法、一因一果而總攝一切佛法僧三寶。慧淨法師〈皈命彌陀〉云:
我們皈依三寶,皈依佛,就是皈依「南無阿彌陀佛」;皈依法,就是皈依阿彌 陀佛本願救度的法門,佛是「南無阿彌陀佛」,法是「本願救度之法」,那麼淨土呢?是阿彌陀佛的淨土,也就是報土。……每一位往生的,都是由阿彌陀佛正覺花所化生的菩薩。所以學這個法門的,往生的淨土都相同,蓮花也相同,因為我們的法門是「一佛一法一淨土」。
一佛所化即是一切佛化,一切佛化即是一佛所化」也。……阿彌陀佛一佛一法一淨土,圓攝一切佛、一切法、一切淨土,……《大經》讚彌陀為「光中極尊,佛中之王」,密意幽深,意顯淨土圓收圓超一切法也。
因此,這三雖說是「般若經」及禪門之唱誦結文,亦可為「淨土」門所含攝;淨土宗十四(十二)祖清.徹悟禪師<般若淨土兩門大義>云:
般若,乃即緣起而明性空,雖性空而不壞緣起。淨土,乃即性空而明緣起,雖緣起而不礙性空。此則空有兩門,互不相礙也。……佛說種種般若門,無非顯示此本源心性。佛說種種淨土門,亦無非顯示此本源心性。從本源心性,流出種種般若淨土法門。而種種般若淨土法門,皆悉指歸本源心性。所謂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也。
因此,諸佛菩薩與般若波羅蜜,與阿彌陀佛西方淨土可說是不即不離、不一不異,亦空亦有、非空非有;總之,不可思議而各各圓滿也。大安法師<不測之人與不測之《註》>云:
古往今來具有般若性空靈慧者,易於對淨土妙有產生信心。般若,乃即緣起而明性空,雖性空不壞緣起。淨土,乃即性空而明緣起,雖緣起而不礙性空。愈有愈空,愈空愈有。是故,般若與淨土,相輔相成,啟信不難。
有人將淨土判為「最老辣、普世間」的佛法,這樣的態度,近於漢傳淨土教的思維。《現代禪的教育61.皈依彌陀》云:
建立皈依三寶的生命態度—身口意行為確實趣向佛、法、僧,這是人類有生之年所能達到的最高修行境界。
淨土宗的殊勝有兩方面:其一是將佛教三三昧的修證原理融化於感性的信仰中,讓一般「愚」夫「愚」婦順著淨土教的導引,不知不覺也通過修行通軌「頌揚」「啟信」「發願」「修持」「開悟」「證果」的次第;其二是讓根性更鈍、智慧福報更加不足的一類眾生,只要發願往生淨土、持名念誦佛號,便得以有朝一日成就菩提究竟涅槃——而這是我說我們需要謙卑,也是我感到不可思議、沒有能力思議的地方。
「諸行無常,身命危脆」,我時常奉勸修行還沒找到路頭、缺乏總持的同修,務必早晚唱誦〈淨土發願文〉;以及萬一還沒悟道,不幸卻即將臨終,此時應捨棄所有習禪工夫,萬緣放下,唯是一心念佛。
從原始佛教或禪宗來講,都是強調絕對自力的,可是竟然有一個佛教宗派它宣說解脫唯有依靠絕對他力,主張眾生在得救、成佛的這條路上,最大的善是信彌陀,最大的惡是不信彌陀。能信彌陀,一切的不善,都可因這個信而被彌補;反之,不信彌陀,則一切的善,都微不足道,不能得救,也不能證得涅槃。……表面上看來,佛教好像是主張絕對自力的,但其實在另一層面佛教也談絕對他力。絕對自力和絕對他力在佛教是一體之兩面,都屬言詮層次——也就是「標月指」「敲門磚」的工具意義。
結語
懺主〈淨土文〉的正文,到此結束;也有人在此接入〈回向偈〉「願生西方淨土中,九品蓮華為父母;華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或「願我臨終無障礙,彌陀聖眾遠相迎;迅離五濁生淨土,迴入娑婆度有情。」前偈但求個人往生,願有侷限;後偈迴入娑婆度眾,義較周全。另有〈大慈菩薩讚佛.懺罪.迴向.發願偈〉云:
十方三世佛,阿彌陀第一。九品度眾生,威德無窮極。我今大皈依,懺悔三業罪,凡有諸福善,至心用回向。願同念佛人,感應隨時現;臨終西方境,分明在目前。見聞皆精進,同生極樂國,見佛了生死,如佛度一切。無邊煩惱斷,無量法門修,誓願度眾生,總願成佛道。虛空有盡,我願無窮,情與無情,同圓種智[9]
一般而言,從凡夫的修行,到佛果的圓成,整個過程,都須皈依三寶,憑藉三寶的加持,乃得以成就;此偈特以阿彌陀佛為皈依境,因為彌陀淨土門是十方三寶的代表,一心專念彌陀名號,往生極樂世界,是成佛度眾最易行而速成的徑中之徑。因此,稱讚阿彌陀是「十方三世佛」的第一,不僅有經論的依據,也是念佛人的共識;此偈之「九品度眾生、懺悔三業罪、福善用回向、感應隨時現」的想法,依<善導.釋>淨土思想來看,仍屬於「自力、要門、第十九願」的範疇,如本文之前所論析;且歸結於佛教之「通願」(四弘願),而略過了阿彌陀佛之殊勝「別願」:四十八大願→第十八根本願;若取「通」捨「別」,則不能顯示彌陀之所以「諸佛第一」的大悲宏願,以及「緣佛願力,稱名必生」的不共特色;也就是從凡夫無常心的「未成願」立論,而非以彌陀真實心的「已成誓」著眼,兩者於「立場、功德」各方面的差距甚大,值得學佛人重新思考,仔細評估。在凡心,願雖大而力不足,或成了虛願,奈何?在佛地,如《往生論註》云「依本法藏菩薩四十八願,今日阿彌陀如來自在神力。願以成力,力以就願;願不徒然,力不虛設;力願相符,畢竟不差,故曰成就。」這樣的願力之真實成就,而迴施於眾生,眾生只須信受而稱名,即時領納、分享佛之一切內外功德,如「清珠投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不斷煩惱,得涅槃分」,法爾如是,不可思議,故云「非常之言,不入常人之耳。謂之不然,亦其宜也。」慧淨法師<門餘大道>云:世尊一代時教所說,除了「聖道門」權實漸頓八萬四千法門之外,另有「淨土門」他力念佛往生之大道,謂之「門餘」,是超絕於通途因果的軌則,道理,凡夫不斷煩惱而往生高妙的彌陀報土,是為不可思議之法。《法事讚》云:
如來出現於五濁,隨宜方便化群萌,或說多聞而得度,或說少解證三明,或教福慧雙除障,或教禪念坐思量。種種法門皆解脫,無過念佛往西方,上盡一形至十念,三念五念佛來迎,直為彌陀弘誓重,致使凡夫念即生。
淨土三經所開顯之超絕殊勝的淨土法門,可說是釋尊出世本懷之本懷,比之於《法華經》的導三(乘)歸一,只引導已證果者之成佛;《無量壽經》所救度的,則遍及三乘及人間、天界的一切凡聖,如<善導.釋>云「託佛願以作強緣,致使五乘齊入」,也就攝取第十八願所說的「十方眾生」,令我輩同生淨土、同證佛果,且同於阿彌陀佛之光、壽之無量。
------------------------------------
[1] <講義>云:1.曇鸞與道綽,以菩提心為淨土之本源,念佛三昧(修觀及稱名)為淨土法門之要行。2.迦才以《無量壽經》的菩提心(三聚淨戒)及《觀無量壽經》的三福淨業為通因,專念一佛彌陀名號求生西方淨土為別因。3.善導以稱名為正業,讀誦、禮拜、讚歎、觀察為助業。4.元曉以發菩提心為正因,十念念佛等為助因。5.北宋的永明延壽以持戒習禪為往生淨土的上品之因,行道念佛為中下品之行。
[2] 慧淨法師〈《觀經疏》大願業力與《大經》三誓偈〉:「大願、大業是阿彌陀佛因地的所有修行,大力是因地修行的願、行圓滿,如此才有這句南無阿彌陀佛,才能廣度十方眾生。」又,<曇鸞大師《往生論註》-不虛作住持功德>:「所言不虛作住持者:依本法藏菩薩四十八願,今日阿彌陀如來自在神力。願以成力,力以就願;願不徒然,力不虛設;力願相符,畢竟不差,故曰成就。」
[3] <講義>云:「善根」是往生淨土資糧,包括《觀經》第十四觀上品上生的生因,具足三心及三種眾生;以及《大經》卷下三輩往生的條件;凡是修諸淨土資糧,便是增長善根。
[4]善導大師《觀念法門》五種增上利益因緣:滅罪、護念(得長命)、見佛、攝生、證生。宋.慈雲大師:若能暫歸三寶,受持一佛名者,現世當獲「十種勝利」……。
[7]《悲華經》卷6:「[0204c14] 是一千四佛所放捨者,所謂眾生,厚重煩惱,五濁惡世,能作五逆,毀壞正法,誹謗聖人,行於邪見,離聖七財,不孝父母;於諸沙門、婆羅門所,心無恭敬,作不應作,應作不作,不行福事,不畏後世,於三福處,無心欲行,不求天上人中果報,勤行十惡,趣三不善;離善知識,不知親近真實智慧,入於三有生死獄中,隨四流流沒在灰河,為癡所盲,離諸善業,專行惡業。如是眾生,諸佛世界所不容受,是故擯來集此世界,以離善業,行不善業行,於邪道重惡之罪積如大山。爾時,娑婆世界賢劫中,人壽命千歲,是一千四佛大悲不成,不取如是弊惡之世,令諸眾生流轉生死,猶如機關無有救護、無所依止、無舍無燈,受諸苦惱……。[0206a29]如是眾生斷諸善根,離善知識,常懷瞋恚,皆悉充滿娑婆世界,悉是他方諸佛世界之所擯棄,以重業故。」
[8] 回向:回因向果、回小向大、回自向他、回事向理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21世紀的淨土宗--回歸"善導"系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願以淨光照我,慈誓攝我。】 只需修五念門行,不必修艱難的六度萬行,是行方便;只需發願生淨土,不必歷劫在穢土度眾生,是願方便。又自願生淨土,是自行方便;願他生淨土,是化他方便。依佛願力,願生定得往生,往生速疾成佛,是究竟方便。 「淨光照我」 「慈誓攝我」
慈雲懺主〈淨土文〉今詮 (善導.釋)--淨慶2021.12 前言 善導大師這一傳承、這個法脈、這系列著作在唐朝末年就失傳了,以致於自古以來,凡是研修淨土法門的學者或行者,都是依據他們本宗的教理來解釋這個法門。……沒有完全依據淨土法門的經典來解釋淨土法門,導致淨土不成為淨土,聖道不成為聖道。 正文
"新冠"疫情与"遠距"助念(象山慶2022.7.2) 從2021年5月以來,蔓延全球的新冠肺炎,被列為「法定傳染病」,國內因染疫而隔離的罹難者,其遺體立即送火葬場,既不能與家人見最後一面,亦無緣接受宗教儀式的祝福(濟度),這對於亡者與家屬都是很傷感的結局。
本書收錄的三篇文章,都是淨土宗的核心教理,原本各自成篇,於不同時間發表;但其中的宗義脈絡與教理結構,彼此關聯、前後融通。
七月孟秋,萬物結成,古人以新收成黍稷,祭奠祖先,並祈求年豐。又,「申」月乃陰之始,而有望日「祭鬼」之俗;古人於是在七月十五日薦新於祖先並祭奠於鬼魂。漢武帝獨尊儒術,儒家之「孝」融入鬼節,祭祖薦新成了漢族深遠的傳統。
中元節:孝親、普渡,專稱彌陀佛名 (淨慶22.7) 這是又一個印度佛教與中國(儒)道教在文化及信仰上融合的節日。既有佛教的度亡,又有道教的赦罪,又有儒家的孝親,整個農曆七月,都在三教法會的氣氛下,印度的佛歡喜日[1]、眾生報恩月[2],在中國又稱為孝親月。 (一).中元節:秋嘗、祭鬼、赦罪
【願以淨光照我,慈誓攝我。】 只需修五念門行,不必修艱難的六度萬行,是行方便;只需發願生淨土,不必歷劫在穢土度眾生,是願方便。又自願生淨土,是自行方便;願他生淨土,是化他方便。依佛願力,願生定得往生,往生速疾成佛,是究竟方便。 「淨光照我」 「慈誓攝我」
慈雲懺主〈淨土文〉今詮 (善導.釋)--淨慶2021.12 前言 善導大師這一傳承、這個法脈、這系列著作在唐朝末年就失傳了,以致於自古以來,凡是研修淨土法門的學者或行者,都是依據他們本宗的教理來解釋這個法門。……沒有完全依據淨土法門的經典來解釋淨土法門,導致淨土不成為淨土,聖道不成為聖道。 正文
"新冠"疫情与"遠距"助念(象山慶2022.7.2) 從2021年5月以來,蔓延全球的新冠肺炎,被列為「法定傳染病」,國內因染疫而隔離的罹難者,其遺體立即送火葬場,既不能與家人見最後一面,亦無緣接受宗教儀式的祝福(濟度),這對於亡者與家屬都是很傷感的結局。
本書收錄的三篇文章,都是淨土宗的核心教理,原本各自成篇,於不同時間發表;但其中的宗義脈絡與教理結構,彼此關聯、前後融通。
七月孟秋,萬物結成,古人以新收成黍稷,祭奠祖先,並祈求年豐。又,「申」月乃陰之始,而有望日「祭鬼」之俗;古人於是在七月十五日薦新於祖先並祭奠於鬼魂。漢武帝獨尊儒術,儒家之「孝」融入鬼節,祭祖薦新成了漢族深遠的傳統。
中元節:孝親、普渡,專稱彌陀佛名 (淨慶22.7) 這是又一個印度佛教與中國(儒)道教在文化及信仰上融合的節日。既有佛教的度亡,又有道教的赦罪,又有儒家的孝親,整個農曆七月,都在三教法會的氣氛下,印度的佛歡喜日[1]、眾生報恩月[2],在中國又稱為孝親月。 (一).中元節:秋嘗、祭鬼、赦罪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阿彌陀佛是大願王,因地發四十八大願,修至成佛。《佛說無量壽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眾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遶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由於四十八大願力緣故,眾生發願求生淨土,具足要件,必定能往生極樂淨土。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菩薩為調伏自己的煩惱習氣,求菩薩道時會要求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目標而發願,「自行願」的「自」表示自己,「行」表示行動、修行,「願」表示誓願或目標,因此可理解為「自己發願並實行的誓願」,以期達到心靈和行為上的進步與提升,圓滿自身的智慧。
Thumbnail
「是心作佛」,你想佛,就是你這個心在作佛。你這個心本身,「是心」,這個心就「是佛」。所以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從你心的想念裏頭就産生了。我們這起心在念佛,我們念念之間念佛,這就是「是心在作佛」,你在修。你作佛的心就本來是佛嘛,這我們自己就是「妙明真心」,就是「佛心」,就是「法性」。
「所緣境」就是「方法」,譬如念佛的人,佛號就是所緣境;參話頭的人,話頭就是所緣境;數息的人,數數就是所緣境;修不淨觀的人,不淨的境,即不淨的身體,就是所緣境。緣一境,然後繼續不斷地修,這與《佛遺教經》的「制之一處,無事不辦」完全相同;也就是心繫於一境,就能夠入定,入定而能夠產生三昧,從三昧而得智慧。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極樂世界,教主本尊,今現在彼,為諸有情,宣說甚深微妙之法,令得殊勝利益安樂,十方菩薩瞻禮聞法,得蒙授記,稱讚供養,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弟子某一心歸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願以淨光照我慈誓攝我。我今正念稱如來名為菩提道求生淨土。佛昔本誓。若有眾生欲生我國至心信樂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願此念佛因緣得入如來大誓海中承佛慈力。眾罪消滅淨因增長。若臨命終自知時至身無病苦。心不貪戀亦不顛倒如入禪定。佛及眾聖手持金臺來迎接我。如一念頃生極樂國。
Thumbnail
「阿彌陀佛」這句名號,也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通號,這四個字翻成中國意思叫無量覺,無量覺是自性的德號,念阿彌陀佛就是念自性。所以念這句阿彌陀佛,這是自性本體的音聲,功德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天親菩薩造的這部《往生論》,是要幫助我們在這一生念佛有所成就,能往生到極樂世界。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阿彌陀佛是大願王,因地發四十八大願,修至成佛。《佛說無量壽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眾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遶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由於四十八大願力緣故,眾生發願求生淨土,具足要件,必定能往生極樂淨土。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菩薩為調伏自己的煩惱習氣,求菩薩道時會要求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目標而發願,「自行願」的「自」表示自己,「行」表示行動、修行,「願」表示誓願或目標,因此可理解為「自己發願並實行的誓願」,以期達到心靈和行為上的進步與提升,圓滿自身的智慧。
Thumbnail
「是心作佛」,你想佛,就是你這個心在作佛。你這個心本身,「是心」,這個心就「是佛」。所以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從你心的想念裏頭就産生了。我們這起心在念佛,我們念念之間念佛,這就是「是心在作佛」,你在修。你作佛的心就本來是佛嘛,這我們自己就是「妙明真心」,就是「佛心」,就是「法性」。
「所緣境」就是「方法」,譬如念佛的人,佛號就是所緣境;參話頭的人,話頭就是所緣境;數息的人,數數就是所緣境;修不淨觀的人,不淨的境,即不淨的身體,就是所緣境。緣一境,然後繼續不斷地修,這與《佛遺教經》的「制之一處,無事不辦」完全相同;也就是心繫於一境,就能夠入定,入定而能夠產生三昧,從三昧而得智慧。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極樂世界,教主本尊,今現在彼,為諸有情,宣說甚深微妙之法,令得殊勝利益安樂,十方菩薩瞻禮聞法,得蒙授記,稱讚供養,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弟子某一心歸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願以淨光照我慈誓攝我。我今正念稱如來名為菩提道求生淨土。佛昔本誓。若有眾生欲生我國至心信樂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願此念佛因緣得入如來大誓海中承佛慈力。眾罪消滅淨因增長。若臨命終自知時至身無病苦。心不貪戀亦不顛倒如入禪定。佛及眾聖手持金臺來迎接我。如一念頃生極樂國。
Thumbnail
「阿彌陀佛」這句名號,也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通號,這四個字翻成中國意思叫無量覺,無量覺是自性的德號,念阿彌陀佛就是念自性。所以念這句阿彌陀佛,這是自性本體的音聲,功德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天親菩薩造的這部《往生論》,是要幫助我們在這一生念佛有所成就,能往生到極樂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