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燒女子的畫像》|觀後心得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並非一切都是稍縱即逝的,有些情感是深厚的。」
raw-image

電影結束後,我在平靜中感受到很深沉的悲傷感,並持續了好一陣子。

之所以產生這樣的情緒,或許也是因為這部電影將兩個女子的情感故事,以一種很平靜和緩的方式,描寫得過分真實了。

電影結局如我當初料想那般,兩人的感情終究成為世俗規範下的犧牲者,而如此的結局走向對我來說其實是很習以為常的事,畢竟有許多同性作品,都將彼此相愛的戀人,寫成在歷經讓人傷痕累累的抗爭後,依然沒法白頭偕老的結局。然而,那種悲痛至極,甚至血流成河的抗爭場面,卻未在這部電影上演。

在最後一次爭吵中,Héloïse問Marianne:「妳更希望我去反抗不是嗎?」,Marianne說:「是」,之後Héloïse又問:「妳要我反抗嗎?」,但這次Marianne卻回答:「不是」。

這一幕讓我感受到非常沉重的無力感,同時也是我認為這齣戲過分寫實的原因。

回到現代,雖然同性婚姻目前在台灣已合法化,但依然有許多人,因著世俗壓力、家庭逼迫,不得不選擇踏入異性戀婚姻,因為這是能讓受傷人數降至最低的方法了,可同時也是最令人遺憾的選擇。

因而當我發現她們最終選擇放棄反抗,讓這股情愫隨著一幅畫作的完工,變成只有彼此自知的秘密後,我為她們感到惋惜與心疼。而這些複雜情緒,都在電影之後的記憶回放裡,濃縮成一種難以言喻的哀傷感。

raw-image



很喜歡戲中兩位女子注視彼此的眼神,及眼神裡的情感流動,完美詮釋了千言萬語盡在眼底的意境。




「在孤獨中,我感受到了妳所說的自由,我也感受到了我對妳的思念。」
raw-image

電影的最後一幕好讓人扎心,隨著曲目彈奏,Héloïse漸漸露出哀傷神情,眼淚緩慢滑落,並於最後又綻放出笑顏,然後劇終。那首曲目正好是韋瓦第《四季》的〈夏〉,是Marianne最初用鋼琴彈奏給Héloïse的曲目。

這個橋段使我想起Héloïse曾對Marianne說過:「在孤獨中,我感受到了妳所說的自由,我也感受到了我對妳的思念」。

我想她們會永遠記得對方的,以一種只有自己知道的方式記得對方。

raw-image


raw-image





avatar-img
1會員
1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什麼才是愛情的本質? 會不會其實我們喜歡的那個人,只是自己美好的幻想? 為了成為一位能配得上他的人,經常也將自己改造得面目全非,像這樣逐漸將自己丟失的過程,真的能稱得上是喜歡?或是愛情中必要的犧牲嗎?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沒想到看《破浪男女》會哭到停不下來。 楊雅喆繼《女朋友。男朋友》、《血觀音》後再次觸碰性別議題,說是觸碰可能太過輕微,《破浪男女》刀口銳利,當你以為這只是賣弄情色的電影,片中顫抖的呻吟和喘息早已迫不及防直入內心深處的孤獨。 「如果是很快樂的做愛,那麼生出來的小孩子也許比較幸福吧?」
Thumbnail
亦舒筆下的黃亦玫,是朵燦爛的黃玫瑰,綻放、盛開。初戀的轟轟烈烈、撕心裂肺,在其中失落的缺憾都在下一段關係中一一被滿足: *守護 *承諾 *示弱 在守護+承諾+示弱=安全感的關係中,玫瑰決定與相愛的人踏入婚姻,她當下的決定沒有錯,後來轉身離開的決定更是正確,沒有其他原因,就真的只是不愛了。
Thumbnail
这部法国导演克劳德雷路许执导的法国爱情片,作为法国新浪潮的作品之一,真实再现了60年代中期法国年轻人精神和心理的双重危机,对性自由的渴望。记忆和现实不断交叉闪回,昏黄、黑白、彩色的画面交替出现,也许爱情本身就是不可捉摸并且虚无缥缈。 一个每天都在发生的爱情故事,被导演诠释的如同唱诗般浪
電影「百日告別」上映時,剛好也是我做完百日法會,我鼓起勇氣自己一個人去看電影,這部片是在講述兩個陌生人,在同一天失去摯愛,以一百多天走出失去愛人傷痛的故事。 我是從頭哭著看完的,只有經歷過整個摯愛離世的人,才能感同身受,導演拍的真好!我懂那種到底是夢還是現實,忽然驚醒的感覺,還有一堆親人圍在你身邊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馬克斯和艾琳娜之間的相遇就像一抹清泉般撫平了他們焦渴的心靈。起初,這份情感只是單純的同路人之情。也許是因為二人都處於命懸一線的絕境之中,格外珍視彼此的陪伴和感情;又或許是男女之情使然,互相的親近之心難以自拔。這段情愫暫時還是一件禁忌的事,所以他們都選擇了逃避和沉默,將其深埋在內心最隱秘的角落。
Thumbnail
雖然《少女》在《親密》之前,但畢竟先看過《親密》才認識了《少女》,看完《芭蕾少女夢》最大的感受就是 超級盧卡斯(ಥ_ಥ) 和《親密》真的一模一樣的感受,整部片的色調溫和、家庭溫馨,看似溫暖而愉悅,女主角Lara的臉上總是掛著笑容,然而那個笑容始終像是撐著嘴角,整部片就像Lara的笑容一樣,實為
Thumbnail
一段關於愛情的故事,描述了男女間的複雜關係和種種糾葛。敘述了愛情和情感的曲折,揭露出人性的醜陋和複雜。
Thumbnail
雖然句句不提離別,卻處處都是離別。。。。 她和他都是已婚身分。 婚姻很圆满,家庭也很幸福。 那次酒會重逢,不知道為什麼所有過去的情感直接在两人之間爆發。 他們是中学同学,也是彼此的初戀。 重逢之後,她內心對於過去情感的遺憾和對他的思念,似乎一直縈繞在心頭。 她想過是不是要不顧一切。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什麼才是愛情的本質? 會不會其實我們喜歡的那個人,只是自己美好的幻想? 為了成為一位能配得上他的人,經常也將自己改造得面目全非,像這樣逐漸將自己丟失的過程,真的能稱得上是喜歡?或是愛情中必要的犧牲嗎?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沒想到看《破浪男女》會哭到停不下來。 楊雅喆繼《女朋友。男朋友》、《血觀音》後再次觸碰性別議題,說是觸碰可能太過輕微,《破浪男女》刀口銳利,當你以為這只是賣弄情色的電影,片中顫抖的呻吟和喘息早已迫不及防直入內心深處的孤獨。 「如果是很快樂的做愛,那麼生出來的小孩子也許比較幸福吧?」
Thumbnail
亦舒筆下的黃亦玫,是朵燦爛的黃玫瑰,綻放、盛開。初戀的轟轟烈烈、撕心裂肺,在其中失落的缺憾都在下一段關係中一一被滿足: *守護 *承諾 *示弱 在守護+承諾+示弱=安全感的關係中,玫瑰決定與相愛的人踏入婚姻,她當下的決定沒有錯,後來轉身離開的決定更是正確,沒有其他原因,就真的只是不愛了。
Thumbnail
这部法国导演克劳德雷路许执导的法国爱情片,作为法国新浪潮的作品之一,真实再现了60年代中期法国年轻人精神和心理的双重危机,对性自由的渴望。记忆和现实不断交叉闪回,昏黄、黑白、彩色的画面交替出现,也许爱情本身就是不可捉摸并且虚无缥缈。 一个每天都在发生的爱情故事,被导演诠释的如同唱诗般浪
電影「百日告別」上映時,剛好也是我做完百日法會,我鼓起勇氣自己一個人去看電影,這部片是在講述兩個陌生人,在同一天失去摯愛,以一百多天走出失去愛人傷痛的故事。 我是從頭哭著看完的,只有經歷過整個摯愛離世的人,才能感同身受,導演拍的真好!我懂那種到底是夢還是現實,忽然驚醒的感覺,還有一堆親人圍在你身邊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馬克斯和艾琳娜之間的相遇就像一抹清泉般撫平了他們焦渴的心靈。起初,這份情感只是單純的同路人之情。也許是因為二人都處於命懸一線的絕境之中,格外珍視彼此的陪伴和感情;又或許是男女之情使然,互相的親近之心難以自拔。這段情愫暫時還是一件禁忌的事,所以他們都選擇了逃避和沉默,將其深埋在內心最隱秘的角落。
Thumbnail
雖然《少女》在《親密》之前,但畢竟先看過《親密》才認識了《少女》,看完《芭蕾少女夢》最大的感受就是 超級盧卡斯(ಥ_ಥ) 和《親密》真的一模一樣的感受,整部片的色調溫和、家庭溫馨,看似溫暖而愉悅,女主角Lara的臉上總是掛著笑容,然而那個笑容始終像是撐著嘴角,整部片就像Lara的笑容一樣,實為
Thumbnail
一段關於愛情的故事,描述了男女間的複雜關係和種種糾葛。敘述了愛情和情感的曲折,揭露出人性的醜陋和複雜。
Thumbnail
雖然句句不提離別,卻處處都是離別。。。。 她和他都是已婚身分。 婚姻很圆满,家庭也很幸福。 那次酒會重逢,不知道為什麼所有過去的情感直接在两人之間爆發。 他們是中学同学,也是彼此的初戀。 重逢之後,她內心對於過去情感的遺憾和對他的思念,似乎一直縈繞在心頭。 她想過是不是要不顧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