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元社會下的自我閹割-《芭蕾少女夢Girl》觀影心得(有雷)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raw-image


雖然《少女》在《親密》之前,但畢竟先看過《親密》才認識了《少女》,看完《芭蕾少女夢》最大的感受就是

超級盧卡斯(ಥ_ಥ)


和《親密》真的一模一樣的感受,整部片的色調溫和、家庭溫馨,看似溫暖而愉悅,女主角Lara的臉上總是掛著笑容,然而那個笑容始終像是撐著嘴角,整部片就像Lara的笑容一樣,實為壓抑的痛苦。


雖然夢想本該後天努力,Lara也並非沒有天份。然而她付出比他人更大的努力,走的艱辛。

想成為女孩,Lara有著中性的容貌和聲音,但下體的存在一直提醒著自己不是個女生。

想成為芭蕾舞者,Lara的努力和天賦使她進入最好的舞蹈學校,但比別人晚開始,她再怎麼努力還是跟不上腳步。


私處和腳上的繃帶包著兩個夢想,兩個都傷痕纍纍。


看著電影的我不禁覺得,假設是我,我覺得我挺不過去。

我脆弱、草莓、沒有毅力。

我很幸運一出生就是個生理女性,性別認同上也更傾向順性別。

也因此我從沒去想過自己想當個男生或女生。我是個裝對軀殼的靈魂?

又使我可以任性的自由認同,我是順性別,但畫出一條光譜,我不認為我在極端的那方。我不要做完全的女人。


如爸爸說的,Lara沒有意識到她有多勇敢。


這部片最經典的台詞是:「我不要成為榜樣,我只想做個女生。」

我們的日常,是Lara多麼奢求的夢想。

然而我更喜歡的是諮商師說的:「你本來就是女生,你已經擁有女生的身體了。我們能做的就是讓你更加堅定,但你早就是一名女性。」

是啊,為什麼我的性別,要被性器給定義?


在另一篇文章看到很特別的觀點。有人認為性別本身沒有錯,沒有生錯一說。認同不需要被性器給框架。但對於跨性別者來說,是真實感受到和認同不一的性器的存在是痛苦的。


上星期的性別平等教育,變性手術應該正名為性別重置手術。

因為手術不是要改變性別,而是還給你被生錯的性別。


片中Lara的一名親戚是孕婦,在飯桌上公開是個男孩。

我一直覺得這段別有用心,我們輕易決定了肚中小孩是男孩,因為他的生理性別是男性,但他真的是男孩嗎?

會不會有一天性別不再重要,因為不論出生的生理性別為何,都不妨礙他成為哪一個性別。國外有一位無性別寶寶,我覺得這是很棒的事。


如果重來一次,可以選擇。我還會選擇當女生嗎?我也不知道。


「扮性別」是Judith Butler提出的理論:我們無法從外表得知一個人的性別為何,除非看到他的性器。我們只知道他在扮演何種性別。


我對此理論感到很有興趣,半同意半反對。

同意是,性別確實可以自由選擇。反對是,也是我上禮拜和老師討論的,衣服沒有性別,那為什麼偽娘是在「穿女裝」,這是不是代表女生的衣服就是那樣。


老師的回答是,很多性別議題確實一體兩面。顛覆的同時,也在強化刻板印象。

我想,或許理想的狀態是無性別社會吧。


Lara是個未術跨女,在對她有好感鄰居,她就是個女孩子。在米羅的老師眼裡,她是姐姐。在路人眼裡,她就是一名女性。


是啊,沒有人會知道她的生理性別啊。但我覺得很巧妙的是芭蕾舞者必須穿緊身衣,在緊身衣下,沒有隆起的胸部和突出的下體是誠實的。也因此她必須用膠帶封閉自己的性器。


Lara是真心討厭自己的陰莖。除了跳芭蕾,她連洗澡時都要穿著泳褲。

生日會上女孩們的起鬨,雖然本身互看私處就不是平等的,性別二分法的選擇和集體逼迫本身就是一種霸凌。但其實我覺得對於Lara來說難受的是,這是她自己很討厭的器官,連自己都不願直視,何況公諸於世。


不僅是結局,其實Lara一直在自我閹割。


關於結局,她其實一點也不怕身體的痛,心理的混亂折磨她更深。

那一刀下去,傷害了身體,卻拯救了心理。


最後想聊聊性傾向。

片中最喜歡的段落大概是父女在車上的對話。

「班上有沒有讓你感到比較特別的男生?」

「沒有,這是我的私事。而且我也沒有說我喜歡男生啊。」

「所以你喜歡女生?沒事的,你可以跟我聊聊。」

「也許吧,如果我知道就會告訴你,但我不知道。」

相同的概念延續到和諮商師的談話。

「你有喜歡的男生嗎?」

「我不想用這副身體去愛人。」


首先我想說,就像同性戀和雙性戀的存在是自然的。其實性別認同和性傾向也毫無關係。

但異性戀主流的社會啊,認為跨性別女性喜歡男性。

其實我一直很期待,本片可以更跳統的去談論這個議題。

片中,Lara找了對她有好感的鄰居,去探索自己的愛和性。

可能多數人會認為他們互有好感,但其實我還是想相信自己第一印象的看法。

是,或許是受困於生理性別,Lara不敢去愛人。

同時,她在嘗試自己對於男性是不是有感覺。因為她不知道自己到底喜歡什麼,或不能接受什麼。

所以Lara真的喜歡鄰居嗎?我倒覺得不一定。


而她與鄰居的第一次。

老實說這種性愛方式是我反感的,很抱歉我一直無法理解。

但我想了想,Lara要隱藏生理性別,好像只能這樣性愛。


大家都說結局的Lara可以昂首闊步,因為閹割了那個生錯的陰莖。

其實我明白陰莖只是個象徵,好像無需去探討沒有正確的重置手術怎麼辦。

然而我還是認為這只是一個開始,一個「至少」沒有男性象徵的開始。

面對完全的女性身體,和芭蕾,Lara還是得面對好多的挑戰。


如同《親密》,還是很盧卡斯。

結局不是成功,而是暫時解決了一項困難,未來還得繼續努力。


好像過於著重性別而忽略了芭蕾。

但其實我一直覺得性別和芭蕾是相呼應的,如同前述,兩者都是後天努力,人一己百。兩者都在白色的布上流著鮮血。表面再怎麼硬撐,隱藏在布下才是真實的自己。


性別和芭蕾相呼應,也矛盾。

因為服用藥物,Lara的體力不足。

為了趕上他人的進度,Lara不斷練習,操勞到身體無法負荷,心理更是。沒有健康的身心無法進行手術。

在兩個夢想上一直努力的她無法平衡,最後一無所有。練習了很久的芭蕾表演,都撐到了上台前一天。最終卻只能成為觀眾。持續的接受激素治療,然而手術卻只能延期。


聊聊我自己。


心病由胃病生,我很清楚先後順序。然而當初Mom一直認為,心情不好怎麼吃得下?

當然,這也是當然。

於是兩者互相影響,一方不好,另一方怎麼好?

直到現在,我還是等著照第二次胃鏡看看我的胃到底為什麼好不了。

自律神經失調和焦慮也成了必須一直服藥的,日常毛病。

哪一個會先好?我不知道。但老實說我覺得心病更難醫,弔詭的是,心病因身病所起。

聊遠了。


《芭蕾少女夢》算是我第一部跨性別議題電影。有人說覺得敘事太過平淡,確實觀看時會感到一直日復一日的芭蕾、家中、醫院,但我覺得這或許是盧卡斯電影的特色,因為《親密》亦是如此。而往往最平淡的日常是寫實的痛苦。

其實少女和親密雖然同是性別議題,風格類似,但探討的主軸完全不同,我覺得兩部都很推。

如果這就是盧卡斯風格,那我大概是喜歡的。


最後,大推《芭蕾少女夢》。這是一個就存在我們生活中的女孩,日常平凡卻不凡,誇飾不凡卻平凡。不是人人都有經驗,我覺得文本最神奇之處就是我們能夠感同身受主角的掙扎。我相信我們都還不夠了解跨性別,縱使家庭支持,就Lara而言,她還有很多需要跨越的挑戰。又更何況,不是每個家庭都能支持。我覺得看完電影,才更理解跨性別族群的困境與思考社會必須做出的改變。



電影:芭蕾少女夢(Girl)

觀影日期:2023年5月13日

寫於2023年5月15日,原收藏於beverly1920的舊寶物。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夢客的沙龍
4會員
45內容數
夢客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09/06
【《霸王別姬》電影心得之五:小樓×蝶衣=現實×理想「道分歧,難再同謀。」】 用MBTI的打開段小樓和程蝶衣,今天不要感情用事! 不知道小石頭是怎麼進戲班的,只知道他從小能力過人,雖然出風頭的性格也惹來了不少處罰。 而小豆子是因為母親的妓女身份,無法再單獨養大孩子,而把小豆子塞進戲班讓他獨立自
Thumbnail
2024/09/06
【《霸王別姬》電影心得之五:小樓×蝶衣=現實×理想「道分歧,難再同謀。」】 用MBTI的打開段小樓和程蝶衣,今天不要感情用事! 不知道小石頭是怎麼進戲班的,只知道他從小能力過人,雖然出風頭的性格也惹來了不少處罰。 而小豆子是因為母親的妓女身份,無法再單獨養大孩子,而把小豆子塞進戲班讓他獨立自
Thumbnail
2024/08/30
【《霸王別姬》電影心得之三:當愛已成往事】 <當愛已成往事>是《霸王別姬》的主題曲,由李宗盛作詞作曲,原聲帶收錄的版本為林憶蓮李宗盛的對唱,而張國榮在1995年發行的個人專輯《寵愛》也收錄了個人獨唱版本。 張國榮的<當愛已成往事>,完全就是蝶衣本人的傾情,忘不了京戲霸王豪氣的開頭,哥哥沉沒水中,
Thumbnail
2024/08/30
【《霸王別姬》電影心得之三:當愛已成往事】 <當愛已成往事>是《霸王別姬》的主題曲,由李宗盛作詞作曲,原聲帶收錄的版本為林憶蓮李宗盛的對唱,而張國榮在1995年發行的個人專輯《寵愛》也收錄了個人獨唱版本。 張國榮的<當愛已成往事>,完全就是蝶衣本人的傾情,忘不了京戲霸王豪氣的開頭,哥哥沉沒水中,
Thumbnail
2024/08/30
【《霸王別姬》電影心得之二:世代衝突】 《霸王別姬》的故事背景從1924年到1978年,五十人間中國歷經多個政權交替,京劇也從「下三濫」、文化交流、「牛鬼蛇神」到國族藝術。 六年前看小四這個角色的時候,只覺得氣憤,但現在回頭看,小四夾在想要成角和革命中,不僅是「跟風保全自己」的心態,更多的是
Thumbnail
2024/08/30
【《霸王別姬》電影心得之二:世代衝突】 《霸王別姬》的故事背景從1924年到1978年,五十人間中國歷經多個政權交替,京劇也從「下三濫」、文化交流、「牛鬼蛇神」到國族藝術。 六年前看小四這個角色的時候,只覺得氣憤,但現在回頭看,小四夾在想要成角和革命中,不僅是「跟風保全自己」的心態,更多的是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這篇文章是關於一部動畫電影的評論,主要描述了兩位少女之間的友情和夢想的故事。影評還在詢問兩個重大問題:追求夢想是否值得撇下一切,以及出門和留在家中哪個是更好的選擇。
Thumbnail
這篇文章是關於一部動畫電影的評論,主要描述了兩位少女之間的友情和夢想的故事。影評還在詢問兩個重大問題:追求夢想是否值得撇下一切,以及出門和留在家中哪個是更好的選擇。
Thumbnail
《La La Land》一直是我最愛的電影之一,鮮豔的色彩、明亮的畫面、輕快的歌舞、復古的氛圍、浪漫的情懷,每次重看都令人熱淚盈眶。 我想,只要一天還懷揣著夢想,一天都會被電影中傳達的那種不顧一切地追逐夢想的熱誠打動。
Thumbnail
《La La Land》一直是我最愛的電影之一,鮮豔的色彩、明亮的畫面、輕快的歌舞、復古的氛圍、浪漫的情懷,每次重看都令人熱淚盈眶。 我想,只要一天還懷揣著夢想,一天都會被電影中傳達的那種不顧一切地追逐夢想的熱誠打動。
Thumbnail
「莎莉」是一部相當接地氣的女性成長喜劇,用不同觀點為女性追愛辯駁,異國元素在片中運用相當巧妙。很喜歡 劉品言、林柏宏、楊麗音、李英宏,作為導演練建宏首部電影,也是相當出色。
Thumbnail
「莎莉」是一部相當接地氣的女性成長喜劇,用不同觀點為女性追愛辯駁,異國元素在片中運用相當巧妙。很喜歡 劉品言、林柏宏、楊麗音、李英宏,作為導演練建宏首部電影,也是相當出色。
Thumbnail
雖然《少女》在《親密》之前,但畢竟先看過《親密》才認識了《少女》,看完《芭蕾少女夢》最大的感受就是 超級盧卡斯(ಥ_ಥ) 和《親密》真的一模一樣的感受,整部片的色調溫和、家庭溫馨,看似溫暖而愉悅,女主角Lara的臉上總是掛著笑容,然而那個笑容始終像是撐著嘴角,整部片就像Lara的笑容一樣,實為
Thumbnail
雖然《少女》在《親密》之前,但畢竟先看過《親密》才認識了《少女》,看完《芭蕾少女夢》最大的感受就是 超級盧卡斯(ಥ_ಥ) 和《親密》真的一模一樣的感受,整部片的色調溫和、家庭溫馨,看似溫暖而愉悅,女主角Lara的臉上總是掛著笑容,然而那個笑容始終像是撐著嘴角,整部片就像Lara的笑容一樣,實為
Thumbnail
「令人心碎的童年佳話」 「讓人想起札維耶多藍」 觀影前,好奇最純真的童年究竟會多心碎?青春期的情愫又會多多藍? 觀畢,我是非常認同這兩句評語的。 親密是普遍級 一部看似很輕的電影 花田裡的追逐 青少年的相處 總讓人感到微風徐徐 然而 親密其實是一部很殘忍 很沉重的電影
Thumbnail
「令人心碎的童年佳話」 「讓人想起札維耶多藍」 觀影前,好奇最純真的童年究竟會多心碎?青春期的情愫又會多多藍? 觀畢,我是非常認同這兩句評語的。 親密是普遍級 一部看似很輕的電影 花田裡的追逐 青少年的相處 總讓人感到微風徐徐 然而 親密其實是一部很殘忍 很沉重的電影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