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我可以不想再管個案了嗎?」—踏進諮商室的助人工作者

2023/08/20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我半夜的時候收到個案傳來自殘,想跳樓的照片。」

「我假日的時間收到家長傳訊息過來質問我學生成績的事情。」

「下班之後收到訊息,才知道我的個案出事了。」

踏入教育工作以來,就時常聽到身邊的助人工作者朋友,會傾訴自己的休息時間受到工作影響。



 Valeria Ushakova: https://www.pexels.com/zh-tw/photo/3094210/

Valeria Ushakova: https://www.pexels.com/zh-tw/photo/3094210/

在我過去所接受的訓練當中,我很習慣聽到:

「你需要有教育熱忱。」

「你需要提供個案正向語言與營造正向環境。」

「你需要理解個案的需要,為其提供資源與服務。」

「你需要引發學生學習動機,為學生搭起鷹架,提供適性教材教法。」

「你需要與個案站在一起,給予無條件的關懷。」

...太多不勝其數的「你需要」,都在告訴我,這個社會非常需要助人工作者。

助人工作者是他人的支持,我們要有足夠的同理心,並足夠專業。


但是,沒什麼人很認真地教過我,關於「界線」這件事。

也沒人跟我討論過:哪一天我累了,對助人失去熱情了,該怎麼辦?


助人工作者的工作樣貌

談到「助人工作」,不曉得大家會想到哪些職業?

醫師、護理師、社工師、心理師、老師、治療師...以及其他照顧社會大眾身心健康的工作者。

「助人工作者」的特質

溫暖、有愛心、耐心、同理心...似乎是助人工作者身上最顯著的特質。

不過,不知道有沒有人想過,助人工作者也是人,也會有同理心用完的時候?

Sarwer e Kainat Welfare: https://www.pexels.com/zh-tw/photo/3996734/

Sarwer e Kainat Welfare: https://www.pexels.com/zh-tw/photo/3996734/

我是一位特教老師,大學剛畢業時,懷抱滿腔的熱血與教育熱忱,對學生付出了十足的愛與關懷,認真理解這些來到我面前的學生,用心地照顧、陪伴他們。

接著,隨工作資歷的累積,我發現需要被愛、被照顧、被理解的孩子太多太多,每個孩子身上,各有他們悲哀或心酸的經歷,諸如沉重的經濟困境、難以康復的生理疾病、難以鬆動的教養議題、悲痛的生離死別...太多太多。

學生的低學習成就,很可能不全然由障礙特質造成,也可能來自家庭教養議題、童年創傷經驗、過去學習挫敗經驗、人際互動困難、缺乏適合的學習策略、尚未建構自律的學習習慣、用藥副作用影響、對特定科目的排斥感、對特定教師的抗拒感...等各式各樣的變項交互作用。

一位學生要能夠好好地在教室中學習,是多麼不容易的事情。

Pixabay: https://www.pexels.com/zh-tw/photo/256657/

Pixabay: https://www.pexels.com/zh-tw/photo/256657/

時間久了,我發現,只有愛心與耐心,無法在這樣的職業做得長久。

更何況,我的工作場域還只是在單純的學校環境,更不用談其他助人工作者的挑戰,可能更勝於我。


哀鴻遍野的人間悲苦,是助人工作者看見的世界。


助人工作者的職業倦怠

漸漸地,我在工作上出現了挫折與倦怠感,對於學生的苦,開始感到麻木,我掏不出更多的同理心去關懷學生。

我當時身邊的伴侶也告訴我:「妳沒有妳想像中那麼有愛心。」


「原來我沒那麼有愛心,也許我並不適合做這份工作。」我陷入深深地自我懷疑,進入漫長的憂鬱。

Engin Akyurt: https://www.pexels.com/zh-tw/photo/3209136/

Engin Akyurt: https://www.pexels.com/zh-tw/photo/3209136/

在憂鬱的時光裡,我踏進了諮商室。

在諮商室中,我傾訴著對於學生一直抓著我分享他自己困擾,並時常對我發脾氣的厭煩感;家長將自己的教養問題丟到我身上,期待我要照顧好他的孩子的惱怒感;為教育貢獻一切,卻在教甄之路頻頻挫敗的無助感...

每一份感受,都像是不斷在對諮商師發出求救訊號:「我好累,而且無力改變我的工作現況。」

眼淚就這樣流個不停,才發覺,我內在的教育玫瑰,枯萎了。


後來,在漫漫諮商的歷程中,我逐漸明白,原來是我缺乏建立心理界線、自我照顧、自我認同的能力,才會在工作上面臨耗竭感。

身邊有位同為助人工作者的好友,Nicky,她曾告訴過我:「妳是教育工作者,妳也是妳自己。」

Nicky溫柔地提醒我:「要學習建立心理界線。」

我才慢慢意識到,自己原來在工作上還需要很多調整,不能空有滿腔的愛心與耐心,要誠然面對耗竭感。


心理界線的建立

以下是我這兩年重覆練習的內容:

  • 練習在上班時間才回覆工作訊息,將學生的事情留在工作時段處理,下班後,要建立個人的休息時光。
  • 建立穩定而不急躁的工作節奏,允許自己有喘息的空間,讓自己有好好如廁、喝水、定時吃中餐的時間。
  • 面對他人的情緒而感到焦慮時,建立自我覺察,允許自己退一步獨處,深呼吸,練習分化自己與他人的情緒。
  • 把自己視為「陪伴者」、「引導者」、「教學者」的角色,不過度期待個案要按照自己的安排進步,而是去尊重個案有他自己的學習節奏。


自我照顧/自我疼惜的能力

  • 將教學視為「動態歷程」,時刻修正自己與學生的節奏,放下自動化的自我苛責、自我懷疑,練習將挫折視為可成長的空間。
  • 覺察自己因工作而感到焦慮、無助、憤怒時,給予自己退一步,靜下心的時間與空間,梳理自己感受,與自己的感受待在一起。
  • 維持運動習慣及健康飲食習慣,鍛鍊身體,避免身心俱疲。
  • 允許自己有時間和空間釋放情緒,與情緒待在一起。
  • 練習自我安撫,獨處時,接住自己的情緒,陪伴自己。


Maik Kleinert: https://www.pexels.com/zh-tw/photo/3576284/

Maik Kleinert: https://www.pexels.com/zh-tw/photo/3576284/

自我認同的能力

  • 練習自我肯定,而非將認同的需求寄託在他人身上。
  • 練習寫下自我肯定的話語,提醒自己已經做到的事情,小事情也值得紀錄。
  • 被他人誤解時,能練習接住自己受傷的情緒,依舊認同自己的努力。
  • 耗竭感出現時,停止自我攻擊、自我譴責,不陷入是非對錯的思維裡。



這幾年,我時常問我自己,我走出職業倦怠感,重拾熱情了嗎?

老實說,長大了,本就不可能再回到大學剛畢業那樣,對教育工作充滿熱情了。

畢竟,我開始明白,老師的影響力可大可小,而我的付出,也取決於他人要不要接收。

Andrea Piacquadio: https://www.pexels.com/zh-tw/photo/3769981/

Andrea Piacquadio: https://www.pexels.com/zh-tw/photo/3769981/

我不能情緒勒索學生一定要為我改變他自己,更多地,是我需要問問自己:

「我是否已經盡力?」

「我還有沒有可以再調整的地方?」

「還有哪些變項,也是深深影響著學生,是我較難鬆動的?」

職涯漫漫,我已經慢慢能接受自己有限制,接受自己有時候會嫌學生很煩,想要拒絕學生,並且去相信,學生也需要練習去看見他人的感受,調整他自己。

我學著去欣賞自己為學生的付出,無論學生是否有接收到。

我學著尊重自己跟學生當下的限制,退一步,給予彼此成長空間。

我學著肯定自己的付出,接納自己的限制,盡力而為,無愧於心。

教育的路上,與學生互相學習,彼此渡化。

職業倦怠,很可能將是一生隨時有機會再次面臨到的議題,需要不斷自我覺察,持續修煉。

祝福自己與其他同樣在工作上也感到倦怠的助人工作者們,都能記得自己的初衷,愛我們所選,選我們所愛。

179會員
86內容數
打算用一生學習如何去愛的人,愛錢,愛這個世界上需要我以及我需要的人,還有愛自己。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