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卡(英語:Credit Card),是一種非現金交易付款的方式,是銀行業提供的信貸服務。由銀行或信用卡公司依照使用者的信用度與財力發給持卡人,持卡人持信用卡消費時無須支付現金,帳單日時再進行還款。信用卡不會由使用者的帳戶直接扣除資金。
簽帳金融卡(英語:Debit Card)是金融卡的類型之一,是連結了銀行帳戶的支付卡片。消費前需先行匯款進入帳戶,消費時會直接從連結的帳戶內扣款,因此不會產生超刷、透支或動用迴圈利息的狀況。使用上與信用卡相同。
印象中人生第一張簽帳金融卡是從大學時期開始持有,某個兼職工作要求提供指定銀行的薪轉戶,開戶的時候,在不清楚的情況下,一併開啟了卡片的簽帳功能,因為簽帳卡無法超刷的特性,當時就養成簽帳卡的帳戶內不會放太多錢,萬一遇到盜刷或突發狀況,至少損失是可以接受的。
這是人生第四個銀行戶頭。第一個是郵局,負責「保管」壓歲錢;第二、第三個分別是中國商銀跟台銀,前者為學校指定銀行,後者是申辦助學貸款銀行。
信用卡不管包裝得再美好,換了多少稱呼,本質就是一種極短期的信用貸款,每一次持卡消費前,都需要清楚明白自己在做什麼?有什麼好處?有什麼後果?若沒有足夠的自制力,很容易陷入惡性循環,繳不完的帳單、還不完的卡債、信用破產、...。
印象很深刻的,某個已經退出台灣市場的銀行,某一部信用卡廣告:爸爸帶著小女孩出遊,所有的消費都用藏在手中的信用卡付款,讓小女孩誤以為爸爸在變魔術,不用付錢就有新衣服穿、有冰淇淋吃、...。我相信該廣告的本意,是要推廣信用卡付費的方便,出門不用帶厚重的錢包,一張輕薄的魔法小卡就可以搞定一切。
但隱藏的涵義是否有全數表現出來,完整傳達給收看的客群,並被收看的客群正確理解?
另一個例子,在1999年發行,2005年~2008年之間退場的台灣第一神卡。
工具就是工具,有問題的是使用工具的人,而不是工具本身。使用工具前,有沒有先仔細閱讀過說明書,確認使用方式及注意事項,檢查工具是否正常運作或有異狀?什麼事前準備都沒做就直接上手,用不合適或錯誤的方式去使用工具,產生不良後果,卻反過來怪工具設計不良,怎麼想都是使用工具的人本身有問題。
若尚未有信用卡,又想體驗刷卡感受的,建議先從簽帳金融卡開始。
但簽帳金融卡也有其限制和缺點:
每種工具都有其適合用途,選擇合適的工具,並妥善、正確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