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商『詭』邏輯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 文內如有投資理財相關經驗、知識、資訊等內容,皆為創作者個人分享行為。
  • 有價證券、指數與衍生性商品之數據資料,僅供輔助說明之用,不代表創作者投資決策之推介及建議。
  • 閱讀同時,請審慎思考自身條件及自我決策,並應有為決策負責之事前認知。
  • 方格子希望您能從這些分享內容汲取投資養份,養成獨立思考的能力、判斷、行動,成就最適合您的投資理財模式。

您對損益計算的概念是甚麼?

相信大多數人的財務智商不是問題,但券商的計算方式讓我跌破眼鏡.....

還真不可思議

很多券商APP的功能多元,介面方便,對投資者真是一大福音。所以幾個月前股匯至某證券商,從股票質借、新股抽籤、股票借券、直觀的損益統計,還有類似信貸功能,一個按鈕就可簡便向銀行借錢來抽籤,最高額度是20萬,相當便利投資人!

用了幾個月後,沒甚麼問題,卻發現有趣的狀況。

舉例來說:某上市公司100塊,配5塊現金股利,預估報酬率5%,到了明年配5塊,你持有的成本仍是100塊,應該沒錯吧!

如果投資某些基金,一定會提到的是收益有可能是來自平準金,就是本金,然後理專很理直氣壯地告知你成本降低了!你賺到了….

靠北阿!這啥邏輯?

雖然理專不太可能這樣說,可是這鬼邏輯卻隱身起來,藏在APP的損益顯示上。

以〈圖1〉所示,我持有的新光保全7月26日除息,持有成本為39塊,除息後收盤40.3塊,報酬率約3.3%,而今日9月1日40.15塊,大概是2.9%,這沒啥問題。

圖1

圖1

但,愈看損益愈不對勁,股價沒變但報酬率卻大幅提升,後來才發現持有成本自動下降,如下〈圖2〉所示​,也就是〈圖1〉的樣子。


圖2

圖2

居然被券商判定配發本金?

在股價不變,偷渡損益概念,帳面價值瞬大增。

真發了,繼續配息下去,遲早會零成本持有,這概念實在太完美了,賺翻啦!無論買甚麼股票只要有配發股息股利我都是贏家,對吧。

一般人難以察覺差異在哪裡,但如此顯示方式會導致過分自我感覺投資績效良好,動輒5%上下的幅度就可緩慢的變成傾向樂觀的投資決策,進而忽略已知的風險,不可不慎。

除了0.00167公克,也為豐富心靈,記錄走過的痕跡,自在的吶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長期買進並持有需要很大的信心,除了克服股價波動對心理的影響,就少不了數據的淬鍊與思考,對於我來說數據是投資決策的百分之百.....
近年積極轉型為工業物聯網,邊緣運算。不過仍以硬體為主,軟體 為輔,擅長打團體戰,與多方產業結合。
投資是個紀律,自我紀錄激勵自我的成長!
我們的經驗往往驗證一個長久以來的觀念: 只要做好準備,在人生中抓住幾個機會,迅速採取適當的行動,去做簡單而合乎邏輯的事,這輩子就能得到很大的財富。 但這種機會很少,通常屬於不斷尋找和等待,充滿求知慾望,而又熱中分析各種不同變數之人。 一旦機會來臨,如果勝算很高,那麼就利用過去的謹慎和耐心得來的
長期買進並持有需要很大的信心,除了克服股價波動對心理的影響,就少不了數據的淬鍊與思考,對於我來說數據是投資決策的百分之百.....
近年積極轉型為工業物聯網,邊緣運算。不過仍以硬體為主,軟體 為輔,擅長打團體戰,與多方產業結合。
投資是個紀律,自我紀錄激勵自我的成長!
我們的經驗往往驗證一個長久以來的觀念: 只要做好準備,在人生中抓住幾個機會,迅速採取適當的行動,去做簡單而合乎邏輯的事,這輩子就能得到很大的財富。 但這種機會很少,通常屬於不斷尋找和等待,充滿求知慾望,而又熱中分析各種不同變數之人。 一旦機會來臨,如果勝算很高,那麼就利用過去的謹慎和耐心得來的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本文我們更進一步測試股息因子能不能被價值因子所解釋。
Thumbnail
股息只是左手換右手的操作,在台灣真的是這樣子嗎?
Thumbnail
不勞而獲的股息怎麼來? 我在5月12號的新聞中有看到一個內容,是有某醫生講說這不勞而獲的股息,補充保費只要2.11%,不公平,建議要提高補充保費的費率。   當時這個新聞出來的時候,我看到社群上很多朋友一面罵,甚至在PTT或Dcard這些平台上都有很多人針對這件事情表達意見。我甚至做了
既然現金股利(只討論會填息且會成長的)相比於買賣價差會有稅務上的劣勢,那麼現金股利到底有甚麼好處?我覺得現金股利的好處主要有兩點,(1)現金流量與(2)對長期投資投資人心態上的幫助。
金融股近來紛紛宣布今年的股利發放金額,但很多都會同時發現金股利和股票股利。有人就問我,發股票股利到底好不好?除息參考價怎麼算?股息殖利率又該怎麼算?領到股票股利,該怎麼做才好?  
Thumbnail
請注意上、下截圖顯示的55.12元是稅前盈餘 股市中很多迷惑股民買股的手法,我這邊想特別跟我的訂閱者說,我的選股法計算時用的不是稅前盈餘,而是稅後淨利。 當你用我的方式點股市到"基本"裡面,呈現的 Q1, Q2,
社群上有朋友討論到一件事情,說這個零股息啊淨值下降等於是股價下跌。有人說填息才等於賺錢,但填息等於上漲,理論上不配息,同樣上漲的幅度能賺比較多。領息要等股票上漲,不就代表說買賣的主控權不在自己身上嗎?因此有人說領息,後面要把利息再買回來才行(再投入),就是再投入才會有複利的效果。   可是如果你
Thumbnail
2月開始,各公司陸續公佈股利,注意股票股利的複利效果,是隨股價變動的動態殖利率,不是股票股利越多越好,必須是公司獲利持續成長,股票股利才具價值,否則變成公司沒錢,印股票換鈔票的負面結果,股票越多越不值錢。像鈊象1股配1股,獲利不是從80元降到40元,而是60元,即獲利成長>股本膨脹,這種股票股利才有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本文我們更進一步測試股息因子能不能被價值因子所解釋。
Thumbnail
股息只是左手換右手的操作,在台灣真的是這樣子嗎?
Thumbnail
不勞而獲的股息怎麼來? 我在5月12號的新聞中有看到一個內容,是有某醫生講說這不勞而獲的股息,補充保費只要2.11%,不公平,建議要提高補充保費的費率。   當時這個新聞出來的時候,我看到社群上很多朋友一面罵,甚至在PTT或Dcard這些平台上都有很多人針對這件事情表達意見。我甚至做了
既然現金股利(只討論會填息且會成長的)相比於買賣價差會有稅務上的劣勢,那麼現金股利到底有甚麼好處?我覺得現金股利的好處主要有兩點,(1)現金流量與(2)對長期投資投資人心態上的幫助。
金融股近來紛紛宣布今年的股利發放金額,但很多都會同時發現金股利和股票股利。有人就問我,發股票股利到底好不好?除息參考價怎麼算?股息殖利率又該怎麼算?領到股票股利,該怎麼做才好?  
Thumbnail
請注意上、下截圖顯示的55.12元是稅前盈餘 股市中很多迷惑股民買股的手法,我這邊想特別跟我的訂閱者說,我的選股法計算時用的不是稅前盈餘,而是稅後淨利。 當你用我的方式點股市到"基本"裡面,呈現的 Q1, Q2,
社群上有朋友討論到一件事情,說這個零股息啊淨值下降等於是股價下跌。有人說填息才等於賺錢,但填息等於上漲,理論上不配息,同樣上漲的幅度能賺比較多。領息要等股票上漲,不就代表說買賣的主控權不在自己身上嗎?因此有人說領息,後面要把利息再買回來才行(再投入),就是再投入才會有複利的效果。   可是如果你
Thumbnail
2月開始,各公司陸續公佈股利,注意股票股利的複利效果,是隨股價變動的動態殖利率,不是股票股利越多越好,必須是公司獲利持續成長,股票股利才具價值,否則變成公司沒錢,印股票換鈔票的負面結果,股票越多越不值錢。像鈊象1股配1股,獲利不是從80元降到40元,而是60元,即獲利成長>股本膨脹,這種股票股利才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