掛機、睡覺、乾脆不點名? —學生在遠距上課的鏡頭之外還做了許多酷酷的事!

2023/09/07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邀訪:李瑞霖;採訪/紀錄:陳宇慈、林軒如;撰文:林軒如

COVID-19籠罩世界的日子似乎已經變得遙遠,但在疫情推播助瀾之下的數位發展,已悄然延續在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之中。這次透過線上Google Meet的形式訪談幾位來自台灣各地、正值高中時期又或是準備進入大學的學生們,讓我們得以一窺2021年5月全國三級警戒下,學子們與過往截然不同的學習面貌。

更多可能性

「自由」一詞貫穿了幾乎每一場訪談。除了有機會上網尋找更適合自己的教材及YouTube影片輔助學科上的學習,多元的線上工具—Mega、Mirror、Jamboard也開拓了學習方法的彈性。

因免去通勤以及上課時數縮短而多出的自主時間裡,大家也有令人驚喜的探索—畢業於私立黎明高中的怡甄同學在這段時間裡學習如何經營小型社群;來自高雄林園高中的仁傑同學身為漫研社幹部,以線上會議串連多校,擔任「存在革命23rd-南部學生ACGN社團成果展」的副召;也有許多同學提到閒暇時聆聽不同領域podcast節目以及線上開放式課程後,對有興趣的科系和議題擁有更堅定的決心。

「線上課程越『開心』,會留下越多後患」

「感覺當時可以更認真。」來自台北並準備升高三的林同學坦言。此次接受訪談的所有同學皆提及自己或身邊同學在遠距教學一段時間後,程度不一地在課堂間出現疲乏或分心的狀況。在下課時間看的影片仍在腦中旋繞不去、三五好友慫恿一起組團打手遊、被線上學習工具新穎的功能和內容分走注意力......都在在挑戰著學生的自律程度以及分身乏術的老師。被眼花撩亂的娛樂、舒適安穩的床褥包圍著,該如何維持過去的動機與步調?想必這不僅是學生的掙扎,也同樣是有WFH需求的人們共同面臨的課題。而對高中生而言,落下的課業壓力更是在回歸學校後的日子裡「加倍奉還」,怡甄舉出自己在遠距期間忽略了不熟稔的化學章節,和我們分享道。

當我們提及學習效率,「學習中遇到問題是否能被解答?」扮演極為關鍵的角色。除了非同步上課(預錄影片)時,無法即時提問的狀況外,仁傑也提到「實體上課比較容易闡述想法和問題(不會受網路延遲干擾、可以實際比劃加深理解等)。」有些老師不擅長使用相關設備,苦於技術性問題無人幫忙,同樣也影響學生的提問便利度,甚至是教學進度。不過Arthur同學也提出另一種狀況:線上會議室的舉手功能一目瞭然,讓大家的發言權變得更平等;害羞的學生也因為有了隔著鏡頭的「保護」而更有勇氣開口表達。

疫後改變與期待

「Quizlet背單字很方便,不用帶厚重的單字書,內容也很多元。」「英文教科書的APP蠻好用的」「恢復實體後老師還是用Google classroom收作業,檔案可以自動歸齊,小老師也不用搬著大家的作業到處跑了」「看影片學打code可以倒帶重看不懂的部分,也不用在補習班間奔波」在訪談之間,不難發現數位學習並沒有因為疫情消退而離開,而是成為師生便利的選擇之一。

「哪種學習方式是你所嚮往的呢?」受訪同學大多都對實體與數位兩種模式抱持各有優缺且互不可取代的想法。舉凡實驗、體育課仍以到校為佳,實際面對面的交流更是高中生活裡重要的部分;而數位的資源快速、方便又豐富,更能滿足學生個人化的需求。

媒體識讀、時間規劃等能力的重要性不亞於學科知識,生涯探索乃至社會參與更需要我們走出學校、教室和教科書的範疇。如此一來,數位學習絕不是洪水猛獸—如何珍惜自己的專注力,善用數位的力量,令它成為開闊的眼,找尋世界上需要自己的立命之地,也許便是P世代最在意的事情。(P世代:Purpose/playlist,追尋意義、自我價值的世代。)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