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與友人一同看了今年新上映的哆啦a夢電影《大雄與天空的理想鄉》,一如片名所暗示的,這是一部探討烏托邦的片。
烏托邦,utopia,也就是理想國。
「理想國」的概念,似乎是人類的一種共同想望,不分時空、不分地域、不分宗教也不分民族,我們可以在不同的社會文化脈絡中,讀到類似的概念,當然個別的具體細節有些不同,甚至或許不同文化形成想像的圖像也差異甚大,但總而言之,它有個「普世」的樣貌:一個比「我」(可能是作者、作品的主角,不一而定)現在身處的時空更美好,甚至完美,並且令人嚮往的社會,好比柏拉圖的理想國、陶淵明的桃花源。
(微劇透,但透得不多,請斟酌後再決定是否往下讀)
《大雄與天空的理想鄉》亦是以這樣的底稿出發,講述大雄嚮往的理想國:胖虎不粗魯、小夫不狡詐、靜香不固執,而大雄自己則是會玩又會唸書的完美小學生。……這就是「完美」了嗎?
電影中短暫的片段確實描繪了溫柔敦厚的胖虎和小夫,但卻令大雄不寒而憟──那根本是披著胖虎和小夫外衣的陌生人啊!
與著名的反烏托邦作品《美麗新世界》或《1984》類似,《大雄與天空的理想鄉》當中最致命的問題是,它高舉著「完美」之名,以人為的方式,強制抹去了人的異質性,使得每個人都「完美」──只要大家都是完美的,是不是就不會有爭端、不會有比較、沒有傷害、沒有痛苦?
怎麼可能呢?
自然界的成住壞空,生老病死,一如日升月落、四季榮枯,它本身沒有所謂完美或不完美,它只是以它本來的面目生滅,悲喜優劣,是人才有的價值判斷。
人世間亦然。人的個性有其可恨或可愛之處,但那也源於人與人的相處,才有了相應的評價。人浮於世,我們個人在「社會化」的過程中,逐步磨合、學習,為了與他人處得更好;我們的國家社會,法律政治,也在擴大影響力及統治的過程中,試圖建構安穩的結構,調和不同族群的利益關切,照看弱者,維持其基本的生存與生活水準,以避免成為更大混亂的根源……
有些人做得好、有些人做得不好,有些社會制度運行順暢、有些社會制度失靈失能,人間百態,總是如此。生而為人,我們難以輕易將這些現實情境視同四季榮枯,但我們也終將逐漸明白,我們永遠追尋一個「更好」版本的現實,但永遠不會有一個「完美」版本的世界。
為什麼?因為「完美」本不存在,所有美好,總在實踐中展開,並進一步深化、提升,如果主張完美已然實現,下一步,要去哪裡?
在我看來,哆啦a夢的故事背景中的22世紀,其實已經像是藤子.F.不二雄的「理想國」了。在那個世界,更好的科技條件,協助人們解決多數的生活困難,從而人們有更多的時間、更多的機會,追求自己的興趣、喜好,發展個性,亦即,22世紀的社會,提供了更多包容與機會,使人們對於自我的實現,有更多的方法與支援(或資源,其實也對),而能從中獲得「幸福感」。就此脈絡而言,這部電影的主題與省思,顯得更像是某種暗喻,……指向什麼呢?這部「童話」電影,似乎藏得極深。
總之,在電影的結尾,大雄與他歡樂夥伴們歷盡千辛萬苦找到的「烏托邦」,終究在心理認同上及物理現實上都灰飛煙滅了。大雄仍是那個不完美的大雄,可喜可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