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三個境界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早前提到門前哪幾顆樹,修剪前與修剪後有啥不一樣?

回應有三種:

一、樹就是樹啦,有啥不一樣?閑著沒事幹!

二、啊!是有點兒不一樣呀!沒事找事。

三、樹還是樹啊!本來無一物嘛!

唐朝有位禪師叫做青原惟信,他說:

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前,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及至後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
而今得個休竭處,依然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

第一個境界,「見山是山,見水是水」,那是用肉眼來看,甚至是路過錯過。

第二個境界,「見山非山,見水非水」,那是執著我知,凡事都要不一樣。

第三個境界,「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那是人情與事物,兩忘湮水裡。

第三個境界,用老莊的思想來說,那是「物我自化」;用禪宗的思想來看,那是「菩提本無樹」;用孔孟的思想來講,那是「義之所在」,亦即責任而已。

朋友,您是哪一種境界呀?

按:青原惟信,青原是他修道的地方,惟信是他的法號!
註:「菩提」,梵文Bodhi的音譯,指洞明真諦而覺悟的意思。

(寫於2020年8月18日於海外)

raw-image

人生的三重境界

 讀到蘇軾的「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及至到來無一事,廬山煙雨浙江潮」一詩,慨歎人生無明執著,而只見山是山、水是水、我是我,又或見山非山、見水非水,換到的只是千般恨。「及至到來無一事」,始知天意作弄人,世事一場夢。若能洞明世事,知命知性,則依然見山是山、見水是水,還是昔日的「廬山煙雨浙江潮」。

這是人生的三重境界啊!昔日在文化課裡提到青原惟信禪師由「漸修」至「頓悟」的過程分成三個階段:「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後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休歇處,依然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的確,人生的旅途,總是冷冷清清、尋尋覓覓,未得到的總想得到,以致患得患失,忐忑不安;又或得到了又再失去,以致「一生幾許傷心事,不向空門何處銷」。

其實,世事往往都是「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2013-8-18)


avatar-img
63會員
825內容數
現代人該怎樣看待儒學呢? 能替孔子說句公道話嗎? 怎樣做一個《論語》的明白人呢?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①多難就可以興邦嗎? ②是否無難就不能興邦呢? ③那興邦的同時,是否就必然多難呀? ④若不興邦,是否就沒有災難呢? 以上四問,其實就是邏輯假然推理的四種情況,而其中的第二和第三問,在邏輯學上講是無效推理;也就是說,②和③這兩種情況,其結論都不一定的,可以是,也可以不是。 姑勿論如何,多難就可以興
《背影》和《荷塘月色》這兩篇散文,大家都讀過、都很熟悉,可在大陸地區,這兩篇名著的命運就坎坷了。 《背影》:走到那邊月台,須穿過鐵道,須跳下去又爬上去。父親是一個胖子,走過去自然要費事些…我看見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
當大家讀到《道德經》時,覺得好像怪怪的,怎麼跟孔子的講法對反的呢?孔子講「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而老子卻說「大道廢,有仁義」。那究竟是怎麼一回事的呢? 《道德經》第十八章: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大道,就是常道,常道是自有永有的,不管是太平盛世,抑或
俗話講:空穴來風,事必有因。世間事,有果自然有因。那麼,元稹何以在死後才有那麼多緋聞呢?這個「因」從何而來呀?關於這個追因究竟,筆者就未見過有學者去探究,故而至今仍是千古之謎。 過去講過杜牧,說手頭上那四本中國文學史之類的書籍,只有一本略略提起杜牧,其他的文學史書,則連杜牧的名字都不提。哪本《中國文
關於元稹和劉采春的那段緋聞,同樣出自晚唐那本筆記小說集— —《雲溪友議》,當中記述元稹四十五歲時出任越州(紹興)刺史、浙東觀察使時,正趕上劉采春隨丈夫在紹興唱戲,所謂人靚歌甜,花容絕色,少婦風韻,嫵媚豔麗,元稹把持不住,於是給了劉采春丈夫一筆銀兩,就把劉采春買斷,據為己有。至於劉采春,除了仰慕元稹才
另一個傳與元稹有不清不白的感情的,是中唐著名多產的女詩人——薛濤。 薛濤,生於公元770年,比元稹還大十歲。故此,坊間的網絡文章,就大多刻意炒作為姊弟戀。 最早講述這段姊弟戀的,首推晚唐一本筆記小說集— —《雲溪友議》,書中描述元稹在其妻離世前三個月,在出差東蜀期間,與薛濤同居了三個月。講述元、薛這
①多難就可以興邦嗎? ②是否無難就不能興邦呢? ③那興邦的同時,是否就必然多難呀? ④若不興邦,是否就沒有災難呢? 以上四問,其實就是邏輯假然推理的四種情況,而其中的第二和第三問,在邏輯學上講是無效推理;也就是說,②和③這兩種情況,其結論都不一定的,可以是,也可以不是。 姑勿論如何,多難就可以興
《背影》和《荷塘月色》這兩篇散文,大家都讀過、都很熟悉,可在大陸地區,這兩篇名著的命運就坎坷了。 《背影》:走到那邊月台,須穿過鐵道,須跳下去又爬上去。父親是一個胖子,走過去自然要費事些…我看見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
當大家讀到《道德經》時,覺得好像怪怪的,怎麼跟孔子的講法對反的呢?孔子講「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而老子卻說「大道廢,有仁義」。那究竟是怎麼一回事的呢? 《道德經》第十八章: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大道,就是常道,常道是自有永有的,不管是太平盛世,抑或
俗話講:空穴來風,事必有因。世間事,有果自然有因。那麼,元稹何以在死後才有那麼多緋聞呢?這個「因」從何而來呀?關於這個追因究竟,筆者就未見過有學者去探究,故而至今仍是千古之謎。 過去講過杜牧,說手頭上那四本中國文學史之類的書籍,只有一本略略提起杜牧,其他的文學史書,則連杜牧的名字都不提。哪本《中國文
關於元稹和劉采春的那段緋聞,同樣出自晚唐那本筆記小說集— —《雲溪友議》,當中記述元稹四十五歲時出任越州(紹興)刺史、浙東觀察使時,正趕上劉采春隨丈夫在紹興唱戲,所謂人靚歌甜,花容絕色,少婦風韻,嫵媚豔麗,元稹把持不住,於是給了劉采春丈夫一筆銀兩,就把劉采春買斷,據為己有。至於劉采春,除了仰慕元稹才
另一個傳與元稹有不清不白的感情的,是中唐著名多產的女詩人——薛濤。 薛濤,生於公元770年,比元稹還大十歲。故此,坊間的網絡文章,就大多刻意炒作為姊弟戀。 最早講述這段姊弟戀的,首推晚唐一本筆記小說集— —《雲溪友議》,書中描述元稹在其妻離世前三個月,在出差東蜀期間,與薛濤同居了三個月。講述元、薛這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有一則故事記載於《指月錄》,裡面記錄吉州青原惟信禪師所講過的一段話- "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後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休歇處。依前見山祇是山。見水祇是水。” 事實上這種經驗並非惟信禪師獨有.祇要將以上名詞改一改就可以套在自己身上. “黑猫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所緣境」就是「方法」,譬如念佛的人,佛號就是所緣境;參話頭的人,話頭就是所緣境;數息的人,數數就是所緣境;修不淨觀的人,不淨的境,即不淨的身體,就是所緣境。緣一境,然後繼續不斷地修,這與《佛遺教經》的「制之一處,無事不辦」完全相同;也就是心繫於一境,就能夠入定,入定而能夠產生三昧,從三昧而得智慧。
Thumbnail
  我剛讀王國維的《人間詞話》時,對他藉詩詞來表達的「人生三境界」印象最為深刻。他說古今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須經過下面三個境界:   第一境界是「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一個人在準備踏上人生征途時,登高遠眺,心中充滿對未來的憧憬與期待;但也暗示我們要高瞻遠矚,志向要遠大,還要懂得忍
Thumbnail
教學之路對我而言,是「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的歷程,而你在做什麼的時候,也經歷了這三境界呢?
Thumbnail
以前講大乘佛法給我聽的法師三十二歲「見性」(禪宗講明心見性),他跟我講的時候快六十了。他說:「你知道什麼是佛的境界嗎?佛的境界就是一切遍知。眾生的六道輪迴、一切的苦難、一切的罪業,祂只有一念心:『這些都是我的責任,我都要處理,都扛起來了。』」
一、野狐禪 百丈懷海禪師是馬祖道一禪師的嗣人,「馬祖創叢林,百丈立清規」,可見百丈禪師對禪門的貢獻。一日,百丈禪師說法圓滿,大眾皆已退去,獨有一老者逗留未去,禪師問道: 「前面站立的是什麼人?」 老者答道:「我並不是人,實在是一隻野狐,當迦葉在世說法的時候,曾在此百丈山修行,有
Thumbnail
我們的一切感覺愛恨情仇都不是真的,我佛曾經入世示現也不是假的。
Thumbnail
九十歲的盤若智是泰國金寺裏得道的高僧。他的盛名不僅遍及這金色國土中的每一角落,甚至還遠達異邦的佛陀國度。人們提到他時,總將兩手合十,高舉過頂,以禮拜佛陀的姿勢,表達對這位高僧的虔敬。 不管拂曉與暮落,金色寺塔的內外,總聚集著無數的人們。他們聆聽梵鐘的沉落,思老禪師一身汗濕的睜開眼來,發現自己正好端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有一則故事記載於《指月錄》,裡面記錄吉州青原惟信禪師所講過的一段話- "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後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休歇處。依前見山祇是山。見水祇是水。” 事實上這種經驗並非惟信禪師獨有.祇要將以上名詞改一改就可以套在自己身上. “黑猫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所緣境」就是「方法」,譬如念佛的人,佛號就是所緣境;參話頭的人,話頭就是所緣境;數息的人,數數就是所緣境;修不淨觀的人,不淨的境,即不淨的身體,就是所緣境。緣一境,然後繼續不斷地修,這與《佛遺教經》的「制之一處,無事不辦」完全相同;也就是心繫於一境,就能夠入定,入定而能夠產生三昧,從三昧而得智慧。
Thumbnail
  我剛讀王國維的《人間詞話》時,對他藉詩詞來表達的「人生三境界」印象最為深刻。他說古今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須經過下面三個境界:   第一境界是「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一個人在準備踏上人生征途時,登高遠眺,心中充滿對未來的憧憬與期待;但也暗示我們要高瞻遠矚,志向要遠大,還要懂得忍
Thumbnail
教學之路對我而言,是「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的歷程,而你在做什麼的時候,也經歷了這三境界呢?
Thumbnail
以前講大乘佛法給我聽的法師三十二歲「見性」(禪宗講明心見性),他跟我講的時候快六十了。他說:「你知道什麼是佛的境界嗎?佛的境界就是一切遍知。眾生的六道輪迴、一切的苦難、一切的罪業,祂只有一念心:『這些都是我的責任,我都要處理,都扛起來了。』」
一、野狐禪 百丈懷海禪師是馬祖道一禪師的嗣人,「馬祖創叢林,百丈立清規」,可見百丈禪師對禪門的貢獻。一日,百丈禪師說法圓滿,大眾皆已退去,獨有一老者逗留未去,禪師問道: 「前面站立的是什麼人?」 老者答道:「我並不是人,實在是一隻野狐,當迦葉在世說法的時候,曾在此百丈山修行,有
Thumbnail
我們的一切感覺愛恨情仇都不是真的,我佛曾經入世示現也不是假的。
Thumbnail
九十歲的盤若智是泰國金寺裏得道的高僧。他的盛名不僅遍及這金色國土中的每一角落,甚至還遠達異邦的佛陀國度。人們提到他時,總將兩手合十,高舉過頂,以禮拜佛陀的姿勢,表達對這位高僧的虔敬。 不管拂曉與暮落,金色寺塔的內外,總聚集著無數的人們。他們聆聽梵鐘的沉落,思老禪師一身汗濕的睜開眼來,發現自己正好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