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新單元,以後就放在「財報數據」這個類別。如前面文章所說,接下來打算開拓一下新的股票,目前的想法是這樣(每週文章安排):
第一篇文章,追蹤軟體股行情,挑一隻軟體股或科技成長股的最新財報來看,有需要的話也可能會聊聊宏觀經濟,跟以前的做法差不多。目前這種方式,按照過去本專欄的經驗和實際操作(像「估值行情表」),已經驗證過是有效的,接下來就繼續以同樣的邏輯去做就可以了。
第二篇文章,就是這一篇,預計是能夠固定更新,主要是希望先鳥瞰整體美股市場的行情(故不會限制在科技成長股的板塊),再根據不同的指標(近一季創年高、RSI、MACD、移動平均線等),每週挑個一隻股票出來看看財報結構。因為現在在業界工作,有些軟體程式、資料庫可以拿來運用,我可以很有效率地做到這一點。但要提醒幾點:第一,不是有軟體資料庫就無敵,那只是一套工具而已,具體是否可行,還是要看運用起來的邏輯、還有一些細節要視乎未來追蹤的效果再來檢驗、調整。短期內,我的心態比較像是研究性質。
第二,資料庫涵蓋的美股,雖然包含了各行各業,但可能是考慮到風險,所以絕大部分都是中大型股,並沒有涵蓋到所有美股。這系列挑選的股票,在一般情況下適合風險偏好較低、或是想要平衡投資組合風險的人。
第三,我覺得這個單元最大的價值,是可以讓大家看到在不同的經濟環境下,不同產業類型的股票,其實可以有非常不一樣的股價或是估值表現。過去長期「低利率、低通膨」的時代,找些科技成長股抱著就解決了,也懶得看別的。我不知道未來會怎樣,但如果沒那麼快回到以前那個黃金年代,放眼看看別的產業,也不失為一種解決方案。
最後,如果有時間的話,我還會想多整理一家公司的財報,就是第三篇文章。因為第二篇文章較著重在產業和中大型股,第三篇文章則還是想找找看有沒有財報結構漂亮,而且股價和技術走勢也不差的中小型股。這篇就是不定期更新。
因為這是「美股市場行情掃瞄」的第一篇,所以先解釋一下,以後就不重覆了。
我將美股分成11個行業別,分別是:
最後還有一個「標普總分」,可以拿來作為強弱相對表現的參照。
表格當中的分數是什麼意思呢?
比方說9/14標普總分是61,指的是標普成分股中有61%的公司收盤價高於20日平均線,所以數值會介乎0-100之間。其他類股分數的意義亦同,像9/14能源產業的分數是87,指的是該類股中有87%的公司收盤價高於20日平均線。
因此,分數越高,表示趨勢越強。一般使用上,會以50分作為多空交界,如果能夠連續三日站穩50分以上,屬強勢市場,對多方較有利;反之則屬弱勢市場,對空方較有利。同時,讀者也可以看分數是否出現連續三天以上的連續增加、或連續減少,以此判別趨勢是否延續或是風向有改變的跡象。
根據以上的定義,這個指標不太建議拿來判別「超買」或「超賣」,因為如果條件配合,強勢板塊其實可以強勢很長一段時間,反之亦然。
那到底該怎麼用呢?我覺得有以下兩種用法可以考慮:
第一,如果大盤整體分數持續往下,或是處於「弱勢市場」,可觀察是否有特定板塊的分數是處於「強勢市場」,或甚至逆大盤而行,分數是持續增加呢?如果有的話,那代表該行業別有資金持續朝該處流動,可能是接下來領漲的板塊。
拿上面表格來說,9月初時候標普總分其實有點偏弱(50以下),對照之下,能源板塊就很亮眼(80以上),基本上該產業就一路從9月初強勢到現在。
過去一個月,能源板塊ETF(XLE)合計上漲了5%。如果翻查能源產業的指標個股來看,佔XLE權值最大(21.76%)的埃克森美孚(XOM),是全球最大的一體化能源和石化公司之一,同期股價上漲接近8%。
第二,產業分數不一定要拿來跟標普總分對照,也可以自己跟自己來比。我自己比較有興趣的是觀察看看近期那些行業發生趨勢轉變的「反轉訊號」,不管是由強轉弱、或是由弱轉強,都可以給投資者帶來一些思考的方向。
在這個部分,近期比較值得關注的有兩個產業。第一是公共事業,第二是必須消費。剛好這兩個產業都是防禦性較強的產業。
稍為對照一下,「公共事業」和「必須消費」有點像是「資訊科技」的相反。前陣子科技股還很強勢的時候,「公共事業」和「必須消費」就相對較弱,最近科技股有轉弱的跡象,資金就又往「公共事業」和「必須消費」流過去了。
以公用事業來說,NextEra Energy(NEE)是全美前十大電力供應商之一,今年以來股價表現普通。不過,最近一週似乎開始受到資金的青睞,就繼續觀察下去。
我今天真正比較想談的是「必須消費」這個板塊。我們先看看過去五年「必須消費」ETF(XLP)的整體表現:
記得在2022年行情大動盪時候,有些人在問,究竟哪些股票比較抗跌?我那時候的重點還是放在科技成長股,但老實說,這個板塊幾乎沒有抗跌的,只有跌多跟跌少的差別。如果投資者堅守在科技成長股,只能找財報結構比較好的,受傷應該會比較輕一點(但還是會受傷),日後反彈時候也比較容易漲回來,但中間的波動還是要硬吃下去。
在經濟動盪時候,有真正「抗跌」的產業類股嗎?有,我覺得「必須消費」就滿不錯的。以行情非常動盪的2022年來說,在2022年初,QQQ是398元,至年底QQQ是266元,全年修正幅度是33%。
反觀XLP,同期是由77元跌到75元,修正幅度不足3%。跟科技股來比,這種下跌幅度幾乎是可以忽略的。
在「必須消費」產業,我自己是比較喜歡Costco(COST),就是好市多,在台灣我也是他們的客戶,股票更是留意了很多年,是一隻下跌時候不會跌太多,但長期股價也能成長的慢牛股,以前推薦過我老婆去買。
過去五年,COST的股價合計上漲了137%,同期標普500大盤ETF(VOO)股價上漲52%。對於那些不想冒太高風險,但又想要獲得比大盤好一點回報的投資人來說,COST值得留意。在2022年,COST全年修正19%,跟VOO相同。
最近又留意到Costco(COST)這隻股票,除了「必須消費」產業最近有點由弱轉強之外,我在使用一些技術分析選股程式的時候,COST也一直冒出來,像是RSI偏多、MACD偏多,同時布林通道訊號也是偏多(截至9月15日)。
這裡稍為解釋一下名詞:
毫無疑問,近期COST的股價非常強勢,股價也在過去一年的高點徘徊。
所以,我就把Costco(COST)過去幾年的財報關鍵數據都拿來整理了一下:
我覺得從COST的財報數據和估值當中,可以讀到以下幾點市場釋放的訊號:
第一,如果以成長股的標準來說,COST從2021年至今的財報數據,其實說不上非常強勢。營收年增率一直在放緩,最近一季的營業利益同比下跌6%,EPS也是同比下跌4%,美國銷售(Changes in comparable sales excluding the impact of changes in foreign-currency and gasoline prices)顯著放緩,年增率從2022Q2的11%,一路放緩到最近一季(2023Q2)的2%。
第二,如果這樣的財報趨勢放在科技成長股,不用想,股價最少腰斬,估值同樣會大幅萎縮。但COST有這樣嗎?完全沒有。在2021年,COST的預期市盈率大概落在30倍上下,到2022年,美股大幅下挫之際,COST的估值不跌反升,一口氣衝到40倍以上。到2023年,受到宏觀經濟因素困擾,即使增長放緩,但估值仍然可以撐在40倍左右。要解釋這樣的現象,只能說,在經濟環境不明朗時,防禦性較強的必須性消費指標企業較受資金青睞(因為不管經濟好不好,民眾都必須花錢維持日用所需),而且因為資金本來就是看中其「防禦性」,所以財報的成長性就不是重點,估值更被推一步推高。
第三,如果是這樣的話,還要看財報嗎?當然要,但重點就不是成長性,而是看防禦性指標。比方說,毛利率、營業利益率穩不穩定?這反映它能否在通膨的環境下,維持差不多的獲利率。又如會員續訂率(renewal rates, worldwide)穩不穩定?這則是反映會員對品牌的忠誠度能否維持。如果從上述這些防禦性指標來說,COST基本上都很漂亮,沒有什麼太大的問題。
簡單總結。如果你是風險偏好不高,又想搏取比大盤好一點的回報,COST是值得考慮作為長線布局的標的之一。從短線來看,技術上很強,惟估值略貴,看有沒有回檔的機會,或是分批布局也可。
注:本篇因為是「美股市場行情掃瞄」系列的第一篇文章,牽涉到很多介紹和說明,所以設為「公開文章」,方便更多人瞭解,同時也會在「財報數據」的分類中長期置頂。日後本系列的後續追蹤文章,都會是付費限定,請大家多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