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世紀資本論( 原文作者 : 托瑪 · 皮凱提 )

本書中文版出版( 2014年 )將屆10年,屬統計敘述研究論書,是我非常喜愛的書之一。內容敘述現代社會貧富不均的遠因,以及21世紀備受影響的可能結果,在21世紀即將過完1/4,我們的下一代或者我的老年所處環境,也許就是書中所預測關於財富的未來社會。

2050年或2100年的世界,是否會成為金融交易員、超級經理人、超級巨富或石油輸出國家的囊中物 ?或者由中國銀行持有 ? 還是會掌握在寄生避稅天堂的上述各種人手中? ( 頁21 )

本書的資料來源是由30多位全球各地學者共同建構的全球高資產所得資料庫 ( World Top Incomes Database ,WTID ),關於財富、財富的分配,以及財富和所得之間的關係。

本書的主要研究成果,結論有二 : 財富分配的歷史演變始終深具政治性,無法歸結到單純的經濟機制。另外,財富分配的演變動態,是由於幾種力量強大的機制,各自將之推往趨同獲區一的方向。同時,並沒有任何自然自發的過程,可以避免趨向不平衡與不均等的力量長期佔上風。( 頁26 )

財富會帶來所得,而所得分兩類 : 勞務所得和資本所得。前者指的是工資、薪資、獎金、紅利、非薪資類勞務所得,以及其他任何以勞務取得之報酬,不論其法律形式為何;後者指的是租金、股利、股息、利潤、資本利得、權利金,以及其他任何因為擁有土地、不動產、金融工具、工業設備等形態的資本而取得之報酬,不論其法律形式為何。( 頁24 )

作者舉19世紀初的英法文學小說高老頭理性與感性 書中提到的財富本質,其對讀者而言有一種相當清楚的常識 ~ 財富存在是為了產生租金( 亦即資本所得 ),是為了讓資產持有人有一份穩定、規律的收入。

然而,資本到底是充滿風險的投資,還是穩定所得的來源 ? 事實上,資本從來就不穩定,至少在起步的當下,資本都是帶有風險與創業性質的,但資本累積的最終目的,都是在獲取定期所得,這可以說是資本的天命與方向。( 頁117、118)

作者從英法兩國資本的形態轉變,清楚看見資本主義三個世紀以來的幾個重要面向所呈現初的兩件事:其一是轉變幅度,整體趨勢顯示,兩國的資本/所得比之演變極為相似,18、19世紀維持相對穩定( 約600%~700% ),20世紀則因2次世界大戰的衝擊,資本/所得比銳減( 約200%~300% ),而21世紀似乎又回到接近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的水準( 約500%~600%以上 )。( 頁118 )

以上如果套用在個人目前的資產狀況,也就能夠粗估個人的理財績效表現是否符合先進國家人民的水準了。以目前個人名下的資本/目前個人所得( 資本所得+勞務所得 ),也可以看出與財富自由的距離。

某種程度來說,似乎是20世紀的戰爭才讓過去的分配不均消失,讓人誤以為資本主義已經結構性地改變。( 頁120)

另一件事就是轉變的廣度,從英法兩國歷史以及曾經攻城掠地的殖民統治,不難理解兩國的資本從國內擴大至國外的盛況。

資本主義進入21世紀後並無結構性改變,資本於現代社會的重要性和一兩百年前相去不遠,唯一改變的則是資本的形態,過去主要是土地和政府債,如今被工業資產、金融資產和不動產所取代。過去的資本幾乎來自財產繼承,如今的資本可以是來自一輩子勞務所得的累積。( 頁372 )

談到資本累積,就一定要從時間與報酬談起。一般用來解釋資本報酬率相對穩定落在4%~5%得經濟模型是建立在時間偏好概念的基礎上。根據此觀點,正好說明歷史上的資本報酬率為何能夠穩定在4%~5%,絕對出自人的心理因素,並反應出一般人的不耐以及看待未來的態度。( 頁355、356)

筆記的最後,我想寫一下財富與才能。才能可獲勞務所得,並由此符合一般社會好的觀感和普及的道德規範,但若沒有制度的保護,容易江郎才盡。財富可轉為不費力的資本,在法律的保護下還能夠代代相傳,立於不敗之地。財富與才能不是二元對立的觀點,它們是這個世界不斷創新的條件。擺在個人與家庭面,仍然適用。因此,不要再有富不過三代的酸葡萄心理了,君不見~富過三代才懂吃穿的人家,其實很優雅。




我很喜歡《莊子‧養生主》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也喜歡《孟子·盡心篇下》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喜歡讀著讀著而茅塞頓開的時候,那種究竟的快樂。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