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書閤】修行方針─覺路指南摘錄讀後感(上)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活佛老師曾在《道脈傳承路》慈悲:「誠心的基礎,必須建立在你明理之上。」本書用淺顯的文字,幫助有志學道的人破解迷惑,行走於菩提覺路,在閱讀過程中,能一步步反思、修改、調整自身狀態,使智慧成澄明。

西元二○○二年,光慧文化創辦人不休息菩薩慈示出版《覺路指南─白話譯註》,以成全後進,本書十四章包含:智慧章、因果章、罣礙章、冤孽章、疑惑章、考魔章、戒律章、布施章、尊師章、追根章、誠正章、容德章、外功章、內功章。每一個篇章,都明確指引修道人應有的修辦理念,「甚望修天道者,首要名透倫理、實行綱常、尊師重道、始終如一」(覺路指南序文)。

本篇文章就各篇章節錄重點筆記,建議各位前賢若欲完整理解,仍須自行閱讀過本書《覺路指南摘錄─白話譯註》

  • 智慧章第一

   本章說明智慧有分真假,真智慧出於天性,如孟子云:「仁義禮智,我固有之也。」儒家說明德,釋家說金剛,道家說谷神,皆是指此天性,也是人何以成為聖賢仙佛,在人世間,一個德性圓滿的人、完人,就是離開世間的仙佛,聖賢仙佛同樣都從至誠盡性,五倫八德做起,沒有出世入世之分。

    我們常以為仙佛菩薩距離我們很遙遠,但其實仙佛菩薩是走過相似旅程的前人輩,在佛桌上、在書籍中、在畫像裡為我們做一個示範,祂們其實就在我們心中,當我們將內在真智慧發揮出來,用天性良心,而非個人情緒,做好身而為人、依著身在各關係的道理倫理,我們便是仙佛菩薩。

 

  • 因果章第二

本章說明因果為事實上之定論,「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因果未了,以致輪迴不已,生生死死,人除了形體,還有靈性與氣體,因此死亡是形體消滅,而靈性與氣體並未滅,生前所做、所造的一切隨之遷居,因此勸戒人們應及早覺悟,多種善因,眾善奉行,廣立功德,超出因果的束縛。

宇宙很誠實,投出什麼東西就反射什麼回來給我們,因此我們的心念、言行舉止都要時時小心,先從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開始練習,進而進到敬、靜、淨,從最純粹的那點光明智慧出發,化解善惡之分。

 

  • 罣礙章第三

    解脫罣礙,則見佛性,我們在人世間,常受氣稟、物慾牽引,家人朋友情誼牽連,功名富貴等等牽連,要明白親友是倫理結合,富貴是臨時享受、有其應得緣分,不要把假認做真。比如父慈子孝、夫唱婦隨是天性當然,小心不要摻雜情慾,富貴不強求,淡然處之,得之不足喜,失之不足憂,以道義為根本。

    人倫與錢財乃日常生活之常情與必須,本章提醒不要執著太過而成為煩惱來源,不論是何種關係,皆從天性著手,本章亦不支持冤親債主之說,因人倫也是天理一部分,對於名利,以空心應對,依著般若波羅蜜多的本心去實行,才能解脫罣礙,真見佛性。

 

  • 冤孽章第四

   「世有錢債、冤債,錢債必討,冤債必報。」即使間隔三世五世,亦必討要歸還。現在的時序已到三期末劫,數萬年的冤債一齊清算,現在的水火、刀兵、瘟疫、饑饉種種劫煞層出不窮,在這樣的世代,只有迅速修行、自我精進與改變,才有可能躲避。修行路徑有分許多種,善舉與吃齋是善行,但難以跳脫輪迴,要登峰造極須受明師指點,求真道,勇猛精進,廣事宣化。

    人類肉眼看得見的,是災難以及社會新聞,看不見的,是背後的原理,世界上這麼多人,為什麼就剛好是這些人、發生這些事?冥冥中不可言喻,修行,不只是幫助自己,也是幫助他人,修行的過程不只是外在形式,要掌握內心根本,也就是─道,藉由求道開起智慧,讓所做所行,有一處立足、運行。

 

  • 疑惑章第五

   人有真假,理有虛實。無法辨別真假虛實,就稱為惑,有惑因而無法作決斷,則叫做疑,疑惑是人生的一大障礙。《中庸》云:「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人能恢復本性,即是真人,否則便是假人。孔子承繼堯舜、文王的道理,加以闡述,而不另作新說,立言,俱是描寫自然事實。而人們,常以一知半解批評,形成理障,真智慧,要斬斷一切疑惑,專心奉行。

     人,要怎麼知道他真不真誠?相處過後就知道了,日久見人心。道理,要怎麼知道他是真是假?靠自己去實踐,聽到一個好的道理,去把它做出來,日日夜夜,勤勤懇懇,便能顯出它的真,世間上道理那麼多,哪條才是真的?從聖賢的經典下手,因那是他們的經驗論,走過的道路,而非玄學或思想推論。一條一條反省革新,漸漸地,就能有自己的收穫、辨明真假。

avatar-img
5會員
14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木音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身體有生養的父母親, 靈性也有其根源, 稱為無極老○, 全名為明明上帝無量清虛至尊至聖三界十方萬靈真宰, 在不同宗教中有不同的名稱。 明明代表:天道天命、人人本自俱足的良心本性 上帝代表:真主宰 無量清虛:無可計量不具形體 至尊至聖:位置與德性至高 三界十方:超越空間無所不在 萬
愿,是什麼? 愿,就是原心、初發心、最原始、最純粹、最光明、無雜質的那顆心。 近似於我們常聽見的─初衷。 今天參加法會、上研究班、或看善書, 聽到一句話,覺得很有道理,內心有所觸動,起了信心, 相信道是真的、道理是真的(孝順父母、友愛手足)、天命是真的, 心中產生了「我願意也如此實踐」、「我願意學習
每日持戒生活為聖賢仙佛(院長師兄)批示的訓文, 老前人勉勵做為修道人之指標,將戒律融入生活, 為最簡單的開端: 認真嚴謹、分秒修持的態度 清晨早起六點正 喝杯溫開水後讀個經訓 每日背一小訓 行住坐臥不離經訓,謹言慎行 晚餐之後不隨便吃東西,以清茶水果為主 準備過失簿,條條反省,每日更新 反省內容:
在櫃子裡翻到一本年代久遠的綠色小冊子, 標題是伙食團的宗旨以及生活規範, 翻開裡面的內容,發現以前住伙食團是如此嚴謹, 有許多微禮細節,將修行融入生活中,自我要求與鍛鍊。 分享其中內容做為參考,可保留核心價值與精神, 並依成員、學校狀況進行彈性微調,活潑應事,與時俱進。 (例如真的早起不來,還是可以
大學裡,您可能聽過「伙食團」,或「崇德青年社」, 到底這是一個什麼樣的地方? 伙食團,乍聽之下,像是一個吃飯煮飯的地方, 但它的功能可不只停留在煮飯吃飯。 最早成立的伙食團,是在臺灣六十年代,位於逢甲大學, 當時因為整體社會風氣學習道理、吃素不易, 前人輩關心大學青年學子, 便成立了這樣一個所在。
渡人,常常跟求道劃上等號, 但渡人的含意,僅僅如此狹隘嗎? 老師慈悲:「渡化當下,是否有迴光返照,是否順道渡化自己,內在的眾生。」 渡人,是讓我們返回自性, 將內心的至真、至善、至美發揮出來, 是一場靈性與靈性的相遇。 在渡人的當下, 真正渡的是自己, 因為要放下內在的我執、我慢、成見, 以為對方好
身體有生養的父母親, 靈性也有其根源, 稱為無極老○, 全名為明明上帝無量清虛至尊至聖三界十方萬靈真宰, 在不同宗教中有不同的名稱。 明明代表:天道天命、人人本自俱足的良心本性 上帝代表:真主宰 無量清虛:無可計量不具形體 至尊至聖:位置與德性至高 三界十方:超越空間無所不在 萬
愿,是什麼? 愿,就是原心、初發心、最原始、最純粹、最光明、無雜質的那顆心。 近似於我們常聽見的─初衷。 今天參加法會、上研究班、或看善書, 聽到一句話,覺得很有道理,內心有所觸動,起了信心, 相信道是真的、道理是真的(孝順父母、友愛手足)、天命是真的, 心中產生了「我願意也如此實踐」、「我願意學習
每日持戒生活為聖賢仙佛(院長師兄)批示的訓文, 老前人勉勵做為修道人之指標,將戒律融入生活, 為最簡單的開端: 認真嚴謹、分秒修持的態度 清晨早起六點正 喝杯溫開水後讀個經訓 每日背一小訓 行住坐臥不離經訓,謹言慎行 晚餐之後不隨便吃東西,以清茶水果為主 準備過失簿,條條反省,每日更新 反省內容:
在櫃子裡翻到一本年代久遠的綠色小冊子, 標題是伙食團的宗旨以及生活規範, 翻開裡面的內容,發現以前住伙食團是如此嚴謹, 有許多微禮細節,將修行融入生活中,自我要求與鍛鍊。 分享其中內容做為參考,可保留核心價值與精神, 並依成員、學校狀況進行彈性微調,活潑應事,與時俱進。 (例如真的早起不來,還是可以
大學裡,您可能聽過「伙食團」,或「崇德青年社」, 到底這是一個什麼樣的地方? 伙食團,乍聽之下,像是一個吃飯煮飯的地方, 但它的功能可不只停留在煮飯吃飯。 最早成立的伙食團,是在臺灣六十年代,位於逢甲大學, 當時因為整體社會風氣學習道理、吃素不易, 前人輩關心大學青年學子, 便成立了這樣一個所在。
渡人,常常跟求道劃上等號, 但渡人的含意,僅僅如此狹隘嗎? 老師慈悲:「渡化當下,是否有迴光返照,是否順道渡化自己,內在的眾生。」 渡人,是讓我們返回自性, 將內心的至真、至善、至美發揮出來, 是一場靈性與靈性的相遇。 在渡人的當下, 真正渡的是自己, 因為要放下內在的我執、我慢、成見, 以為對方好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菩薩為調伏自己的煩惱習氣,求菩薩道時會要求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目標而發願,「自行願」的「自」表示自己,「行」表示行動、修行,「願」表示誓願或目標,因此可理解為「自己發願並實行的誓願」,以期達到心靈和行為上的進步與提升,圓滿自身的智慧。
Thumbnail
「是心作佛」,你想佛,就是你這個心在作佛。你這個心本身,「是心」,這個心就「是佛」。所以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從你心的想念裏頭就産生了。我們這起心在念佛,我們念念之間念佛,這就是「是心在作佛」,你在修。你作佛的心就本來是佛嘛,這我們自己就是「妙明真心」,就是「佛心」,就是「法性」。
「所緣境」就是「方法」,譬如念佛的人,佛號就是所緣境;參話頭的人,話頭就是所緣境;數息的人,數數就是所緣境;修不淨觀的人,不淨的境,即不淨的身體,就是所緣境。緣一境,然後繼續不斷地修,這與《佛遺教經》的「制之一處,無事不辦」完全相同;也就是心繫於一境,就能夠入定,入定而能夠產生三昧,從三昧而得智慧。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世間的眾生因為都有生老病死,有的眾生是心也苦,身也苦,又加上他不知道修行,不瞭解無常,不知死賊時常在旁伺察。因此,菩薩或知道修行的人,就不要再加苦給眾生,所以不應該瞋彼,應當修忍辱。
Thumbnail
○印光大師法語 : ---【修禪者】、宗教【修行者】須要改過行善方為真修道者。 人人都需要正義和正直,國家社會要安定更是需要正直。 正直的標準是什麼呢? 是在個人,還是在社會風俗中? 人人都自認為正直之時,其實卻不是;而社會認為不正直之事,其實卻是真正的正直。 古聖先賢為你說明何謂【正直】的標準!!
Thumbnail
人們通常養成以知、欲過生活的習慣,但在道裡,使民無知無欲,是要放下知、欲的,要放下個人的想法、習性、個性等。在知道如何走入道後,第四章則是說明我們要如何真正在道裡,而能體驗到道帶給我們什麼力量。
Thumbnail
修行、修道,必然從修心開始。 因為它是一套完整的思想價值與文化,代表著大自然宇宙的自然真理。 修道,就如同是要學習一套新的思想價值,替換那自己從小學習來的心智與思維。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菩薩為調伏自己的煩惱習氣,求菩薩道時會要求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目標而發願,「自行願」的「自」表示自己,「行」表示行動、修行,「願」表示誓願或目標,因此可理解為「自己發願並實行的誓願」,以期達到心靈和行為上的進步與提升,圓滿自身的智慧。
Thumbnail
「是心作佛」,你想佛,就是你這個心在作佛。你這個心本身,「是心」,這個心就「是佛」。所以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從你心的想念裏頭就産生了。我們這起心在念佛,我們念念之間念佛,這就是「是心在作佛」,你在修。你作佛的心就本來是佛嘛,這我們自己就是「妙明真心」,就是「佛心」,就是「法性」。
「所緣境」就是「方法」,譬如念佛的人,佛號就是所緣境;參話頭的人,話頭就是所緣境;數息的人,數數就是所緣境;修不淨觀的人,不淨的境,即不淨的身體,就是所緣境。緣一境,然後繼續不斷地修,這與《佛遺教經》的「制之一處,無事不辦」完全相同;也就是心繫於一境,就能夠入定,入定而能夠產生三昧,從三昧而得智慧。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世間的眾生因為都有生老病死,有的眾生是心也苦,身也苦,又加上他不知道修行,不瞭解無常,不知死賊時常在旁伺察。因此,菩薩或知道修行的人,就不要再加苦給眾生,所以不應該瞋彼,應當修忍辱。
Thumbnail
○印光大師法語 : ---【修禪者】、宗教【修行者】須要改過行善方為真修道者。 人人都需要正義和正直,國家社會要安定更是需要正直。 正直的標準是什麼呢? 是在個人,還是在社會風俗中? 人人都自認為正直之時,其實卻不是;而社會認為不正直之事,其實卻是真正的正直。 古聖先賢為你說明何謂【正直】的標準!!
Thumbnail
人們通常養成以知、欲過生活的習慣,但在道裡,使民無知無欲,是要放下知、欲的,要放下個人的想法、習性、個性等。在知道如何走入道後,第四章則是說明我們要如何真正在道裡,而能體驗到道帶給我們什麼力量。
Thumbnail
修行、修道,必然從修心開始。 因為它是一套完整的思想價值與文化,代表著大自然宇宙的自然真理。 修道,就如同是要學習一套新的思想價值,替換那自己從小學習來的心智與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