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的選前秘密金流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raw-image

懂得選後佈局的政客與樁腳早就知道,不管藍綠派系頭人或有意立院院長或選後黨機器改選的中常委中執委,『這階段』早就全台灣開車趴趴走,去給立委候選人送錢。

如果是同黨的,行情長年不變,派系送錢給單一立委候選人禮數『最少』兩百萬起跳,候選人簽名立字據收到兩百萬,答應選後加入派系運作。甚而有插花或追加答應中常委中執委選舉的票,要投給送錢的派系頭人或背後頭人。


raw-image


不然你以為過往民進黨很多派系起起伏伏生生滅滅,『大多數』怎麼運作形成的。或誰誰誰當國營事業董座可以自己當中常委,老婆還接著當中執委。

這種選後輪廓,早就買定離手了。

古早,台灣頭到台灣尾銀貨兩訖後,派系開車去送錢的人物,會把所有簽名收錢的字據,拿回給共組派系的幾個大頭互相看過,記名候選人誰誰誰答應成為這個派系。然後就把所有字據給燒了。

古早收錢白紙黑字模式。不會寫收到什麼人什麼錢答應事,只會立字據,『茲收到兩百萬元整』+候選人簽名畫押。


只有私下政治秘密協商的書面,才會寫事由,話事人見證人與各當事人簽名畫押。然後這個字據不會燒,由話事人保管,特別是黨中央明文指派去負責協商的話事人。

小英第一次落選總統,蘇貞昌當黨主席時代;英蘇兩派仍在鬥爭競逐下屆總統大選。

新北市長候選人黨內初選前,程序要先協商黨內各參選人意願。協調後,羅姓參選人退出初選,也在秘密協商的書面簽名畫押了。

隔幾日,小英卻陪著這位政治人物開記者會,政治人物哭哭啼啼說是被不公秘密欺騙剝奪新北市長的黨內初選權。

那次一哭二鬧三翻案,激到老派的民進黨內話事人,肚爛到想不管政治地下規則,直接公布羅姓人物親自簽名的政治秘密協商的書面原稿。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詩與回聲
9會員
20內容數
詩的逼視 我的回答 以及詩的回聲。
詩與回聲的其他內容
2023/10/22
藍營藍媒綠營綠媒各頭人到現在還沒搞懂柯文哲肚腸打疊,不打『下架民進黨』訴求的策略。候友宜陣營系列廣告,還傻傻出錢出力幫柯文哲打『新潮流不倒,台灣不會好』,真是魂魄攏乎魔神仔牽去。
Thumbnail
2023/10/22
藍營藍媒綠營綠媒各頭人到現在還沒搞懂柯文哲肚腸打疊,不打『下架民進黨』訴求的策略。候友宜陣營系列廣告,還傻傻出錢出力幫柯文哲打『新潮流不倒,台灣不會好』,真是魂魄攏乎魔神仔牽去。
Thumbnail
2023/10/19
相對於村上春樹講奧姆教說故事的幼稚拙劣,河合隼雄認為奧姆教行銷話術的核心在『素樸(的故事)』+『現代技術』。 我覺得河合『素樸』+『現代技術』的刻畫,更貼切柯文哲在民眾黨內部論述教育+面對媒體論述+群眾場講話的技藝底蘊。
Thumbnail
2023/10/19
相對於村上春樹講奧姆教說故事的幼稚拙劣,河合隼雄認為奧姆教行銷話術的核心在『素樸(的故事)』+『現代技術』。 我覺得河合『素樸』+『現代技術』的刻畫,更貼切柯文哲在民眾黨內部論述教育+面對媒體論述+群眾場講話的技藝底蘊。
Thumbnail
2023/10/04
講個水也很深的。 當年柯建銘不限屆連任不分區立委條款沒過,必須下去選新竹市區域立委時。 柯辦何佩珊找『飯咖團』的姐妹,世新四方報黃某人去跟農陣蔡培慧講,要蔡培慧替柯建銘拍競選推薦影片。
Thumbnail
2023/10/04
講個水也很深的。 當年柯建銘不限屆連任不分區立委條款沒過,必須下去選新竹市區域立委時。 柯辦何佩珊找『飯咖團』的姐妹,世新四方報黃某人去跟農陣蔡培慧講,要蔡培慧替柯建銘拍競選推薦影片。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很多50歲之前的人  大概都體會到民主自由的可貴 50歲之後的人  很多也都體會過沒有民主自由的可悲 多次的選舉導致台灣的選舉文化  是建立在"錢"的上面 有錢能辦大選  相關的選舉行業每隔兩年的大選小選    然後選民因為選舉可能拿到一些所謂的撒幣紅利發錢而已經成習慣 而這幾十年的選舉文
Thumbnail
很多50歲之前的人  大概都體會到民主自由的可貴 50歲之後的人  很多也都體會過沒有民主自由的可悲 多次的選舉導致台灣的選舉文化  是建立在"錢"的上面 有錢能辦大選  相關的選舉行業每隔兩年的大選小選    然後選民因為選舉可能拿到一些所謂的撒幣紅利發錢而已經成習慣 而這幾十年的選舉文
Thumbnail
懂得選後佈局的政客與樁腳早就知道。 不管藍綠派系頭人或有意立院院長或選後黨機器改選的中常委中執委,『這階段』早就全台灣開車趴趴走,去給立委候選人送錢。
Thumbnail
懂得選後佈局的政客與樁腳早就知道。 不管藍綠派系頭人或有意立院院長或選後黨機器改選的中常委中執委,『這階段』早就全台灣開車趴趴走,去給立委候選人送錢。
Thumbnail
所以到底是政客膚淺,還是他們「選擇」展現膚淺,因為人們漠不關心、盲目又愛看熱鬧。我們選擇的,真的是那些對我們未來有幫助的政見嗎?
Thumbnail
所以到底是政客膚淺,還是他們「選擇」展現膚淺,因為人們漠不關心、盲目又愛看熱鬧。我們選擇的,真的是那些對我們未來有幫助的政見嗎?
Thumbnail
所以募款很重要,但為了要省錢,又能得到選票,最好也最快但最辛苦的辦法,就是候選人自己下去掃街。
Thumbnail
所以募款很重要,但為了要省錢,又能得到選票,最好也最快但最辛苦的辦法,就是候選人自己下去掃街。
Thumbnail
還記得某位政客諷某黨在南部隨便擺一顆西瓜也能選上?這是有名有姓的事實,但不列出名字和政黨,因為要敘述的只是現今民主的假象,或做事過去另一個政黨也一樣。探討解析是希望讓大多數迷信民主迷湯的人們可以正視,並且重新把人民的權力從這個假民主拿回來,回歸真正的民主,甚麼才是真民主?
Thumbnail
還記得某位政客諷某黨在南部隨便擺一顆西瓜也能選上?這是有名有姓的事實,但不列出名字和政黨,因為要敘述的只是現今民主的假象,或做事過去另一個政黨也一樣。探討解析是希望讓大多數迷信民主迷湯的人們可以正視,並且重新把人民的權力從這個假民主拿回來,回歸真正的民主,甚麼才是真民主?
Thumbnail
[亞洲週刊]曾經嘲諷2020年的台灣蔡英文政府是民選的[威權獨裁]政府,但是主編還不知道選票也是以[詐術]騙來的,暗中[增減票]使總統失去正當性,連代表民意的立法委員都不是完全由選民一票一票投出的選票甄選出來的正牌軍,而是濫竽充數的民(進黨)意代表,當局票要作給誰誰當委員,把民主選舉當成囊中物,師法
Thumbnail
[亞洲週刊]曾經嘲諷2020年的台灣蔡英文政府是民選的[威權獨裁]政府,但是主編還不知道選票也是以[詐術]騙來的,暗中[增減票]使總統失去正當性,連代表民意的立法委員都不是完全由選民一票一票投出的選票甄選出來的正牌軍,而是濫竽充數的民(進黨)意代表,當局票要作給誰誰當委員,把民主選舉當成囊中物,師法
Thumbnail
以人頭名額、薪資以少報多這兩種方式最常見。
Thumbnail
以人頭名額、薪資以少報多這兩種方式最常見。
Thumbnail
利益始終都會是人類拚搏的原動力,真理。
Thumbnail
利益始終都會是人類拚搏的原動力,真理。
Thumbnail
其實黨外的死忠支持者,你有去了解過就可明白,很多都是有相處過,認識政治人物本人、了解其個性,知道他小孩在哪讀書,平常為人處世如何。也就是說,是先建立起對此人的信任,才產生對他的政治信任,不是因為價值觀、政治意識型態類似,所以無條件相信。這些死忠支持者,才形成政治信任往外擴散的節點。
Thumbnail
其實黨外的死忠支持者,你有去了解過就可明白,很多都是有相處過,認識政治人物本人、了解其個性,知道他小孩在哪讀書,平常為人處世如何。也就是說,是先建立起對此人的信任,才產生對他的政治信任,不是因為價值觀、政治意識型態類似,所以無條件相信。這些死忠支持者,才形成政治信任往外擴散的節點。
Thumbnail
你是否覺得疑惑,為何每次選舉花費大量人力物力,無論是選前或選後,你都不知道當選人究竟會不會服務你?而對於選舉的許多疑問,就是群募平台取得大量粉絲的最好切入點---推書的一千種方法
Thumbnail
你是否覺得疑惑,為何每次選舉花費大量人力物力,無論是選前或選後,你都不知道當選人究竟會不會服務你?而對於選舉的許多疑問,就是群募平台取得大量粉絲的最好切入點---推書的一千種方法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