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新生媽媽後,會獲得一本寶寶手冊,裡面的資訊很多,除了一般的育嬰衛教知識,也有疫苗注射表,同時也有一頁是嬰兒生長曲線圖,而這張圖是每次帶寶寶去健檢時,醫生都會對比寶寶的成長狀況,並在圖表上標示他落在哪一個狀況,這圖表是提供給家長參考,不過也會讓家長有點緊張寶寶的成長情況。
「寶寶生長百分位圖」是台灣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依據 WHO (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的0至5歲兒童生長曲線標準圖所製作出來的,且衛福部提供未滿7歲之兒童有7次的補助,而未1歲6個月有4次補助,主要是檢查寶寶的成長狀況,還可以同時打相關的疫苗,這樣比較不容易忘記其中一項(笑)而寶寶健檢很容易造成新手父母的緊張與焦慮,特別是被判斷為比較小隻或是3%的區段,更容易讓新手媽媽擔心。
我的兒子路易在肚子裡時,算是一直保持在成長標準的區段,只是有一次產檢被認為略低於標準,我便忍不住小擔心及查資料,並買酪梨牛奶喝及吃牛肉等,到下一次被判斷在標準內才放心,所以很可以理解成長曲線會帶來的焦慮。
所幸路易的嫩嬰時期還算在標準內,不過偶爾也有被判斷為略小隻,這時候我也會感到困惑,明明他看起來臉頰、雙手、雙腿看起來都肉肉的,體重也有增加,怎麼會是小隻呢?結果有一次我抱著路易離開診間,看到別的阿公阿嬤帶去健檢的寶寶體型像米其林,便明白路易為什麼被判斷為偏小隻了(*´∀`)~
當然,路易被判斷為偏小隻時,我便有點小緊張,不過也幸好當時有媽媽同事可以聊孩子經,而且她的孩子還是「3%俱樂部」一員,體重屬於3%的瘦男寶,原本她也蠻緊張及擔心,但眼看孩子成長健康、吃好睡滿,慢慢便不再強求,也許是有前輩的經驗,所以我也慢慢釋懷,認為成長曲線是參考為主,沒有突然暴長或暴跌、孩子也吃飽睡足、疫苗也按時接種,便應該不用過於擔心。
當然,長輩們也會很關心孫子的健康成長,這種詢問關心也容易造成父母的壓力,但這部分個人建議委婉回應,像是被懷疑太小隻或太瘦,可以表示寶寶都有吃好吃滿、睡飽飽、醒來也很有活力;被懷疑太胖,也可以笑說寶寶愛吃、頭好壯壯、嬰兒肥等,反正父母自己掌握孩子最真實的成長狀況即可。至於長輩或親戚間的各種育嬰建議,只要自己是主要照顧者的話,可微笑回應,自行過濾不適用的建議或方式,不用跟他們爭辯以免造成任何不快。若真的有太超過、不適合的育嬰育兒建議,可以拿出相關新聞或醫生意見給他們看(如:螃蟹車、不用汽座、餵嫩嬰喝水等),要是沒有用也只能減少接觸,以免影響心情。
*相關資訊*(可參考國民健康署相關資訊)
✨✨感謝您閱讀我的文章與創作!✨✨
歡迎追蹤我的IG (@louisbaby06)或粉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