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流乾涸了、生態消失了,東部偏鄉的長輩們反而開心了

2023/10/19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台灣東部沒有水庫,那麼民生和農業用水從何而來?每當進入春耕期,東部的工程單位會在河道築起土堤,改變河川流向,絕大多數甚至全數的表水都會被引入灌溉渠道,於是人們會看到廣闊的河道,卻只有涓涓細流,甚至沒有一點水,光禿禿的。為什麼砍一棵樹、殺幾隻動物,大眾會斥責殘忍,高呼環保,然而直接毀滅一條溪流,這樣的事卻永遠在公眾論壇上掀不起一點漣漪呢?

去年冬天,我辭去朝九晚五的光鮮工作,搬家到花東縱谷的山中老屋,過起晴耕雨讀的生活。當時對未來充滿幻想,其中最期待的就是後山小溪。

時值深秋,河床乾涸,溪谷裡長滿了比人還高的芒草,雖然是枯水期,但從河道寬度看,雨季時一定是漂亮的溪流吧!曾聽鄰居們說,這區的小溪有水時,水量是很大的,鄰家一位高齡九十二的阿嬤,即便已經失智,當有人提到那條溪時,她也會提高音量,興奮地表示那條溪有很多魚蝦,還有好大好大的鱸鰻和黃鱔。

然而,梅雨季就要結束了,我仍未見到溪水.連一點涓涓細流都沒看見。芒草依舊茂盛,仔細看,溪谷甚至有一些小樹,很明顯這條溪從很多年前就已經沒水了。

可是,為什麼呢?

上游是未開發的原始山林,下游是我們這些民居,河川不曾改道,那水都去了哪裡?懷著困惑和執抝,我帶上刀,徒步往山裡走去。

缺水的情況

沿著荒廢多年的林業道路走了一段時間,我看見隱藏在山谷地裡的魚池、果園、生薑田,隨後我上山,進入獵徑,很快地就聽見嘩啦啦的落水聲。再往前見到一座壩體,水如小瀑布般落下,源源不絕的瀑布澆灌在小水潭中,生機盎然。

這不是有水嗎?

然而,仔細觀察,相較於天然河道的痕跡,這水量實在很少,直到後來在豐水期再度探訪時,水量也沒有增加。而這些僅存的溪水,經過在那個小水潭後,就全部消失了,下游河道一滴水也沒有,我也不曾看到阿嬤記憶中的鱸鰻和黃鱔。

那些需要溪流棲地和降海繁殖,進行長途旅行的生命循環,怎麼經得起這種變化呢。

缺水的原因

台灣東部沒有水庫,那麼民生和農業用水從何而來?

每當進入春耕期,東部的工程單位會在河道築起土堤,改變河川流向,絕大多數甚至全數的表水都會被引入灌溉渠道,於是人們會看到廣闊的河道,卻只有涓涓細流,甚至沒有一點水,光禿禿的,大至知名溪流,小至村莊的無名野溪,流水都被各種改造,除了農用、民生,還有錯誤的工程設計使水分逸失。

從結果來看,已經談不上生態破壞了,因為再也沒有溪了,又要從何開始談溪流生態呢?

接山泉/溪水還有一項特性:通常繳納的費用是固定的,有些住戶甚至不用付半毛錢。試想,假如每個月電費固定為一千塊,你會怎麼做?我相信很多人的答案,首先就是冷氣開到爽!其次就是思索用電賺錢的可能性。而對於許多鄉下地區人民,「水」便是此道理——水是不用錢的,最多一年交幾百元管理費,那麼自然會鼓勵人們從事浪費水資源的產業。

以我們山腳下的村莊為例,大家最愛養吳郭魚,循環系統非常低效土炮,幾乎可說是單純開著水龍頭放給它流。除此之外,這兩年薑價飆升,山上也有不少人砍伐林地,改種生薑,其中不少人是違法的,只是天高皇帝遠,沒人會特地去深山老林裡找地頭蛇的麻煩。

溪裡沒水沒關係,水龍頭裡有水就好了

在玉里這座可謂「離五都最遠」的偏鄉小鎮,沒有工業和現代都市,然而整個南縱谷地區,卻幾乎沒有一條清澈的溪流,不是被農業/民生工程弄得連溪都沒了,就是被隨意糟蹋後,河川終年保持水色混濁、生態歸零的狀態。而僅存幾條尚有生態風景的小溪,都是出於當地部落傳統上對水源地強烈的保護意識,才勉強保住小溪的生機。

因此,每當我想玩水時,就會騎機車經過三條乾涸的溪床、兩條飄散豬屎味的水溝,以及長年混濁的秀姑巒溪,花將近半小時去縱谷另一端的深山,那裡有國家設立的保護區和愛著自家土地的部落,在那裡,我才能在清澈的溪流裡游泳。

然而,為什麼砍一棵樹、殺幾隻動物,大眾會斥責殘忍,高呼環保,然而直接毀滅一條溪流,這樣的事卻永遠在公眾論壇上掀不起一點漣漪呢?答案是人類很單純,那些會流血、會哭叫、會激發同理心的事物,才能吸引到救命的資源。

這也就是所謂「旗艦種」的概念,例如「海龜」、「石虎」,牠們在生態結構上的意義其實沒那麼重要,但牠必須被重點保護,因為可愛!可愛就是正義!只有去行銷牠們的可愛,公眾才會愛屋及烏,開始重視牠們的棲地保護。

然而溪流呢?我們能拿什麼物種當明星?捲仔?貪食沼蝦?黃鱔?別說可不可愛了,我想九成的讀者連牠們是什麼都不知道,況且以人類「幼態審美」的標準而言,牠們確實一點都不可愛。

「溪乾掉了?哦,枯水期吧。」

結果便是,人們對溪流的消失並不在意。我曾經採訪了不少人,包括不少在地居民,多數人都搞不清楚自己的溪為什麼沒了,即使知道也不太意,甚至有些居民對此感到滿意。

「溪裡沒水沒關係,水龍頭裡有水就好了呀!」

一名長輩笑呵呵的對我說。

為什麼溪流乾了,反而開心呢?

我所居住的部落,其行政區域叫「大禹里」,立著一尊威嚴的大禹塑像,而幾分鐘外車程,又有一間香火鼎盛的「媽祖廟」。我剛搬進來時便百思不解,為什麼這花東縱谷裡深山老林的地方要取名為大禹,拜媽祖?仔細探聽後,才知道今天這些讓我痛心疾首,想呼籲大家保護的小溪,以前可都造成過不少水災。像我家這條溪,多年前就曾沖垮堤防,生命財產損失不計其數。

因此,在地居民的態度便可以理解了,比起重溫「捉魚撈蝦的童年回憶」,他們更想避免洪災帶來的痛苦。環保、生態,那是金字塔上層的價值,他們只求安穩生活。

看著在西海岸積極推動自然共生、生態治水的社會賢達們,感到欽佩同時,也不禁羨慕起來。何年何月,這份福澤才會降臨在東南偏鄉的小溪流呢?

我的鄉野專頁:浪居-手作/料理/鄉野生活

縱谷山人
縱谷山人
「璞石南山,縱谷溪畔,佳人才子,老屋良田。」我是住在山腳下的移居青年,過著有點野的斜槓人生,在這裡用文字書寫生活,或聊一些從生活經驗延伸的議題。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