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看完Netflix紀錄片《貝克漢》(Beckham),有一種很奇怪的感覺,雙眼告訴我「貝克漢真是從年輕到老都帥翻了」,但內心卻有另一個聲音跟我說「他好像有些虛偽」。因此我慢慢梳理了一下這種感覺,在臉書粉專發了一篇紀錄片心得文,討論「維多莉亞多年來被視為阻礙貝克漢足球專業發展的禍水是很冤枉的」這件事,意外地收到幾則讓我印象很深的留言,在此先附上供大家參考:
「我國中時期是貝克漢腦粉,精心收藏了他的剪報和海報。看完了紀錄片,反而在20年後脫粉了,原來他是這麼佈局自己的足球生涯,他的選擇讓我覺得他不尊重足球員這個職業⋯」
「終於找到一篇有同感 ,周圍滿多人很愛小貝。但看完貝嫂大加分,就是一個戀愛腦女孩,講真誰沒當過。貝克漢完全扣分到爆炸,明明自己想名氣跟金錢,但永遠想要別人背鍋,球隊,老婆 、教練。很開心最後美國老闆,展現美國老大花錢給我滾回來。非常受不了一直在哪邊都說,我是真想效忠下去,但私底下一直再想去更有金錢名氣地方。我能夠理解球員考量生涯,但不能一直扮演不同意不行的角色。」
「以前古時候亡國就怪紅顏禍水一樣的套路,都推給女人就對了。」
「辣妹時期的高度求愛(指最開始跟維多利亞約會),到後來皇馬時期的偷吃,還有眾人對維多莉亞的誤解批判,我依舊覺得他配不上維多莉亞。」
在網路上同時另有一片誇讚《貝克漢》紀錄片是如何替貝克漢加分的言論中,上述留言可能對很多人來說難以理解,但他們所提及的核心問題,與我的觀影心得文主軸有著很深刻的連結,這絕對是一個很直得討論的議題,希望能把握機會和大家聊一聊。
的確,《貝克漢》紀錄片揭露了很多事情,包括他曾經遭受的媒體、群眾霸凌,還有個性上的強迫症等等,尤其台灣堪稱「足球沙漠」,對知名足球員的認識大多都是從四年一度的世界盃而來的,這支紀錄片可以為他證明他不是只有帥,的確有球技和天份。但對於他的形象,也從教練、前隊友、老婆、媒體等人的口中,有了新的詮釋。這些詮釋,正是後續引發兩極不同觀點的主要原因,有的人從中讀到「貝克漢真了不起」,有人則是像我和上述留言的網友一樣,讀到的是「對貝克漢這個人的反感」。
反感從何而來?首先,我得先自己懺悔,小時候短暫喜歡過貝克漢的我,曾經也只是看新聞、憑感覺去認定維多莉亞貝克漢確實是阻礙貝克漢的足球專業發展最重要的原因,但看完紀錄片後,真想回過頭打醒當初的自己,因為紀錄片充分揭露—有著「戀愛腦」的貝克漢對於場外的名氣是趨之若鶩、求之不得的。領到薪水就花光買衣服、為了見維多莉亞一面可以在比賽前講很久的電話、或開車四小時去見面20分鐘、會為了自己上了娛樂版而沾沾自喜。因為跟教練嘔氣,在明知道娛樂媒體時時刻刻注視他的狀況下去剃了一個光頭,然後卻在鏡頭前說自己並不想以此引發話題?
享受關注、享受成名這些其實都是個人選擇,沒有對或錯,但基於古往今來始終流行的「紅顏禍水」理論,維多莉亞多年來就被視為「讓貝克漢不專心足球只想出名」的那個代罪羔羊,光是意識到這點就足以讓我對貝克漢反感極了。
接著是兩人名氣的先後反轉所造成的另一種對維多莉亞的偏見,也讓人看了很忿忿不平。早在上世紀90年代末,來自英國的辣妹合唱團在一堆男孩團體中殺出一條路,地位堪比美國的新好男孩,而以冷豔時尚形象示人的維多莉亞,被封為高貴辣妹,在那個時候以全球視野來說(此處用全球視野是因為足球運動在歐洲非常盛行,必須放眼全球才能解釋我所謂的辣妹合唱團影響力),貝克漢確實是以「高貴辣妹的足球員男友」的身份而漸漸享有享譽全球的名氣、吸引更多的狗仔跟哨,那是當時的他光憑足球運動還未獲得的成就。即使他們戀愛被拍到的那一年他拿到年度最佳年輕球員獎,但那也是限於體育界,的確是因為維多莉亞才讓他的名聲更加擴散出去、吸引各界關注,這一點,曾經歷過那個年代的人應該都會認同。
後來隨著貝克漢當上英格蘭國家隊隊長,又成為2002、2006世界盃主打球星,加上中間大量的商業合作發展和球場上的技術展現、轉會操作的名聲堆疊(從曼聯去皇馬加入銀河戰艦),貝克漢和維多莉亞的全球名氣、影響力已經是同等級,甚至是遠遠超過的,因此,維多莉亞後來又再次成為外界眼中扯後腿的敗家女(個人品牌連年虧損)。
看到這裡,實在很想問一聲,為什麼男人永遠不需要為自己的選擇負責?而女人曾經給予男人的幫助好像不存在一樣,然後卻得為男人的選擇背鍋?當然我們不是要說所有的決定都一定是貝克漢本人堅持的,只是能不能把那個以往傾斜的天秤稍微調回來一點,不是讓所有的選擇都讓維多莉亞來承擔罵名?特別是當我們從紀錄片就能很明顯的看出事情超乎我們原本的認知。
貝克漢在紀錄片裡各種為自己的行為開脫,從比賽前渴望見到女友的那種無能為力、換髮型後表示並沒有想被討論、回憶對前阿根廷代表隊西蒙尼出腳後的一臉無辜(無論誰挑釁,他的確出腳了)、私下跟美國球團老闆見面但又要說自己對原本球隊很忠誠,再到和女助理出軌的醜聞有多麽痛苦(外遇不是你情我願是什麼),每件事他都好像不是出於自願的,都是別人影響、別人造成的,他無法控制。事實上就是至少有兩個帶過他的教練都認為他的心不在足球上,他在曼聯的教練佛格森甚至在書中說過「他是我帶過唯一選擇要出名的球員,他把取得球場外的名氣視為使命。」
這部紀錄片對以上事件的完整重現,搭配貝克漢的各種矛盾言行,這才讓我明白原來他是這樣子沒有肩膀的人,做的選擇和說的話背道而馳卻還是希望享有良好的形象與名聲。而這樣的人的主題紀錄片,在宣傳期以老婆的那番「父母都是工人階級」言論作效果。由此看來也許真可以說是從一而終的事不關己、犧牲身旁的人來成就自己?
對《貝克漢》紀錄片的兩極評價,其實也彰顯觀念的大不同。有一派捍衛貝克漢的人,一方面堅持貝克漢是靠自身實力、完全沒靠高貴辣妹才名滿天下,一方面又要把他在球場上的分心怪罪到維多莉亞頭上。明明父權社會中常常批判女性「慕強擇偶」,怎麼立場一換過來,我們只是從存在的事實去評論當初的貝克漢也算是「慕強擇偶」,就有一堆男性急於為他否認?沒人否定貝克漢自身的長相、球技實力,只是說出「他一開始紅到足球界以外是靠維多莉亞的影響力」這樣的事實,真讓人有那麼難以接受嗎?貝克漢自己在片中都承認自己戀愛腦、承認自己因為戀愛新聞曝光後很享受被路人認出來的感覺,這應該不需要其他男性幫忙解套。
貝克漢就是個想當萬人迷的人,而這個成就即使不是靠球場上的表現達成,對他來說也無所謂,他一樣甘之如飴。這是我在紀錄片中清楚看到的,這也沒有對錯,每個人決定的人生道路不同而已。
世界上又帥又有實力的足球員太多了,曾經的麥克歐文、卡卡、托雷斯、勞爾、伊瓜因、C羅等等,但他們為何沒有像貝克漢一樣紅?這當中的選擇和操作媒體的程度差異,明眼人都知道。有人像C羅一樣踢球踢到快40歲還不放棄,有人像梅西一樣36歲還渴望回老東家巴薩效力,有人則早早抓住球場外的鎂光燈建立起事業另一條長遠之路,無論怎麼樣都是個人自由,只是拜託能不能用自己的肩膀去承擔、去承認一切出於自願?別再讓女人替男人背鍋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