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芭蕉圖書館的最後一天,我和當時的店長聊天時提起一週後會前往池上,她說那邊有個攝影展,其中一位是她很喜歡的藝術家。於是,到埗池上的下午,在民宿安置好行裝後便邊漫步,便把是次漫步的終點設為攝影展的舉辦地池上穀倉藝術館。
本為池上農民梁正賢的有60年歷史的老穀倉,根據蔣勳老師在書本中的說法,當時他正覓其新工作間,池上基金會的朋友帶他來到此老穀倉,但老師認為穀倉的空間很倘大,若作為自己一人的工作間實在浪費,遂參了一腳於推動改建為池上的首家藝術館的事宜。
作為池上的藝術館,當然不乏在地各方的藝術家支持和擺展,因此攝影展只是到訪此地的一個引子。
裡頭有蔣勳老師的畫作《山醒來了》,置於門向馬路的圓形窗戶內。站立於窗戶正面前,長形油畫即映入眼簾,入夜後的昏黃燈下光更顯老師眼中好山好水好人好情的池上。
還有拉飛‧邵馬的大木門,他是來自長濱的已去世的原住民藝術家,之前已於臺東美術館欣賞過他嚮往大海的作品,同時也聽聞了他意外地把肉體靈魂都奉獻予海洋的訃聞。穀倉藝術館在他刻劃了海浪紋的兩道厚重大木門,連接着內裡的空門和陽光灑落的外圍走道。刻上海浪紋的原因,是池上鄉不接海,他希望把他最愛的海,帶給此地的居民。
池上穀倉藝術館外是平交道,偶爾的叮叮聲和火車的轟轟及車輪與路軌的交流磨擦,使參觀藝術館不止是單一的視覺活動,還有聲音的扶持,此為池上的演奏,池上的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