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離岸風電產業與大型基礎建設執行[20221016 丹麥工作日記]

2023/11/11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離岸風電風場建設可以分成四大不同的package。風機安裝、海上變電站、陣列電纜、陸上變電站。每個不同的package都需要不同的人才參與,但主要大致上分為土木跟機電,和各種大型基礎建設類似。筆者目前參與過陸上與海上變電站建設專案。風機安裝分為水下基礎、風機塔架、發電機和風機葉片。一架風機動輒單價需要上億,以一個900MW的風場為例。就需要上百億的資金在採購設備上。再加上安裝,工程船隻出海,安裝技師的薪水與技師住的vessel等。風機這個部分會占整個風場建設工程的最大金額,而是場上有能力製造風機心臟的產商目前有Siemens Gamesa、GE和Vestas,這些設備商受益於大量風場開發案每年都賺進大把鈔票,並且風機也從初期的2MW目前已經進化到15MW。


海上變電站包含結構、土木和機電,如何讓平台輕量化,減少鋼材使用節省成本和碳足跡,都是每一個開發商會遇到的問題,相比於陸域變電站,海上變電站空間有限,大型機電設備的重量都是陸上變電站比較不需要考慮的部分。目前關鍵機電設備生產製造都在歐洲,如Hitachi ABB, 西門子能源等等,各廠商在海上變電站設計都要想辦法減少設備重量,就筆者工作實務經驗,越有能力製造出輕量化的機電設備越可以在海上平台壟斷市場。這些歐洲製造商為了節省成本也會把部分產線遷移到亞洲,如越南和中國,Hitachi Energy目前在越南和中國都設有變壓器工廠。而大型變電站EPC統包商目前在亞洲新加坡Keppel Fels有能力,新加坡雖然是一個城市小國,但在海事工程統包能力上比台灣要出色許多,這些廠商以前主要是開發探油平台,近年來開始轉型為離岸風電平台服務,台灣缺乏石油燃氣行業海上相關經驗,因為台灣並沒廠商有探勘油田的能力,目前只有中油和台塑有煉油石化業,但原油也是必須向國外輸入,石油開採產業在台灣不發達,自然缺乏海上工程的經驗,也許藉著離岸風電台,灣有一天也可以發展出具有海上統包工程的廠商,向亞洲其他國家輸出工程能力,就如同中鼎有了建設台塑麥寮六輕的經驗後,向馬來西亞國家石油(PETRONAS)輸出煉油廠和電廠EPC統包一樣。


陸上變電站是基礎建設,各個已開發國家基本上都有能力自己蓋出變電所,台灣也有很多相關廠商承攬台電變電所工程,如東元電機和士林等等,離岸風電陸域變電所和一般變電所不同的地方在於,為了確保供電品質穩定,必須加裝大型併聯電抗器或電力品質調整器、同步補償器STACOM,這些都是相較於傳統變電所不同的地方,但難度相比於海上變電所來說單純很多。另外陸域變電所國內相較於筆者以前工作的煉油廠,複雜度簡單許多,煉油廠有許多轉動設備,在保護電驛設定和故障情況上會比單純發電廠的變電所複雜很多,維運起來困難許多。還有鹽害和管線漏氣也是容易造成高壓電纜受損。目前整個亞洲除了中國之外,只有台灣有大規模開發風場的經驗,未來在整個亞洲市場台灣有機會可以向外輸出我們離岸海事工程統包,就如同丹麥目前向全世界輸出離岸風電一樣,但前提是台灣的政府不能急功近利,政策必須要有永續性,讓外商願意持續投資台灣,扶植亞洲供應鏈和統包商。


筆者認為,台灣與其所有的零組件都想要在本地在地化生產製造,不如掌握專案管理,統包工程的經驗向外輸出,賺管理財。並整合亞洲供應鏈,很顯然生產製造的工廠放在台灣不符合成本,我們不需要更多的工廠在台灣生產製造,就如同台商不在把筆電和手機產品組裝工廠放在台灣一樣,相反的,我們是否也可以思考,如同電子產業一樣。由台灣設立關鍵零組件研發中心,然後把工廠外移到機會成本更低的地方如東南亞印度,而不是再回頭來做低階組裝代工,這似乎更符合整體利益。

這個專題將記錄一個台灣土生土長的小孩,如何勇闖丹麥成為遊歷各國工程師的故事。希望透過各位讀者的支持,將自己的故事,傳遞到世界的各個角落。台灣是海洋民族,海洋民族的特質就是冒險犯難,希望每一位在海外的台灣人,都可以秉持著這樣的精神,將屬於我們的文化,發揚到世界的各個角落。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