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見100歲的建築師 Gottfried Böhm—德國第一位普立茲克建築獎得主

2023/11/20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那是2020年二月5日,天氣晴朗的法蘭克福冬天。跟著小建築營隊與汗得建築工事的同學,我們今天的行程是河岸邊的德國建築博物館。


看什麼呢?凡事都有安排的我,前幾日在大雨中已經走訪聖保羅教堂,也就是德國民主的搖籃。今天的主題,是透過建築博物館的策展,更進一步認識聖保羅教堂的興建、形式、古蹟修復與市民互動的關係。還有,遊戲場的設計。

晴朗的天空下,美茵河畔的梧桐正在修枝。身著區別職業工作服的「做工的人」,向來引起同學的注意。裝備齊全、時間準確,是讓人好奇的專業。進到建築博物館,我們人數不算多,但博物館的衣帽間已經快被我們塞滿。穿脫整理之間,有點兒熱鬧是從藍天下帶進來的心情,其實也是被博物館裡傳來熱鬧的笑聲所感染。接待館員說,「今天可熱鬧了」。遊戲場的展區裡有大遊具,老師帶著幼稚園小朋友來玩耍,「等一下還要去教堂裡面上課呢!」

raw-image

我聽了有點詫異。聖保羅教堂的展在二樓,這些小朋友這麼勤勞,在一樓吵翻天不打緊,難道還要吵到二樓去?更何況,他們去聖保羅教堂幹嘛呢?不過,這只是問題的一開始。當我們愈往一樓展場的深處走去,發現:同學都站住不動了!原來,他們遇見100歲的建築師Gottfried Böhm,在他五十多年前蓋的教堂前,說不出話來。

這群很多男生的青少年站定在展前,那時候個頭與年紀都最小的男生轉過頭來,很用力地用氣音跟我說:這是野~獸~派~耶!

Gottfried Böhm是德國第一位獲得普立茲克建築獎(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的建築師(1986)。據稱他最重要的建築是興建於1963-1968 的朝聖教堂「和平女王瑪利亞」,這是在科隆教區規模僅次於科隆大教堂的天主教堂。2020年初,德國建築博物館為他慶生,作為100歲生日的策展主題。

raw-image

這座教堂,棱柱造型體積龐大、牆體與屋頂折疊繁複,混凝土以原始的特性衝擊視線也造成壓力。水泥的(無)顏色、巨大的形體堅硬冷酷,除了立即攫取,也「野獸般」地撲向觀者,發出強大的吼聲。該進,還是該逃?

這座大教堂雖有混凝土的堅硬沈重,卻處處又像紙張般可以被揉搓、折疊,一板一眼稜角分明讓人印象深刻,但折疊曲折也讓人有些疑惑。這是建築師於1960年代末的作品,讓科隆Velbert-Neviges區自此站了一棟世界級的建築。這是Gottfried Böhm的大師之作,在裡面可以「感覺空間的移動,其實是被建造成不規則的水晶體」建築師Manfred Speidel如此形容。


raw-image
raw-image

這群青少年,包圍在展區的建築攝影、建築師手稿與策展設計的放大氛圍中。他們的德文可能還不夠好,但同時參照英文的解說,知道建築師「早期」野獸派的建築,雖擁有世界建築與紀念碑的美譽,但也引起相當的批評。展區牆面上大大的Kritik,這跟英文好像的德文字,同屬建築師的「功績」。像是德國建築博物館創館館長Heirich Klotz(建築評論家)就曾質疑這座朝聖教堂,以棱柱折角形成的巨大水泥塊刻意凸顯在環境裡,「彷彿要求整個城區要配合教堂來重新建造」。同時期,Gottfried Böhm建築師位於歷史古城Bensberg的市政廳塔也引起許多批評。

在外型上,被市民比喻成「猴子攀爬的岩壁」;在技術上,被建築師Wolfgang Döring拿來類比1930年代二次世界大戰的防空洞。「在30年科技巨大的發展後,這兩者的相似性讓人驚訝」。也就是說,1960年代末的市政廳塔建築,用的是「過時」技術。儘管如此,朝聖教堂在1968年開幕之後,吸引無數的朝聖者,其中包含建築朝聖。

raw-image

混凝土懸掛屋頂的結構,是Gottfried Böhm建築師從求學階段就開始的實驗結果。他主修雕塑,在同是建築師父親的建議下,「不妨也關注一下建築」。之後廣泛地使用在教堂的設計上。他蓋了七十座教堂,大部分位在朝聖教堂附近的區域。形式、特徵與表現手法不是重點,他一再思考的是如何「不朽」。

「為了之後的使用者與他們的舒適,也是為了生命本身。」Gottfried Böhm沉靜簡單地描述他投入建築的初衷與願景。

raw-image

有趣的是,Gottfried Böhm在1960年代被評論為「過時」的建築,在50年後的2020年,當我們小建築營隊的青少年走進德國建築博物館,即迅雷不及掩耳地吸引他們的全副的注意。

1930年代的防空洞,1960年代過時的技術,到了2020年代呢?
是與不是,對與不對,好與不好,在時間的流動中,被看見與沒有被看見,被評論與沒有被評論,因為「生命本身」,一直存在。

剛才在博物館遊戲場展區熱鬧的聲響已經停息,幼稚園小朋友回到Gottfried Böhm一百歲的慶生會上,在展場佈置成朝聖教堂的空間裡安靜無聲。我從上方看下去,教堂的折疊屋頂就在眼前,我似乎可以在教堂的屋頂上跳舞。對這些比小建築營隊青少年還要小十歲的小朋友們來說,巨大的水泥棱柱與屋頂,帶來的或許正是教堂沉靜的力量。時間在走,我們對「不朽」的理解,還需要更多的時間。

raw-image

Gottfried Böhm,德國建築師、雕塑家、大學教師。生於1920年一月23日,於2021年六月9日過世。謝謝在他100歲的時候,我們能在德國建築博物館認識他。帶酷的冷靜,舉止自然渾然天成。Gottfried Böhm的作品無法被歸類到任何一派建築風格。他在普立茲克獎的感言中提到:對人來說,房子代表的是空間,也是尊嚴。房子的外觀應該要反映內容與功能。這是他被譽為德國戰後最重要建築師的緣故。

普立茲克獎的評審形容Gottfried Böhm「不只連結傳統與現代,而且,他自己就已經成為傳統」。同時,他跟建築的關係如此親近:他自己是建築師,也「是建築師的兒子、孫子、丈夫,與父親」。他感謝他的兒子們,讓他可以在建築路上繼續漫遊。

raw-image

Gottfried Böhm是德國第一位獲得普立茲克建築獎的建築師。汗得的青少年在建築師100歲時,見識他在1960年代末興建的朝聖教堂,驚訝地說不出話來。Gottfried Böhm建築師於2021年六月9日辭世。享壽101。謹以此文紀念百年的相遇。


10會員
68內容數
只要把手伸出來,實際動手做,就能實實在在地存在於當下。 只要花時間,時間就會給你禮物,就建立過去與未來的連結。 用德國社會學家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的話語來說, 就是:「用行動,愛世界!」 我相信,書寫就是一種行動。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